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我的佛教觀=Buddhism, the First Millenium |
|
|
|
作者 |
池田大作
;
王遵伸
|
出版日期 | 2014.01 |
頁次 | 240 |
出版者 | 牛津大學出版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oupchina.com.hk/index.asp
|
出版地 | 香港, 中國 [Hong Kong, China]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池田大作
一九二八年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富士短期大學。一九六○年就任日本創價學會第三任會長。曾創辦民主音樂協會、富士美術館、東洋哲學研究所及創價幼稚園至大學等文化教育機構。 一九六七年以來,池田先生不斷積極地推進中日邦交正常化。並提出不少重要的提議,其中包括對聯合國提出有關和平、裁軍、教育和環境問題等提議。池田先生相信和平的第一步始於誠摯的對話,故此親自作為「平民大使」訪問世界各國,並與各國元首、政治家、文化界代表等會面,交流及探討人類面對各種難題的解答方法。部分對談更被出版成為對談集。 池田先生因其對世界和平的貢獻,於一九八三年獲「聯合國和平獎」。此外,他還獲得莫斯科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學等的名譽博士學位,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復旦大學、深圳大學、廈門大學、澳門大學等的名譽教授,紐約、莫斯科等七百多個城市的名譽市民等稱號。現為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和聖教新聞社名譽社長。著有《人間革命》、《眺望人類新紀元》(與湯因比的對談集)、《和平、人生與哲學》《與基辛格的對談集》、《池田大作選集》、《敦煌的光彩》(與常書鴻的對談集)、《社會變遷下的宗教角色》(與B.威爾遜的對談集)及《佛教思想源流》等。 |
摘要 | 作者取材眾多佛學家和印度學家的研究論文,從中得到啟發,在書中概述釋迦牟尼的一生,探索佛教的歷史,研究它在印度的早期發展和盡力說明這種宗教的基本原趣和理想。
自從我訪問了佛教發祥地印度以後,我越來越多地想到佛教的早期歷史,並且想要把我對於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其人的一些想法形諸筆墨。幾年前,我實現了我的部分願望,我寫了一本《我的佛教觀》。 不用說,佛教並非有關釋迦牟尼個人的事。正如佛的生命無始無終永遠普遍的存在一樣,佛教是一種目的在於拯救世人的信仰。在釋迦牟尼圓寂以後,他的弟子們聚集起來整理他的教誨,後來就構成龐大的佛典。其中有大乘佛教的經文,特別是《法華經》,這些經文都是由世俗信徒所撰寫,目的在於宣揚佛教以實現菩薩的理想。這些後來的信徒和追隨者,都從永生的佛祖身上汲取了生命力,因為這種生命力不僅存在於佛祖身上,還能由佛祖盡力推展到覺悟的王國,即佛的王國。 在前一部書中,我概述了釋迦牟尼的一生。在本書中,我繼續探索佛教的歷史,研究它在印度的早期發展和盡力說明這種宗教的基本原趣和理想。和上一本書一樣,我從很多佛學家和印度學家的研究論文中得到啟發,我想在這裏對他們過去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謝,而且作為佛教徒,我祝願他們不斷取得成功。 ── 池田大作 |
目次 | 序言 xiii 一 佛教經典的形成 1 第一次集結 1 合誦佛說 8 偉大宗教領袖的教誨 17 二 上座部和大眾部 21 第二次集結的背景 21 分裂的根源 27 恢復佛教原始含意的運動 35 三 阿育王 41 王中之王 41 絕對和平主義的政治 47 國家與宗教的關係 53 四 彌蘭陀王問經 59 一位希臘的哲人——王 59 那先比丘的智慧 65 智者和國王的辯論 五 東、西方文化交流 81 東、西方關係的轉折點 81 佛教和基督教 86 世界宗教的條件 93 六 大乘佛教的興起 99 大乘佛教的由來 99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 107 佛教的復興 117 七 維摩居士及世俗信士的理想 123 維摩居士 123 佛國土的建立 128 菩薩怎樣賜福別人 135 關於奧秘的學說 140 八 法華經的形成 147 兀鷹峰說法 147 聲聞弟子和大乘菩薩 154 釋迦牟尼滅渡後佛教的傳播 159 九 法華經的精神 165 法華經的實踐者 165 大乘佛教徒的精神 法華經中佛的概念 174 十 龍樹和世親 181 龍樹尋求大乘 181 中道和空的理論 187 無著和世親的道路 193 俱舍論和唯識論 199 參考書目 207 詞匯對照表
|
ISBN | 9780199433605 (精) |
點閱次數 | 507 |
建檔日期 | 2016.05.1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