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林朝成 (著)=Lin, Chao-cheng (au.)
;
郭朝順 (著)=Guo, Chao-shun (au.)
|
出版日期 | 2012.06.01 |
頁次 | 436 |
出版者 | 三民書局出版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m.sanmin.com.tw/home/index/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內容註 | 林朝成 臺灣宜蘭人,一九五七年生,台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成功大學佛學中心主任、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主編、台南市社區大學校長,現任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負責教授「佛學概論」、「中國佛學專題」、「中國美學專題」、「中國自然思想專題」、「環境倫理學」等課程。著有多部相關專書。
郭朝順 臺灣基隆人,一九六五年生,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華梵人文學報主編,負責教授「佛學概論」、「天台宗哲學」、「華嚴宗哲學」、「佛教文化哲學」等課程。著有多部相關專書。 |
摘要 | 本書以佛教的發展史為經,基本義理為緯,呈現佛學思想的概念與流變。內容依佛陀的基本教法、緣起思想、心識論、無我思想、佛性思想、二諦說、語言觀、修行觀、慈悲觀、生死智慧與終極關懷等十個主題,闡釋佛教的觀念史脈絡與宗教旨趣。
本書通盤地介紹佛學思想,同時也反映了當代佛學的研究成果,讀者可以透過本書適切地了解佛教義理,並藉以重新檢視自己所知的佛教信仰內容。 |
目次 | 目 次 再版序 序 梵巴術語用例說明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何謂佛學 1 第二節 佛學與一般宗教及世間學問的異同 3 第三節 佛教的基本特質 5 第四節 如何了解佛學 8 第五節 佛學的主要課題 9 第六節 本書的內容與結構 10 第二章 佛陀、佛教與佛法 19 第一節 佛陀所處的時代 19 第二節 佛陀的生平 25 第三節 佛教教團 28 第四節 佛陀教法的特色 40 第五節 四聖諦與三法印 45 第三章 緣起思想 61 第一節 緣起思想的意涵 61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緣起觀──十二緣起 63 第三節 部派佛教的緣起觀 67 第四節 中觀學派的緣起思想──緣起性空 71 第五節 唯識學派的緣起思想 80 第六節 如來藏緣起 86 第四章 佛教的心識論 97 第一節 佛教心識說的課題 97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心識說 99 第三節 部派佛教的心識說 105 第四節 唯識的心識說 113 第五節 如來藏的心識說 126 第五章 無我思想 133 第一節 無我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意涵 134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無我思想 138 第三節 部派佛教的無我思想 149 第四節 初期大乘佛教的無我思想 161 第五節 中觀學派的無我思想 165 第六節 唯識學派的無我思想 174 第六章 佛性思想 181 第一節 佛性概念釋義 181 第二節 佛性思想的起源 182 第三節 印度大乘經典中的佛性思想 185 第四節 中國佛性思想的發展 192 第七章 佛教的二諦說 221 第一節 二諦的意涵 222 第二節 二諦思想的起源 226 第三節 部派佛教的二諦思想 230 第四節 《般若經》的二諦思想 235 第五節 中觀學派的二諦思想 239 第六節 唯識學派的二諦思想 246 第八章 佛教的語言觀 253 第一節 原始佛教實效論的語言觀 254 第二節 部派佛教語言的實在論 259 第三節 《般若經》但名無實的語言觀 262 第四節 中觀學派的唯名哲學 267 第五節 唯識學意念論的語言觀 272 第六節 禪宗的語言觀 278 第九章 佛教的修行觀 293 第一節 戒 學 294 第二節 定 學 312 第三節 慧 學 321 第十章 佛教的慈悲觀 329 第一節 慈悲的意涵 329 第二節 慈悲與菩薩思想的關聯 335 第三節 三種慈悲 338 第四節 慈悲與空思想 343 第五節 慈悲的培養與實踐 349 第十一章 生死智慧與終極關懷 357 第一節 一般的生死觀 357 第二節 佛教的生死觀 363 第三節 無我的輪迴觀 366 第四節 佛教生死觀的終極意義 385 第五節 臨終關懷 388 梵文巴利文對照總表 393 索 引 413 |
ISBN | 9789571456737 (平) |
點閱次數 | 773 |
建檔日期 | 2015.04.22 |
更新日期 | 2016.05.1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