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本資料由 李玉珉老師 提供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的有為法與無為法觀念=Buddhist Theory of Saṃskṛta-dharma and Asaṃskṛta-dharma
作者 姚衛群 (著)=Yao, Wei-qun (au.)
出處題名 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卷期v.42 n.1 (總號=n.227)
出版日期2005.01
頁次133 - 139
出版者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pku.edu.cn/ 或 www.pku.edu.cn/academic/xbss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關鍵詞佛教=Buddhism; 佛教哲學=Buddhist philosophy; 印度宗教=Indian religion; 有為法=Saṃskṛta-dharma; 無為法=Asaṃskṛta-dharma
摘要 有為法和無為法是佛教對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進行分類時所使用的基本概念。這兩個概念既涉及佛教對自然現象的主要看法,也涉及佛教對其宗教最高目的的典型表述。佛教在其發展的各主要階段都曾詮釋這兩個概念。不同時期的佛教對它們的論述有相同處與不同處。進行這方面的比教研究對理解佛教理論的特色有重要意義。

Saṃskṛta-dharma and asaṃskṛta-dharma are the basic concepts that are used by Buddhism when it classifies all things or all phenomena. These two concepts involve the Buddhist main views about natural phenomena, they also involve Buddhist typical expression of its highest religious goal. Buddhism explains these two concepts in all its main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Buddhist theories about these two concept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Buddhism.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this aspec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features of Buddhist theories.
目次一、有為與無為觀念的基本含意 133
二、小乘與大乘佛教在有為法和無為法觀念上的主要異同 134
三、佛教這方面思想的歷史作用和形成原因 137
ISSN02575876 10005919 (P); 10005919 (E)
研究類別佛教-思想
研究時代中國-無
研究地點中國
點閱次數328
建檔日期2016.05.12
更新日期2019.08.1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6066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