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1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林德林

 

一、發端

     五年前(日本昭和四年)夏季休業的一日,法弟吳普明來,陳述他到東臺灣住錫的苦情,要我同他一齊到那兒去佈教,我因為有其他教務繁瑣,不得馬上同他起行,已有約束在翌年的春天,定要到臺東及花蓮港方面去傳道。俗語說:旅行三不便,到了翌年的春天,又不得照約束履行。迨至昨年四月中在北部開第十三回全島布教師主任會議的時候,普明亦來會見,求我非到東臺巡教一次不可,並說東臺居任的各位信徒,甚然渴望⋯⋯。委實單丁獨馬在中部臺灣經營一個教會的我,比較受着鐵鍊束縛更加嚴重,心欲進而力不從,無奈他求道之心太切,乃再約束在本年-昭和九年的春季,決定到東部臺灣去巡教,為教主釋迦文佛降誕二千五百年(依高楠博士引眾聖點記說)紀念傳道。

 

 

2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三月二十日午後二點零九分由臺中出發,是晚在臺南法華寺一泊,翌日到高雄市大壽山南禪寺謁加藤奇運老師,由加藤老師的指導,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三日間,實地踏查高雄州下佛教現況之一部。殊而岡山郡下所獲的材料最多。

     翌二十五日與加藤老師告辭,由普明導引乘宮古丸到臺東去。聽說,東沿岸的航路,宮古丸算是頂大的汽船,若比較臺灣內地間之輪船,却還船子船孫?一等乘客或者可以⋯⋯亦未可知,總是我因為經濟上所關買三等乘船券,做了三等客,人到三等室去看看,乘客既[即]將滿員,空氣非常不良,衛生也不甚好,即時幾乎頭眩目暗起來。幸得那位給仕和普明相識,託他舖排位席,我們只管到坡上去玩觀山水。這時已是晚飯時候,在我背後一人喊着說汝看,很美麗啊!紅朱朱的太陽將沉落海去了。我轉身看一看,果然盡美、盡善,但是他已經落了半身,倏忽之間全形隱沒了。莫怪在海邊生活的人,說太陽是從海底爬起來的,晚上還是沉落海底去。在深山生活的人們,說太陽是從山頂走起來的,到了晚上也是跑落山去。在都市生活的兒童們,說太陽不是從海底起來,也不是從山頂起來的,是從屋上出來的,黃昏時候,原是由厝頂入去。在科學未昌明的古早時代,這卻是個人體驗的事實談,但是太陽出沒的真理,並不是如此。可是盲人摸象,摸着象腳的,說象如大杉。摸象尾的,說象如掃帚。摸象腹的,說象如廓亭。但是象的真相,並不是這樣。現在臺灣佛教-一般教徒所信的佛教,和那山人海人的說太陽,和那盲人的說象,不過

 

 

2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是半斤和八兩的不同。或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別而已。

     閑話休說,紅面赤鬚的太陽,已隨着時間行進,沉靜去了。

「請食飯啊!」給仕招呼叫我們到船室去食晚飯。這時候,室內差不多和煎餅爐一樣,熱烘烘,遍身流下汗來。茶來、飯來、膳來,五人三個膳。
「一個膳兩人分」,給仕說。一個膳之中有三個牛目睭皿,兩個是置什麼腥臭撲鼻,一個是菜頭漬兩三片,還有來了湯-菜湯,有若無。好呆且勿論,總是在這八熱地獄似的黑暗場中,吞也吞不能下去。到這環境,我忽然想起往年朝鮮旅行的乘船光景來。

     門司朝鮮間的行船時間,一夜可到,船形固不甚大,但乘客在其中,幾乎不知道身在火船裡。高雄臺東間的行船時刻,仍是一夜,乘客殆有一日三秋之感。同是短時間之航海,同是日本國內的輪船會社,何其雲泥之懸隔若此。比較起來,其為天堂和地獄之差耶?

     二十六日黎明時,船到港外,我在室內幾欲嘔吐出來。

「人客!起來洗面,食飯。」給仕們一面跑來跑去,一面叫。但是室內還在幽冥之中。我勉強爬起來,趕快走到坡上去,行旅物件一任普明收拾。

     ⋯⋯既有許多朋友在甲板上消涼了,聽說遲到的,或昨夜由大坂埒(?)上船朋幾的十人沒有船室在這露天過了一夜,若非寒氣,却是比在室內好過些。

 

 

2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少時,船長來,笑蚊蚊地說:「大家賢早」。

「那一枝白白的就是燈臺。」修宗用手指着對我說。
「雖然,還要再一小時,纔能到着」,船長接着說。而我們在這裡定神。

     三板子在大船邊一沉一浮,上下差得數尺。⋯⋯幾個朋友說,今日算是沒有波浪,好天氣,海水很恬靜。

「有波浪的時怎樣?」我問。
「有風影就要比這加上數倍的浮沉,人坐在小舟中,上面還要蓋防水舫布,猶如載貨物一樣,因為波浪會跳過頭上去⋯⋯。」傍邊兩三個朋友都是這樣說。

     我上陸去,普明檢點行旅,復妙師、普良師等暨同幾位信徒在此等候好久。行數十步海山寺已在目前。

     入寺,洗漱、拜佛、信徒會見、用早粥、休憩等,信徒總代訪問、天后宮參觀、晚上信徒歡迎茶話會等。這些都是登新世界第一日的工作。

 

二、臺東

臺東廳南鄉有卑南街⋯⋯清朝道光年間,有阿緱廳港東卜里枋寮居住之商賈閩人鄭尚者

 

 

2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橫斷中央山脈,出巴塱衛,開墾此地,且與土蕃交易之經營,爾來移往者漸多,遂至由舟路運輸貨物。至同治末年,形成約近五十戶之小肆。由是,為山後(西部臺灣言山前),即東海岸地方開拓起見,光緒元年置卑南廳,卑南之名起於此。蓋此地附近有大蕃社曰ヒナン社,是卑南名稱之由來也。

光緒十三年改為臺東直隸州。帝國領臺後明治二十八年六月設置臺南縣臺東支廳。同八月,改為臺南民政支部臺東出張所,而同二十九年廢止。

同三十五年置臺東廳,直至現在。(臺灣名勝舊跡誌五九七-五九八頁)

     這雖是簡單的記述,也可以窺見臺東開發的由來及其變遷經過之梗概。又據昭和七年臺東廳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報告書中所載:

臺東廳,位臺灣本島之東南部⋯⋯在東經百二十度四十四分至百二十一度三十七分,北緯二十一度五十六分至二十三度二十六分之間。東面太平洋,西及南與高雄州相接,北至花蓮港廳境界。

又云:

一般民情極平穩,未見有如西部諸州之社會運動或政治運動等,亦無有不穩言動之行為者可注意。此有種種原因:

 

 

2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一、住民大部分是蕃人。
二、本島人多係西部諸州出稼之假住者或移民者,民度低級,漸立生計,岌岌於貨殖之外,不遑他顧。
三、與西部諸州交通不便,鮮受刺激。

     在這裡可以看出東部住民的生活心理之一部或全部。

 

三、宗教

     又云:

使平地蕃人間,浸潤我國固有之敬神思想,於各蕃社建立神社,奉祀臺灣神社之祭神,又使各戶設神壇,如婚姻之時,有依神式舉行之美風,其他⋯⋯關於葬祭之迷信陋習,由蕃人之自覺與當局之指導,漸次亦進入於改善之域⋯⋯。

     現在管內神社數如下⋯⋯臺東支廳八、里壠支廳六、新港支廳九、大武支廳二,計二十五社。

     照我到東地所見所聞,不但平地蕃人如此,就是在住的本島人生活也不過五十步和百步的相隔而已。何以故?除神社以外沒有可依賴的宗教教化機關。設使有亦不能應他們的要求,即和他

 

 

2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們的生活心理不相符合。譬如內地人式神道或佛教(內地人中心),外國人式基督教等,皆不能對一般信者應病與藥,所以微微不振,實在遺憾得很。同報告書云:「宗教者有神道、佛教、基督教,其概況如下:1.神道,有金光教小教會所一個所,對內地人宣傳而未及本島人及蕃人。2.佛教,有淨土宗真宗本願寺各一個所,雖各有僧侶在住,從事弘法教化,而本島人及蕃人,尚未得信仰。3.基督教,屬長老教會者四個所,雖專事本島人教化,而教勢尚不振。」又如在來式之神廟雖有幾個所,除天后宮之外,大概都是不能濟事的。至若佛教教化道場可說是「未之有也」。縱使有也是名不稱實。

     據當局調查書云:

本島舊慣之寺廟有九個所,就中屬佛教者一個所,其他屬於儒教。前者由住職掌祭事,後者由顧廟或爐主點燭燒香⋯⋯皆屬舊慣之祭事而已,至於教化上毫無成績可見。

     雖說寺廟之中,屬於佛教有一個所,而我實地閱覽臺帳竝沒有佛教之記載。又云:九個所之寺廟中,有八個所屬於儒教,據臺帳所記,還是屬於道教的居大多數。勿論[無論]如何,此等寺廟或社,不過為住民一般的參拜所或祈禱的去處而已,且一切人民-本島人、蕃人-的崇拜及其信仰法,還是帶着元[原]始的色彩,或可說是民間自然崇拜的形式。

     以上所記述的話,籠統觀察起來,臺東住民之生活態度、智識程度、風俗民情程度,乃至宗

 

 

2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教信仰程度,不待我再喋喋多嘴,想像也可以明白了。

     最堪令人傷心酸鼻的竝且最可憐的事實就是在這人口約七萬左右人-內地人及朝鮮人除外-的臺東廳管內,宗教的教化機關(除基督教)完全沒有。一般住民單是日日過了形骸的生活而已,至若欲求安心立命,明暸生死大事的真理,更是夢中看不到的幻想。啊!悲哉!

 

四、接納感想

     前節,是我滯在海山寺四日中向民間及官廳各方面實地調查的大概。現在要來說及到臺東街第一日和該地信徒等接納的實況竝感想。

「上人一路平安啊,有沒有眩船?今日比較的好天氣,少波浪。⋯⋯」我故師弟德韞和尚的髮徒普良同坐在客廳用茶時,對我請安問。
「托[託]福,沒有感覺什麼。」我隨便答。
「我師(弟德韞和尚)送命在這裡,老實很喫虧。」普良見境傷情低聲又說。
「可惜!雖然為法亡軀,做佛子的本分完了。我這番來,豫[預]算要為他弔慰,正在考慮一個方法。」我將我的本意先安慰他。
「我數日前由北部到臺東來,本是昨日要動身出發,聽說你要到這裡傳道來,我遂在這裡

 

 

2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等候⋯⋯。」曾復妙和尚,向我敘禮說。
「感謝!」我簡單答。
「或者要在此地創立一間簡單的布教所。」復妙問。
「贊成。」我答。
「我日前將上人來書遞給各位信徒看看,大家都很歡迎,仰望上人早日東來,布施甘露。」普明寺主立起來緩緩地說。
「是信仰的信仰心切,且汝平日老實修行的所致。」我答。
「普明師很熱心竝且誠實,所以能夠看着大家起⋯⋯」信徒中一個代表向我這樣的讚歎寺主。
「托仗你列位護法的扶持⋯⋯謝謝你。」我也代替普明向他們稱歎。
「我現在還未有信仰一定的宗教,因為考究中,但不知道佛教或基督教確實⋯⋯。」一個未入道的新進人士向我道。
「聽你的嗜好,但需要其宗教的教理和現在哲學科學無違背的便值得信仰。」我以最公平而不偏袒的短句答。
「領教!」他答。

 

 

2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請慎重!」我說。

     這一節談話,是那一日我初登東土和他們會面互相問答的一個例而已,若要全部寫下去,還有很多很多,不耐煩執筆。設使我有閑工夫把它草稿起來,也恐怕沒有篇幅可揭載。不過引這幾條例,給我會員-讀者諸君做參考資料,可以察出在東土居住的兄姊弟妹們,對於精神上的飲食,何等飢渴。

     噯!人口約七萬(除內地人及朝鮮人)的地方,沒有一個宗教教化道場,可說是精神饑荒的世界,也是一種無形的餓鬼地獄。

     法弟普明能有願力領帶佛旨在那冥冥杳杳的黑暗世界行化幾個年,實在非容易事。

     我因感佩他的苦心,我也暗中發一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佛願,想將現時官廳未曾承認海山寺,請當局認可,設立為布教道場,使一般信佛民眾得見佛陀之光明。但這是我一個人心中的預算而已,在來該寺的管理人員有否同意尚不知道,因為我還未有說出。

 

五、茶話會

     晡時(三月廿六日)普明曾向我說:今晚要開茶話會,聽說蕃人也要出席,敢乞上人在席上開示法語⋯⋯。

 

 

2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藥石(佛教晚飯稱藥石)後,果然信徒三三五五來了。

「很歡喜啊!」
「是,大家都笑蚊蚊。」
「勝過拾着銀。」
「所以三腳弄二腳跳。」
「今晚就是登寶山,因為有寶可得,那裡不歡喜?」
「哈哈哈!」

     我在寮房裡面,聽著佛殿(?)上一人一語這樣的說話,本來夜間寂靜的佛寺僧堂,一時形成熱鬧的會場。

     「請上人就席!」普明來引請我同他出,到會場一看,幾張長桌的兩邊,大家列得齊齊整整,莊嚴得很。我就席大家起來行了禮坐定。次第是這樣:

     一、會員着席。二、主賓進堂。三、一同敬禮。四、歡迎辭。五、說法。六、會員述懷。七、聖典授與、八、閉會辭。

     普明起述開會辭,其大意說:

數年前以來,我到山前去,屢次交涉請上人到東地教化,皆不遂,或者因為法緣未熟,亦

 

 

3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未可知。這次,上人慈愛我們邊地弟子,放下臺中佛教會的教務,跋涉到此垂教,實在東地信徒的幸福,藉這勝緣,東地佛教的光明可以漸漸擴大宗門隆盛之機會到來。我及信徒各位深深表謝意。願上人憐愍,啟示愚蒙⋯⋯。

     從寂靜裡,請各位喫茶。然後我略述「成佛之意義」。在座老少人們,都一意傾聽。最後以佛涅槃日在該寺為故德韞和尚開追悼會事與諸位相量,滿場一致表贊成。

     會員代表起述歡迎之詞。語氣頗不俗,可惜我忘記其氏名。閉會後,各自由散會。

 

六、成佛義

     大家發心來佛,必有為着什麼所益。終是一般人家的求利益,大都是在祈禱發財、長壽添丁(子孫興旺)等等,而我輩佛教信徒的所求,應該超越俗間的祈禱,求精神上的利益,精神上的利益種類甚多,其最大的、最上的就是「成佛之道」,所以列位善男子善女人發心來信佛,原來不是為着求財、求壽、求丁起見,最大的期待不外為着成佛。今就「成佛大意」略述幾句,敢煩各位清聽。

     或有人說,佛是佛骨,我們凡夫怎能做佛。又或者說,信佛念佛的人,死後阿彌陀佛能接受他的靈魂到西方去。這是不識佛是何物的人的說話,殊不知佛和我們本來是同一樣穿衣喫飯的人。

 

 

3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因為他有得着正信修行,了解人生的意義,明白宇宙萬物的真理,所以他老早就成佛了。反之我們因為尚未得正信,對於人類乃至萬物尚未了達,所以居凡夫地。所以我敢說:「佛是既成之凡夫,凡夫是未成之佛。」於是吾人欲從凡夫境界達到佛陀境界必要把持一定方針向上直進,自然可到。這個方針是什麼?在座列位,或者想「成佛的工作」甚難為,亦未可知,委實沒有難為。不過要大家能夠真正信仰佛,一心一意聽佛的教訓,以佛心為心-用佛的慈悲心做我們的心,模倣佛的言行做自己的言行,無論語默動靜與佛一致。這樣人的生活就是佛的生活,這班人的說話就是佛話,這種人所居的地是佛地,所穿的衣是佛衣,所作的是佛事,即心是佛,即身成佛。這些都是大家平常容易做得到的事。並不是教人捨棄家庭財產,跑到深上裏去修苦行-坐大石,飢食樹實,渴飲清泉⋯⋯。

     古人說,朝朝相共起,夜夜抱佛眠。就是這個道理。

 

七、海山寺

     海山寺為臺東古剎,在街之南町,本殿本尊奉安觀世音菩薩,左畔祀關帝,右畔祀福神。建物雖不甚大,而有古風。臺東一帶住民每日到寺參詣者不乏其人。海山寺之創立年代不詳,也無石碑可供參考。大約在滿清領有之後,為鄉里保護神所建的,自有寺以來,歷代皆用俗人為守廟

 

 

3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使之朝夕焚香灑掃而已。逮至昭和三年吳普明師托鉢到臺東,街人殊而該寺關係人勉其駐錫於此,普明師乃應承,即聘其師何德韞和尚赴任為住職。自是以後,由二師之奮發-增築右廊宿舍、修理僧房、客廳,乃至莊嚴殿堂,布置庭園等等,着着進步。一面早晚上課拜佛,一面宣傳佛陀教訓的真理,令信者個個聆知信佛之意義,佛光漸漸擴大,新信徒也隨之增加,現在管理三名,寺主一名,信徒數百。每遇佛祖誕辰忌日或朔望期,多集信徒,廣開法筵。茲將其匾聯之一部,抄錄如下:

正門立額:
「海闊天高現出清平世界,山明水秀展開錦繡乾坤。」
正門柱聯:
「慈航普渡。」右邊書曰「昭和四年歲次已巳春月吉旦」,左邊書曰「本街沐恩信士蔡水叩答。」(殿內額)
「法雨均沾。」右邊書曰「大正丙寅年元月穀旦」,左邊書曰「信士賴金木(外九名)同敬。」
「海國慈航。」右邊書曰「大正十一年歲次壬戍孟夏立」,左邊書曰「三山弟子臺東街方依五叩。」(同上)

 

 

3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佛光普照。」右邊書曰「南鄉眾紳商同立。」(佛壇額)

 

八、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為鄉土鎮靜之廟宇,創立在光緒間,與海山寺相昆仲(?)。昭和初改築,規模頗大,香火亦盛。其土木雕刻,雖遜於北港朝天宮,其用材,型體,乃至設備之幽雅清淨,實不讓朝天宮或者勝過新徵聯文甚多,茲撮其佳者,寫在下面:

「天地鐘靈猿嶺鯉山朝左右,后妃顯化鯨鐘龜鼓警晨昏。」(正面中門)
「天付婆心駕一葦御八方化身湄島,后揮慧腕掃千災招百福鎮座東臺。」(正面右門)
「天命降清庭御名御書題匾額,后封始宋室神恩神德載閭閻。」(正面左門)
「天德光輝照耀八方同躋壽宇,后恩浩蕩覃敷四海共慶安瀾。」(拜亭)
「天錫禎祥海晏河清咸歌聖德,后垂顯化風調雨順共沐神庥。」(同上)
「天與同功功配媧皇煉石,后隆厥德德追禹帝疏河。」(同上)
「天曰高地曰厚聖德長垂高厚,后之仁母之慈環海共沐仁慈。」(本殿)
「天增歲月廟增新燭影燈花開富貴,后納風光人納福明山秀水萃徵祥。」(同上)
「天時人事相催二載夫功重新廟宇,天德聖恩並頌萬家香火永奠苞桑。」(神壇)

 

 

3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天祿永終自宋而元而明清四朝盛典,后恩廣被由東及西及南北一體同仁。」(同上)
「靈昭誠佑」,匾額之上方中央有印章曰:「光緒御筆之寶」,但不載年代,聽顧廟說此匾額係光緒十八敕賜者云云。(神前匾)
「德並疏河」右書「(昭和)壬申孟冬月吉旦」,左書「董事林舌、賴金木、陳冬路同叩謝」(同上)。

 

九、明新佛說

     位置臺東廳鹿野區大原村字新良,境內地坪數約四百五十餘坪之中,佛殿三十餘坪。昭和三年十一月指令第九十八號許可,昭和八年十月創立成院。中奉本尊教主釋迦文佛,年中祭祀數次,附近信徒參詣者不乏其人。現兼任主持吳普明師外助手一名,信徒數約百五六十名。

十、東臺第一聲

     依臺東街各位人士的希望,到着後第三日欲假臺東中華會館為會場,公開佛教講演會。普明師拼命的奔走一切,附近幾位信徒也盡力幫助-或者貼壁單,或者打銅鑼,或者準備會場,或者去屆出衙門。聽說,東臺地方,無論什麼講演,都是非屆出不可的,若西部臺灣,除了政治講

 

 

3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演或屋外講演的,宗教的講演完全沒有屆出的必要。

     下午普明歸來向我道:「中華會館的朋友們都很感心,會館無條件借用,用出身出力幫助設備會場等等,真是難得呀!」他又說:「好前兆,並且宣傳也很周到,街頭巷尾部落皆有派人去宣傳。今夜的確會盛況。」

     晚飯前,我在客廳和二三友人雜談,忽而林源德君來,愴愴地向我說:「方纔官廳通知來,命令不許在中華會館講演,云若要講演可到公會堂去-很費氣。」又說:「壁單打鑼一切都宣傳了,日又將暮,移轉恐赴不及且今夜聽眾,難許受許多迷惑,我這樣想。馬上便到衙門去,陳述現在的情形,給他們聽聽,依然不允許。要如何?中止?或其不然⋯⋯。」話說未了,某警察官來,滿面現出報急的形容,向林君說道:「汝們今夜的講演會,可以在公會堂開催,不可在中華會館,我們有公設的公會堂不能利用,反去使用他國人的建物這是很見笑的事,所以官廳不肯許允。」林君再三求情,他絕對不採用,只說是在上的命令。

     斯時我在傍[旁]邊,聽到頭眩起來,差不多嘔吐出來。本想要插嘴說幾句,因為初不相識,並且怕會「多嘴食火燒餅」,只好默然靜聽,預防嘔吐,謹守出外人的本分而已。

     逮至警官出門以後,互相聚首商議,事到這裡,大家應該顯出神通來纔是。究境移轉不可能,中止更不可能,要怎樣辦法?我的老姪兒說:「是了!大家放心,可以借用會館對面的空地。

 

 

3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即時決定-一面跑到衙門求諒解,一面總動員去移轉會場,請設臨時電燈等等,是時太陽西沉,日已黃昏,上下老少,大忙特忙,忙到「不亦樂乎?」

 

十一、初次的難產

     定刻是午後七時三十分開會。因為難產,並且母軟弱,所以時間延緩些。雖然,幸得聽眾滿座以上,也是可喜的現象。右畔講師席,左畔臨監席(?),但是非正席臨監-他穿着普通服而已。這也是因為尊重佛面,雖說是難產,幸中途無何故障,始終皆平安無事,可謂恭喜。今將講題辦士寫在下面:

開會辭: 林源德氏
活佛教: 吳普明氏
觀音信仰之意義: 曾復妙氏
女性成佛: 韓慧淨氏
宗教與人生: 林德林氏
閉會辭: 陳振宗氏

     講演中,聽眾皆靜肅傾聽,至十點三十分頃,滿場士女均飽嘗法味而退。

 

 

3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據說,這回的法會,算是臺東開闢以來「第一次的正式佛教公開講演會」。現時的新名辭,初次航海的船舶,叫做處女船或處女航海,初次著述的出版,叫做處女書或處女的著作,類此這回的講演會,可說是處女的講演會。莫怪難產!

     講演後的民聲怎樣?我們雖不能全知,亦不可不略知。講演的翌日,各位朋友來訪問由他們所談的民聲,各人所感不同,今攝錄如下:

或曰:我在這臺東街數十年生活,未曾聽着這樣的真理。今夜我的心境的歡喜,勝過趁十金。
或曰:精神的身子,饑渴數十年,今夜纔得着飲食。我比喻今夜的講演,是精神上的宴會。
或曰:以活佛教立題,說明我大家信仰的佛教是活的,但是「如何是活佛教」,即佛陀的教,怎樣纔叫做活的,我尚不了解。雖然,我是歡迎活的⋯⋯。
或曰:多神教、一神教、汎神教的比較,明暸得很。使吾人無有擬議的餘地,並且藉此可以確立吾人的信仰。
或曰:女性成佛的說法,算是希罕的話。我們從前只有聽着人家說「女人死後落血池」,今日纔知道女人也會成佛。原來,佛道並不是男性獨佔的,女人落血池這句話,可以斷定是憑空捏造的恐嚇言辭。

 

 

3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或曰:「觀音」。在來一般俗人都叫觀音媽或稱呼觀音娘娘,或觀音佛祖。娘娘、媽祖,算是三代差別的名稱,使人莫衷一是,並且以為娘娘及媽祖都是有丈夫的女人。大概人們皆認為觀音是女人去做的。到了今日方纔知道觀音是非男非女-應身說法的理想佛。
或曰:可惜,在露天講演,會場設備不能周全。當局不許在中華會館講演,遺憾得很。聽說佛教是平等慈悲,無論什麼位處,皆可說法,佛陀且自己發願要到地獄裡去說教。

 

十二、追悼會

     三月二十九日午後二時在海山寺為故德韞和尚開追悼會,其順序如下:

一、梵鐘三鳴。 二、着席。 三、導師上殿。 四、鉢鼓三通。
五、引導法語。 六、弔辭。 七、讀經。 八、遺拈弟香。
九、參列者拈香。 十、總代敘禮。 十一、迴向文。 十二、閉 會。

引導香語:

涅槃湛寂本無風,方便門開八面通。
何是安身立命處,溪聲山色法王宮。

茶惟

 

 

3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德韞和尚,得戒石鼓,受法基隆。
修行多年,未獲安心之旨,
參禪幾歲,豈得見性之功。
直至應機東地,方悟自悟真空。

正欲

大吹法螺,喚醒十萬兄弟,
廣說教典,濟度多數群眾。

無如

色身云滅,化緣告終。

遂使

法雨屯膏,信眾難沾惠澤,
慧燈晦焰,海山不見蒼穹。

惟願

曇花再現,菩提重豐。
-德林作於臺灣客次

 

 

4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追悼詞:

節逢拾翠,候屆踏青。
天池花滿,碧海春深。
匡時砥柱,求世婆心。
雄才豪志,這福眾生。
德韞法師,男女共傾。
六根清淨,道德日增。
開宗明義,佛教振興。
法門高設,引渡迷津。
天不假年,坐化超昇。
退還蓮逕,兩袖風清。
衣鉢真傳,波羅蜜經。
聊作俚詞,藉表微忱。

昭和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李萬應  陳其要

 

 

4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劉洋  歐李春明

鄭品聰  余仕翰

 

十三、東海岸線初乘

     暮春的氣候-不寒不暑,清風徐拂,和光東照的辰刻,由普明師引率並法眷四五人階行,乘包車到臺東停車場去。信徒各位遙遙地列在寺庭見送。我那時的心境不知道怎的生出依依難與海山寺離別的情緒來,但有:「後會有期」一句。

     到驛,早已有幾位法眷在這裡等候着。⋯⋯少頃,「改札!」普明向我道。我們三人登上車去(我和普明、修宗),汽笛一聲,列車震動-碰碰碰地出發了。

     這算是自到東都以來,初次的乘車,所見所聞勿論皆是新的。又其是出外旅人對於一切事物的感情強些。然而:第一、感覺着列車不完全-車體狹少(比較西部臺灣社線的列車車幅稍闊些),車中不潔,乘客的風氣和西臺灣差得太多。後面一臺是「專用車」。差不多和支那的四等列車一樣。

「專用中!是什麼?⋯⋯」我疑呀[訝]的問。
「這是蕃人乘用的。」坐在我身邊一個某友人答。

 

 

4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不許他們與漢人同乘呢?」
「非耶!蕃人若乘專用車有割引-只收二分之一!」某君向我道。
「車行得太緩且太搖動!」
「還有急行車。」普明說。
「急行車好麼?」我問。
「不是列車。ガソリンか(機動車)就是急行的。」
「要另貼急行券嗎?」
「要。急行券賃金加倍⋯⋯。」

某君接著又說:

「笑古。明明是帶有蕃地的風氣。機動車在西部臺灣算是普通乘用的,搬到這東海岸來,隨時就變成急行車,趁錢的方法,賢矣哉!勿論[無論]如何,凡百東西挪到蕃地來,都是快昇格。」
「マラン(馬蘭)!」驛夫叫。這裡是蕃社。幾個蕃人上車來。其次「ハシカオ(初鹿尾)」、「イナバ(稻葉)」、「シカノ,(鹿野)」等等的驛名,都是蕃社的名詞。站站皆有蕃人來乘車。從列車窗口途中可見蕃人在田中耕作勞動-男子肩他着古式車輛,女人騎在牛背,頭上戴荷物等等。車中老蕃吸着自製煙(煙管約五六寸長、煙頭若雞卵大),喫檳榔,紅汁垂下,嘴接下腭,形成倒弔的

 

 

4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山」字。婦人,頭包着紅花帕,手掛着白銀(?)兩股環,重約百匁,腰帶着天然花色裙,腳穿的是赤腳絆。蕃婦喫煙罷,煙管插在頭髮去。男的比較靜默,唯有一對兇惡輾轉的眼睛,向人直視,有點可怕,女呢!嘻嘻地唱歌、打拍、說笑等等的把戲弄得車中很熱鬧。我此時的心境,差不多有「在中古世界生活」之感。

 

十四、到池上去

「那草木叢中隨顯可見的就是『明新佛院』。咱們要在大原下車,到院去參拜並受午齋供養,雖山間僻處,今日有多少信徒來在院裡伺候⋯⋯。」普明指着說。
「下車!」普明一面說,一面將行旅搬下去。我及其他階行的人們都下車。「做不得!」車掌檢切符惶惶地說。強使我再上車去。隨後車掌向我道,這驛無人在,所以不得中途下車⋯⋯。這是我少見寡聞的東海旅行第一新見聞-若在西臺灣的官線,未曾看過「有驛無人」的車站。「大原失望了。到里壠去!」普明招我到游垂務君處,受齋、休憩,後到媽祖宮參觀去。廟宇係切竣工的,唯本殿而已,一個老人在右畔壁邊賣香燭。
「汝在此顧廟,一個年幾多錢給汝生活?」普明問。
「沒有,東家(管理人)沒有一點錢給我」顧廟者答。

 

 

4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怎活得去?」
「我自己化小緣去。」

     廟之大或美,雖不及臺東,然鄉村中居在第一。門聯曰:

天地優悠,四海五湖,風恬浪靜,後先輝映,千家兆姓,禮拜尊崇。

「池上、大開園,有幾多信徒⋯⋯」普明說。

     晡時到池上去。在貴春兄宅少憩,然後普明導我到大開園。據說那邊有五十餘名信者,他曾幾次說教及為信眾皈依了,自池上徒步去,約臺東五里許。入園,在一間漢藥店坐。

「這個就是裡面的主人,也是大開園的首領⋯⋯。」普明向我介紹。又向他道:
「這位是師祖,山前臺中來的,我專請他來這裡看看⋯⋯」。主人但稍稍點了一下頭,眼光射過來看一看,開口說「是也」、「汝來也」、「坐」。主人只管忙着秤藥。我們無言打坐,巍巍地如不動尊。日將暮,我們急欲歸池上,普明乘隙向他問幾句該地信徒的現況。他說,這裡的信徒不甚熱心、冷冷、散散去了。現在卻是。我也乘[趁]這機為他方便說幾句。此時他的態度一變,然而時間不容我再說下去。告辭,言別。他笑蚊蚊地留住,可惜時間太迫。

     將近黃昏,我們拼命跑路,到池上,戶戶家家都點燈了。

     貴春家受晚食,為其家人說普門品。夜在此一泊。

 

 

4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翌朝訪問附近信徒三處,大家都珍重接應。然後乘急行ガソリンか,出發。乘機動車要急行券這是初次的。

 

十五、玉里

     玉里為東部臺灣的臺中,氣候平和,市街瀟灑,下車後到旅館小憩,由普明引率觀覽各要處。市街中有關帝廟,建物宏壯,多列神像或佛像,左側部廊有挂著淨土宗說教出張所的豎看板。顧廟的老人坐在那邊守護香燭,向我們叫坐、叫飲茶等等很親切。次到山腳去,那裏有新的建築物,聽說這是由深山裡移出來的。單有本堂,也不過是初竣工的,左右部廊皆未建,我們到了,假建築的宿房內走出一個老婦人來,叫坐,繼續又向我說:「香公不在厝」。我說:「香公不要拜拜,就好了。」正門上貼著橫長的紅紙,寫「玉泉寺」三個字。因時間迫切,我們和老婦相辭歸旅館受午飯。

     月前臺灣新民報紙上,見玉里玉泉寺徵聯,多係佳作,今並抄在下面:

一、玉骨金身,不滅不生觀自在,泉聲雲影,是空是色現如來。(左元、臺南、韓氏錦燕)
二、玉歟金歟菩薩歟,方知聖人功化,泉也石也普陀也,便覺佛地天然。(左元、臺北、陳揖夫)

 

 

4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三、玉殿金城,未若佛門淨境,泉林石室,自成法界禪機。(陳坪棟)
四、玉里發慈航,港渡花蓮便登彼岸,泉山開覺路,林通紫竹宜入斯門。(右眼、新竹、郭江波)
五、玉燭光明,照徹大千世界,泉心洗淨,參來不二法門。(陳揖夫)
六、玉貌表祥光,地豁天開,慈雲永覆,泉流昭德澤,星移物換,法兩常倍。(右花、大溪、曾南海)
七、玉殿笑拈花,怪眾潛消空一切,泉山閒誕果,毒龍制伏入三摩。(左臚、集集、張達修)
八、玉山高聳石槎蛇,曾向觀音點首,泉水長流波盪漾,好與和尚洗心。(右臚、新竹、郭江波)
九、玉座青蓮,一葉一花成世界,泉岩紫竹,五山五指聳乾坤。(韓承澤)
十、玉出西崑,取作淨瓶貯甘露,泉通南海,順流寶筏渡迷津。(郭江波)
十一、玉女金龍,蓮座現身同說法,泉林石室,蒲團豎指好談禪。(陳坪棟)
十二、玉韞噓雲,遍向諸天施法雨,泉流咽石,最宜此地滌塵心。(右六、同上)
十三、玉斗經、馬駝經,參禪機而啟悟,泉卓錫、鶴飛錫,依佛界以傳名。(左七、臺北、陳揖夫)

 

 

4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十四、玉振東臺,冷然清磬飄香國,泉通南海,卓爾慈航渡上方。(陳石文)
十五、玉律金科,永格兆民依正道,泉流海湧,惟期一葦渡迷津。(邱輝青)
十六、玉美韞櫃中,喻法深藏於南海,泉清流石上,來源遠溯自西天。(右八、新竹、郭江波)
十七、玉潔無瑕,雖凡骨能登彼岸,泉清可愛,願世人洗淨邪心。(曾南海)
十八、玉山一脈開蓮港,泉石全圖像普陀。(右九、海山、陳坪棟)
十九、玉露灑金蓮,朵朵花中開法眼,泉源涵紫竹,亭亭林下護禪心。(左十、玉里、鐘鶴亭)
二十、玉池皎月禪心印(疑淨),泉石閒雲色相空。(右十、海山、陳坪棟)

     午齋畢,到玉里驛去,買票時,出札掛(賣車票的)說:「汝這乘車割引券有證書沒有?」我即時答他:「不知道。」他又問:「為什麼不知道?」我又說:「因為汝的話,我聽不懂。」他躊躊躇躇地將那裡書數行看了又看,大約是看不清。最後我叫他請教驛長去,終於無條件解決,似乎不滿意的,給乘券賣我。我想:出札掛是未曾取扱過這樣乘車割引券。汽笛一聲,我們向北去了。是夜在壽村劉振聲君宅一泊。關於信仰的坐[座]談,約二時間。劉君將來亦該地方一個代表的檀信。

 

 

4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十六、吉野村

     四月一日,早齋用過了。我們與劉君言別,到壽驛去。乘六時四十八分壽驛發的列車北上。在那舉目無親的境地,有「一見如舊」的劉振聲君到車站見送,並承指導吉野村參觀的方法。汽笛一響,互相依依別了。

     吉野村,離車站十數丁,村中一帶平坦,與西部臺灣之平野無異。聽說現在由內地移民之內地人在住者,約三百餘戶,而本島人亦差不多三百戶。所有內臺人的住宅,皆係草創,村中有庄役場、公醫館、派出所、小公學校、郵便局、宗教寺院-真宗、真言宗各一個所。雖然,本島人還沒有宗教的集會所。

     因為乘車時間尚早,我藉這餘暇訪真宗布教所,幸遇主住不在,其助勤某師向我種種說明。據他所說,自經營該教會以來,主任布教師換過幾位了,個個都是不堪吃苦的⋯⋯他說得非常苦惱。我是一個過路人,只管靜聽沒有應答。喫杯茶,他又說:汝們本島人,何不來這裡開教?這村中及附近村落合計約近千戶的島人及順蕃,很信仰宗教。可惜我們不能去對他們人家說教,所以他們也未曾一步踏到此教會裡來參拜或求道。這也可說是我們開教者的一大缺點⋯⋯。

 

 

4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時間迫來了,我告辭而出。途上看見一個警官率幾十名兒童在路上而行,這些兒童,頭上皆有帶着帽子,諒必是生徒。在西部臺灣未曾看過警官引率小學童的我輩,自然心中生起不思議的情感來。嗣後數年轉記得我的朋友對我說「在東臺灣從事蕃童教育的訓導先生就是警官,因為有特別緣故,所以拜命為東地教員的人,同時也要拜命為警察官吏。等⋯⋯」的話,一切茅塞忽然頓開。

 

十七、花蓮港

     午前十時頃,着花蓮港。由普明師前導,直到「玉蓮寺」去,男女信徒約二十人出迎。信徒代表者,向我說明:

     玉蓮寺是我輩私自命名的,二年前建築,由我們同好幾位發起鳩集淨財閉以充建築費等,總經費約達三千圓內外。成立後受官廳許多指教,然而到了現在,還未受當局正式許可,遺憾得很。⋯⋯後經幾次協議,結果舉信徒總代七名聯名提出承諾書,願將該建物及雜物等無償提供為曹洞宗布教所。(建物木造瓦揖正面佛殿平家一棟而已)現在其正門對聯曰:

玉殿聳雲霞輝映莊嚴法界,
蓮臺臨水月光昭活潑禪機。

 

 

5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又左右三川門聯曰:

玉雪朗照三更月,
蓮開清畝五夜鐘。
玉露慈雲沾聖德,
蓮風水月見清華。

     晚上,附近信徒來訪者約二十餘人,多數希望講法話,我竝不感覺疲倦,隨便應酬一小時。題為「信仰對象」,即吾人要信仰的對象有三項:

第一、信佛。
第二、信佛教-佛的教訓。
第三、信替佛宣教的聖眾。

詳細說一點,就是:我們信佛的兄弟,第一要信佛,要知道為我們信仰對象的本尊,除了教主本師佛陀以外,沒有可信的。其次要信法,要信佛陀遺教的聖典。世間好話佛說盡,除了佛教經典以外,別無典籍可信賴,又其次要信僧,要信仰代替佛陀捨身捨命的佛弟子-宣教師。除此以外,無師可憑。

 

 

5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十八、花蓮座講演

     翌二日,日間在寺中修法要,立說法。又二日、三日兩日夜間,繼續在花蓮座公開講演。茲將兩日講題錄在下面:

講題 講師
一、開會辭 林文煥
二、佛教三學 吳普明
三、活佛死佛 林德林
四、閉會辭 謝萬福

     以上第一日,午後七時半開會,聽眾約四百八十人。

一、開會辭 許慶全
二、同情心 吳普明
三、邪淫奇報 林文煥
四、病之福音 張海水
五、托缽生活 林德林

 

 

5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六、閉會辭 謝萬福
     以上第二日,午後七時四十分開會,是夜微雨,聽眾比昨日減二成。

     據該地人士說,這兩日講演,可算是花蓮港的初轉法輪。出席聽眾男女,比較平時演劇多得很。聽眾中某君來七絕一首:

貫耳雄風未謁禪,
論壇時讀舌翻蓮。
明傳佛道佛心照,
醒我迷人一達先。

     某君求我和,我平生最不高興的是作詩,有時全年度未嘗讀一首詩。這時候,差不多似乎粗糠搾油一般,心頭非常苦。然却之不恭,勉強和他一首:

青年時節可參禪,
八德池中一朵蓮。
契悟真如無上道,
人生幸福此為先。

隔日他又贈一首:

 

 

5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聞宣佛教識剏緣,
傳道之心比石堅。
風俗民情仍是古,
慈施化雨啟蠻煙。

我又和:

談禪聚首是前緣,
共證真如道意堅。
昔日靈山曾相識,
於今同禮一爐煙。

 

十九、花蓮港宗教概況

     又其翌日,我們到街上各處去看看花蓮港的市街文化。竝到廳內訪問廳長及各要人,竝詢問其管內宗教狀況。視學官以學事概況見示,今抄錄其統計在下面:

神社五個所,社遙拜所七個所,社道三個所(內地式),佛教十一個所(內地傳來),基督教九個所,神廟十三個所(本島舊慣),佛堂一個所(同上)。

 

 

5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現在花蓮港廳管內的人口如左:

內地人 一萬四千餘人
本島人 四萬五千餘人
蕃人 四萬三千餘人
中國人 二千餘人
十萬四五千人

     照這人口數看起來,對一萬四千餘的內地人,佛教道場,即寺院布教所教會所等計共有十一個所。平均約一千三百的人口維持一個所。反之,本島人、蕃人、中國人合計約十萬人口,但有佛堂一個所。且這一個所又是有其名無其實的形式建物,萬萬不能對這十萬兄弟說一句法。可說是這十萬餘人的精神,是活在饑荒世界。換句話說:那邊就是一個「精神上的餓鬼世界」。當局對這宗教教化的態度,非常謹慎,其報告書中曰:

竊思宗教的信念,最為強固,對於世道人心之善化善導,有偉大之能力也。
然,一步錯誤,則未開人之信仰,容易化為迷信。此於統治上教化上,未免產生種種障害來⋯⋯宜留意焉可。

 

 

5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二十、成功祠

     鄭成功祠,在花蓮港可說是古廟,鄉人為報恩所建的。街上一處,參拜時因時間迫切所關,所見不甚詳,今錄平野區十六股鄭成功祠之聯文等以資參考,當作這篇結語:

正門匾:「復興宮。」
正門橫文:「復見大明興。」
正門聯文:「復見奇勳忠昭史冊,興邦偉勣功懋臺疆。」
神殿匾:「恥澤覃敷。」
     光緒十六年鎮海後軍左營〇〇〇張升桂置
正門匾:「聖代褒忠。」
     光緒二十年臺灣鎮海將軍〇〇〇後補知縣王準叩謝
殿聯:「君恩深賜姓,王封極位臣。」
同:「佐帝英靈南國風雷聞策馬,匡王毅魄東瀛雲雨仰騎鯨。」
同:「德澤沛三吳開國元勳,勛名崇百代大明室儒。」
同:「功蓋三分配天昭聖業,人當萬里領土荷秋成。」

 

 

5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中龕: 「主神鄭成功像。」
左龕:     清
「    堂上歷代金奠安總理董事各大旗首各結首各佃戶等先賢祿位。」
    皇

光緒十六年孟秋

 

 

編輯旨趣 臺灣佛教漫談 臺灣佛教史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明末清初的臺灣佛教
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 回顧臺灣佛教 了解臺灣佛教的線索 一九五〇年代臺灣佛教 今日臺灣的佛教
日產寺院之變遷 今日的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臺南古剎彌陀寺 北園別館與開元寺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附錄:臺灣的齋教由來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