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智旭《楞嚴經》詮釋之研究 ─ 以《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為主
作者 黃馨儀 (撰)=Huang, Shin-yi (compose)
出版日期2014
頁次126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出版者網址 http://ch.ntn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開府
畢業年度103
關鍵詞智旭; 楞嚴經; 明代佛學; 佛性
摘要《楞嚴經》的研究,牽涉到佛學中的如來藏說與性相融會。如來藏說認為如來藏是眾生身心與一切現象世界生起的依據。《楞嚴經》的如來藏真如性又具有真妄一如的特徵,可以為「性相融會」提供理論解釋。
中國佛學各宗對佛性理論都有義理的發揮,以佛性論為核心的《楞嚴經》,也在宋代開始流行。而智旭所處的明末,又有宗派融攝的需求,所以具有思想融通性的《楞嚴經》,在明末風行一時。筆者碩士論文以智旭《周易禪解》為主題,研究過程中發現智旭思想與《楞嚴經》有許多關涉。依據聖嚴的判釋,智旭思想的立足點是禪,而其禪思想的根本經典是《楞嚴經》。然而其他研究智旭的學者,大多言及智旭學說承繼天台學,少有述及《楞嚴經》者。學界現有的《楞嚴經》研究,均以本經為核心作文本解析,抉擇各家注疏來討論。以一家《楞嚴經》注疏作為對象的研究,數量極少。而智旭的相關研究成果,屬於總體思想的研究較多,專書的研究較少。因此筆者選擇智旭的《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為範圍,試圖在其他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深化《楞嚴經》主題的研究,以及智旭思想的研究。
筆者選擇的研究方法是思想史方法、天台學的詮釋進路與文獻分析法,借著解析《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的原文,闡明智旭《楞嚴經》思想特徵,其中也涉及智旭佛學思想的演變。
本文研究的成果,點出智旭詮釋《楞嚴經》的思想特色,包括:一、將《楞嚴經》作為核心的佛性說,以天台性具說和《大乘起信論》的真如隨緣說來拓展。二、對《楞嚴經》內容的解釋,使用許多天台宗的概念,包括五重玄義、圓頓止觀、一心三觀、五時八教等。三、將《楞嚴經》性相融會的特質,做為《楞嚴經》最關鍵的宗要,並選擇以遣相證性的方式來融攝性相。以這樣的歸納為基礎,筆者認為智旭《楞嚴經》詮釋,是其「遣相證性」著述歷程的起點。他以《楞嚴經》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作為融會性相的基礎概念,之後著述的歷程,只是不斷地在這個架構上延展,一直到晚年詮釋《大乘起信論》,智旭更完整呈現其性相融會思想。而智旭詮釋《楞嚴經》時,也就是他大量著經的初期,在其詮釋中已經出現他個人創用的佛性說─「現前一念心」。「現前一念心」是承繼天台的觀心理論,也與《楞嚴經》真妄一如的思想相合。「現前一念心」的觀行,也是建立在以性宗為核心的遣相證性上。智旭以性宗為基礎的遣相證性,對相宗來說是一種曲解,甚至以天台妄心系統的觀心方式來雜揉真心系統的《大乘起信論》,在理論上難以完全貼合,但是後人對智旭《楞嚴經玄義》和《楞嚴經文句》,仍然予以肯定。
本文的研究成果,能補充《楞嚴經》現有的研究成果,並為智旭思想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因為研究內容牽涉到《楞嚴經》中的禪觀與天台的止觀,也有助理解中國佛教以佛性為核心的觀行理論。未來可以進一步研究智旭的《楞嚴經》詮釋,和其他《楞嚴經》古注之間,有何思想上的異同,也能進一步研究《楞嚴經》對明代思潮的推動有何影響,以作為明清佛教思想史的參考。
目次摘要 1
目次 3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一、研究動機 5
二、研究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主題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牽涉的主題 10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的探討 13
一、《楞嚴經》的研究 13
二、智旭的研究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智旭《楞嚴經》詮釋的背景與方法 22
第一節《楞嚴經》的疑偽與流行 22
一、《楞嚴經》的疑偽 22
二、《楞嚴經》的流行 25
第二節 智旭的時代與經歷 26
一、明末各宗的融會 26
二、智旭注疏《楞嚴經》的前緣 29
第三節 智旭詮釋《楞嚴經》的方法 33
一、釋名 34
二、顯體 35
三、明宗 35
四、辨用 36
五、明教相 37
第三章 智旭對《楞嚴經》經名的詮釋 39
第一節 佛典的「釋名」方法 39
一、一般的「釋名」 39
二、「玄義」的「釋名」 40
第二節 《楞嚴經玄義》對經名的取捨 40
第三節 《楞嚴經玄義》對經名的分釋 46
一、初釋「大佛頂」 46
二、次釋「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53
三、後釋「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55
第四節 《楞嚴經玄義》中「釋名」的特色 59
一、展現「五重玄義」發揮經義的特質 59
二、「釋名」過程大量引證《楞嚴經》內容 60
三、以天台宗的常用概念來解說經名 62
第四章 智旭《楞嚴經》詮釋中的佛性觀 64
第一節 《楞嚴經》的佛性理論 65
一、佛性在破妄離相中顯現 65
二、佛性是一切幻妄緣起的憑依 67
三、佛性離於真妄二端 68
第二節 智旭對《楞嚴經》佛性理論的詮釋 70
一、二種根本不離一心 71
二、性具七大 73
三、現前一念心 75
第三節《楞嚴經》佛性理論的特色 78
第五章 智旭《楞嚴經》詮釋中的修行實踐 82
第一節 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 83
一、《楞嚴經》的「修道分」──修行的入手處 83
二、智旭對「修道分」的詮釋 87
第二節 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 97
一、《楞嚴經》的「證道分」──修證的次第 97
二、智旭對「證道分」的詮釋 98
第六章 智旭《楞嚴經》詮釋的地位與價值 103
第一節 智旭《楞嚴經》詮釋的定位 103
一、「遣相證性」著述歷程的起點 103
二、「現前一念心」理論的形成 104
第二節 對智旭《楞嚴經》詮釋的評價 106
一、清代錢謙益、通理的評價 106
二、聖嚴的評價 107
三、蘇磊的評價 109
第七章 結論 112
第一節 本文研究的回顧 112
第二節 本文的成果與展望 114
一、本文的成果 114
二、未來的延伸研究 116

參考書目 117
點閱次數167
建檔日期2016.08.23
更新日期2016.08.2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6776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