|
|
|
|
|
|
敦煌莫高窟隋代420窟研究=Tunhuang Cave 420:A Case Study in Buddhist Art of Sui Dynasty |
|
|
|
作者 |
葉佳玫 (撰)=Yeh, Jia-mei (compose)
|
出版日期 | 1996 |
頁次 | 161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nt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國立臺灣大學 |
系所名稱 | 藝術史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李玉珉 |
畢業年度 | 84 |
關鍵詞 | 敦煌莫高窟=Tunhuang; 隋代=Sui; 420窟=Cave 420; 三世十方諸佛=Thousand-Buddha; 法華經變=Lotus Sutra; 維摩詰經變=Vimalakirti |
摘要 | 隋代(581-618) 僅延續了短短卅八年,但上結南北朝以來約兩百年的分裂局勢,下啟近三百年的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由分到合的關鍵。對敦煌莫高窟來說,隋代也是一個重要的興盛期,所開窟洞超過八十個,開窟比例之高冠絕各朝。而隋代勵行中央集權,又積極經營西域,因此位於中國通往西域之門戶的敦煌莫高窟,可以發現許多來自於中原和西域的影響。420 窟即是一個一方面承繼北朝傳統、一方面又同時吸納中原和西域新元素的洞窟。 420 窟對於莫高窟北朝傳統的承襲,主要表現在石窟的基本面貌上,包括方形覆斗頂的窟形、以三佛和千佛為主要造像的布局、以及偏向圓厚的塑繪風格等。 420 窟中出現的外來成分,以中原元素為主,最值得注意的當屬對於中原法華經變和維摩詰經變等圖像的吸收。北朝時的法華和維摩信仰,主要皆流行於中原地區。入隋之後,中原的法華和維摩信仰持續興盛,如智顗、吉藏等名僧皆大力弘傳;而由420 窟對於中原法華和維摩圖像的吸收來看,此一信仰潮流也影響了地處西陲的敦煌。再進一步探討,420 窟的主要圖像,包括三世十方諸佛和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皆與法華義理有密切關係,且其配置與智顗所傳《法華三昧懺儀》之記載相侔合,因此420 窟很可能是一個修行法華三昧的道場。由此可知,420 窟的信仰背景和整體設計意圖,都受到中原佛教文化的強烈影響。 至於420 窟中新出現的西域元素,多為裝飾圖案,如菩薩衣紋上的環形聯珠紋、窟頂藻井井心的三兔紋等。這些充滿異域色彩的裝飾圖案,具有突出的視覺效果,但都只是附屬元素,並非主要造像。綜觀420 窟之設計與製作,在石窟形制、造像風格等外貌上,大致仍延續北朝傳統;至於圖像意義、宗教功能等內涵,則吸收了中原佛教文化作為主要基礎。此外,在較次要的裝飾圖案上,又融入來自西域的新元素,將全窟妝點得更光彩奪目。由此可知,隋代敦煌位處東、西文化匯集的絲路咽喉,人民在面對此一多元文化環境時,除了承繼前代傳統之外,明顯的表現了對於中原文化的認同。 |
點閱次數 | 747 |
建檔日期 | 2001.01.04
|
更新日期 | 2023.01.1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