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 |
李鍾徹 (著)
|
出處題名 |
佛教文化研究=Studies of Buddhist Culture
|
卷期 | n.1 |
出版日期 | 2017 |
頁次 | 22 |
出版者 | 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nju.edu.cn/index.htm
|
出版地 | 南京, 中國 [Nan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一切皆苦; 「苦」的內在意義; 「違[逆]聖心」=āryānāmpratikūlatva; 現觀; 聖者與凡夫 |
摘要 | 佛教的現實意識是從對苦的覺悟開始的。我們常説"人生是苦海",這句話作爲佛教專用術語"一切皆苦"(sabbe sankhārādukkhā—切行苦)的簡單解釋,正確反映了佛教的現實意識。乍一聽,這句話會被認爲是相當悲觀的世界觀。若把它單獨放在佛教背景下考慮的話,將會和總體性世界否定觀聯繫在一起,其引起誤會的可能性比較大。但如果考慮"一切皆苦"是佛教根本教説"四法印"之一的話,則須注意佛教中所論述的"苦"並不是那麼單純的概念。 |
目次 | 一、提出問題 119 二、「苦」的認識主體及現觀 121 1.四諦的排列順序由現觀決定 122 2.現観的資踐性及無漏性 123 3.現觀的主體及四聖諦 124 4.行相(akara)的意義 126 三、三苦性及「苦」的内在意義 127 1.三受及三苦性的結合 129 2.「苦」的内在意義 131 四、「一切皆苦」的再解釋 134 五、「一切皆苦」形而上學的特點 135 六、結論 136
|
點閱次數 | 8 |
建檔日期 | 2023.12.22 |
更新日期 | 2023.12.2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