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A Study on Chan-jan's and Ch'eng-Kuan's Buddha-Nature |
|
|
|
作者 |
郭朝順 (撰)=Kuo, Chao-shun (compose)
|
出版日期 | 1994 |
出版者 | 中國文化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pc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中國文化大學 |
系所名稱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李志夫 |
畢業年度 | 83 |
關鍵詞 | 郭朝順; Kuo, Chao-shun; 佛性; 法身; 真如; 心; 性惡; Buddha-nature; True Body; Tathata; Mind; Inherent Evil |
摘要 | 「佛性」觀念為中國佛學的首要課題之一. 然而佛性觀念的發展至為複雜而曲折,其中除信仰 (信行) 與智慧 (法行) 兩條路線的交雜外,也有印度空,有思想間彼此的辯証與發展. 及至佛教傳入中國之初,更由於佛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且大,小乘各宗學說並未有系統地依序傳入中土,是故學者,僧人難以確知經典原本編集的時間,更遑論各式經典在佛教中的定位. 中國佛教學者經過長期的摸索,在南北朝至隋唐期間整理出各種教相論,分別為經典出現的先後及位階,提出不同的判釋. 其中堪稱中土佛學思想的代表者,即為天台與華嚴. 不同的教相判釋,常形成不同的教理論釋系統. 就天台的特色來說,一般名之為實相論系統; 華嚴則稱為緣起論系統,二者對「佛性」課題,也有不同的理解. 佛性思想自東晉竺道生以來,除唐代法相宗的五性說以外,皆肯定眾生皆有佛性,包括一闡提也能成佛. 但隋代的三論吉藏首先提出「草木有佛性」的主張,令後代學者反省「佛性」觀念之實際意涵 天台實相論與華嚴緣起論,對「無情有性」問題的深切反省以天台的湛然與華嚴的澄觀為代表. 尤其是湛然論証「無情有性」的《金剛錍》,更是將佛性的外延擴及無情萬物的力作. 他乃是以天台實相論為基礎,但也借用了華嚴的唯心緣起論及《大乘起信論》「真如不變隨緣」等觀念,但基本上尚屬嚴守實相論的分際,並未將佛性觀念詮釋為某種創生的本體. 華嚴澄觀曾問學於湛然,湛然對他的影響頗深. 除其所問學的止觀方面,澄觀幾可說是全盤接受湛然「無情有性」,「草木成佛」等命題. 但其所依據的理由,郤是華嚴的唯心緣起論的基礎,此外《起信論》的「真如不變隨緣」,禪宗」等,都是其論証的要根據. 天台湛然的理論,雖不似澄觀那樣徹底,他是從性具萬法的角度來說一切諸法,無論有情或無情皆具佛性. 無情萬法性「具」佛性,但這不表示無情木石能說法,所以在木石能否修証成佛的問題上,留下了未決處,這主是由於他不那麼高舉「心」的地位,而只就一切眾生有染,有淨的一念心來說. 是以在他的理論中,「心」不負責萬法的生起,「心」是眾生各自用以觀照的對象,及修持的場所. 這即顯示湛然的立場與澄觀的殊異處,及湛然思想乃立足於人間的性格. |
點閱次數 | 768 |
建檔日期 | 2001.01.04
|
更新日期 | 2023.01.05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