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論《俱舍論》及《成唯識論》的 見道理論差異及其原因=On the Different of Path-Seeing (Darśana-mārga) Theories by Abhidharmakośakārikā and Cheng Weishi Lun
作者 莫凱輝 (撰)=Mo, Kai-hui (compose)
頁次106
出版者國立政治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耿晴
畢業年度105
關鍵詞見道; 說一切有部; 瑜伽行派; 無漏法; 無分別; 見所斷
摘要本文將就佛教修行五道中的見道進行討論。首先本文討論了有漏凡夫如何首次生起無漏法的問題:說一切有部傾向於主張無漏法可以由有漏法生起,而瑜伽行派則主張有漏法和無漏法異質,無漏法需要從無漏種生起。由於此種差異,雙方在種姓問題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本文接著指出:在見道位中,說一切有部所描述的見道狀態,傾向於有分別的見道。主要原因是,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相關的智皆為「見性」(推度性);迅速切換所緣和無分別的思維模式存在矛盾;瑜伽行派也認為說一切有部所述的見道屬於後得位。而瑜伽行派將見道分為了根本位及後得位,見道被分為了無分別及分別安立兩個階段。兩派在此問題的差異,主要來源於兩派對見道所觀真理的差異。

最後,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有十五心,瑜伽行派則認為有十六心。瑜伽行派從基礎上迥異於說一切有部,在將見道分化為根本及後得之後,說一切有部在見道為十五心或十六心的問題上的基礎已被瓦解。另外,說一切有部認為見所斷煩惱及修所斷煩惱的主要差別是兩者是否產生自「我執」,若是則為見所斷煩惱,若非則是修所斷煩惱。瑜伽行派則更注重煩惱現行及習氣的差異,若是現行則為見所斷煩惱,若是習氣則為修所斷煩惱。
目次第一章 導論 1
1. 計畫緣起 1
2. 文獻回顧 3
3. 論文結構及其章節 7
4. 研究方法與步驟 23
第二章 由世第一法入見道 24
1. 前言 24
2. 部派觀點 25
3. 瑜伽行派觀點 42
4. 小結 48
第三章 「見道」後得位有無的差異及原因 50
1. 瑜伽行派之見道及其後得位之「見相有無」 51
2. 說一切有部之「分別」見道 56
3. 瑜伽行派之「無分別智」 66
4. 小結 72
第四章 由見道至修道 74
1. 部派 74
2. 瑜伽行派 86
3. 小結 94
第五章 結論 97
1. 各章回顧 97
2. 整體檢討 100
參考文獻 102
點閱次數245
建檔日期2020.02.10
更新日期2023.01.1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8959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