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夏金華
|
出版日期 | 2013.12.01 |
出版者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2.sass.org.cn/skycbs/index.jsp
|
出版地 | 上海, 中國 [Shanghai, China]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夏金華,1958年生,浙江建德人。上海佛學院首屆畢業生。有過八年出家經驗,法名靜華,做過監院。現供職於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為哲學博士、研究員、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撰有《佛學與易學》(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金剛頂經釋譯》(臺灣佛光出版社,1997)、《佛教善惡觀》(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中國佛教的制度與儀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寶相莊嚴:五百羅漢集釋》(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印光大師年譜長編》(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等10部學術著作;主編《慧炬文庫》一至四輯,並在加拿大、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及內地報刊、雜誌發表《明末士大夫逃禪原因初探》、《中國佛教的特色:平民化、禪觀實踐與圓融精神》、《佛學理論中沒有“本體論”》等論文80餘篇 |
內容註 | |
摘要 | 作者通過問題式的研究發現,隋唐兩代整體的佛學系統主要是圍繞著緣起說、佛性論、修行成佛的方法與途徑三種理論展開的,至于判教、法統等其他理論則處于次一等或輔助性的地位。本書即循此思路,以探索天臺、三論、法相、華嚴、凈土、密教、律宗、禪宗等宗派的核心教義,不取賅備無遺。這樣的研究既不同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佛學的傳統,也有別于當今盛行的取西方哲學(或史學)的框架來范圍佛學的方式,又與“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努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學術界沒有先例。本書篇章結構的安排,在看似承襲舊貫的論述中.重在展示各宗派高僧橫向之間的相互爭論與融和的佛學風貌。同時,對天臺的一念三千、性惡說、無情有性以及法相宗的唯識無境、禪宗的頓悟與漸悟之爭等諸問題,兼及隋唐佛學的興起和衰落之由,均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
目次 | 引論 一、隋唐佛學繁榮的內在動力:爭論與融合 二、隋唐佛學的中心議題:“緣起論”、“佛性論”、“修行成佛的 方法與途徑”三種理論 三、本書的論述范圍 四、關于研究方法的問題 第一章 隋唐佛學興起的內因與外緣 一、六朝佛學的持續勃興與人才的聚集 二、外部的條件 第二章 天臺智頡的思想理論與實踐學說 一、“一念三千”的緣起意 二、佛性說的流變與整合 三、“六即佛”與上觀修習 第三章 天臺學說的繼承 一、灌頂闡述涅佛性思想的理由 二、智威、慧威與玄朗的止觀傳承 第四章 荊溪湛然與“無情有性” 一、湛然時代的佛教形勢 二、“無情有性”說的本質及其影響 第五章 三論宗的“緣起性空”理論 一、羅什以來“性空”學說的傳承系統 二、“八不”緣起 三、“草木有佛性” 第六章 法相宗的“緣起”之義 一、唯識所現的“賴耶緣起” 二、“唯識無境”的在含義 |
ISBN | 9787552004373 |
點閱次數 | 177 |
建檔日期 | 2017.02.2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