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吳汝鈞
;
陳森田
|
出版日期 | 2010.11.01 |
頁次 | 320 |
出版者 | 台灣學生書局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studentbook.com.tw/index.php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叢書名 | 宗教叢書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摘要 | 對於天台學,特別是智顗的那一套圓融的義理與實踐,日本和歐美學界通常都以三觀、三諦的三體結構(threefold-pattern)來說。作者另闢蹊徑,以佛性來說,而且追源到中道佛性觀念。其文獻學與哲學的依據是智顗所提出的佛教三藏十二部只是有佛性與無佛性的不同而已。中國佛學的主流天台、華嚴與禪都是沿著佛性的普遍而內在的性格發展的。智顗更進一步開拓出中道佛性的說法,認為這觀念表示大乘佛教的終極真理。在其中,中道與佛性是等同的;中道是理,佛性是心,兩者等同,證成了心理為一的心即理的思想導向。這可以說是後來宋明儒家陸王派所闡揚的心即理或良知即天理的佛教式的表述。而在詮釋的方式上,作者以智顗的學問與龍樹的中觀學作比較,特別是對中道觀念的不同詮解,以突顯中道佛性既有中觀學的空的義蘊,同時又有如來藏思想所強調的不空的意涵。三觀與三諦是實踐真理的方法,中道佛性是說真理的觀念的意義。在邏輯、理論上,觀念的理解是先在於實踐方法的。以中道佛性來理解智顗的實相或真理思想,是對天台學的創造性的詮釋。 |
目次 | 原書序 略語表 第一章 概 說 一、基本問題 二、資料來源 第二章 中觀學的空與中道 一、空是自性的否定 二、空是邪見的否定 三、進深的反思 四、我們對空本身不應黏著 五、空空 六、空作為質體的如其所如的真實狀態 七、中道作為空的補充 八、中道對於極端的超越 九、中道作為補充空的一種狀態 第三章 智顗的中觀學觀念 一、智顗的判教法 二、藏教和通教 三、別教和圓教 四、概述小結 五、中觀學派之為通教 六、在與緣起的關係中的空義 七、「空」與「不空」 八、超越兩端而揭示的中道 九、中無功用,不備諸法 第四章 中道佛性之作為真理 一、中道佛性的常住性格 二、中道佛性的功用性格 三、以圓力用建立眾生 四、以心來說的真理 五、中道佛性具一切法 六、「具備」的被動式意義 七、「具備」的主動式和方法論上的含意 八、智顗的中道佛性與中觀學的中道 九、中道佛性與其他對真理的表述 第五章 中觀學和智顗的四句 一、四句的矛盾和它與真理的關係 二、四句的教化意義 三、四句在分類上的角色 四、四句的否定及其對真理的揭示 五、從中觀學到智顗 六、智顗對四句的運用 七、四句作為類比的工具 八、智顗對四句否定的處理 九、從實踐和救贖的角度看智顗的四句否定 第六章 三觀的知識與救贖性格 一、龍樹思想脈絡中的假名 二、在《大智度論》的脈絡中的假名 三、在智顗思想脈絡中的假名 四、觀的知識性和救贖性特質 五、三觀的知識救贖論的特性 六、一心三觀如何可能 七、三觀裏的中道佛性 八、三觀與三諦偈 第七章 相即或等同的實踐意義 一、涅槃與生死輪迴的等同 二、空與色的等同 三、日常行為的重要性 四、煩惱的滅除 五、智顗對等同問題的看法 六、煩惱的方便意義 七、法性與無明的當體等同 八、心及其作用 九、智顗對通教的批評 十、不斷與中道佛性 十一、煩惱的斷滅與不斷 第八章 總 結 參考書目 作者後記 索 引 |
ISBN | 9789571515007 (平) |
點閱次數 | 772 |
建檔日期 | 2016.05.0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