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 -- 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
作者 黃連忠
出版日期2000
頁次[5], 392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開府
畢業年度88
附註項710
關鍵詞禪宗; 公案; 體相用; 體用; 景德傳燈錄; 範疇; 佛性; 本體論
摘要本文研究的學術動機與目標,主要是試圖為禪宗公案建構一套解釋的哲學系統,能夠回應現代學術研究的挑戰及檢驗。並且透過合理及適宜的範疇,釐清研究的層面,揭顯公案思想義理的底蘊,為禪宗公案學術化的研究,舖設通往研究方法論的建構與更為深入公案思想的康莊大道,正是本文研究之目的與希望達成之學術價值。本文的研究是以公案思想為主題,透過體相用的哲學範疇,分別討論公案的佛性本體論、修證境界論與修行工夫論思想。由於禪宗語錄公案的相關文獻,非常龐雜且卷帙繁多,筆者學力有限,所以選擇了《景德傳燈錄》為公案研究的取材範圍中心,但不以此為限,除了大量的參考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旁及禪宗其他的文獻。至於研究的架構及系統,主要是得自於宗密禪教一致理論的靈感啟發,並且從《大乘起信論》中「法」與「義」的格局,舖展一分為三──體相用範疇的研究系統。宗密的禪教一致,主要是「以教證禪」與「禪教相資」的立場,而本文論證的路線是「以論(《大乘起信論》)釋禪」與「範疇論禪」的系統,強調從《大乘起信論》中詮釋「摩訶衍」(大乘佛法)的「法」即是眾生心,此心攝持一切世間與出世間法,也就是「實相」,本文將此連繫為「悟」的範疇。解釋「悟」(心)的「義」,即是體相用三大,本文設置為「體相用」範疇。換句話說,「體相用」範疇的「義」是詮釋「悟」範疇的「心」,如此的研究系統,主要是來自於《大乘起信論》的「法」與「義」對稱的思想格局。同時,禪宗公案在思想義理的預設是環繞著「悟」而開展的,「悟」也是佛教最為核心的觀念之一,其中又以禪宗特別講求「悟」的見地、悟境與修行工夫的理論。所以,在禪宗語錄公案的內容裏,或顯或隱,都是扣緊了「悟」的主題而環繞開展的。因此,研究「悟」的本質及原理,能夠深入了解禪宗精闢的思想,能夠揭示禪宗教義的底蘊。本文即是以體相用範疇,分別研究「悟」的佛性本體、修證境界與修行工夫論,並且統攝為一開而三的整體系統研究,成為研究的主體架構。本文研究的進程與方法,首先在第二章,處理禪宗公案的形成、演變、影響與價值,並且分成四小節,分別闡述公案的定義、起源與形成的歷史原因,公案文獻及文類的形成與表達形式的轉變,接著探討公案的分類、結構及功能作用,並且說明公案的語言特性、影響及學術價值。本文在第三章,介紹研究公案的哲學範疇,分析從體相用範疇的成立及其對禪宗公案思想研究的意義與價值。研究的進路,主要是從哲學範疇的定義,進一步討論中國哲學體用及體相用範疇的形成,希望能從中國哲學範疇的建立中,也建立起中國哲學的主體性,進而說明「體、相、用」範疇的建立,主要是由《大乘起信論》所提出,而且是適用於探討禪宗公案的思想。然後,以體相用範疇對禪宗的影響及其對公案研究的意義與價值為主題,更深入的分析《大乘起信論》體相用範疇的成立對禪宗思想的影響,介紹從體相用範疇建構公案研究的學術系統與方法進路,並且說明此範疇的成立對公案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代意義。本文在第四、五、六章中,以完整的系統,分別介紹公案「體」範疇的「佛性本體論」、「相」範疇的「修證境界論」與「用」範疇的「修行工夫論」。這三項部分是環繞著「悟」為中心,一開為三的分別討論悟的「體」、「相」及「用」。實際的研究進路與方法是說明何謂本體論?然後介紹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基本差異,確定佛教具有佛性本體論的思想,也探討惠能本體論思想的特質。接著,闡述禪宗佛性論的形成,從禪宗根本性質說明教外別傳到《壇經》傳宗的各項經論依據的轉變,再進一步的說明如來禪與祖師禪的佛性本體論的差異,以及歸結佛性本體論的理論根據。此外,「體」範疇另一項意義,就是從根本見地的成立保障成佛的可能性與實踐之依據,並且以為建構禪宗佛性本體論的義理系統。接著在第五章中討論的主題是公案修證境界論,也就是禪宗開悟的理論,說明從開悟思想論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的形成與意義,進而釐清開悟的定義、內容、原理與條件,再將開悟加以分類並討論其中含蘊的意義。不僅如此,由於開悟是內證的主觀體驗,所以必須從語錄公案中探討開悟的語詞風格,以及分析禪師對悟境現象的描述之中,是否相應於開悟的見地與修行工夫的實踐。然後,分析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的思想,特別是開悟的次第歷程與相應果位的說明,可以進一步的說明修證境界論是合乎於「相」範疇的「功德報身」義。接者,再說明開悟的公案教學系統與檢證標準。第六章,則是探討禪宗公案修行工夫論的思想,分別是從三個子題切入:其一,是探討解讀公案語言的條件與方法;其二,說明禪師啟悟學人的教學方法;其三,介紹禪宗學人的修行要領與參究公案的方法。有關於公案語言口語詞的解讀條件與方法,也是回應第二章探討的公案語言特性,做進一步深入及具體的研究。然後分析公案語言非邏輯與動作語言的解讀方法。在教學方法的層面,本文試以見地、證量、心力與配合生活因緣的啟悟為操作模型,以為禪師有一套教學的策略,是明不說破、暗設機關與痛下殺手的風格,並且扣端激發的方法為啟悟的原理。最後,說明禪宗學人的初機修行要領是發心立願為首、開悟見地為先與攝心無住的工夫理論。此外,具體的說明參究公案話頭與發起疑情的進階過程,並且提出知、明、默、疑、契、證六位參究公案話頭的歷程與方法為總結。透過本文的研究,特別是以體相用範疇為思考的進路,以體相用範疇的分類原則為探討公案思想的意義層面,期望能以此淺薄的成績,拋磚引玉,以開展禪宗公案學術思想研究的新局面。

The academic motive/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build a system of philosophy, which can react the challenge or check from modern academic field, to illuminate “complicated cases in Dhyana Sect”(禪宗公案). Moreover, making such a research clear by delimiting the appropriate categories concerned, revealing the great inner meanings, paving a golden wa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roaches pointing to the thoughts of the cases—all these will make this thesis academically valuabl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ose cases’ thoughts about buddhistic ontology (佛性本體論), boundary (修證境界論), and practices (修行工夫論). By means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philosophy—body (體), appearance (相), practice (用), given the tremendous related documents and the writer’s limited horizon, “Ching Te Chuan Teng Lu” (景德傳燈錄) is chosen as the only target texture here, but other data is covered by making much reference to modern scholars’ research as well as other documents of Dhyana Sect (禪宗). The structure of my system, mainly inspired by the theory of “Tzung Mi Zen Chiao unanimity” (宗密禪教一致), makes approaches to the triad of categories (體相用三範疇) developed from the bond of Law (法) and Meaning (義) in “Ta Sheng Chi Hsin Lun” (大乘起信論). This unanimity is chiefly placed in the positions of “probing Zenism by teaching” (以教證禪) and “Zenism and teaching benefit mutually” (禪教相資); my approach is in the system of illumination of Zenism by discussing “Ta Sheng Chi Hsin Lun” (大乘起信論) and categorization (範疇論禪). A large premium is put on this fact: the Law (法) in “Mo Ho Yen”(大乘佛法)is exactly “shared mentality” (眾生心), which can contain every mortal law or transcendental one, being so-called “Reality”(實相). The category of “ Enlightening“(悟)is referred to in my thesis. The triad of categories (體相用三範疇) in my thesi
目次第一章 導論──問題的產生與研究方法論
第一節 本文研究之目的與價值
第二節 本文研究之範圍與架構
第三節 以往研究之成果與檢討
第四節 本文研究之進程與方法
第二章 禪宗公案的形成、演變、影響與價值
第一節 禪宗公案的定義、起源與形成
一、公案的定義
二、公案的起源
三、從西天二十八祖說看公案的形成
四、「公案」一詞的出現及公案發生的歷史原因
第二節 禪宗公案的形式、演變與發展
一、公案文獻的形成
二、公案文類的形成
三、公案表達形式的轉變
第三節 禪宗公案的分類、結構與作用
一、公案的分類及主題
二、公案的組織結構
三、公案的作用與功能
第四節 禪宗公案的特質、影響與價值
一、公案的語言特性及思想特質
二、公案對後世的影響
三、公案的價值
四、公案的興衰原因及「參究公案」評議
第三章 體相用範疇與禪宗公案思想的研究
第一節 範疇的定義與體相用範疇的形成
一、哲學範疇的界義及功用
二、體用範疇的形成與演變
三、體相用範疇的界義與思想特質
第二節 體相用範疇對禪宗的影響及其對公案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一、《大乘起信論》體相用範疇對禪宗思想的影響
二、從體相用範疇建構公案研究的學術系統與方法進路
三、體相用範疇對公案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代意義
第四章 禪宗公案佛性本體論
第一節 禪宗佛性本體論之特質
一、何謂本體論?
二、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基本差異
三、佛教是否有本體論思想
四、從《六祖壇經》論惠能本體論思想
第二節 禪宗佛性論的形成
一、從教外別傳到《壇經》傳宗的轉變
二、如來禪與祖師禪的佛性本體論
三、禪宗公案佛性本體論的理論根據
第三節 根本見地與禪宗佛性論
一、何謂見地?
二、從根本見地的成立保障成佛的可能性與實踐之依據
三、從根本見地的成立建構禪宗佛性本體論的義理系統
第五章 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
第一節 從開悟思想論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的形成與意義
一、何謂開悟?開悟的定義、內容、原理與條件
二、開悟的分類與意義
三、語錄公案中開悟的語詞風格與悟境現象的描述
第二節 論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的思想特質與檢證標準
一、禪宗開悟論的思想特質
二、開悟的次第歷程與相應果位
三、開悟的公案教學系統與檢證標準
第六章 禪宗公案修行工夫論
第一節 解讀公案語言的條件與方法
一、公案語言口語詞的解讀條件與方法
二、公案語言的非邏輯之解讀方法
三、公案詩偈與動作語言的解讀條件與方法
第二節 禪師啟悟的教學方法
一、見地、證量、心力與生活因緣的啟悟為操作模型
二、明不說破、暗設機關與痛下殺手的教學策略
三、以有破有、以空破空與空有相破的啟悟原理
第三節 禪宗學人的修行要領與參究公案的方法
一、發心立願、開悟見地與攝心無住的修行初機要領
二、參究公案話頭與發起疑情的進階修行工夫理論
三、知、明、默、疑、契、證六位參究公案話頭的歷程與方法
第七章 結論──禪宗公案學術研究的展望
附錄
點閱次數769
建檔日期2001.04.13
更新日期2015.06.0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954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