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阿毗達磨師:立場、範疇與方法論=The ābhidharmika (/ābhidhārmika)——Standpoint,Scope and Methodology
作者 釋法光=K. L. Dhammajoti ; 譚凌峰
出處題名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1
出版日期2020
頁次1 - 31
出版者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單位(法光):中國人民大學香港佛法中心
譯者單位(譚凌峰):凱拉尼亞大學
關鍵詞阿毗達磨師; 立場; 研究范疇; 方法論
摘要本文從基本立場、研究範疇與方法論等多個角度,全面審視了歷史上的阿毗達磨師。他們專攻阿毗達磨,并以阿毗達磨為最終權威,堅持阿毗達磨是真實的佛說。具體來說,定義"阿毗達磨師"的一個方式是確定他的研究範疇,主要包括:自相;共相;攝;相應;因、緣、果;成就、不成就。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阿毗達磨師分別揀擇諸法的常用方法論,并以論書中的實例進行說明。從細致深入的思想角度重新認識阿毗達磨師這一群體,亦凸顯了他們在佛教理論發展上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目次一、阿毘達磨師的基本立場 1
二、關於阿毘達磨是否佛說的辯論 3
三、阿毘達磨師的研究範疇 4
1. 自相 (svalaksana) 4
2. 共相 (sāmānya-laksana) 5
2. 1. 自相與共相概念的相對性 6
3. 攝 (samgraha) 7
4. 相應 ( samprayoga) 8
5. 因 (hetu) 、緣 (pratyaya) 、果 (phala) 8
6. 成就 (samanvāgama) 、不成就 (asamanvāgama) 9
四、擇法 (dharma-pravicaya) 的阿毘達磨式方法論 9
1. 蘊 (skandha) 、處 (āyatana) 、界 (dhātu) 的分類 11
1. 1. 五蘊 11
1. 2. 十二處 12
1. 3. 十八界 13
1. 4. 關於蘊、處、界實有的爭議關於蘊、處、界,毘婆沙師認為這 17
2. 五位的分類 17
3. 學說觀點 20
3. 1. 有為 (samskrta) 、無為 (asamskrta) 21
3. 2. 善 (kusala) 、不善( akusala) 、無記(avyākrta) 22
3. 3. 有漏 (sāsrava) 、無漏 (anāsrava) 24
3. 4. 見所斷 (darsana-heya) 、修所斷(bhāvanā-heya) 、非所斷 (aheya) 25
3. 5. 其他分類 25
4. 教義問答法 26
點閱次數306
建檔日期2022.02.09
更新日期2022.04.1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3370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