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量論中的認識論哲學含義 -- 從因明的現量觀看晚期大乘佛教的本體觀=The Epistemological Theory of Buddhist Pramana: About Hetuvada as a Bridge Leading to the Ontology of Later Mahayana Buddhism
作者 宋立道 (著)=Song, Li-dao (au.)
出處題名 五臺山研究=Mt Wutai Researches
卷期n.1 (總號=n.142)
出版日期2020
頁次10 - 19
出版者五臺山硏究會
出版地山西, 中國 [Shanxi,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單位: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
關鍵詞量論; 本體; 剎那; 緣起
摘要以佛教因明中現量觀念為依據,借梳理緣起、諸法、剎那、自相、共相等佛教範疇的哲學含義,探討了晚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認識論哲學基礎,即對存在與本體所執的基本立場,並進而尋得晚期大乘佛教對於包括主體世界和客觀世界(我與法)在內存在的價值判定。瑜伽行派認識理論同他們三性三無性論斷是相融洽的;瑜伽行派所執為真實的現量與自相境界由於理性成分的滲入感性觀念,才發展成了具有相對真實性的世間世界;這一肯定感性直觀懷疑理性價值的立場,最終導向了對佛教歷來堅持本體世界和達致本體世界的神秘直觀(瑜伽現量)的必然肯認。
目次一、佛教的實體觀 11
(一)色心不離的主體世界 11
(二)從「緣起」到「法」 11
(三)從「法」到「剎那」和「剎那存在」 12
二、量論的認識對象基礎(所緣緣) 13
(一)剎那之法是有效用的 13
(二)剎那自相與世間諸法的區別 15
(三)兩種現量及兩種所緣境界 16
三、從現量到比量 16
(一)經量部的現象世界生成論 16
(二)現量向比量的過渡是相對真實的世間界中事 17
ISSN10006176 (P)
點閱次數168
建檔日期2021.08.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177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