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慈濟靜思僧團體現大愛精神之探討=Practicing the Spirit of Great Love: A Study of Tzuchi Jing Si Sangha
作者 釋德雨 (著)=莊麗雲 (au.)
出版日期2020
頁次183
出版者慈濟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tcu.edu.tw/
出版地花蓮市, 臺灣 [Hualien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慈濟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盧蕙馨
畢業年度108
關鍵詞佛教=Buddhism; 證嚴上人=Dharma Master Cheng Yen; 大愛=Great Love; 慈濟=Tzu Chi; 靜思僧團=Style of Cultivation of Jing Si Sangha; 自力更生(自力耕生)=self reliance; 清修士; 宇宙大覺者
摘要證嚴上人創辦慈濟已逾半世紀,一般學術硏究多探究其如何行善濟世,如何發展成為華人世界最大的NGO組織之一,以及對廣大信眾的影響等方面,甚少探究證嚴上人所領導的靜思僧團所扮演的角色及他創發的佛教「大愛精神」。
本論文以靜思僧團為研究對象,追溯慈濟「大愛精神」之形成經過。筆者以實證方法探討大愛精神對僧團與慈濟組織的影響,以局內人角度見證大愛精神在僧團的實踐。論文資料來源有三:文獻考察、田野調查與訪談、參與觀察研究。文獻方面包括證嚴上人著作及影音資料開示等公開記錄,還有與靜思僧團、慈濟組織相關之史料及影音資料。田野調查方面,筆者採半結構式問卷與四十多位僧團成員訪談,具體引用其中二十位的口述資料,記載他們在靜思僧團的修行體驗。筆者更根據「局內人」經驗詮釋被訪者的思想情感,最後對觀察所得加以研析,試圖解釋靜思僧團如何體現大愛精神。
本文根據參與觀察與訪談所得,指出靜思僧團異於傳統僧團的修行特色在於慈濟僧團展現的道風(「家風」),有四個獨特的方面: 「自力耕(更)生」、「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佛心師志」、「靜思作為慈濟後盾」。靜思僧團道風源於證嚴上人首次在1983年所闡釋的「大愛」理念。筆者歸納其意涵有靜態與動態兩方面。「大愛」的靜態內容有三個含義,即是願力、智慧、慈悲;動態內容則有四個面向,即是滙聚慈悲利他、轉化愛欲煩惱、融合宗教之愛、對治社會弊病。
本研究發現慈濟的基礎是佛教,因為「大愛」理念被證嚴上人不斷注入佛教精神,強調僧團與居士(慈濟志工)在「做慈濟」中完成佛教修行。此外,論文補充一些慈濟歷史研究在資料方面的缺失。關於僧團與基金會管理方面,研究證實兩者的財務從最初開始便分開,僧團奉持自力耕生,還作為慈濟的後盾,兩者精神層面密不可分。
證嚴上人秉持「大愛」精神,帶領靜思僧團創辦「慈濟」;建立「清修士」制度;塑造「宇宙大覺者」現代佛像。本論文研究總結認為,靜思僧團的大愛修行模式,並非只顧自我解脫,強調力行「菩薩人間化」;靜思僧團已開創出一個斬新的入世修行典範模式。

The 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Dharma Master Cheng Yen for over half a century. 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NGOs amo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s. Most studies on Tzu Chi (TC) are concerned with its charity work,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C volunteers.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the TC Jing Si Sanghaor its "Spirit of Great Love".
Taking the Sangha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at Love as promoted by Master Cheng Yen. An empirical approach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at Love spirit upon the Sangha and the TC organization at large. The author takes an "insider's" standpoint to study the Sangha's praxis of Great Love.
Three sources of data are collected for the study: documents, field-work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ocumentation comprises of the publications of Master Cheng Yen, audio-visual recordings of her public addresses, and archival materials of TC history and the Sangha. The author has interviewed over 40 Bhikshunis (Buddhist nuns); the narratives of twentyof them about their "cultivation experience" are quoted.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cripts and describes how the Sangha realize the spirit of Great Love.
The author identifie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TC Jing SiSangha's"Style of Cultivation" which differs from that of traditional Buddhist sanghas. They are "self reliance", "self restraint, frugality, diligence, resilience", "abide to the Buddha's heart and to the Master's goal", and "the Sangha's unconditional support of TC".
The Master defined the concept of Great Love in 1983.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meanings of Great Love as follows: its three "static contents" are personal vow, dharma wisdom, and compassion;and its four "dynamic aspects" are "recruiting resources for altruism", "transforming desires and worries", "gathering love from multiple religions", and "confronting social ills". The Master has never stopped injecting Buddhist spirit in her formulation of the idea of Great Love. She urges the Sangha and TC volunteers alike to "practise Tzu Chi [volunteering]" as a way of self cultivation.
Finally, this study clarifies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TC history. As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Sangha and that of the Foundation, the author remarks that the two had separated their finances from the early days. The principle of self relience has been followed by the Sangha to this day. Though not receiving any funding from the Foundation, the Sangha has maintained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it especially in the spiritual and religious aspects.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課題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9
第四節 論文架構之安排 13
第二章靜思僧團之源起與發展 17
第一節證嚴上人出家前後之思想歷程 17
(一)、出家前——法華因緣 17
(二)、出家後——承師訓「為佛教、為眾生」 20
第二節「克難僧團」成立與大愛踐行 24
(一)、步出「小木屋」啓法緣 24
(二)、「克難僧團」的形成 26
(三)、三事因緣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 30
(四)、「克難僧團」之大愛踐行 35
第三節靜思僧團之啓建與擴展 43
(一)、為慈濟啓建靜思精舍——但願眾生得離苦 43
(二)、靜思精舍增建因緣——不為自己求安樂 48
(三)、現代佛像——宇宙大覺者 51
第四節靜思僧團儀軌 57
(一)、僧團首屆靜思僧眾 43
(二)、出家意旨與條件 61
(三)、清修士制度 63
(四)、福慧雙修的道場 67
第三章慈濟大愛精神的起源與內涵 69
第一節上人對「大愛」的信念和詮釋 70
(一)、「大愛」思想起萌與建構 70
(二)、「大愛」的落實:內心至誠透澈無色 72
(三)、「大愛」一詞的濫觴與發揚 74
第二節「大愛」為命名 76
一、 略論兩議題 76
二、 「大愛」之名由來 78
第三節體現「大愛」 83
一、「大愛」之修行 83
二、詮釋「大愛」 85
三、「大愛」精神範例 86
第四章靜思僧團大愛精神之體現 89
第一節靜思家風起源 89
第二節靜思家風事例 92
(一)、靜思家風之一:自力耕生 92
(二)、靜思家風之二:「靜思是慈濟的後盾」 97
(三)、靜思家風之三:佛心師志 103
(四)、靜思家風之四:四克精神 107
第五章討論與結論 117
第一節討論 117
(一)、還原慈濟歷史 115
(二)、有關靜思僧團的研究 118
(三)、有關「大愛精神」之詮釋與實踐 120
第二節結論 120
(一)、「靜思僧團」在「慈濟」中完成修行 120
(二)、大愛精神之特色 122
(三)、靜思僧團踐行大愛精神之效應 123
參考文獻 125
一、漢譯大藏經 125
二、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125
三、專書(《同戒錄》及《大虛大師全書》) 125
四、近代專書 126
五、論文學報 127
六、期刊、內部文件 130
圖目次
圖1 師徒共住普明寺時間順序 27
圖2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之三事因緣(依時間順序) 35
圖3印順導師別立女眾弟子「十六字法脈字號」 58
圖4「信願、智慧、慈悲」化為慈濟的「大愛」行動 76
圖5靜思僧團六大執事內容 108
圖6 上人在2003年9月12日志工早會的開示大綱 111
圖7 靜思家風 115
圖8三大因緣(遠、中、近因緣)與「三事因緣」成立慈濟功德會 121
附錄目次
附錄一靜思僧團僧眾受戒資料 132
附錄二研究訪談同意書 146
附錄三印順導師與靜思僧團「重要互動記錄」 147
附錄四助「林金獅之母」更生報五十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151
(農曆三月初十第三版)
附錄五「慈濟功德會」助林阿標更生報五十五年四月十一日 152
(農曆三月廿一日第三版)
附錄六靜思僧團「增建沿革」及自力耕生「手工項目」 153
附錄七「大愛」沿革 161-166
附錄八德志師父生平略記 167
附錄九德志師父在集眾的生病心得分享 169
點閱次數453
建檔日期2020.07.16
更新日期2023.02.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9572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