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試論僧肇佛學的有無論與動靜觀=A Study on Seng Zhao's Theory of Being and Non-being and View of Movement and Quiescence
作者 陳紅兵 =Chen, Hong-bing
出處題名 禪學研究
卷期n.9
出版日期2011.04.01
出版者江蘇古籍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南京, 中國 [Nan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主題:經論解讀與佛教探微
關鍵詞《肇論》; 般若中觀學說; 老莊玄學; 有無論; 動靜觀; 體用論
摘要要真正理解僧肇佛學的有無論、動靜觀,必須將僧肇佛學納入到其形成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中考察,研究其面對和回答的時代主題,及其吸收融合的不同思想文化資源。僧肇佛學的有無論、動靜觀主要包含兩方面內涵:其一,從大乘佛教般若中觀學說立場出發,提出“非有非無”、“非動非靜”觀念,否定魏晉玄學有無論、動靜觀關於現象世界和本體存在的實體性理解,從現象世界存在本性的角度論述了性空觀(“不真”)和性住觀(“不遷”);其二,承續魏晉玄學的體用論主題,在“即體即用”的體用論基礎上,闡發了有無一觀(“即萬物之自虛”)、“即動而求靜”的觀念。僧肇在正確理解和堅持般若中觀學說的前提下,承續了魏晉玄學的理論主題和體用一如的理論意向,從思想理論的許多方面對般若中觀學說與老莊玄學思想進行了融通,在推進魏晉玄學向前發展的同時,對佛教中國化的方式及趨勢起到了導向作用。
目次一、兩晉玄學、般若中觀學與僧肇佛學的形成
二、僧肇有無論、動靜觀的基本思想
三、僧肇對玄學般若中觀的融通與佛教中國化
點閱次數162
建檔日期2021.10.18
更新日期2024.04.0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501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