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試論弘一大師早年的「寄情」生活
作者 徐正綸
出處題名 第四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論文集
出版日期2001.09.17
出版者弘一大師學會=弘一大師紀念學會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1.現職:浙江「文化交流」雜誌社編審
2.論文集目次見http://www.hongyi.org.tw/05,40.htm
關鍵詞弘一大師=李叔同; 傳記=Biography;
摘要李叔同早年曾一度寄情聲色,與妓女、坤伶、歌郎等,都有過交往,並以詩詞酬和。對其這段經歷,目前存在兩種不無片面的認識和做法:
一、唯恐因此損害大師的聖潔形象,竭力迴避,諱莫如深;
一、為嘩眾取寵,對此不惜加油添醋,肆意舖衍。
本文有感於此,試對李叔同早年的寄情聲色生活,進行一些剖析。

全文分為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 著重分析李叔同早年寄情聲色的主客觀原因。
本文認為,因李叔同當時寓居於上海,這樣一個燈紅酒綠的十里洋場;又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並對西方文明作了片面理解,從而對聲色生活,在認識上步入兩大誤區;更因他目觀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心中極苦,無處發洩。於是便「寄託於風情瀟灑間,以詩酒自娛」。儘管如此,他在主觀動同上不無偏頗處,但畢竟說明其行為的出發點,帶有濃郁的文化色彩,和一定的愛國情懷,這與趣味低俗的浪蕩公子,或狎邪文人的動機,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部份 著重探討李叔同寄情聲色的過程表現。
這是本文的重點部份,又分為三個部份展開闡釋:
(一)李叔同在寄情聲色中,始終沒有淡忘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他雖處身於溫柔旖旎的氛圍中,但無法擺脫因憂國憂民,而引發的憤怒焦慮和悲哀。
(二)李叔同混跡北里,所追求是不是「色」,而是「藝」。他較欣賞的樂籍中人,都在藝術上擁有較高的修養和水平,各自在詩詞、戲曲領域取得一定成就。...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在」尋覓藝術的「知音」而已。
(三)李叔同走馬章台時,曾寫過不少詩詞。這些詩篇大都抒發個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憑借「棄婦」的形象,宣洩他當時在仕途上極不得志的,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借「棄婦」形象,傾訴自身的不幸,這是中外詩歌史上,屢見不鮮的文學現象,因此不能與一般舊文人詠妓的艷詩等量齊觀。

第三部份 著重論述李叔同對寄情聲色的事後反思。
他早在1904年就對自己當年拈柳平康的這段經歷,有過強烈的懺悔情緒,「悔煞歡場色相因」。但真正全面清算他早年聲色生活的,還是在他出家後。大師在出家後不久,就對當年所寫詩詞,認為「多涉綺語,格調亦卑,無足觀也」,作了徹底的否定。尤其是他後來竭力證明《香奩集》非韓偓所作:「偓乃剛正之人,豈是作《香奩集》詩者?」更說明他把欣賞、眷戀深閨綺閣的旖旎風情,視為關係一個人的人格高低、品質美醜的劣跡。他出家後,甚至連書寫「女部」的字,都感到「不合宜」,因而「不願執筆」。大師此時對聲色生活的否定,固然帶有佛教的宣揚的禁慾主義成份,但主要出於對自我道德完善的努力追求。在這點上,他與那些不但不追悔,反而眷戀不已,自己早年艷情生活的風流文人,也劃清了界線。

第四部份 歸結全文
指出對李叔同的早年聲色生活,不能以庸俗的視角進行觀照。這段經歷不但無損於李叔同形象,反而以一種曲折和特殊的形式,更顯示其思想光輝。故對此不能、也不必迴避;當然也反對誇大其詞,有意渲染。兩者都有違實事求是原則,都是對歷史不嚴肅的態度,都不利於對李叔同生平和思想的全面、準確和深刻的理解。
點閱次數156
建檔日期2004.05.1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873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