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張雪松 (著)=Zhang, Xue-song (au.)
|
出處題名 |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Hua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卷期 | v.2 n.1 《法顯研究》專刊 |
出版日期 | 2019.05 |
頁次 | 186 - 212 |
出版者 | 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s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worldscholastic.com/
|
出版地 | Singapore [新加坡]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張雪松,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教研室副教授。 |
關鍵詞 | 法顯; 戒律; 《摩訶僧祇律》; 《十誦律》 |
摘要 | 法顯幼年受沙彌戒,但受戒後並不住廟,家人讓法顯受沙彌戒的目的衹是為了防止其夭折,而非意令其出家,東晉這一宗教習俗值得我們關注。(2)法顯成年受具足戒後,感嘆戒律殘缺,是否得戒恐系法顯西行求法、廣搜戒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此,法顯應該是受具足戒後不久壯年開始籌措西行,而不可能是等到六十餘歲的晚年同一批年紀相仿的同學一同西行。現今判定法顯是晚年西行的依據,主要是根據其卒年和世壽逆推;但法顯的世壽及何時卒於荊州辛寺似有討論的餘地。(3)法顯在沒有將其攜回的經典全部翻譯完成的情況下,就急於離開首都建康前往荊州辛寺,應與當時辛寺有一批北方持鳩摩羅什新譯《十誦律》的僧人南下住錫該寺有直接關系,而法顯前往荊州辛寺又將其在建康新譯《摩訶僧祇律》帶去荊州。荊州是南北彙通之地,法顯晚年定居辛寺,對於南北戒律交流,北朝中前期流行《摩訶僧祇律》,南朝流行《十誦律》,都有重要的奠基性意義。 |
目次 | 一、從四世紀開始受沙彌戒被認為具有防止幼兒夭折的功能 187 二、法顯的生卒年與西行求律時的歲數 192 三、辛寺與法顯的晚年傳律活動 202 四、結論 209 |
ISSN | 27050742 (P) |
DOI | 10.6939/HIJBS.201904_2(1).0008 |
點閱次數 | 396 |
建檔日期 | 2021.03.03 |
更新日期 | 2021.03.2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