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紀贇 (著)=JI, Yun (au.)
出處題名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Hua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卷期 v.4 n.2 《藏經研究、佛教藝術、佛教與科技研究》專刊
出版日期 2021.10
頁次 254 - 283
出版者 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s
出版者網址
http://www.worldscholastic.com/
出版地 Singapore [新加坡]
資料類型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書評=Book Review
使用語言 中文=Chinese
附註項 關於作者:紀贇,文學博士,新加坡佛學院(Buddhist College of Singapore)副教授,兼任教務主任、圖書館館長。曾出版專著《慧皎高僧傳研究》(2009, 上海古籍)、《佛教經典觀》(2011, 宗教文化); 譯著《漢文佛教文獻研究》(2017, 廣西師大)、《佛教文獻學十講》(合譯, 2019, 中西書局)等;英譯漢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學術論文、會議論文與書評三十餘篇。
摘要 六朝即上自孫吳(229—280),下迄陳代(557-589), 定都南方(多數時候是以淮水為界,但會逐漸南縮)的諸個以漢族統治為主的重要政權。陳志遠此書即結集作者傾心於此一佛教時空的研究成果,也是近些年來此一斷代領域中佛教研究的重要成果。六朝佛教是一個集結了眾多佛教學者仔細耕耘的學術沃土。湯用彤(1893—1964)、宇井伯壽(1882-1963)、塚本善隆(1898-1980)、許理和(Erik Zurcher, 1928-2008)、嚴耕望(1916—1996), 、任繼愈(1916-2009)、方立天(1933—2014)、諏訪義純(1934一)、篠原亨一(Koichi Shinohara, 1941-)等老一輩學者佳作眾多,而當代如船山徹、陳金華等海外佛教碩學也在此區間結出了累累學術碩果。 這一段研究成果豐碩,可能一方面是因為此一時期為自東漢(25-220)末佛教之初傳後不久,很多研究中國佛教的學者首先都要接觸自後漢時期開始的佛教發展,可以說這是一段治中國佛教學者難以跨越的學術門檻;其次,此一時期的材料也大體適中,尤其是與明(368-1644)清(1636-1912)以降佛教資料之浩如煙海相比,這一點就更加明顯。雖然陳志遠在書中提到“史料匱乏是中古史的根本困境”(頁8), 但這種史料的匱乏比起資料的氾濫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一種優勢。就六朝佛教研究的具體而言,解決史料匱乏之途徑,莫過於挖掘尋找新材料與加深解讀舊材料。除此之外,就衹能從解讀範式上的轉變著手,並且盡可能多地利用多種學科手段,再在充分參考前輩學人的成果之上下功夫。說到底,這還是“加深解讀舊材料”這一路徑的延伸。再者,以分裂時期的南方與北方佛教而言,由於南方之傳世文獻比北方豐富。與此相對,北方之佛教史料則多為石刻碑銘。因此相對而言,前者更易於運用,這也在某種程度吸引了更多學者的關注;最後,相對於北朝佛教的質樸氣質與禪修等修行特點,南方的知識、精英傾向也要重於北方。在某種程度上,這更符合中古時期文人學者的氣質,這也可能是延及至今,佛教學界依然更重視南朝的潛在因素之一。
ISSN 27050742 (P)
DOI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10_4(2).0011
點閱次數 845
建檔日期 2021.11.18
更新日期 2023.04.1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