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謝馨誼 (撰)=Xie, Xin-yi (compose)
|
出版日期 | 2013 |
頁次 | 93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玄奘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系碩士班 |
指導教授 | 陳一標 |
畢業年度 | 101 |
關鍵詞 | 見道; 聲聞; 菩薩 |
摘要 | 本論文針對聲聞乘與菩薩乘在修行次第上之見道階位,進行見道定義、斷煩惱、所修證智慧進行差異比較。 見道,基本上是個修行次第上之某個階段,此階段有某些特徵,以異於修行上的其他階段。此階段的特徵,以聲聞乘來說,依據《俱舍論》的說法,須經過外凡、內凡,修五停心觀、四念住等,再於四加行之中忍位,進入觀修四諦三十二行相,照見四諦理,斷除迷於四諦理之見惑,並於無間道和解脫道中,生起八忍和八智之無漏慧,以此入聖流之位。而菩薩乘,若依唯識立場,則以入唯識性為真見道,入唯識相為相見道,真見道生起根本無分別智,相見道生起後得無分別智;在唯識系的論典《成唯識論》中,提到關於真見道與相見道之見、相二分有無的問題,此議題在各家說法中有其異說,而《成唯識論》所採之立場,則為真見道為見有相無,而相見道則見相俱有的說法。 總括來說,見道位是修學佛法的歷程上之一次位,聲聞與菩薩對其有程度深廣的差異,除此之外,最大的差異來自於大悲心的有無,菩薩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勇猛精進之大覺有情者,印順法師依據經論的說法,其所採立場則認為大覺有情的根本立基點有三心:般若空慧為正見、大悲心為基礎、無所得為方便。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一、有關提出見道一詞的說法 二、見道相關的說明 三、有關見道研究的論文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佛教見道之於解脫的關係 第一節 關於解脫的思想 第二節 見道與解脫 第三章 聲聞之見道 第一節 見道定義 一、見道語義 二、見道者根性──隨信行與隨法行 三、見道不同的主張──漸現觀與頓現觀 四、見道相當概念的語詞──正性離生 第二節 聲聞於入見道之觀修 第三節 見道所斷煩惱及所得智慧 一、所斷煩惱──三結與八十八使 二、所得智慧──八忍八智 第四章 菩薩之見道 第一節 有關菩薩見道位的定義 一、菩薩的意義 二、菩薩見道之定義 三、見道的種類──真見道、相見道 第二節 菩薩入見道之觀行 一、四尋思 二、四如實智 第三節 菩薩見道所斷煩惱與所得智慧 一、菩薩見道所斷煩惱──煩惱與所知障 二、菩薩見道所得智慧 第五章 小乘與大乘轉凡成聖之比較 第一節 《攝大乘論》所提之十一種差別 第二節 從知性的角度看兩者的異同 一、所悟境的異同-從空性立場 二、所得無漏心的異同-八忍與無生法忍、八智與無分別智 第二節 從情感意志的角度看兩者的異同 一、所斷煩惱的異同 二、大悲心的有無 第六章 結論 思考切入點的範疇定義 一、觀察角度 二、面對態度 立場與角度的切換可能-空性本質的存在價值 研究侷限與未來展望 |
點閱次數 | 323 |
建檔日期 | 2021.11.25 |
更新日期 | 2023.01.0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