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t Studies & Digital Resources
 

各講次課程大綱:

第一講  
導論:課程內涵與資料庫介紹

第二講  
佛教解脫道及其數位資源

第三講  
佛教菩提道及其數位資源

第四講  
佛經傳入中國與三藏在中國佛教的出現

第五講  
中文佛藏目錄與佛經的分類

第六講  
漢文寫本佛經

第七講  
漢文刻本佛經

第八講  
刻本佛經與目錄在漢文文化圈的傳布

第九講  
大正藏的編輯與結構

第十講  
六朝文士對佛典的接受與轉化

第十一講  
性別經驗與宗教敘事:《長老尼偈》的修辭弔詭

第十二講  
中國歷史上的佛儒交涉

第十三講  
唐宋詩僧佛教文學專題

第十四講  
唐宋居士佛教文學專題

第十五講  
佛教思想與文藝美學專題

第十六講  
佛教思想與中國戲曲小說的關係

 

第一講

講授者:

  • 蕭麗華教授、蔡耀明教授、周伯戡教授

講題內容:

  • 導論---課程內涵:佛教哲學、歷史與文學概說
  • 資料庫介紹:佛學數位博物館暨圖書館的典藏與運用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二講

講授者:

  • 蔡耀明教授

講題內容:佛教解脫道及其數位資源

  • (一)佛教解脫道的設置與基本觀念
  • (二)佛教解脫道的專業修煉與修煉者
  • (三)佛教解脫道的文獻概觀
  • (四)佛教解脫道的數位資源之運用

# 閱讀資料:

  • 顏素慧,《釋迦牟尼小百科:第一本親近佛陀的書》(台北:橡樹林文化,2002 年)。
  • 空海(編),《阿含解脫道次第》(台北:大自然佛法中心,2001 年)。
  • 林崇安,《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台北;大千出版社,2000年)。
  • 楊郁文,《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台北:甘露道出版社,2000年)。
  • Gary Gach,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Buddhism,譯成《佛教一本通:通往古老智慧的現代途徑》,方怡蓉譯,(台北:橡樹林文化,2006 年)。

下載課程相關檔案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三講

講授者:

  • 蔡耀明教授

講題內容:佛教菩提道及其數位資源

  • (一)佛教菩提道的設置與基本觀念
  • (二)佛教菩提道的專業修煉與修煉者
  • (三)佛教菩提道的文獻概觀
  • (四)佛教菩提道的數位資源之運用

# 閱讀資料:

  • 徐興無(注譯),《新譯金剛經》(台北:三民書局,1997 年)。
  • 蔡耀明,《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年)。
  • 蔡耀明,《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台北:法鼓文化事業,2006 年)。
  • 上田義文,《大乘佛教思想》,陳一標譯,(台北:東大圖書,2002年)。

下載課程相關檔案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四講

講授者:

  • 周伯戡教授

講題內容:佛經傳入中國與三藏在中國佛教的出現

  • (一)傳入中土前佛教多元的典籍分類、起源與傳承
  • (二)漢地佛教僧侶所認知的對佛教經典與傳承

# 閱讀資料:

  • E Lamotte,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Louvain-la-Neuve :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 1988,頁141-192。
  •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版社,1971年。
  •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7版。
  • 僧佑,《出三藏記集.集三藏緣記第一》,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

下載課程相關檔案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五講

講授者:

  • 周伯戡教授

講題內容:中文佛藏目錄與佛經的分類

  • (一)漢地僧侶對佛教典籍的分類與對佛說知識的分類的互動關係
  • (二)判教
  • (三)君主對佛典護持的影響
  • (四)兩大主要的佛典目錄系統

# 閱讀資料:

  •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章節待選),上海:上海書店,1984。
  • 智昇,《開元釋教錄》(章節待選),臺北:臺灣商務,1976。
  • 智旭,《閱藏知津》〈凡例〉,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
  • 《法寶總目錄》(第三冊),台北:新文豐,1983,頁1007-1008。
  • 《大正藏》第55冊之若干經錄序文,台北:新文豐。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六講

講授者:

  • 汪娟教授

講題內容:漢文寫本佛經

  • (一)漢文寫本佛經概略
  • (二)敦煌寫經的目錄索引
  • (三)敦煌寫經的性質類別
  • (四)敦煌寫經的文字隸定
  • (五)敦煌寫經的數位資源

# 閱讀資料:

  • 白化文,《敦煌文物目錄導論》,臺北:新文豐,1992。
  •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北京:中華,2000。
  • 王重民,〈記敦煌寫本的佛經〉,《內明》,vols.156-157,1985。
  • 林聰明,《敦煌文書學》,臺北:新文豐,1991。
  • 潘重規,〈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敦煌變文論輯》,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81年。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七講

講授者:

  • 周伯戡教授

講題內容:漢文刻本佛經

  • (一)刻經的起源
  • (二)刻本佛經的組織
  • (三)刻本佛經的三大系統

# 閱讀資料:

  • 方廣錩,《佛教大藏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1。
  • 藍吉富,《佛敎史料學》(章節待選),臺北:東大,1997。
  • 小野玄妙,《佛敎經典總論》(章節待選),台北:新文豐,1983。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八講

講授者:

  • 周伯戡教授

講題內容:刻本佛經與目錄在漢文文化圈的傳布

  • (一)漢地佛教中心地位的確立
  • (二)朝鮮與日本僧侶入華求法與經典的傳抄

# 閱讀資料:

  • 小川貫弌,《大藏經的成立與變遷》(章節待選),臺北:華宇,1984。
  • 《大正藏》第55冊若干序文(章節待選),台北:新文豐。
  • 《法寶總目錄》(第二冊)若干選文(章節待選),台北:新文豐,1983。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九講

講授者:

  • 周伯戡教授

講題內容:大正藏的編輯與結構

  • (一)十八世紀中葉以來日本藏經的編纂
  • (二)明治維新後日本佛教界前往歐洲尋求新的研究方法
  • (三)19世紀末歐洲佛教研究的方法
  • (四)大正藏編輯的原則:總結當時既存的漢地與歐洲佛教的文本研究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十講

講授者:

  • 林伯謙教授

講題內容:六朝文士對佛典的接受與轉化

一、「六朝」定義

二、佛教信仰的傳布──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 帝王與士大夫的皈依

三、佛教與六朝文風

  • 詞章、小說、音律、思想、詩文評

四、接受或轉化實例舉隅

  • 曹沖秤象、華佗開腸、「竹林」七賢之名,皆與佛教無關
    • (一)王羲之與支道林
    • (二)釋道安與習鑿齒
    • (三)梁武帝與磕頭師
    • (四)徐陵的後身
    • (五)《南史.袁粲傳》「狂泉」的故事
      《續齊諧記.許彥鵝籠》、《高僧傳.鳩摩羅什傳.盤頭達多狂人新衣
    • (六)《佛說女祇域因緣經》(《佛說柰女耆婆經》)果生傳奇。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十一講

講授者:

  • 李玉珍教授

講題內容:性別經驗與宗教敘事:《長老尼偈》的修辭弔詭

  • 本講將帶領同學研讀佛教史上最早的女性傳記《長老尼偈》(Therīgāthā)──其偈陀(gāthā,簡稱偈,如詩頌)部分形成於西元前四至一世紀,約與《詩經》同時,西元第六世紀時由印度比丘法護(Dhammapāla)添加散文小傳,考證編纂寫定。此經與《長老偈》(Theragāthā)並列,至今為比丘、比丘尼修行的典範原型,亦為我們了解原始佛教時代(566-370BCE)僧團修行的重要資料。完整的中譯本為鄧殿臣的《長老偈.長老尼偈》,1999年才由台北圓明出版社付梓。
  • 講者並將針對宗教傳記的特色,分析《長老尼偈》之修辭策略與敘事結構對一般讀者所呈現的性別意涵。除了徵引對比《長老偈》之外,還將從偈頌及短傳的關係,分析此一文本的閱讀形式,以期瞭解《長老尼偈》對於後世形塑女性修行者的宗教經驗,埋下何種伏筆與結構。透過討論性別生活經驗如何置於佛教的解釋架構,形成佛教的論說,希望有助於同學鑑賞宗教文學中的男女色聖徒形象。

# 指定閱讀: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台北:圓明出版社,1999。

# 參考閱讀:李玉珍,〈《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長老偈》〉,《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2004年),頁1-36。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十二講

講授者:

  • 徐聖心教授

講題內容:中國歷史上的佛儒交涉

  • 一、導言/佛儒交涉的義位:文化交流、激盪與融會
  • 二、《弘明集》(牟子《理惑論》,孫綽〈喻道論〉,宗炳〈明佛論〉,慧遠等):
    出家無後,與剃髮毀身;沙門不敬王者;唯佛以神法道。
    慧遠與陶淵明
  • 三、梁武帝:《梵網經》與〈中庸注〉
  • 四、韓柳的佛學因緣,宗密《原人論》
  • 五、契嵩《鐔津文集》。李屏山《鳴道集說》
  • 六、明代高僧:永覺元賢的人性論批評;覺浪道盛;雲棲袾宏論孝;憨山的判教;蕅益智旭的儒書注釋。居士的佛教著述,〈珂雪齋紀夢〉
  • 七、清與近代:曾國藩〈聖哲畫像記〉;兩種「報」的型態;歐陽漸的儒書注釋
  • 八、結語:佛儒對於家庭、政治、生命、宇宙的種種見解;佛儒會通的可能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十三講

講授者:

  • 廖肇亨教授

講題內容:唐宋詩僧佛教文學專題

  • (一)詩僧的興起與流行
  • (二)白話詩與早期白話敘事文學及其與佛教的關係
  • (三)佛教題材與象徵的轉寫
  • (四)作為文學藝術的禪宗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十四講

講授者:

  • 廖肇亨教授

講題內容:唐宋居士佛教文學專題

  • (一)詩人與佛教
  • (二)居士禪的興盛與影響
  • (三)墮落、掙扎與超越
  • (四)禪風與詩風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十五講

講授者:

  • 廖肇亨教授

講題內容:佛教思想與文藝美學專題

  • (一)詩禪一致
  • (二)詩格與禪法
  • (三)因果報應論與小說結構
  • (四)感官的超越與內心的發現
  • (五)啟悟與自我完成

回課程大綱目錄

 

第十六講

講授者:

  • 廖肇亨教授

講題內容:佛教思想與中國戲曲小說的關係

  • (一)神魔小說的流行
  • (二)度脫與證悟
  • (三)人物類型
  • (四)聖傳書寫

回課程大綱目錄

 

Copyright b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