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周是忠 (撰)=Chou, Shih-jhong (compose)
|
出版日期 | 2018 |
頁次 | 75 |
出版者 | 佛光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ebsite.fgu.edu.tw/
|
出版地 | 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佛光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姚玉霜 |
畢業年度 | 106 |
關鍵詞 | 依附作用; 佛教與道教的融合; 玄學; 般若學 |
摘要 | 佛教和道教相互之間已經存在有思想核心、價値體系不同方面的差異性,不可避免地發生抵制乃至衝突,相互指責與攻擊對方的不足或缺陷,同時也會吸取對方的相關因素來進行自我調整。魏晉時期,佛教與道教雙方之間都有更清楚地認識到各自的特點及其作用,相互吸取對方文化思想中的因素,以讓自身得以充實和完善,雙方的融合,日益成爲當時社會文化的主流。 對於佛教與道教的融合過程進行系統的研究,不僅要理解和闡述中國傳統文化其中重要的意義,並且對於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相互交流所形成的規律與特徵。佛教般若學與魏晉玄學的融合的過程中,是將佛教的「格義」與「得意」進行了比較細緻的界定與分析,認爲般若學由「格義」到「得意」的轉變代表了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由表面的字句對應到試圖進行系統融會的過程。 在魏晉時期在佛教方面,對於佛教經典的翻譯和著述,以及對於宗教思想的傳播,都會將道教思想家以犧牲與利用,而道教思想中的玄學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中有其不可動搖的地位。這種均衡型態發展的架構下,明確而具體的定義了魏晉時期佛教與道教的宗教活動作為歷史研究的途徑函數,因而雙方能夠反映出不同宗教宗教思想之間相互進行融合與建立起傳播發展的關係。 就總體而言,魏晉時期佛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還是處於一種依附的狀態,佛教與道教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現爲與玄學的交融。這種交融是相互的,即玄學首先影響佛教般若學,而般若學在其發展之後又反過來影響玄學。本文擬通過對般若學幾個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分析以及玄學與般若學相關論題的比較,來揭示魏晉時期佛教般若學與玄學相互交融的基本方面。 |
目次 | 摘要 I 目錄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佛教與道教 11 第一節 佛教與神仙方術 11 第二節 佛教與道教融合 15 第三節 道教對佛教的反駁 20 第三章 佛教與魏晉玄學 23 第一節 從「格義」到「得意」 23 第二節 「六家七宗」與由主客分離到卽體卽用 28 第三節 孫綽與佛道思想 35 第四節 郗超調和佛道的思想 39 第四章 佛教對於道教的的吸收和利用 45 第一節 安世高翻譯佛經對於道教思想的吸收 45 第二節 支讖的「本無」觀念 51 第三節 康僧會的仁道思想於佛教 56 第五章 結論 60
參考書目 63 一、原典與資料 63 二、專著與論文 65 三、網路資源 68 |
點閱次數 | 285 |
建檔日期 | 2021.11.25 |
更新日期 | 2023.01.0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