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
|
以語言、心靈為對象的佛教與西方哲學比較研究——《指月:佛教、邏輯與分析哲學》述評 |
|
|
|
作者 |
周邦威 (著)
|
出處題名 |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卷期 | n.02 |
出版日期 | 2023 |
頁次 | 389 - 408 |
出版者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書評=Book Review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語言; 心靈; 佛教哲學; 分析哲學; 邏輯學 |
摘要 | 《指月:佛教、邏輯與分析哲學》論文集是西方學界在二十一世紀初期關于佛教哲學和分析哲學與邏輯學比較研究的一次重要嘗試,在比較哲學的視野下探究佛教的真理觀、邏輯思想和心識思想。在佛教的真理觀方面,論文集揭示了佛教主張的“真理不可說”的不同理解維度。在佛教邏輯思想方面,論文集指出佛教悖論可以作為真理的組成部分或表述方式。在心識思想方面,論文集指出法稱思想是佛教認識論的開端,與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可以加以比較,瑜伽行派的“自證分”思想與西方哲學的物理主義心識觀亦可加以比較。 |
目次 | 一、不可說與語言的限度 (一)語言作為有限度的存在 (二)作為開悟方法的哲學分析 (三)語言與世界的關系:非形而上意義的語言觀 (四)解脫與傳教的矛盾:佛陀有無言說傳教 (五)語言與二諦的關系:佛教作為一種還原論的可能 二、二諦及二諦之關系 (一)四句法與悖論的重要性 (二)關于Garfield和Priest觀點的補充意見:作為傳統邏輯的佛教悖論 三、佛教認識論與心靈哲學 (一)龍樹與法稱之間的抉擇:比較哲學的語境問題 (二)“世俗化”的無我觀:佛教“無我”思想的現代哲學解讀 (三)作為方法唯我論的自證分:佛教與心靈哲學的比較 結論 |
原書資訊 | Pointing at the Moon Buddhism, Logic, Analytic Philosophy. D'Amato, Mario; Garfield, Jay L.; Tillemans, Tom J. F.. New York, NY, US [紐約, 紐約州, 美國]: Oxford Univ Pr, USA, 2009.09.11. 200. 9780195381566. (pbk).; 0195381564. |
點閱次數 | 139 |
建檔日期 | 2024.05.20 |
更新日期 | 2024.05.20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