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簡秀娥 (著)=Chien, Hsiu-o (au.)
|
出版日期 | 2003 |
頁次 | 490 |
出版者 | 東海大學=Tunghai University |
出版地 | 臺中市, 臺灣 [Taichung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東海大學 |
系所名稱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李立信=Lee, Li -Shin |
畢業年度 | 91 |
關鍵詞 | 法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法華三昧=samadhi; 三昧=tri-yana; 禪觀; 般若禪=prajnaparamita; 現一切色身三昧ekayana; 陀羅尼=dharani; 一佛乘=tathagata |
摘要 | 本文題目為「《法華經》禪思想之研究」,分十章,探討禪觀淵源,禪觀妙用,如來禪觀,菩薩禪觀,法華三昧,禪觀教育的一連貫問題.《法華經》中的佛,菩薩展現的禪觀三昧,主是為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進入一佛乘,菩薩若是只有自受用,而沒他受用,即非真正的菩提. 因此,禪觀為方法,一佛乘為目的,是本文要詮釋的思想. 第一章敘論:說明本文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探討前人研究之見解與成果,及標出本文研究之進路與方法. 第二章《法華經》之歷史背景:本章探討《法華經》的成立年代,印度地位,傳譯情形,中國地位,是從歷史角度切入,以縱切面的軌跡,尋求整體發展的面貌. 第三章《法華經》之價值意義:本章從判釋教相,戲劇體製,文學藝術,探討《法 華經》. 這是從本質內涵切入,以橫剖面的分析,邁向整體架構的核心. 第四章《法華經》之禪觀淵源:本章以禪觀定義為基點,從印度的禪觀,原始佛教 的禪觀,小乘佛教的禪觀,大乘佛教的禪觀,加以探討其根本的依據與轉變. 第五章《法華經》之禪觀妙用:本章藉前面數章的基礎,向上一著,探討《法華經》的禪觀思想.《法華經》的禪觀,係以清淨心為體,是一種「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的菩薩禪,亦即般若禪. 本章主提出在《法華經》禪觀的種類和深義,除在《法華經》中字面上是禪觀或三昧,也列舉其他屬於禪觀的妙用,並闡明法華三昧不是《法華經》中惟一的禪法. 第六章《法華經》之如來禪觀:本章承襲前章,談論如來禪觀妙用的問題,探討如來壽量無盡,如來示現涅槃,如來神力,多寶佛塔,龍女成佛等禪觀妙用. 第七章《法華經》之菩薩禪觀:本章承襲前章,談論菩薩禪觀妙用的問題,探討法華勝會之菩薩示現,文殊菩薩,藥王菩薩,妙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等菩薩禪觀妙用. 第八章《法華經》禪觀在中國開展:探討《法華經》禪觀,被標示為天台法華三昧的議題. 天台思想,遠紹龍樹,近至慧文,慧思,並以智顗為中心研究,探討天台法華三昧思想,最後研析法華三昧在中國後世為實踐內涵與影響. 第九章《法華經》之禪觀教化:清淨心是形而上的,禪觀是菩薩的實證修為,只能 自受用; 若要使人獲益,即須落實於教化. 因此,禪觀與教化是內外兼備,不可或缺. 釋迦牟尼佛與多寶佛並坐,運用禪觀神力,主目的是要教化眾生. 宣說一佛乘,富有十分濃厚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結論:本章係就《法華經》禪觀之議題,作一整體性的歸納檢討.
|
目次 | 致謝文:教無量菩薩,畢竟住一乘Ⅰ 論文提要 Ⅵ 目錄Ⅸ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本文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 Ⅰ. 動機之一 2 Ⅱ. 動機之二 3 Ⅲ. 動機之三 3 二、研究目的 10 三、研究價值 10
第二節前人研究之見解與成果 10 一、佛學領域 11 Ⅰ. 中國注疏 11 Ⅱ. 專論期刊 12 二、文學領域 14 Ⅰ. 一般論著 14 Ⅱ. 學位論文 14
第三節本文研究之進路與方法 15 一、研究進路 15 Ⅰ. 禪與禪觀與三昧之界定 15 Ⅱ. 思考撰寫方式 18 二、研究方法 19 Ⅰ. 文獻學 19 Ⅱ. 佛教史 21 Ⅲ. 義理學 22 Ⅳ. 目錄學 23 Ⅴ. 比較學 24 三、研究綱要 24
第二章《法華經》之歷史背景 第一節《法華經》的成立年代 27 一、依內容形式而分 28 二、依代表聽眾而分 30 三、依文體內容而分 31 四、從經典文義而分 33 五、依論師援引而分 35 六、從中國譯史而分 36
第二節《法華經》在印度地位 37 一、本經敘述 37 二、他經引述 38 三、論書取材 39
第三節《法華經》的傳譯情形 40 一、漢譯本 40 二、梵文本 44 Ⅰ. 尼泊爾本 44 Ⅱ. 娑夷水本 45 Ⅲ. 中亞本 46 三、藏語譯本 48 四、日本新譯本 49 Ⅰ. 《梵漢對照新譯法華經》 49 Ⅱ. 《梵文和譯法華經》 49 Ⅲ. 《法華經》 50 五、英譯本 50
第四節《法華經》在中國地位 51 一、漢譯特質 51 Ⅰ. 形式方面 51 Ⅱ. 內容方面 53 A. 《正法華經》(竺法護) 53 B. 《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 56 C. 《添品妙法蓮華經》(闍那崛多共笈多) 60 二、注疏詮義 62 三、流傳影響 65 Ⅰ. 傳入中國的時間 65 Ⅱ. 傳入中國的背景 66 Ⅲ. 歷代流傳的情形 66
第五節小結 67
第三章《法華經》之意義價值 69 第1節 從佛教科判看《法華經》 69 1.《法華經》經題之意義 69 二、《法華經》之分科 74
第二節 從戲劇體製看《法華經》 77 一、序幕式 78 二、宣說諸法實相一佛乘 78 三、以譬喻說一佛乘 80 四、得大法者皆當作佛 81 Ⅰ. 四大弟子得授記 83 Ⅱ. 世尊的自證 83 Ⅲ. 五百羅漢弟子之授記 84 Ⅳ. 阿難及二千學人之授記 85 Ⅴ. 信解《法華經》者皆當授記作佛 85 五、法會圓滿囑付流通 86 六、一再舉證與付囑 86 七、菩薩的見證與護持 91
第三節從文學藝術看《法華經》 93 一、譬喻文學 93 二、誇飾運用 98 三、詩偈之美 100
第四節小結 102 一、《法華經》之經題分科 102 二、《法華經》之戲劇體製 114 三、《法華經》之文學藝術 105
第四章《法華經》之禪觀淵源 107 第一節禪觀的定義 107 第二節印度的禪觀 109 一、吠陀經典的禪觀 110 二、奧義書的禪觀 112 三、婆羅門族的禪觀 113
第二節原始佛教的禪觀 114 一、佛陀的禪修 115 二、外道禪與佛教禪分別 117 三、原始佛教的禪觀內涵 120
第三節小乘佛教的禪觀 123 一、自求解脫 125 二、偏證我空 126 三、梵行已立 127
第四節大乘佛教的禪觀 128 一、般若相應 129 二、清淨平等 130 三、動中修定 131
第五節小結 132
第五章《法華經》之禪觀妙用 135 第一節《法華經》與禪觀之關係 135 一、禪相應之經典 135 二、空相應之經典 137 三、實相禪之經典 140
第二節 禪觀之相關語詞 141
第三節 法華三昧之禪觀 144 一、法華三昧之出處 144 二、法華三昧之義涵 146 Ⅰ. 樹之華喻 147 Ⅱ. 生死之色 147 三、法華三昧之修法 148 Ⅰ. 修持二事 148 Ⅱ. 修持四事 149 Ⅲ. 現卅六事 150
第四節《法華經》之禪觀語詞 151
第五節小結 159
第六章《法華經》之如來禪觀 161 第一節法華勝會之如來示現 161 一、如來之定義 161 二、如來十號 163
第二節如來壽量無盡之禪觀 165 一、如來秘密神通之力 166 二、如來常住不滅 166 三、法華三昧實相觀 169
第三節如來示現涅槃之禪觀 172 一、如來涅槃之教化 172 二、如來涅槃十深義 173 三、覺如來力之禪法 175
第四節如來神力之禪觀 176 1. 如來神力之定義 176 2. 如來十神力 179 Ⅰ. 竺道生之說 181 Ⅱ. 法雲之說 182 Ⅲ. 智顗之說 183 Ⅳ. 吉藏之說 185 Ⅴ. 窺基之說 187 三.如來神力之本懷 188
第五節多寶佛塔之禪觀 192 一、多寶佛之神通願力 192 二、生死涅槃平等 196 三、佛身平等 197 四、示現清淨國土無上 198 五、二佛並坐之禪觀 201 六、多寶佛塔之表法 202
第六節龍女成佛之禪觀 206 一、龍女十六德 206 二、龍女速成佛道 208 三、龍女轉女成男 213
第七節小結 220 一、如來常住與涅槃之禪觀 220 二、如來神力與一佛乘之關涉 221 三、多寶佛與釋迦佛之神通力 223 四、龍女之普現一切色身三昧 225
第七章《法華經》之菩薩禪觀 227 第一節法華勝會之菩薩示現 227 一、菩薩之定義 227 二、法華勝會之菩薩眾 235 三、等覺菩薩之定義 240 四、法華勝會之等覺菩薩 241 Ⅰ. 彌勒菩薩 241 Ⅱ. 文殊菩薩 243 Ⅲ. 觀世音菩薩 244 Ⅳ. 得大勢菩薩 245 Ⅴ. 藥王菩薩 246 Ⅵ. 無盡意菩薩 248 Ⅶ. 普賢菩薩 249
第二節文殊菩薩之禪觀 250 一、文殊菩薩之本事因緣 250 Ⅰ. 龍種上如來 250 Ⅱ. 普現如來 252 Ⅲ. 諸佛之師 252 Ⅳ. 金色世界之菩薩 253 Ⅴ. 寶相佛國之菩薩 253 Ⅵ. 印度婆羅門之子 255 二、妙光菩薩之法華三昧 257 Ⅰ. 妙光菩薩之聽受法華 257 Ⅱ. 妙光菩薩之三昧相應 259 Ⅲ. 妙光菩薩之受法弘傳 261 三、妙光菩薩之法華教化 263 Ⅰ. 妙光菩薩之宣說法華 263 Ⅱ. 妙光菩薩之教令成佛 264 Ⅲ. 妙光菩薩之求名弟子 265
第三節藥王菩薩之禪觀 266 一、藥王菩薩之本事因緣 266 Ⅰ. 宿世因緣 266 Ⅱ. 一切眾生見菩薩 268 二、藥王菩薩之燒身燃臂 269 Ⅰ. 藥王菩薩之神變花香 269 Ⅱ. 藥王菩薩之燒身神變 270 Ⅲ. 藥王菩薩之燃臂神變 274 三、藥王菩薩之現一切色身三昧 280 四、藥王菩薩之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282 五、藥王菩薩之功德影響 283 Ⅰ. 三昧與陀羅尼 283 Ⅱ. 轉女成男 283 Ⅲ. 三昧與無生法忍 284 Ⅳ. 身口芳香 286 Ⅴ. 病之良藥 287 Ⅵ. 坐於道場 288
第四節妙音菩薩之禪觀 289 一、妙音菩薩之本事因緣 290 Ⅰ. 伎樂與寶缽供養 290 二、妙音菩薩之神通變化 291 Ⅰ. 妙音菩薩之蓮華表法 292 Ⅱ. 妙音菩薩之神變目的 293 三、妙音菩薩之十六三昧 295 四、 |
點閱次數 | 412 |
建檔日期 | 2003.9.17
|
更新日期 | 2015.12.1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