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佛教禪坐腦波受環境干擾對情緒變化之比較研 究──以南傳安般念與北傳天台止觀為中心 |
|
|
|
作者 |
黃武達
|
出處題名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出版日期 | 2014.09 |
頁次 | 745 - 788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班。 |
關鍵詞 | 禪坐; 腦波; 情緒; 專注力; 放鬆度 |
摘要 | 針對佛教禪坐腦波的研究,根據國外醫學界腦神經科學專家戴維森(Davidson)教授的觀點認為,到目前為止,雖然禪坐相關的科學論文已經超過一千篇,但是很多禪坐腦波的研究論文品質不高,因此好的論文不超過 20 篇。本研究作者經過對禪坐腦波相關文獻資料的探討發現,一般禪坐腦波的研究,皆忽略身體外部的環境干擾變數,為了彌補這種研究缺失,故引發本研究之動機。本研究樣本之選擇,為了強化凸顯禪坐腦波的差異性,因此採用了差異性大的南傳安般念與北傳天台止觀兩種不同宗派的禪坐法門,作為腦波測量蒐集樣本之依據。本研究目的探討南北傳佛教禪坐腦波受環境干擾,對情緒變化的影響程度之比較、以及期望透過「社會科學」的實驗研究論文研究樣本資料蒐集,運用腦波儀器量測,共蒐集 36 筆資料作為研究樣本,全部樣本資料皆為本論文作者個人實驗完成。研究方法採量化的「社會科學」,以線性結構模型分析(Linear Structural Modeling; LSM)。實驗期間:自 2013 年 09 月 15 日起至 2013 年 11 月 30 日止,為期 2 個半月。研究之觀念性架構依據佛學概念「因、緣、果」相待關係建立,包括 3 個變數及 12 項構面。資料包括:專注力與放鬆度總評量 分數、及每一秒鐘的腦波數據,包括「專注力、放鬆度、δ 波、θ 波、α 波、β 波、γ波」,以及實驗時環境之干擾變數資料,包含『光、聲音、溫度、濕度、電磁波』等數據。實驗結果顯示:1. 禪坐腦波受環境的干擾對專注力的影響程度之比較:結果顯示所有參數皆是南傳安般念(大於)>北傳天台止觀。2. 禪坐腦波受環境的干擾對放鬆度的影響程度之比較:結果顯示溫度與電磁波的干擾是,南傳安般念(大於)>北傳天台止觀,其餘是北傳天台止觀(大於)>南傳安般念。最後本研究總結論認為:南北傳佛教宗派禪修方法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入定的情境無所差異。當打坐入禪定時,腦波顯現在額葉變化最明顯,佛家禪修入定所呈現的腦波是一種頻寬很窄的長慢波、身心情緒屬於「放鬆的專注」。因此當禪坐入定時額前葉腦波雖然顯現「頻寬很窄」的 α 慢波或 θ 波乃至 δ 波的優勢腦波,然而此時發現 腦部在大腦後面內部的「視丘核、視丘枕部位和低腦幹區域」還保持著清醒狀態。由於保持清醒的視丘核、視丘枕部位和低腦幹區域,還可以被突然的活動或感覺刺激而激化,因此當打坐進入潛意識、深層意識時,腦會自動轉換它的調節器,產生對色法塵「不分好、不分壞」無分別性的完全接受而能成遍覺知,這種「無意識清醒」狀態的保任,就是禪定期間的腦波狀態,也就是天台宗的『止觀』,有止有觀『止觀雙運』、同時也是『唯識學』所謂的「轉識成妙觀察智與無分別智」的開始,那是「覺性」的源頭。 |
目次 | 一、緒論 747 (一)研究背景、問題與動機 747 (二)研究目的 748 (三)研究設計 748 (四)實驗期間 748 (五)資料蒐集 748 (六)量測方法與文獻探討 749 二、研究方法 751 (一)觀念性架構 752 (二)建立研究假說 753 (三)變數操作性定義 753 (四)衡量方式 755 1、SEM 的分析方法與步驟 755 2、 線性結構關係模式之建立 755 三、研究結果 758 (一)測量模式分析 758 (二)結構模式分析 761 四、 討論 766 (一)環境對情緒的影響分析 766 (二)環境分別對南傳、北傳禪坐腦波干擾程度之分析 768 (三)環境對南北傳禪坐腦波干擾程度之比較分析 772 (四)研究假說檢驗結果 776 五、結論 777 (一)環境對禪坐腦波的干擾對情緒之比較 778 (二)南傳與北傳禪坐腦波受環境干擾之比較 778 (三)研究貢獻與總結 780 (四)研究限制與後續發展 780 參考書目 781
|
點閱次數 | 431 |
建檔日期 | 2022.11.02 |
更新日期 | 2023.09.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