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髑髏文學:空海和尚的九相詩
作者 蕭麗華
出處題名 2012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學術論文發表會
出版日期2012.11.30
出版者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晨曦社校友會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單位: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本篇亦發表於《中國言語文化》,第2輯,2012.12,頁29-50。
摘要中國文化裡,自從出現《莊子.至樂篇》之後,以生命的死亡相反思生命終極價值的體系開始有初步的端倪。此後佛經譯入中國,對死亡的觀想,出現在不同的經典中,更有許多不同的屍相觀法。這是髑髏文學思想內涵的兩大來源。

繼《莊子》思想之後,中國的髑髏文學主要受佛教思維的影響而出現「九相觀」詩。九相觀為佛教觀想法門之一,見於《長阿含經》、《雜阿含經》、《放光般若經》、《大智度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乘義章》、《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摩訶止觀》、《瑜伽師地論》、《佛說十二頭陀經》、《妙法蓮華經玄義》等經典中。

最早的髑髏文學出現在東漢張衡的〈髑髏賦〉和曹植的〈髑髏說〉,基本上屬於《莊子》思想的餘緒。目前學界推測最早「九相觀」詩是東晉劉遺民的〈九想詩〉。僧祐《出三藏記集》所錄〈齊竟陵王世子撫軍巴陵王法集序〉中也提及〈禪圖九相詠〉十首,詩今已佚。此外,從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寶物中,可發現聖武天皇宸翰《雜集》的詩文長卷第七十四首〈奉王居士請題九想即字依經總為一首〉,當是陳、隋時真觀法師的作品。到了唐代,「九相觀」詩大量出現,現存的敦煌寫本就有五件,《全唐詩》,只留下包佶〈觀壁盧九想圖〉一首,和空海和尚〈九相觀〉詩十首。

本文從髑髏文學的角度觀察空海和尚的〈九相觀〉詩,一者以前述作品為背景,映顯這組詩的傳承,二者分析其中受唐詩影響的痕跡,探討空海和尚〈九相觀〉詩與唐詩的關係,三者比對其思想與《莊子》、佛教思想的關係,分析其思想內涵。整體來說,全文透過此三層觀察,釐清這組詩的文學傳統,乃髑髏文學系統下的佛教文學,隱然有受到李白影響的痕跡;其思想內涵屬於禪觀與密法之融合,呈現佛教苦、空、無我的基本思維。
目次一、前言:關於髑髏文學
二、空海和尚〈九想詩〉分析
三、空海和尚〈九想詩〉的思想來源
四、空海和尚「九相詩」與盛唐「白骨」詩的比較
五、結論
附錄、《小野小町九相圖》
點閱次數1553
建檔日期2015.10.22
更新日期2015.10.2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4692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