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與吉藏的實相哲學=Philosophy of Thorough Reality of Seng-chao and Chi-tsang
作者
陳平坤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608
出版者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出版地 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資料類型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 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 蔡耀明
畢業年度 98
關鍵詞 實相=Thorough Reality; 真如=suchness; 中道=Middle Way; 假名=conventional name; 二諦=two truths; 二智=two kinds of wisdom; 緣起=interdependent arising; 性空=empty; 般若=perfect wisdom; 涅槃=freedom; devoid of independent reality
摘要 本論文以「僧肇與吉藏的實相哲學」為題,探討僧肇、吉藏兩位中華三論宗師對於「諸法實相」這個課題的相關論述,期能抉發它們的內在義理結構和豐富哲學涵蘊。 本論文採循義理比較之研究進路,透過概念分析、命題論證、問題追溯、哲學闡釋等方法步驟,處理僧肇和吉藏藉由種種論議方式所嘗試解明的佛學概念,例如「緣起」、「性空」、「真如」、「假名」、「般若」、「涅槃」等,以及其相關議題,探究它們到底從哪些哲理層面為世人開闡出諸法實相的內涵;同時也希望揭示僧肇和吉藏在論述中所展現出來的觀點異同或思想離合。藉由這項研究工作,本論文預期展示僧肇和吉藏所建構形成的實相哲學,以增進學界對於中華三論宗義前後承傳遞邅的更深認識。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topic of “Philosophy of Thorough Reality of Seng-chao and Chi-tsang” to probe Seng-chao and Chi-tsang theories on the Buddhist issue of the “Thorough Reality of all things” in order to reveal their inherent meaning and profound philosophy. The dissertation adop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hilosophies and meanings through conceptual analysis, propositional argument, problem retracing and philosophy interpretation to process Seng-chao and Chi-tsang’s explanation of the Buddhist concepts such as “interdependent arising,” “empty,” “conventional name,” “suchness,” “wisdom,” “freedom” and other relevant issues. The purpose is to discover the importance of how they have interpreted the “Thorough Reality of all things”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At the same time, the aim is to reveal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Seng-chao’s and Chi-tsang’s theories. Through such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demonstrate the “Thorough Reality” philosophy as proposed by Seng-chao and Chi-tsang, thereby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hree Treatise School by scholars.
目次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致謝與銘感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VIII 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問題意識與相關子題 1 一、研究主題及其哲學意義 1 二、問題之提出 2 (一)涉及實相課題的思維背景 2 (二)作為論究核心的問題意識 4 三、相關子議題 6 (一)以「緣起」、「性空」為核心觀念的子議題 6 (二)以「假名」暨「真如」為核心觀念的子議題 7 (三)以「般若」、「涅槃」為核心觀念的子議題 9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對象範圍 10 一、研究動機 10 (一)作為「原因」之動機 11 (二)作為「目的」之動機 14 二、對象範圍 16 (一)取材範圍之說明 16 (二)文獻依據之條列 19 第三節 學界研究概況與本論文的可能貢獻 22 一、學界的研究概況 23 二、預期成果及其可能貢獻 26 (一)預期成果 26 (二)可能貢獻 26 第四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步驟 26 一、研究進路 26 二、研究方法 27 三、具體步驟 28 第五節 論述程序與章節架構 29 一、本論文的撰述程序 29 二、章節架構與內容提要 30 第二章 緣起實相的觀思 33 第一節 僧肇的諸法緣生說 35 一、緣起思維關注一切諸法成立的兩大側面 37 (一)「緣起」用以動態表顯一切諸法的存在歷程 37 (二)「緣起」意在凸顯一切諸法的存在關聯 39 二、緣起思想的兩大義理涵蘊 43 (一)緣起思想的宇宙論意義面向 44 (二)緣起思想的存有論意義面向 46 三、緣起實相中的「事物」與「時間」 49 (一)事物與時間的設定 49 (二)緣起實相的超時空性 51 第二節 吉藏的諸法因緣觀 53 一、吉藏對於「因緣」法義的闡釋 54 (一)分別「教」、「宗」二層論明因緣思想的重要性 55 (二)由四種面向打開因緣思想的義理涵蘊 55 二、凡聖眾生面對因緣法義的邪思與正觀 57 (一)「正觀因緣」所擬破斥的對象:邪因緣觀 58 (二)「正觀因緣」所擬申明的內容:心無所得的佛法修行活動 66 三、深入探察吉藏的正因緣觀 80 (一)面對「因緣所生法」而導向「無所得」的正確觀法 80 (二)「因緣」的三大意義向度:空、假、中 81 (三)對於「因緣」三大要義的進一步討論 84 第三節 僧肇與吉藏的因果關係思維 121 一、對於緣起法說的因果關係解釋 121 二、僧肇的因果關係思維 123 三、吉藏的因果關係思維 129 (一)因果關係型態的類別 129 (二)「因果」是依據因緣道理所假立的關係思維 132 四、僧肇與吉藏的緣起因果實相觀 137 第三章 性空實相的闡解 141 第一節 僧肇的不真空論 142 一、關於「真實存在」的兩種構想 144 (一)分別「實體」與「屬性」之存有論構想下的真實存在 144 (二)超越自性思維模式的真實存在 156 二、「不真即空」的緣生法象 166 (一)「不真」表示不實在、虛在之義 167 (二)「不真」傳達不固定、非凝然之意 170 三、「名實無當」的非符應論真理觀 171 (一)「名言」與「物相」的關係 173 (二)「物相」的形成因緣 175 (三)名言概念與事物實情的非符應關係:「名實無當」 179 (四)「真實」繫於了悟「不真即空」的義理 181 第二節 吉藏的無所得空觀 182 一、心識所緣對象的虛妄與真實 182 (一)非常非無常的諸法空義 183 (二)「常」與「無常」皆是對治學人偏蔽的因緣假說 192 二、檢視「無常」觀念與「剎那生滅」思想的關係 196 (一)「本無今有」與「已有還無」的生滅無常義 196 (二)「常」與「無常」二分不是一種絕對兩極的構想 206 三、兩種「空觀」類型之分判 214 (一)觀思諸法性空的兩種方式:「析空觀」與「體空觀」 216 (二)緣起性空的究竟貫徹:三界內外「人」、「法」皆空 223 (三)小乘智慧「明空」而大乘智慧「亦辨不空」 227 (四)「諸法空性」不可住著:「但空」與「不可得空」 231 第三節 僧肇與吉藏的法空思想同異 233 一、僧肇的「空」思想特色 234 (一)批判「心無」宗義以明萬法皆空 234 (二)批判「即色」宗義以顯假有非有 238 (三)批判「本無」宗義以表諸法非有非無 243 二、吉藏的「空」思想特色 245 (一)批判他家宗義以明「不可得空」觀 246 (二)通過「二諦」解釋架構以說「不可得空」義 249 三、僧肇與吉藏的「空觀」異同 254 (一)僧肇與吉藏所論「空觀」的不同義理偏重 255 (二)僧肇與吉藏所明「空觀」的共通修學精神 257 第四章 假名實相之釐辨 261 第一節 僧肇的中道假名說 262 一、「真如」與「諸法」的內在聯繫 263 (一)「諸法」與「真如」的不異不一關係 265 (二)一切諸法真如實相的超經驗性格 272 二、「法真如」與「物自身」之間的意義釐辨 279 (一)緣生諸法的實存性格與動靜情狀 280 (二)深入探究「物不遷」論述的理趣 284 三、「不壞假名而說實相」的開闡 292 (一)觀思諸法幻化之於吾人心智活動的價值作用 294 (二)立足在實相道場上的假名言說 296 四、「不動真際建立諸法」的演義 301 (一)諦觀諸法虛假幻現 301 (二)「不遷」是關於「物性」課題的一個假說 304 (三)「動」、「靜」論斷乃架構在分別意識上 319 第二節 吉藏的因緣假名論 334 一、分別實相「體」、「用」的論述 335 二、從「用」入「體」的觀法路向 339 (一)動轉「我見」與「我所見」 339 (二)簡擇一切諸法「有我」還是「無我」 351 (三)出到「中道正觀」 366 三、從「體」出「用」的法門設置 373 (一)諸法實相的不可言說性:「實相絕四句」 374 (二)透過「假名說」導歸實相:「緣即實相」 378 四、「四句分別」的建立與超越 380 (一)四句分別中的自性執著 382 (二)性執心態的遣除 383 (三)假名言說的不可執定性 386 五、緣生諸法的「二相」與「不二相」 390 (一)「諸法」與「實相」的動態內在關聯 393 (二)因緣假名的「絕四句」特質 395 第三節 僧肇與吉藏的假名實相觀 399 一、假名觀型態的反思 399 二、言說與真實之間關係的論議 409 第五章 般若實相之考察 417 第一節 僧肇的般若無知論 417 一、般若本性之釐定:對比俗識以顯聖智特質 418 二、「真諦之無」與「般若之無」的義理析辨 423 (一)真諦之無:客觀對象泯絕無寄 423 (二)般若之無:主觀智能歸寂起用 425 三、依方便慧說法度眾 432 第二節 吉藏的二智體用說 438 一、「般若」與「方便」二智的根本 438 二、二智之分別及其緣由 443 (一)「般若」何以名為「實智」 444 (二)「漚和」何以名為「方便智」 446 三、「無知」與「無不知」的二智同異 456 第三節 僧肇與吉藏的般若思想異同 459 一、關於般若智慧特質的考究:「無知而無不知」 459 二、「方便智」從「般若智」中區分開來的價值作用 468 第六章 涅槃實相之探究 473 第一節 僧肇的涅槃無名論 476 一、導向解脫生死煩惱的涅槃之道 476 (一)觀思「無常故苦」的解脫道路向 477 (二)深觀煩惱性空的
點閱次數 363
建檔日期 2015.12.10
更新日期 2015.12.1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