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國宗教哲學的「生命實踐」與「意義治療」 - 從「後新儒學」的觀點對「儒、道、佛」做一新的審視與發展=Life Practice and Logotherapy in Chinese Religious Philosophy: A New Review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from Post- Neo-Confucianism Perspective |
|
|
|
作者 |
林安梧 (著)=Lin, An-wu (au.)
|
出處題名 |
宗教哲學=Journal of Religious Philosophy
|
卷期 | n.70 |
出版日期 | 2014.12 |
頁次 | 1 - 25 |
出版者 |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srp.info/
|
出版地 | 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台灣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元亨書院創辦人
|
關鍵詞 | 宗教哲學; 意義治療; 心性之學; 儒家; 道家; 佛教 |
摘要 | 本文旨在闡明「儒、道、佛」三教所涵之心性義理,試圖如其生活世界,而做一展開運用,因之而豁顯其相關的意義治療學思維。首先,筆者闡述了撰寫《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的因緣,並藉此表達了對於教育學、心理學之追求本土化的意願。之後,本文概括的指出儒家所重在「孝悌人倫、仁義為教、道德創生」,道家之所重在「尊道貴德、慈儉虛靜、自然無為」,佛家之所重在「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進一步言之,儒家重在「仁」,他著重人倫教化的落實,並開啟主體的自覺性,是「我,就在這裡」。道家重在「慈」,他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是「我,歸返天地」。佛教重在「悲」,他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並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是「我,當下空無」。之後,本文對於心性之學所可能展開的心靈意識之詮釋做了大略之釐清,並因而對於「道、德、理、性、氣、情」及「志、意、心、念、識、欲」等做了話語的轉化,試圖呼籲本土心理學的輔導學之可能。 |
目次 | 一、前言 2 二、「心性之學」:做為「儒」、「道」、「佛」的異同與融通 3 1、儒家:孝悌人倫、仁義為教、道德創生(仁) 3 2、道家:尊道貴德、慈儉虛靜、自然無為(慈) 8 3、佛家: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悲) 13 三、「儒、道、佛」與「意義治療」 16 1.儒家提出了人倫教化的落實,並強調了主體的自覺性:「我,就在這裡。」 16 2.道家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我,歸返天地。」 18 3.佛教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並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我,當下空無。」 19 四、心性之學所可能展開的心靈意識詮釋 21 五、結語 25 |
ISSN | 10277730 (P) |
點閱次數 | 760 |
建檔日期 | 2016.12.29 |
更新日期 | 2020.06.0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