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唐代詩禪互涉現象──文學發展史的側面考察
作者 黃敬家 (著)
版本項初版
出版日期2010.03
頁次200
出版者花木蘭文化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uamulan.tw/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叢書名法藏知津‧初編
附屬叢書中國佛教研究集成
叢書號30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黃敬家,臺灣台中市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學術研究領域為古典詩、佛教文學、僧傳與禪詩等,著有《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及單篇學術論文十餘篇。
關鍵詞唐詩; 禪詩; 詩評
摘要本文乃由筆者碩士論文修訂而成,特別感謝指導教授張夢機老師,以及顏崑陽老師的用心指點,使筆者即使駑鈍不慧,仍能藉由論文寫作,親炙有唐一代的詩禪慧光。
詩歌與禪宗在唐代並行發展,作詩與參禪是其時相當盛行的兩項文化活動,當時詩人既寫詩又習禪;反之,禪僧亦然。這種時代機緣,便提供了詩、禪向對方取法的經驗基礎。本文主要探討唐代詩與禪互涉的原因與事實,解釋一種文學與宗教結合發展的現象,從而使其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得到應有的重視。首先,從理論上探討詩與禪內部特質的相似性,以見二者接觸的基礎,並因其同中有異的特質而能彼此交流。其次,考察從放送者到接受者之間的媒介路徑,
實際尋繹詩人與禪僧往來來習而產生階層性文化經驗的互涉現象。最後,從詩歌、禪偈作品分析彼此接受對方提供的文化養分所產生的質變。一方面,從詩人引禪入詩的作品中,討論唐代詩人創作受到禪文化的啟發,而使詩開出言志、緣情傳統以外的第三項特質――空靈妙境,這是詩得之於禪最具開創性的養分。另一方面,由禪僧自供中發現其於文字態度的轉變,使禪僧接受詩「言外見意」的表達方式以揭示禪境,並作為禪門教導、傳達的普遍工具。這種現象,既使禪偈蓬勃發展,因而解決了禪不立文字又必須傳達的困境,禪僧並由之創作出足以媲美詩人禪境之作的禪歌詩偈。
目次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疇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述評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本書架構 6
第二章 唐代詩禪互涉的觀念基礎 11
第一節 詩與禪的相似性 12
一、主體性 12
二、妙悟 15
三、直觀 19
四、超越語言 24
第二節 詩與禪的相異性 29
一、心靈所體現的內涵不同 29
二、對語言的根本態度不同 34
本章小結 39
第三章 唐代詩禪互涉的社會文化基礎 41
第一節 唐代「詩文化」、「禪文化」普遍傳播及二者階層性文化互涉的原因 42
第二節 詩人習禪的文化風尚 51
一、詩人接觸禪僧的個人因素 51
二、詩人接觸禪僧的根本立場 54
三、詩人接觸禪門的實際經驗 57
第三節 禪僧作詩的文化轉向 65
一、禪僧寫作詩偈的初衷 65
二、詩僧形成的原因 66
三、禪僧作詩以結交詩人 69
本章小結 72
第四章 唐代詩人主體觀照方式的轉變:主客交融之「境」 75
第一節 詩人主體觀照方式的改變:詩第三特質的開顯──境 76
一、「境」的意涵 76
二、詩的第三特質──境 79
第二節 唐代田園山水詩的進境 92
一、六朝謝靈運一系山水詩側重客觀景物的描繪 94
二、六朝陶淵明一系田園詩側重主體心靈的觀照 95
三、唐代田園山水詩達到主客交融的境界 97
第三節 習禪影響詩人作詩方法的轉變 101
一、平素修養 101
二、臨筆運思 109
本章小結 112
第五章 唐代禪門語言表達方式的轉變:偈頌詩化 113
第一節 禪宗語言表達方式的轉變:詩偈「言外見意」 114
一、禪宗詩偈「言外見意」的觀念基礎 114
二、「言外見意」的表達方式在禪宗詩偈中運用的類型 123
三、詩言外見意的「表達方式」提升禪宗詩偈的「表意功能」 131
第二節 宗門崇尚語言對修行方法的影響 138
第三節 禪僧「文人化」的社會階層變動對宗門發展的影響 145
本章小結 152
第六章 結論 153
主要參考文獻 157
ISBN9789862541166 (精裝)
點閱次數38
建檔日期2023.07.11
更新日期2023.07.1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556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