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趙太極 (著)
|
出處題名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出版日期 | 2015.09 |
頁次 | 759 - 785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f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 |
關鍵詞 | 智顗; 法華三昧懺儀; 五悔; 觀心; 順逆十心 |
摘要 | 天台智顗(538-597A.D.)所撰《法華三昧懺儀》,不但揉合了《普賢觀經》、《法華經》與慧思所撰《法華安樂行義》之思想精華,更擷取了智顗實踐慧思所授「法華三昧三七日法」之體證心要,並據隋前即已廣為流行的懺本結構制定而成。藉《法華三昧懺儀》以提供新修學菩薩先以事法調伏其心,破重障道罪,使身心清淨,得法喜味,以進入深三昧的境界。智顗於《摩訶止觀》中明言,若能勤行五悔方便,助開觀門,則能成就「初品弟子位」。「五悔」既具助登「初品弟子位」之功,誠屬重要,允宜就其深層義理加以探索。本文擬以《法華三昧懺儀》文本及《摩訶止觀》為主,《法華安樂行義》、《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修懺要旨》、《普賢觀經》等經論為輔,梳理「五悔」的義界與發展脈絡,並探討「五悔」在《法華三昧懺儀》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希冀直探「五悔」之核心要義,進而闡發「五悔」之實踐內涵與特色。「五悔」本身是以「懺悔」為核心,而開展其教義,而「懺悔」、「隨喜」、「勸請」、「發願」等功德均須「迴向」菩提,並「發願」往生淨土,使《法華經》一乘實相的真理普為一切有情體證。天台懺法的精髓雖在於顯發法界實相,但若不先對事相上的懺悔有深刻的認知與體會,而欲遽然直接進入理懺的實相懺悔層面,實有躐等之嫌,尤其天台的教觀思想非常注重階位的概念,六即佛、十乘觀法、五十二階位等皆是;易言之,「理雖頓悟,事須漸除」,若缺乏「五悔」的深層實踐,從凡夫到等覺,都很難體證《法華經》所揭櫫的一乘實相境界。全文共分四節:首先,於前言申明研究發現與問題意識、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回顧、設定研究範圍,以及本文所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其次,考察「五悔」的義界與內涵,略述其源流與脈絡,及其在《法華三昧懺儀》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再者,闡明《法華懺》「五悔」之實踐進路,以期深入了解「五悔」的作用與功效,彰顯「五悔」之實踐內涵與特色;最後,結證各節論述重點。五悔法門以「懺悔」為首,任何人修持佛法,必以「懺悔」為入手處。此「五悔」法門,非但位處隨喜品初位時如是修持,縱然在修證上已位臻深位菩薩,從凡夫道等覺,無不亟需「五悔」之守護,如智旭所言:「故五悔法門,凡夫迄等覺,無不藉為進趣方便」,從初修以迄成佛,實為成就的不二津梁,亦為趨證法界實相的助伴。在五悔的守護之下,天台思想中的「一心三觀」、「一念三千」、「六即佛」及「十乘觀法」等絕妙境界,方能一一實現,趨證諸法實相。 |
目次 | 一、前言 760 二、「五悔」的義界與內涵 762 (一)「五悔」之義界與發展脈絡 762 (二)「五悔」之內涵及其在《法華懺》中所處的地位與重要性 763 三、《法華懺》「五悔」之實踐進路 765 (一)實踐《法華懺》「五悔」之前行——「順逆十心」觀法 765 (二)《法華懺》「五悔」之實踐內涵 772 (三)實踐「五悔」的成就果位 779 四、結語 783 【徵引文獻】 784
|
點閱次數 | 525 |
建檔日期 | 2022.10.27 |
更新日期 | 2023.09.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