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從煩惱到解脫 ──《唯識三十頌》心所與意義治療學的對話
作者 簡汝恩 (著)
版本項初版
出版日期2016.03
頁次170
出版者花木蘭文化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uamulan.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叢書名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二三編
叢書號24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簡汝恩,大學就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後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班。研究興趣為「中國佛教」及「跨文化研究」。
關鍵詞瑜伽部; 研究考訂
摘要本論文的主要研究材料有二:《唯識三十頌》的「心、心所思想」以及弗蘭克創立的「意義治療學」。藉由以上兩者的對話,推求其可用於世的治療概念。先由他們背後的價值觀著手,分別從《唯識三十頌》的「勝解」,和意義治療學的「靈性潛意識」,梳理兩者對於「認識方式」、「終極關懷」、「意識作用」(在唯識學中說「心識作用」)等重點觀念的主張。
從這些主張中,可求取兩者的同、異之處,以關照兩種學說各自的特色為前提,接著進行「意義治療學」針對「精神官能症」的治療,以及《唯識三十頌》中「心所對治」的比較。從治療方式來看,「意義治療學」將胡塞爾對意識的描述當作基礎,主張可以「矛盾意向」替代對恐懼、焦慮的意向,轉移潛意識對認識結果的反應,來治癒障礙生活的「精神官能症」;而唯識學則立基於「真實理解」之上,透過「證自證分」與「自證分」的互緣互證,轉變「見分」緣取「相分」的認識結果,來對治煩惱心所的生起。
最後,將治療方法綰合各自的終極關懷,進㆒步比較兩種治療方式的終極目標。「意義治療學」的最終目標,在於呼喚被拋擲於「本能潛意識」中的人們,開啟本真的「靈性潛意識」,以之自主地發揮「意義意志」尋求「超越性意義」的功用,使人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任務;而《唯識三十頌》則透過「心所對治」,發揮由「三性」過渡到「三無性」的理解,以之處世修行,不僅伏斷煩惱,更進一步使友情依照「唯識五位」,一步步邁向解脫。
經由《唯識三十頌》和「意義治療學」的對話,可以看見,兩者雖然在「存在」和「世界觀」上有很大的差異,但細查他們的治療理論,卻可發現相似之處,第一,兩者都對心的向內緣取作用(意義治療學說「向內的意向性作用」)抱持肯定的態度。第二,兩者皆鼓勵人跳脫二元對立的認識模式,反對以對象性認知去認識世界,而應身處世界中與之相互開放,在生活中找到自我提升的可能性。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5
三、研究材料及範圍界定 7
四、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二章《唯識三十頌》的心所及其注解 21
第一節 心所的概念發展:從原始佛教到大乘唯識學 22
一、原始佛教中的心、心所 22
二、部派佛教中的心、心所 25
三、瑜伽唯識學派中的心、心所 30
第二節《成唯識論》對《唯識三十頌》中心所的解釋 32
一、《成唯識論》的心所主張 33
二、六位五十一心所的定義 34
三、心所的假實之分 44
第三節 安慧及護法注解《唯識三十頌》的異同 46
一、何謂「識轉變」 47
二、「因能變」和「果能變」 49
三、《唯識三十論釋》和《成唯識論》對心所解釋的差異 51
第四節 小結 54
第三章 意義治療學的架構與終極關懷 57
第一節 弗蘭克一生的意義體驗 58
第二節 意義治療學與精神分析的主要差異──靈性潛意識 59
一、「靈性」在個人的整全中所扮演的角色 60
二、以靈性為出發點的終極關懷 62
第三節 意義治療學的基本架構 65
一、意志自由(The Freedom of Will) 66
二、意義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 68
三、人生意義(The Meaning of Life) 69
第四節 意義治療學的哲學背景 70
一、意識的「意向性」作用對意義治療學的啟發 70
二、「在世存有」對意義治療學的啟發 74
第五節 小結 77
第四章 勝解及超越性意義的形成及重要性 81
第一節 意義治療學與心所對話的可能性 82
一、「思、欲、慧」和「意志自由」 83
二、「超越性意義」和「勝解、輕安、煩惱」心所 84
第二節 勝解形成的條件和重要性 85
一、「勝解心所」與「阿賴耶識」和「慧心所」的關係 86
二、「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在心所生起中扮演的角色 88
三、從「轉依」說對治無明煩惱的動力 94
第三節 超越性意義形成的條件和重要性 96
一、從「人本心理學」的反動看「意志自由」的興起 97
二、從「超個人心理學」的主張看「超越性意義」的內涵 99
第四節 追求「勝解」和「超越性意義」的內在動力比較 102
一、意向的緣取作用及其副效應 103
二、追求超越與解脫的內在動力來源 104
第五節 小結 107
第五章 心所對治和精神官能症的治療問題 109
第一節 意義治療學常用的兩種療法 110
一、造成「強迫症」、「恐懼症」的「預期性焦慮」 110
二、意義治療學的治療實例 111
三、意義治療學所用之療法的限制 114
第二節 《唯識三十頌》對治煩惱心所的方式 115
一、假、實法與煩惱伏斷的關係 116
二、《成唯識論》所提供的對治方法 120
三、「心所對治」與「四分說」的關係 122
第三節 意義治療學和《唯識三十頌》的治療目的比較 129
一、「意識」、「心所」的向外和向內作用 129
二、從治療當下到自我提升的過程 134
第四節 小結 141
第六章 結論 145
第一節「心所思想」的相關問題澄清 145
第二節「意義治療學」的相關問題澄清 147
第三節 對話之可能性 148
第四節 對比研究的結果 150
第五節 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151
參考資料 153
謝詞 161
ISBN9789864045754 (精裝)
點閱次數194
建檔日期2023.07.18
更新日期2023.07.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649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