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沈順福
|
出處題名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出版日期 | 2018.11 |
頁次 | 301 - 314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uayen.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教授 |
關鍵詞 | 華嚴宗; 體用; 性起 |
摘要 | 從華嚴宗來看,體用觀在其哲學理論體系中並沒有特別的地位與作用。它僅僅是佛教哲學觀察世界的眾多方式中的一種。這種解釋模式以為「體用一對,謂此經中凡舉一法,必內同真性、外應群機,無有一法體用不具。」萬物皆可以通過體用得到哲學性解釋。早期佛教之體,大約分為兩類,即空與心。按照般若學的立場,體即性空。空即萬物之體。現實的萬相無非性體隨緣之用、相。按照唯識學的立場,萬法唯識,心為識體,識為心用。心與萬物的關係被視為體用關係。這種解釋模式,十分類似於貝克萊的現象主義,以為存在就是被感知。其中,感知之心或心的感知活動是存在物的本體(being),現實的存在物便是這種心靈感知的結果,屬於現象。故,體用關係,大體上揭示了事物存在的本體與現象的關係,其中體側重於本體,用類似於現象。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將真如、空視為體或事物的本體。這種存在本體,完全區別於具體之物,甚至不屬於實體。它是徹底的空無,屬於完全的抽象者。這種徹底的抽象存在的誕生,從中國哲學史來看,無疑是開天闢地頭一遭,具體的、形象的本源變成了抽象的、思辨的本原。實體的載體變成了虛無或無體之體。無體之體與體用之辯屬於純粹的思辨哲學用法。這種思辨哲學概念的誕生與思維模式的出現,在中國哲學史上是里程碑性的。從此,中國哲學開始了自己的思辨哲學。從華嚴宗來看,它不僅運用了體用論這樣的思辨哲學,而且對體用關係做出了自己的獨特的解釋。其中最突出之處在於體的內涵的豐富化,即,體不僅僅是體,而且內含用,體用合一而為體。體不再是單純的無體之體,而且包含著隨緣之用。這種新型體用觀,對於早期的單一的體用論來說,無疑前進了一步。這也為其一即一切的世界觀提供了理論基礎。 |
目次 | 一、具體的魏晉玄學與唯心的大乘佛學 302 二、從心向性:體用論的產生 304 三、佛體名性 307 四、性起證真 310 結論:性起論的意義 312 |
點閱次數 | 617 |
建檔日期 | 2021.12.0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