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古印度佛教的四姓平等觀及多元關聯的思想體系=Ancient Indian Buddhist View of Four Caste Equal Theory and Its Thought System of Pluralistic Tendency
作者 姚衛群 (著)=Yao, Wei-qun (au.)
出處題名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卷期n.5
出版日期2015
頁次37 - 42
出版者杭州師範學院
出版者網址 http://www.hztc.edu.cn/www/
出版地杭州, 中國 [Hangzhou,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姚衛群,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佛教與東方哲學研究。
關鍵詞古印度; 佛教; 種姓; 平等
摘要佛教理論特色的形成與古印度的種姓制有著重要的關係。佛教在產生時的主要創立者及最初的信眾通常對於古印度 社會中影響極大的種姓制具有抵觸態度,對於種姓制下形成的社會不平等明確表示反對。這對於佛教在理論上提出緣起觀、 五蘊說、無我說與無常觀等具多元傾向的思想有直接的影響。甚至在傳入印度外的許多國家後,佛教仍然強調眾生平等和許 多與之相應的理論。因此,要明了佛教的一些重要教義或理論提出的原因時,就必須要考察此教產生時的古印度的社會發展 形態或基本結構。

The formation of Buddhist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h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ancient Indian caste system.The main founders and original followers of early Buddhism usually had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caste system 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ancient Indian society,and explicitly rejected the social inequality formed under caste system. This exert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luralistically-oriented theories,such as theorie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five skandhas,no-self and impermanence. Even after its spreading into many countries outside India,Buddhism still stressed the equality of all living beings and many corresponding theories. Therefore,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some important theories of Buddhism,we should study the social development form or basic structure in ancient India in the period of early Buddhism.
目次一、早期佛教對待種姓不平等觀念的基本態度 37
二、佛教最初的重要教義與其種姓觀念的關聯 39
三、佛教與婆羅門教哲學的歷史發展及與種姓制的關聯 40
四、簡要的評述 42
ISSN16742338 (P)
點閱次數19
建檔日期2023.08.02
更新日期2023.08.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853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