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道體活不活動」源自於佛教的爭論?——從佛學角度檢討牟宗三關於宋明理學分系的判準
作者 周大興 (主編)=Chow, Ta-hsing (Editor-in-Chief) ; 耿晴 (著)=Keng, Ching (au.)
出處題名 中國哲學義理的詮釋類型與論爭
出版日期2019.11.01
頁次175 - 200
出版者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新儒家哲學=Neo-Confucian Philosophy; 牟宗三=Mou Zongsan; 大乘信仰的覺醒=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起信論
摘要長久以來,對於宋明理學受到佛教影響這點學者們似乎有共識,然而對於究竟在哪方面受到影響則莫衷一是。本文嘗試從佛教哲學的角度來檢討牟宗三先生對於宋明理學分系的主張。眾所周知,牟先生一個重要的主張是貶抑朱熹而高揚陸象山、王陽明。他認為陸、王才是直接繼承了孟子的儒學正宗,貶抑朱熹是「別子為宗」。 本文從林鎮國教授一個重要的觀察出發。林教授曾指出:牟宗三詮釋下朱熹與王陽明思想的差異,正與唐代法寶(代表《大乘起信論》思想)與慧沼(代表玄奘一系的印度唯識思想)的論爭如出一轍。具體來說,根據牟宗三的詮釋,宋明理學中朱熹與王陽明兩系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認為理能或不能活動:朱熹認為理只存有而不活動;王陽明則認為理既存有又活動。令人驚訝的是,在唐代法寶與慧沼兩人間爭論的核心議題正是同一個議題:作為理的真如能否活動。法寶認為可以,慧沼則承續印度唯識,堅持真如不能活動。 究竟為何佛教的爭論會與宋明理學的核心爭論如出一轍?不同於林教授從理是超越而外在的或是內在而本有的兩種他稱之為「知識論進路」對比於「存有論進路」的普遍哲學差異來解釋,筆者提出四個面向來檢討牟宗三對於宋明理學分系的詮釋,包括:(一)個人的心與絕對普遍的道體同一;(二)體用無隔絕的教條;(三)混淆的「自律」概念;(四)朱子的心純然屬認知意義。藉由檢討這四個面向,筆者嘗試指出,牟先生其實是立足於支持《大乘起信論》為代表的中國化如來藏思想的立場上,來貶抑朱熹而高揚陸王。 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合理懷疑:牟先生認為朱熹、陸王的關鍵差異在於理能否活動的這一解釋也許有將佛教的爭議讀進宋明理學的嫌疑。然而無論如何,本文主張我們都不應該接受牟先生「朱熹別子為宗」的論斷,理由是:(A)如果牟先生認為朱熹、陸王的關鍵差異在於理能否活動的這一解釋忠於文本,則由於該議題正是唐代佛教爭辯的同一個議題,據此足證宋明理學在最核心的命題上都已經受到了佛學的影響。如此則朱熹與陸王都應該被視為是別子(佛教)為宗。反過來說,(B)如果牟先生的解釋並不符合文本,則我們同樣不該接受「朱熹別子為宗」的論斷。本文也呼籲學界重視牟先生思想背後的佛教元素,以及重新檢視宋明理學是否以及在什麼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響。
目次一、前言 175
二、印度唯識與《起信論》的區分 177
三、佛教中「理活動、不活動」問題的源頭 180
四、對於牟宗三詮釋的四個省思 186
(一)個人的心與絕對普遍的道體同一(identical) 187
(二)體用無隔絕的教條 189
(三)混淆的「自律」概念 191
(四)朱子的心純然屬認知意義 196
五、宋明理學與先秦儒家:熊、牟的誤讀?或是佛教化了的理學? 198
六、結論 199
ISBN9789865432157 (平裝)
點閱次數188
建檔日期2022.10.14
更新日期2022.10.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144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