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南禪美學思想嬗變軌跡
作者 皮朝綱 =Pi, Chao-gang
出處題名 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Th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卷期n.3
出版日期1997
頁次28 - 34
出版者西北師大學報編輯部
出版者網址 http://xbbjb.nwnu.edu.cn/
出版地甘肅, 中國 [Gansu,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前期刊名:甘肅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74-1976; 甘肅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7-1981; 西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2-1988
關鍵詞皮朝綱;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慧能; 馬祖道一; 中國南禪美學思想; 嬗變軌跡
摘要禪學是一種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它把心性作為理論基石. 心的內涵涉及到審美本體論. 在早期禪宗向中國式禪宗的過渡期中,北方禪宗以心為根本的思想,已使禪法由外在的形式向內在的感悟傾斜,從而將禪修行變成了純粹的心靈體驗,這是過渡的第一階段. 而以慧能為代表的南方禪宗提出的「即心即佛」的命題,則是過渡的第二階段. 他們把心性自覺,心靈體驗提升為自心自悟式的剎那間的自我肯定,但他們卻未擺脫人性與佛性,污染心與清淨心的二元分別. 而南禪發展到馬祖道一的階段,他在繼承「即心即佛」和般若實踐的基礎上,根據般若空觀的原理,認為「即心」即被心縛,「即佛」即被佛縛,把「心」,「佛」都視為空的. 為防止學人對「即心即佛」的執著,他最後提出了「非心非佛」的命題,讓心靈回到那「空諸所有」的恬明之境——詩意棲居之所,放射出人性美之光. 因此,可以說從慧能的「即心即佛」到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的轉換,展示出南宗禪學及其美學思想嬗變的軌跡。
ISSN10019162 (P)
點閱次數265
建檔日期2002.01.08
更新日期2019.11.1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157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