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孝名為戒”:中國佛教徒對孝道觀的發展="Filial Piety is Called Precepts": Chinese Buddhist Reinterpretation of Filial Piety
作者 廣興 (著)=Guang, Xing (au.)
出處題名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22
出版日期2013
頁次359 - 375
出版者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1.作者單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2.本課題的研究得到李庄月明佛學研究基金會之支助
關鍵詞孝名為戒; 梵網經; 戒; 智顗; 孝
摘要 戒是佛教徒修學的根本,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把戒解釋為與孝相同,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徒對孝道的發展。作為大乘菩薩戒的《梵網經》講道:"孝名為戒",也就是說,戒和孝相同,因此唐代的大德宗密認為,佛教和儒家都是以孝道為宗本。但是,南傳巴利文《中部》的《陀然經》(Dhana.jani Sutta)和與之對等的中譯《中阿含經》的《梵志陀然經》都講到,即使一個人由行孝而作了惡業,他也要受其果報。也就是說,早期佛教認為,雖然孝道是佛教很重要的倫理道德,但是它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業果輪迴才是佛教倫理的根本,孝道亦在業果輪迴之內。因此,我認為《梵網經》中提出的"孝名為戒"的思想和宗密依此為依據把孝看成是佛教的宗本,不是印度固有的思想,而是中國佛教徒對孝道觀的發展。到了唐代的中晚期,義學高僧們基本上都接受了這一思想。與此同時,中國的義學高僧進一步把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相對比,認為它們是相同的。宋代高僧契嵩說五戒就是孝的蘊,也就是孝的組成部分,而佛教的孝道更勝於儒家的孝道,是大孝。
目次一、前言 359
二、對“孝名為戒”的理論論證 361
三、佛教五戒與儒家五常 366
四、對“孝名為戒”思想的弘揚 369
點閱次數718
建檔日期2020.05.11
更新日期2021.12.1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9348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