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意境與畫境 ─ 以夏荊山觀音佛像畫為例=Artistic Conception and ImageryーUsing Xia Jing Shan's Avalokitesvara Paintings as an Example
作者 吳蕙君 (著)=Wu, Hui-chun (au.)
出處題名 般若.丹青:2019夏荊山學術研討會=Transcendental Wisdom.Master's Painting: Xia Jing Shan Academic Seminar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單位: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內容註
關鍵詞觀音佛畫; 意境; 虛實相生; 散點透視; 運筆用墨
摘要「意境」一詞最早是出現在文學創作與批評裏,如:僧皎然有「取境」、「緣境」之理論、唐末司空圖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見解;直至五代,山水畫迅速發展,「意境」這個詞彙才被運用在繪畫中,當時有「澄懷味象」、「得意忘象」的說法。所謂的「意境」即是抒情作品呈現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且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夏荊山居士十六開始習畫,是融繪畫、書法、佛法、佛像畫一身的藝術家,其眾多的觀音佛像畫,脫離宗教畫的藩籬,以水墨為主帶著濃厚的文人畫色彩,令人矚目的是其背景所呈現的意境之美就如同意境幽絕的山水畫一般,帶我們進入「渾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含蓄雋永、靜寂空靈之境,難道不是以夏居士這樣的畫家之心,感悟著宇宙萬物的圓融與合一,而體現在畫布上?所謂「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之呈現。本文擬以「意境與畫境」為題,探討夏居士觀音佛像畫之意境如何營造,並從「虛實相生」、「運筆用墨」和「散點透視」三點討論畫作呈現的意境之美,最後則試著探析意境背後所呈現的蘊意為何。
點閱次數200
建檔日期2020.07.2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9608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