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釋惠敏 (著)
|
出處題名 |
人生=Humanity
|
卷期 | n.356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頁次 | 96 - 99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ddc.com.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摘要 | 「腦的情緒生活」之基本原理:情緒模式 2012年,大衛森博士出版《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腦的情緒生活),以「它的獨特模式如何影響你的思考、感受與生活方式,以及你如何改變它們」(How Its Unique Patterns Affect the Way You Think, Feel, and Live──and How You Can Change Them)為副標題。此書主要建立在他三十年來對「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數以百計的研究成果。例如:(1)共情作用(empathy)的大腦機制。(2)經由比對自閉症(autistic)和正常大腦的發展狀況,來找出處於正常情緒的大腦怎麼會陷入極度焦慮的情緒狀態,並且提出「腦的情緒生活」之基本原理「情緒模式」(Emotional Style),解說人類在情緒狀態(emotional states)、情緒性向(emotional traits)、個性(personality)和特質(temperament)上的多樣性。
「情緒狀態」是指現實經驗或想像意象所引發的瞬間情緒。例如:母親節時,看到孩子為您精心製作糕點的快樂,想像可以順利完成一件大事的成就感,或者年假期間必須工作的憤怒。一些可以持續超過數分鐘、數小時或是以天為單位的情緒感覺叫做「心情」(mood)。若是有種感覺影響您的時間是以年為單位的話,那就是「情緒性向」(emotional traits),例如:某些人看起來就是憤世嫉俗,或是經常不開心。「情緒模式」是我們回應生活經驗的一種經常方式,它為特定、可辨識的大腦迴路所掌控,也可以利用客觀的實驗方法來測量。因此,「情緒模式」可以追溯到特定、可辨識的大腦訊號,貼近大腦運作系統,可視為我們情緒生活的基礎元素。
相對而言,「個性」雖是比較常用來描述人們的方式,但它既非基本的感受,亦非立足於可以確認的神經機制;個性包含了情緒性向和情緒模式綜合描述。近來大眾媒體喜歡報導心理學界所推論:哪種類型的「特質」可以成就浪漫對象、商界領袖或精神病患者,但是它們並非基於大腦機制為主的嚴謹分析。
情緒模式的六個向度 有別於傳統的個性、情緒性向和心情的說法,《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書中提出,以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為基礎的「情緒模式」,是由如下的六個向度組成: (1)復原(Resilience):你從逆境中復原的快慢。 (2)觀點(Outlook):你能保持正面的情緒多久。 (3)社會直覺(Social Intuition):你有多善於從人群中揀擇出社會信號。 (4)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你有多善於感知反映情緒的身體感受。 (5)情境調控力(Sensitivity to Context):你有多擅長調節自己處於情境中的情緒反應。 (6)注意力(Attention):你的專注度有多敏銳和清晰。
例如,早上你與重要的親友爭吵之後,會感到煩躁一整天。但是沒有意識到:你是暴躁的、不滿的、粗魯的原因,是你沒有恢復你的情緒平衡,這是復原緩慢模式的標徵。因此,如何能更了解你的情緒模式?這是任何試圖優雅地接受「你是誰」或改變它的第一和最重要的一步。
大衛森博士相信,每個人的個性與特質反映出情緒模式六個向度的不同組合。例如:有些人具備高度「樂於接受新經驗」的個性,具有較強的社會直覺、自我覺察與注意力模式。一個「嚴謹」的個性則具備良好的社會直覺、注意力、情境調控力。「外向」的個性若可以從逆境中迅速回復,是因為復原力快速,可保持積極的觀點。「隨和」的個性是情境調控力、復原力強,容易保持積極的觀點。高度「神經質」個性,從逆境中復原得慢,具悲觀、消極的觀點,對情境調控力與注意力低。此外,易衝動的特質則是注意力和自我覺察的低下。有耐心的特質則具備高自我覺察和情境調控力……。
|
ISSN | 15631788 (P) |
點閱次數 | 642 |
建檔日期 | 2013.08.13 |
更新日期 | 2022.05.1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