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盧嘉興

 

     「寺」是僧眾清修的地方,「院」是居處的場所,所以僧眾清修的居所叫做「寺院」。「庵」是奉佛的小舍,或則是小的寺院,也是結茅清修的地方。「室」是房屋,「閣」是庋藏的低樓,也是小屋。「道場」是佛寺的另稱,「精舍」就是佛舍,「佛堂」是奉佛的場所。「講堂」是講經的所在,「蓮社」是同修淨業的地方,「巖」是福建人對於寺的稱謂。而在家的佛徒優婆塞即信士,也叫做居士,優婆夷即信女,居士和信女設教的所在則稱堂不稱寺。以上均是我國佛子清修地方的名稱。且又因比丘即和尚住寺,比丘尼俗稱尼姑居庵。所以有「和尚寺,尼姑庵」的俗諺。在大陸和尚與尼姑係分別清修,但是現在臺灣的寺院則係和尚和尼姑共同參修而不分了。臺灣的移住漢人自荷據時期,在異族──荷蘭人崇奉基督教,推行教化的時候,在殖民政治的壓迫下,就在臺灣興建我國式的寺廟。筆者曾撰「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一文(見本書),就收到關心臺灣寺院的人士來信查詢本省最早構建的寺院。筆者不揣愚陋,復就探究所得撰成本文以饗

 

 

23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讀者,並請關心臺灣佛教的人士,及臺灣史地研究的學者惠予指正,是所企盼!

 

一、台灣早期的寺院

     臺灣早期的寺院,因為明鄭時期的文獻,均遭受清領時加以摧毀殆盡。以致缺乏直接文獻可據,現在僅能由清季早期的志書來加以探究。清朝領有臺灣最早的志書,應推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由第三任的臺廈道高拱乾(陝西榆林衛人,廕生。於康熙三十年冬,由泉州府知府,成績卓異,蒙督撫兩院會薦,奉特旨陞補臺廈道,自三十一年就任,至三十四年任滿,陞調浙江按察使)所纂的「臺灣府志」。這部府志是纂修於鄭氏降清後十一年,應算是臺灣第一部府志。高拱乾因鑑於臺灣歸清後沒有志書可徵,經將蒐採的志草開志局纂成。三十四年脫稿,三十五刊行。迨至近世僅存數部,就筆者所悉分藏於大陸各圖書館有三部,在日本的一部,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雖有影寫一部份,但不完全。於民國四十四年經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氏,託由日本友人代向日內閣文庫洽商攝影寄臺,獨資重印,發刊於世,貢獻本省文獻至鉅。依照這一部府志裡面所記當時的寺院謂:

     海會寺:康熙二十九年建,在府治北六里許。舊為鄭氏別館;蕩平之後,總鎮王化行、臺廈道王效宗其故趾建為寺宇。佛像最勝,住僧雲集焉。竹溪寺:在府治東南數里許,其間林木蒼鬱,溪徑紆迴,最為勝景。良晨佳節,騷客遊人多會於此。夢蝶園:在府治

 

 

23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社稷壇南數百步。先是漳人李茂春寓此,篇茅齋以寄放浪之情;扁曰:「夢蝶」。後易以陶瓦,清流脩築,日增勝槩,改為準堤庵。彌陀室:在附郭之東,庭宇幽靜,佛像莊嚴,傍植檳篁,名花芬馥,可供遊咏。廣慈庵:在附郭縣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環植脩竹刺桐,俯臨沙流,前對小峯,亦幽靜處也。準提閣:在廣慈庵前。黃檗庵:在海會寺南數里,壬申年災於火,歲酉僧繼成募緣重建。......龍湖巖:在諸羅縣開化里,陳永華建,環巖皆山也,前有潭,名「龍潭」。潭之左右列植楊柳、桃花,亭內碧蓮浮水,蒼檜摩空,又有青梅數株,眾木茂榮,晚山入畫。真巖居之勝境,幽僻之上方也。

     後於康熙五十一年,經第五任的臺灣府知府周元文所纂修的,「重修臺灣府志」內所記載的寺院和「高纂府志」相同。到了康熙五十九年經第七任的海防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王禮主修,由歲貢生陳文達、林中桂,生員李欽文等編纂的「臺灣縣志」,是臺灣縣舊志最早的刊本。已經失傳很久,最近纔聞知美國國會圖書館尚有保藏一部,於民國四十六年經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當時的採訪組長陳漢光氏,熱心攝得,並由文獻會影印重刊於世。這部志書得以重刊,為探研南縣、市早期的史地至為便利,堪稱為珍貴的文獻。這部縣志裡所記的寺院云:

     在東安坊,黃檗寺: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眾重建,前祀關帝,後祀觀音、三寶尊佛,僧房齋舍畢備,周圍植竹,花木果子甚多。法華寺:

 

 

23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偽時漳人李茂春構茅亭以居,名夢蝶處。後僧人鳩眾易以瓦,供準提佛於中,改名法華寺。康熙四十七年鳳山知縣宋永清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匾曰:「離德昭明殿」。後左右建鐘鼓樓二座,前後曠地遍蒔花果,又建茅亭於鼓樓之後,匾曰:「息機」。自公退食之暇時憩息焉。廣慈庵: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今圯未脩。在永康里,彌陀寺:邑東郊外也,年久傾圯,僧徒散去,僧一峰至自武彝山,有志重興,托跡偏廂募化以供香火。五十七年監生董大彩建中殿一座,五十八年僧鳩建閻君殿於西偏,暨僧房六間,東偏三官殿則監生陳仕俊倡義,首襄其事焉。海會寺:鄭氏舊宅也。距邑治四、五里許,康熙二十九年臺天廈道王效忠、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佛像莊嚴;寺宇寬敞,亦名開元寺。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許,徑曲林茂,溪流環拱,竹木花果,堪稱勝致,匾其山門曰:「小西」。

     由以上兩部臺灣最早的志書記載來看,開元寺原是鄭氏的別館,清領後的年始將舊址建寺,稱做「海會寺」,也叫做「開元寺」。乾隆十五年巡道書成修建,改名為「榴禪寺」,又稱「榴環寺」。嘉慶元年提督哈當阿修建改稱為「海靖寺」,現名為「開元寺」。法華寺原是明末逸士李茂春,於永曆十八年隨鄭經來臺隱居的「夢蝶園」,李茂春去世後改為準提庵,至臺灣縣志始稱為「法華寺」。廣慈庵是創建於清領後九年。黃檗寺係建於清領後五年。龍湖巖因建在赤山堡,所以俗稱做「赤山巖」。係建自陳永華,就可以明暸係建於明鄭時期。至竹溪寺、彌陀寺兩所

 

 

23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的創建年代,兩部最早的府、縣志均未記明。臺灣府志是纂修於清領後十一年,如係清領後所建,就如上列各寺院有所記明。那兩所寺院未記明創建年代,則係建自明鄭時期。以致修志時已無法查考,或出於不便記明所致。所以臺灣早期的寺院,也就是明鄭時期所建的寺院,應該是龍湖巖、彌陀寺、竹溪寺三所了。

 

二、最早構建的寺院

     臺灣於明鄭時期所建的寺院是龍湖巖、彌陀寺、竹溪寺等三所,那麼三所寺院中那一所是最早構建的呢?依照「臺灣府志」所記龍湖巖是陳永華所建。按陳永華於鄭成功薨逝王城即熱蘭遮城的時候,在臺諸將主兄終弟及,金廈諸人主父死子繼。產生臺灣立鄭襲(成功之弟),而廈門立鄭經(成功之子)。永華於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十月佐經率軍入臺,靖內亂後,鄭經嗣立。以永華為「諮議參軍」,十二月隨經自臺回廈門。十八年三月復到臺灣,那一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改天興、萬年二縣為二州。十九年永華兼授勇衛,加監軍御史,職兼將相,概然以身任事。不惜勞苦,親巡南北二路,激勵諸鎮,慰撫諸番。竭力輔經,教民栽種,製糖運銷日本、呂宋,並闢建鹽場,潑海水為滷,曝曬成鹽,上裕國課,下資民食。並啟經建聖廟、立學校,經允所請,於承天即今臺南市擇地鳩工興建。二十年正月聖廟即今孔子廟落成,三月立太學,以永

 

 

23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華掌學院。二十八年三藩事發,鄭經得耿精忠書邀約,舉兵反攻大陸。加永華「東寧總制使」,留守臺灣,國事大小,悉由主持。永華胸藏韜略,約束法嚴,衛旅勇肅,境內大安,所以夜戶不閉,百姓樂業。籌運軍糧,五、六年西征之師沒有匱乏。審理尚寬,雖有斬戮,悉出平允,民皆稅服。相率感化。所以永華建龍湖巖,因來臺初期輔佐籌劃,國事忙碌,無法顧及,很可能係在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西元一六七四)以後,留守臺灣的期間。至於彌陀寺築建的年代依照日據臺灣總督府於民國五年(日大正五年,西元一九一六)刊印的「臺灣名勝舊蹟誌」時所記:「彌陀寺係鄭成功之子經,以本島沒有一名剎為憾,為奉福祈福,創建的所在......」為開始。所以其後的著作,多以為據,民國十年出版的「臺灣通史」引記:「東寧初建,制度漸完,延平郡王經以承天之內,尚無叢林,乃建彌陀寺於東安坊,延僧主之。殿宇巍峨,花木幽邃,猶為郡中古剎。......」致後來的人多以建彌陀寺的時候臺灣尚為禪院,所以稱彌陀寺為最早興建的寺院。依照「臺灣府志」所記清領初期稱做「彌陀室」,至康熙五十一年(西元一七一二)所修纂的「重修臺灣府志」尚屬沿稱。迨五十九年纂修的「臺灣縣志」始記為彌陀寺。且所記創建時承天之內,尚無叢林亦屬不確。依照沈光文與鄭氏官吏唱酬之詩,有「州守新構僧舍於南溪,人多往遊,余未及也」之作,詩云:「沿溪傍水便開山,我亦聞之擬往還。一日無僧渾不可,十年作客幾能閒?書成短偈堪留寺,說到真虛欲點頑。正有許多為政處,僅將心思付禪關。」按沈光文於永曆五年(辛卯清順治八年,西元一

 

 

23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六五一)十一月同沈宸荃挈家泛宅,再艤舟南日,經圍頭洋遇颶風,光文漂來臺灣北部,宸荃則不知所至了。後來光文輾轉於永曆六年(壬辰)初到達赤嵌居住。至鄭成功於永曆十五年光復臺灣,知道光文在臺灣大喜。以客禮見,令麾下致餼,且以田宅贍公。至成功薨,子經嗣位對遺老稱孤道寡,光文不滿其所施所為。於十七年作「臺灣賦」一篇,賦中有「鄭錦(即鄭經的乳名)僭王」之句寓諷。十九年光文寓諷之賦受讒,幾罹不測,乃變服入山為僧,法號超光。所以有「普陀幻住菴」之作,詩云:「磬聲飃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窓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羣;此日已收塵世隔,逃禪漫學誦經文。」所謂普陀幻住菴是後來的大岡山超峯寺,係光文變服為僧的所在。有以普陀幻住菴是光文於畫江之役後逃難普陀之作。這一點已經毛一波氏撰「試論沈光文之詩」有記:「按光文初從魯王,授太常博士,主宗廟禮儀及教授,實際不離王之左右。而魯王入海,光文理應隨之;雖次舟山,當無『逃禪』之理。過去臺南文化人士,均主此為光文逃避鄭經,而變服到所謂羅漢門山中時作。所謂普陀幻住菴,即今岡山之超峯寺也。如以詩繫年,此作恐與魯王時代之普陀無關。」已加以辯正。光文後因纔言仍熾,再深入羅漢門山中,結茅以居,潛心著述。迨鄭經反攻大陸,復遷居目加溜灣,即今臺南縣善化鎮善化,但未曾還俗。到了永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鄭氏降清,尚以皂帽黃衣渡餘年。由光文自逃禪以後就不再還俗,可知「州守新構僧舍於南溪,人多往遊,余未及也。」

 

 

24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這一首詩係在永曆十九年以前之作,由這一首詩的末句:「僅將心思付禪關」,就可以明白光文作這首詩的時候尚未出家,所以證明係永曆十九年光文遁入空門前之作無疑了。復據盛成教授研撰的「沈光文研究」對這首詩的見解,有云:

     光文之生活,即不免窮困,成功到臺之後,曾以客禮見光文,時令人致餼,撥田宅贍養。故光文有與鄭氏官吏唱酬之作。有「州守新構僧舍於南溪,人多往遊,余未及也」之作,詩云:「沿溪傍水便開山,我亦聞之擬往還。一日無僧渾不可,十年作客幾能閒?書成短偈堪留寺,說到真虛欲點頑。正有許多為政處,僅將心思付禪關。公自壬辰,永曆六年,順治九年,西元一六五二年來臺,至此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二年,恰巧十年。「十年作客幾能閒?」因生活奔走,無暇幫閒耳。「渾」字尤妙,此字讀平聲作「全」字解,如杜甫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但此處音雖平聲,意則為混,謂攙合夾雜也。暗念鬼混之意。蓋當時國俗消沉典型墮替,官吏士人,皆求與僧相混,得一時之神安。末云:「正有許多為政處,僅將心思付禪關。」即道破此點。「說到真虛欲點頑」此乃真空,非佛家「我不入地獄誰先入地獄」,救人救世之真諦,可作頑民,毋為頑石,光文欲作生公說法,使頑石點頭,故書成短偈,可留於寺,以作壁上觀也。南溪即臺南之城南竹溪,新構之寺,即後世之竹溪寺。成功平臺之後,設承天府,下設二州;天興

 

 

24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州與萬年州。(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下卷第十四篇拓殖沿革第一章第二七四頁)竹溪寺相傳為鄭省英建(府志),省英為芝莞長子,於永曆十五年十二月(一六六二年二月)繼楊朝棟為承天府尹。天興州守為莊文烈,永曆十五年五月任,萬年州守為祝敬,同時任。天興位於承天府即今臺南之北,萬年位於其南。祝敬為首任萬年知州。是年十二月初六日(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五日)與朝棟以小斗散糧,剋扣軍旅為成功所殺。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已是西元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二日,是時荷蘭已降。成功先於是時在附城置第宅,寺之構成,當亦於是時。當時光文恐已知成功將殺北人楊朝棟與祝敬,故云「人多往遊,余未及也」,且詩中多規勉之處。......

     由以上的解說來看,竹溪寺係建於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的時候。就可以明暸彌陀室創建以前已有規模較大的寺院存在了。臺灣通史所記:「鄭經以承天之內,尚無叢林乃建彌陀寺。」實是出於缺乏當時的資料所致。

     如以成功於永曆十五年五月二日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縣為天興縣及萬年縣。楊戎政(即楊朝棟,經任五軍戎政)為府尹,委莊文烈知天興縣,祝敬知萬年縣事,改大員為安平鎮。那個時候的建制是萬年縣而非萬年州,於十八年三月鄭經返臺始改東都為東寧,改二縣為二州的記載,以這一首詩的詩題所記的州官是改制後來講。光文於改州的翌(十九)年

 

 

24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就因寓諷的詩被讒而逃禪。就這一點來看,這一首詩之作最遲也應在永曆十九年,所以竹溪寺最遲也應在永曆十九年所建。再據康熙二十九年(西元一六九0)即清領後七年長樂人林謙光(於康熙二十六年任第一任臺灣府學教授,三十年陞浙江桐縣知縣)所著的「臺灣紀略」在臺灣失傳已久,經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就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加以標點、分段,刊於「臺灣銀行季刊」十卷三期。是臺灣較早的文獻所記:「......成功因改臺灣為偽東都,設一府二縣;偽立府尹及天興、萬年二縣。壬寅(十六)年五月,成功卒。提督馬信立其胞弟世襲,改號護理。癸卯(十七)年,成功之子鄭經自廈門來,與世襲爭國。世襲兵屈退歸,經遂嗣立。後經至廈,委翁天祐為轉運使,任國政。於是興市肆、築廟宇、新街、橫街,皆其首建也。癸卯年,廈門敗,經由銅山入灣;改東都為東寧省,前後招納內地兵眷口以實之。甲寅(二十八)年,經入漳、泉,委陳永華為諮議參軍,留守國政。......。由上述最接近鄭氏據臺時期的直接文獻所記,鄭經回臺改東都為東寧,係癸卯(十七)年,如竹溪寺的興建年代因詩題所記州守與盛成教授的解說有出入時,應興建於翁天祐為轉運使任國政的時候,而落成於改制直後了。所以臺灣最早期興建的寺院為竹溪寺,其次為彌陀寺,再次是龍湖岩。

 

三、台灣早期的書院與寺院

 

 

24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為了證明竹溪寺是臺灣的第一座寺院,我們從臺灣早期的書院和寺院的關係中,也可以得到旁證。

     書院是舊時士子講學的所在,明鄭時期於永曆二十年正月聖廟落成,三月立太學,培育人才。清領臺時,為體念海島情形特殊,鼓舞文教,依照「臺灣紀略」所記:

     臺灣歸順後,天子思磨鈍振瞶,乃設歲、科二試以鼓勵之。每試府學入泮二十名;補餼五名至二十名,餼額滿止;增如之。縣學入泮十二名;補餼三名至十名,餼滿止;增亦如之。自康熙丁卯(二十六)年始,其廩、增全額,俟人文盛日具題照內地例補足。提督軍務侯張公雲翼,念海島文教,不可不鼓舞以開功名之路。特疏題准自丁卯年起,於福建鄉試正額外另廣一名,以待臺灣之士。俟九年學成日,始與內地棘闈同較;故蘇峩得登丁卯榜、邑星燦得登庚午(二十九年)榜、林逢秋得登庚午武榜。文明先聲,庶其在茲。今道,府設立社學,教誨番童,漸有彬彬文學之風矣!

     府學係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經臺廈道周昌、知府蔣毓英仍鄭氏基修築,稱為「先師廟」。同年建臺灣縣學於東安坊,鳳山縣學於興隆庄,即今高雄市左營,諸羅學於善化里西保,即今臺南縣善化鎮善化,因係茅茨數椽,規制未備,所以稱諸羅學,而不稱諸羅縣學了。並於同年建社學於府治內三所,至二十八年再建一所。另於二十五年在新港社;即今臺南縣新市鄉新

 

 

24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市,目加溜灣社;即今臺南縣善化鎮善化,蕭籠社;即今臺南縣佳里鎮佳里及麻豆社;即今臺南縣麻豆鎮麻豆等建社學各一所,共四所。至建置書院,據「臺灣府治」記:「西定坊書院:康熙二十二年為將軍侯施琅建。鎮北坊書院:為郡守蔣毓英建,肖像祀焉。康熙二十九年建。彌陀室書院:為臺令王兆陞建,肖像祀焉。在臺灣縣永康里,康熙三十一年建。竹溪書院:為郡守吳國柱建,肖像祀焉。守惠政在人,士庶輦石輸材,諭禁不能止,康熙三十二年建。」當時興建書院多利用寺院附建,所以彌陀室由台灣縣第三任的知縣王兆陞(江南通州人,丁酉舉人,康熙二十七年任,三十年陞兵部職方司主事)附建,稱做彌陀室書院。那所書院諒因落成時,即康熙三十一年(西元一六九二),王知縣已榮陞離任,經塑像奉祀。竹溪寺經臺灣府第二任的知府吳國柱(遼東人,廕監生,康熙二十九年任,茹冰三載,秩滿陞江西贛南道),吳知府惠政予民,所以他建書院的時候,不分特殊階級及寒門庶民,均自願運石搬材。雖經喻禁也是無效,就可以明暸吳知府如何受臺民的愛戴了。康熙三十二年(西元一六九三)落成,名稱為「竹溪書院」。落成的時候吳知府已榮遷,所以臺民經塑像祀祭以資紀念。後來因「臺灣府志」在臺灣失傳已久,而且後來修的府志對這點未予詳細紀載,以致後人不明暸實際情形,誤指現在奉祀在竹溪寺及彌陀寺的各一尊塑像,均為臺灣第一任的知府蔣毓英。是依照日據時期所撰的「臺灣名勝舊蹟誌」所記:「竹溪寺係清康熙二十三年起至二十八年間臺灣知府蔣毓英所建。」致「臺南文化」四卷二期「文物專刊」人像部份,

 

 

24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對這二尊塑像均誤記為「臺灣知府蔣公毓英塑像」。而實際竹溪寺所奉祀的塑像應該是「臺灣知府吳公國柱塑像」。彌陀寺所奉祀的塑像,應該是「臺灣知縣王公兆陞塑像」。謹提出以供讀者參考。由以上的錯誤根源是出於「臺灣名勝舊蹟誌」,所以那本誌裡所記的「彌陀寺係鄭成功之子經,以本島沒有一名剎為憾,為奉佛祈福,創建的所在」,對所記創建年代及創建人的可靠性不無疑問的了。到了康熙五十一年所纂修的「重修臺灣府志」書院的記載如次:「西定坊書院:康熙二十二年,為將軍侯施琅建。鎮北坊書院:康熙二十九年,為郡守蔣毓英建。彌陀室書院:康熙三十一年,為臺令王兆陞建。竹溪書院:康熙三十二年,為郡守吳國柱建。鎮北方書院:康熙三十四年,為道憲高拱乾建。西定坊書院:康熙三十七年,為道憲常光裕建。西定坊書院:康熙四十三年,為道憲王之麟建。東安坊書院:康熙四十四年,為將軍吳英建。西定坊書院:康熙四十八年為王敏政建。」由以上的記載,那個時候再增建書院五所,連以前所建四所共為九所。除彌陀室書院及竹溪書院因係附建在寺院,所以用寺院名稱來做書院的名稱,其餘則以所建位置所屬的坊(即等於現在的區),來冠書院的名稱了。迨康熙五十九年纂修的「臺灣縣志」記:「書院:在寧南坊府學之右,康熙五十九年臺廈道梁文煊建。從右畔繞至學宮之後,計四十八間,為諸生肄業之所。匾曰海東書院,董其事者,經歷司王士勷也。」由「臺灣縣志」的編纂者陳文達、李中桂、李欽文等均係「重修臺灣府志」的分訂者來看,所以「臺灣縣志」的書院記載僅記一所

 

 

24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不是漏列。可能係於五十九年將從前所建的小型書院,集合併建在文廟府學邊,稱做海東書院所致,所以臺灣早期所建置的書院除附建於寺院的彌陀室書院、竹溪書院兩所,因寺院的存在,其址尚可考外,其餘建在各坊的書院址已均無法明暸。由這一點就可以明暸臺灣早期的書院與寺院是如何的密切而有不可分的關係。

 

四、竹溪寺的沿革

     竹溪寺創建於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至十八年間,係由當時的州守所構建。那個時候寺前的清溪尚未叫做竹溪,因為那一條溪流位置在承天即今臺南市的南邊,所以稱做南溪。如果那個時候已稱做竹溪即沈光文作那首詩的詩題就記竹溪了。這條小溪沿畔綠竹成陰,風景宜人,所以於鄭氏降清以前已為騷客稱做竹溪。因是寺名也隨之,自然而然稱做竹溪寺了。這是竹溪寺的得名,是出於所臨溪流名稱而來的。那麼這所臺灣最早構建的寺院建寺時的名稱叫做什麼名呢?那個時候稱做「小西天寺」,所以「臺灣縣志」有記:「匾其山門曰:『小西天』。」雖然比這部志書較早纂修的「臺灣府志」(因府志共修纂五次,為分別起見簡稱「高纂府志」)及「重修府志」(簡稱「周纂府志」)的竹溪寺條均沒有小西天的記載。但是「周纂府志」的藝文志詩有錄鳳山縣第五任的知縣,宋永清(奉天正紅旗人,原籍山東萊陽監生,康熙四十三年任,秩滿陞湖廣知府)所詠「登小西天最高頂」

 

 

24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拈得五微)的詩云:「春來梅柳鬥芳菲,散步清溪到翠微,怪石枯藤迷野徑,殘枝敗葉擁禪扉。踏開覺路香生覆,振落天花色染衣。更上一層迴首處,故山遙望寸心違。」由這首詩的詩題與山門記「小西天」來看,這所寺院的正名,也就是原來的名稱──「小西天寺」。我們再看後來的乾隆十一年(西元一七四六)范咸纂修的「重修臺灣府志」(簡稱「范纂府志」係第四次修的府志)。竹溪寺條記:「顏其山門曰:『小西天寺』。」又據「臺灣詩乘」有錄范九池(即范咸)「再叠台江雜詠」為「婆娑洋集」中之佳構。其八首中之第二首詩云:「西天小寺禮彌陀(府治有小西天寺),故鄭園亭日漸蹉(悉改為寺)。銅礮風雷金甲動(「鄭氏逸事」:龍碩者,大銅礮也;成功見水底有光上騰,使善水者出之),鯨魚冠帶海門過(成功攻台時,紅毛先望見一人冠帶騎鯨從鹿耳門入),虎鯊夜集貪牽罟(虎鯊,鯊之大者),鸚鵡朝游寄負螺(鸚鵡螺常脫殼朝游,寄居蟲入其中)。堪笑揭竿稱鴨母,空嗤海外夜郎多(朱一貴飼鴨,人稱鴨母王)。」的小西天寺句就更加可以明白了。竹溪於乾隆三十年知府蔣允焄清濬南湖所記的碑記,稱做蓬溪。到了道光年間叫做溪仔墘溪。依照「臺灣采訪冊」記:「溪仔墘溪,源出東門外太爺廍前,南流大橋頭,過竹溪寺邊,轉過曾、蔡二姬崙,旋轉經溪仔墘,西流鹽場,注台江。」又因這條溪流流經鹽埕村落,所以俗稱做鹽埕溪,現稱做日新溪。這所臺灣最早建的寺院,清領時已稱做「竹溪寺」,僅山門依舊記為「小西天」,諒係創建時的遺留。於康熙三十二年經臺灣知府吳國柱附建竹溪書院於這個寺院,因竹林蒼鬱,溪徑紆迴,景勝幽雅,所以良辰佳節

 

 

24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騷客遊人,多會於這所寺院。由第二任臺灣府同知齊體物(正黃旗人,丙辰進士,康熙三十年任)所咏的「竹溪寺」,詩云:「梵宮偏得占名山,屼作蠻州第一觀。澗引遠泉穿竹響,鶴期朝磬候僧餐。夜深佛火搖鮫室,雨裡檳榔綴法壇。不是許珣多愛寺,須知司馬是閒官。」這首詩至「續修臺灣府志」(簡稱「余修府志」)時,記為左都御史勞之辨所咏,「臺灣名勝舊蹟」不察沿載係屬錯誤。依照這首詩的前二句的含義,為這所寺院占得名山,是新開地方的第一所寺院。後來因歷年既久,遭風雨剝蝕,乾隆五十四年(西元一七八九)里人蔡和生倡修,煥然一新,至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黃鍾岳等再募捐重修,嘉慶二十三年董事劉廷貴復修。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候補通判鮑復康重修。迨民國二年(西元一九一0)竹溪寺的管理人上官玄、林神等,以寺內沒有住持,那個時候遇捷圓上人由國內的湧泉寺受戒歸台,上人立志堅定,勤苦精修,弘揚佛法,不遺餘力。經管理人等決議聘上人為竹溪寺的主持。捷圓上人自升座任事以後,兢兢業業,時時刻刻,以整頓寺內的一切及推行佛法,化導人心為自己的責任。經銳意整修,建蓮寶花塔於寺旁,弘法度眾。自此以後這所名寺漸有生氣,遂引起南部信仰佛法的人士所重視。至民國十六年孟春,上人將平日所積淨財全部捐出,重新改建,經採中西折衷建築型式,改變舊觀。後殿上層建大悲樓,大悲樓是將大悲咒,全咒一百零八句,逐句繪圖。每句畫一佛像,共畫成一百零八尊的佛像。這個大悲咒畫像,不是捷圓法師所創始的,係傳自前人。捷圓法師建築大悲樓畫像的用意,一則使未信

 

 

24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佛的人,看了容易發生信心。一則引導已信佛的人,看了容易確定信心。這是因圖畫比較文字,較容易感動人。到了民國二十三年工程始告完竣。現在的竹溪寺是捷圓上人重修時,所設計的規模,已非復昔時的舊建築人。捷圓上人於民國三十七年農曆三月四日圓寂。由上人的高徒眼淨師繼承主持,眼淨師於少年的時候,畢業臺北佛教中學,即往廈門入南普陀山閩南佛學院,後渡日本京都臨濟學院深造,因德高望重,徒眾興旺。經開設佛學書院,教育佛徒,另建蓮池寶塔於舊塔之旁以增添景勝。民國四十七年右廂改建新式樓房為藏經閣。五十三年闢建功德堂於寺旁,氣象日益發達,現住寺僧尼達百餘人。這所三百餘年前創建的寺院,現在主持得人蒸蒸向榮。且這所寺院是臺灣最早構建的寺院,堪稱是臺灣佛教開山的勝地,應該列為本省最有紀念性的名勝舊蹟之一,又位置靠近臺南市區實亦應發展為觀光的勝地。

     昔時名宦騷客遊寺留咏甚多,除以上文內已錄者不重列外,茲將各志書載列及其他著作所收錄依序錄列,作為本文的結束:

     一、范咸「重修臺灣府志」

     春遊竹谿寺 臺灣生員 盧九圍

     千竿綠竹一灣溪,掩映禪房遶曲隄。煙濕翠園花隱隱,雲深碧澗草萋萋。無營祇覺幽懷曠,自在惟聞好鳥啼。清磬數聲人去也,詠歸還過畫橋西。

 

 

25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遊竹溪寺 臺邑生員 陳廷藩

     古寺白雲裏,寒蟬滿樹吟。溪迴初渡月,花落忽驚禽。棋局延清夜,琴張寄素心。欲歸山雨重,樽酒且勤斟。

     二、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

     竹溪寺 巡臺御史 張 湄

     竹溪小寺遠塵,青壁臨流薛荔懸。高望美人何處所,漫憑東海說西天。

     竹溪寺 稟 生 張士箱

     寺門高結接林坰,砌下編籬作短屏。菜甲初舒頻染綠,筍鞭未斸尚留青。延賓摘果陳兼品,供佛拈花插滿瓶。欲訪芳蹤同六逸,空餘溪水繞長庭。

     竹溪寺 稟 生 黃名臣

     竹蔭堪坐客,野日映清流;山靜人煙遠,鐘鳴佛殿幽。牟尼空世界,古寺閉清秋,疑是三摩地,還看石點頭。

竹溪寺 生 員 蔣仕登

 返照入溪渚,長林樹欲曛。晚鐘催曉月,宿鳥度歸雲。遠近蟬聲亂,微茫野色分。初秋迎爽氣,徒倚有餘欣。

 

 

25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竹溪寺 生 員 張大璋

     金風初薦爽,流火伏陰來。雨過泉聲咽,山明樹色開。薛蘿隨綠水,楊柳拂蒼苔。千里難窮處,向誰問釣臺。

     三、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

     冒雨邀友遊竹溪 黃瑞超

     細雨廉纖步濕隄,招攜勝侶人梵西。礙林碧障千竿竹,遶剎清流一曲溪。滴瀝山泉珠液細,空濛樹色野雲低。鐘聲傍晚鏗餘韻,興盡歸來望轉迷。

     四、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

     竹溪寺 鳳邑生員 林青蓮

     沿竹尋僧院,傍溪叩佛堂;溪迴水自曲,竹密山亦涼。供客三杯酒,參禪一炷香;聽談心未倦,溪竹已蒼茫。

     五、「選贈和齊時集」

     竹溪寺(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冠每句首字,又以溪西雞齊啼為韻) 恩貢 陳廷壁 孚卿

     金關松間映碧溪,石階層累綠園西;絲桐響動珠林地,竹樹聲喧寶殿雞。匏酒薰蒸歡客對,土山秀拔望雲齊,革皮畫鼓空中雲,木落煙銷宿鳥啼。

 

 

25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竹溪寺 邑增廣生 握卿

     古寺緣城近,魁山外一峯;路迴青疊疊,門隱翠重重。竹雨喧秋葉,溪烟冷暮鐘;闍黎饒種秫,幽杵亂聲春。

     竹溪寺 陳廷瑚 夏卿

     山在數里近城南,聳翠層巒古佛庵;路繞沙堤灣六六,煙開竹徑曲三三。疎鐘破曉清聲出,老樹橫空翠色參;滌盡塵氛頻習靜,法門宗旨證瞿曇。

     六、連雅堂「臺灣時乘」

     竹溪寺題壁 進 士 施士詰

     前身慧業我原僧,到此能參最上乘。萬劫紅羊餘法界,一尊綠螘聚吟朋。當門水鏡明於拭,繞徑風篁午不蒸,擊鉢詩成饒逸興,墨痕灑遍剡溪藤。

     同 右 (用溪西雞齊啼韻)

     春色無端綠滿溪,我來何處認東西。茫茫世事空雲狗,莽莽雄圖失草雞。萬樹午陰花韻寂,一痕生意笋芽齊。詠觴權作蘭亭會,惆悵斜陽鳥亂啼。

     竹溪寺 臺灣道 唐贊袞

     曲徑入幽邃,鐘魚寂不聞。一亭寒抱石,萬竹綠攙雲。蓬壁題詩富,蘭言入座芬。野花披錦

 

 

25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帔,誰覓五妃墳?

     七、「無悶草堂詩存」

     竹溪寺 林朝崧 (癡仙)

     溪水潺潺繞寺涼,地無人跡世緣忘;誰能拋卻城中去,看竹山門立夕陽。

     「窺園留草」六月二十四日與社友往竹溪寺參謁關聖乙巳、丙午(光緒三0─三一年,西元一九0五─一九0六)  進士 許南英

     少年喜結詩文會,勝日同盟香火緣。忠義千秋懸日月,滄桑一瞥化雲烟。登堂禮樂從先進,人堂衣冠盡後賢。一夕權當清酒薦,潢汙行潦在山泉。

     佛光神道兩虛無,淘汰將歸造化爐。獨有綱常留正氣,能令崇拜起吾儒;漫云唇齒同文國,忍看河山易色圖?父老凋零多白髮,猶聞倉葛大聲呼。

     南郊健步免扶笻,芳草迷離舊徑封。寺外新分一脈水,門前不見十圍松!山僧已死空禪室,遠客重來動午鐘。且息塵緣謀在此,溪山是否肯相容?

     竹溪雅集(「霜天曉角」) 同人

     隨喜招隄,問城南竹谿;勝日賓朋滿座,浮綠蟻、聽黃鸝。酒餘合有詩,壁間看舊題。日暮玉驄歸去,古松外,夕陽低。

 

 

25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八、吳萱草「忘憂洞天詩集」

     遊臺南竹溪寺(次韻) 吳萱草

     疊疊青山一曲溪,虹橋橫接寺前堤。千竿竹影雲皆翠,萬壑松濤風自淒。野上閒花迎客笑,陰中好鳥見人啼。詩懷自覺乾坤闊,策杖行吟東復西。

     寺上雲山山下溪,修篁四擁柳垂隄。煙凝草色痕浮綠,風捲松聲韻自淒。諸佛無言天不老,三春有隙鳥空啼。徘徊欲覓清幽處,不覺歸來日又西。

     紀念先妣盧許綢,法號錦妙,於五十四年農曆十月十六日滅度週年而作於廢廬。

 

 

編輯旨趣 臺灣佛教漫談 臺灣佛教史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明末清初的臺灣佛教
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 回顧臺灣佛教 了解臺灣佛教的線索 一九五〇年代臺灣佛教 今日臺灣的佛教
日產寺院之變遷 今日的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臺南古剎彌陀寺 北園別館與開元寺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附錄:臺灣的齋教由來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