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所謂中國佛教,係指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之區域而言;所謂近況,係指中華民國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一九四九-一九五七)之八年而言。蓋過去一千九百餘年之中國佛教,及二百八十三年(自明永曆十五年至民國三十三年,一六六一-一九九四)之臺灣佛教,皆不在此篇幅之內。茲篇所輯中國佛教之近況,僅述其略涯,非所以求其詳也。茲篇包括中國佛教之行政;蓬勃之佛教文化事業;佛教教育及佛教徒所設之社會教育機構;佛教之佈教,佛教之寺院;與國際佛教之聯繫等節。本篇如能參照「佛教青年」第十二期「中共摧毀大陸佛教之罪行」一文對閱,則知自由與不自由兩個區域佛教陵替之因果實況了。以下分別述之:
116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一、中國佛教會成立與改選 中華民國全國佛教最高之行政機關,為「中國佛教會」,次為各省分會及各市縣名山區域支會。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一九三七-一九四四)之中國佛教會,一因人事不調,二因對日抗戰,其間停頓頗久。民三十四年九月,內政部與社會部請太虛、章嘉、李子寬等,組織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於重慶。三十五年隨政府遷回南京,民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五月二十八日,整理就緒,在南京召開第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通過章程及各項規則,並選舉理事三十一人、監事十一人,重新正式成立中國佛教會第一屆理事會及監事會,章嘉大師當選為理事長。
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八月三十日,召開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於臺北市,通過議案多件,並照章選出第二屆理事三十一人、候補理事十五人、監事十一人、候補監事五人,照章程之規定,產生第二屆理事會及監事會。章嘉大師得票最多,仍當選為第二屆理事長。
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八月二十八日召開第三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於臺北市,通過重要提案、函電三十餘件,並依章選出第三屆理事三十一人、候補理事十五人、監事十一人、候補監事五人。照章規定產生第三屆理事會及監事會。章嘉為眾望所歸,得票獨多,仍當選為第三屆理事
117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長。惜大師已於四十六年(一九五七)三月四日十二時二十分,患癌症不治,在臺大醫院圓寂。中國佛教會,最近有建議,修改會章改為常務理事制之議。
二、組織基礎的擴大 中國佛教會,因人才之集中,會員之增多,故須擴大其組織,以網羅人才,他日返回大陸,作為重建大陸佛教藍本。該會會內除設有總務、議事、財務、法務、會籍等五組外。現已成立八個委員會:
1. 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章嘉圓寂,現由南亭繼任,委員四十五人。
2. 弘法委員會:主任委員白聖,副主任委員周子慎,委員四十一人。
3. 教育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道安,朱鏡宙副之,委員四十五人。
4. 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智光,吳仲行副之,委員四十七人。
5. 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丘漢平,王平副之,委員四十三人。
6. 慈善公益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清揚,柯潄芬副之,委員六十七人。
7. 寺產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心源,無上副之,委員四十一人。
8. 重建大陸各省市佛教組織委員會:白聖、趙恆惕、李子寬等一百六十三人。
三、基層教會、寺院及會員 中國佛教會,所屬各省分會:有臺灣省佛教分會、大陸各省隨中國佛教會遷臺者,均在臺成立各省分會辦事處。計有湖南、湖北、青島、河南、河北、安徽、
118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廣西、廣東、北平、江蘇、瀋陽、松江、哈爾濱、安東、上海、四川、西康、漢口、熱河、綏遠、青海、大連、合江、甘肅、吉林、遼寧、興安、陝西、重慶、察哈爾、遼北、天津、蒙古、貴州、江西、福建、山西、山東、雲南、浙江、南京、新疆等四十五省市。
臺灣省佛教分會下,有支會二十二單位:計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臺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臺南市、臺南縣、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宜蘭縣、澎湖縣等二十二市縣佛教支會。
以上各市縣佛教支會,所轄大小寺院,計七百五十單位,皆已加入為團體會員,全省大小寺院三千六百六十二所,尚有二千餘所,未合標準,未許加入,不在此數之內。個人會員,截至目前止,總計十萬五千八百二十七人。未加入佛教會之信眾,估計在七百五十萬以上。
一、佛教雜誌之發行 佛教文化,只有在政治民主,經濟發達,信仰與言論自由之社會裏,纔能自由蓬勃地發展起來,中華民國政府,自三十八年遷臺,在此九年中之佛教出版界、佛教雜誌之發行,不下一百萬冊,茲為節省篇幅起見,特以表明之。
119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名稱 |
發行期 |
發行人 |
發行處 |
數量 |
海潮音月刊 |
第四四七期 |
李子寬 |
臺北市善導寺 |
五千五百份 |
臺灣佛教月刊 |
第一三六期 |
心源 |
臺北市佛教支會臺北東和寺 |
五千七百份 |
人生月刊 |
第一〇〇期 |
東初 |
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 |
五千五百份 |
覺生月刊 |
第八二期 |
林錦東 |
臺中寶覺寺 |
五千三百份 |
菩提樹月刊 |
第五二期 |
朱斐 |
臺中菩提樹月刊社 |
六千七百份 |
大乘月刊 |
第二六期 |
王兆麟 |
臺南彌陀寺 |
三千份 |
佛教青年季刊 |
第一二期 |
蓮航 |
臺北中和鄉佛教青年雜誌社 |
三千五百份 |
中國佛教月刊 |
第三一期 |
白聖 |
臺北十普寺 |
六千份 |
法音月刊 |
第二五期 |
學慈 |
臺南觀音寺 |
三千五百份 |
正理報週刊 |
第一七期 |
謝慈慧 |
臺南市衛民街二號 |
三千五百份 |
法海月刊 |
第一二期 |
游進文 |
臺南市 |
三千份 |
群生月刊 |
第六期 |
洪青松 |
臺北土城員林村 |
二千五百份 |
覺世旬刊 |
第五期 |
張若虛 |
臺北市建康書局 |
二萬五千份 |
今日佛教月刊 |
第二期 |
廣慈 |
澎湖馬公觀音亭 |
八千份 |
120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二、佛教出版書籍
書名 |
冊數 |
部數 |
每部字數 |
出版處 |
大正新修大藏經 |
五五 |
八〇〇 |
二二五、〇〇〇、〇〇〇 |
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委員會 |
藏經總目錄 |
三 |
一、〇〇〇 |
一二、〇〇〇、〇〇〇 |
建康書局 |
佛學大辭典 |
四 |
一、〇〇〇 |
一〇、〇〇〇、〇〇〇 |
華嚴蓮社 |
中國佛學史論集 |
三 |
三、〇〇〇 |
六、五〇〇、〇〇〇 |
|
太虛大師全書 |
六四 |
一、〇〇〇 |
七、〇〇〇、〇〇〇 |
太虛大師全書出版委員會 |
太虛大師年譜 |
二 |
一、〇〇〇 |
五〇〇、〇〇〇 |
太虛大師全書出版委員會 |
慈航法師全集 |
一二 |
二、〇〇〇 |
一、六〇〇、〇〇〇 |
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 |
佛學研究十八篇 |
一 |
三、〇〇〇 |
|
中華書局 |
中觀論講記 |
二 |
三、〇〇〇 |
六〇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勝鬘夫人經講記 |
一 |
三、〇〇〇 |
二五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大乘起信論講記 |
一 |
三、〇〇〇 |
二五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學佛三要 |
一 |
三、〇〇〇 |
一五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頑石點頭 |
一 |
三、〇〇〇 |
一五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以佛法研究佛法 |
一 |
三、〇〇〇 |
一五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121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佛在人間 |
一 |
三、〇〇〇 |
一五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佛法概論 |
一 |
三、〇〇〇 |
一三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青年佛教與佛教青年 |
一 |
三、〇〇〇 |
一〇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性空學探源 |
一 |
三、〇〇〇 |
一三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中國佛教史略 |
一 |
三、〇〇〇 |
九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中觀今論 |
一 |
三、〇〇〇 |
三二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心經講記 |
一 |
五、〇〇〇 |
七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金剛經講記 |
一 |
五、〇〇〇 |
一〇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
一 |
三、〇〇〇 |
七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藥師經講記 |
一 |
三、〇〇〇 |
八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初機佛學課本 |
四 |
三、〇〇〇 |
八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俱舍論頌講記 |
三 |
三、〇〇〇 |
六五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解深密經語體釋 |
二 |
三、〇〇〇 |
六三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 |
一 |
三、〇〇〇 |
一三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大乘佛教思想論 |
一 |
三、〇〇〇 |
三〇〇、〇〇〇 |
正聞學社 |
中阿含經節本 |
一 |
三、〇〇〇 |
|
臺灣印經處 |
增一阿含經節本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122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雜阿含經節本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長阿含經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大薩遮尼乾子受經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大乘起信論科判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佛說觀無量壽經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佛說無垢稱經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梵網經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地藏本願經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金剛經 |
一 |
|
|
臺灣印經處 |
地藏十輪經 |
二 |
|
|
臺灣印經處 |
唐玄奘大師傳 |
一 |
|
八〇、〇〇〇 |
臺灣印經處 |
佛教科學觀 |
一 |
|
一二〇、〇〇〇 |
臺灣印經處 |
佛教與科學 |
一 |
|
五〇、〇〇〇 |
臺灣印經處 |
佛教研究法 |
一 |
|
五〇、〇〇〇 |
臺灣印經處 |
菩薩學處 |
一 |
|
八〇、〇〇〇 |
臺灣印經處 |
法華經 |
三 |
|
三〇、〇〇〇 |
臺灣印經處 |
佛化基督教 |
一 |
|
七〇、〇〇〇 |
臺灣印經處 |
123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大唐西域記 |
一 |
|
一六〇、〇〇〇 |
臺灣印經處 |
禪學講話 |
一 |
五、〇〇〇 |
一二〇、〇〇〇 |
建康書局 |
八指頭陀詩集 |
二 |
三、〇〇〇 |
一〇〇、〇〇〇 |
自由書店 |
釋迦應化事蹟 |
一 |
三、〇〇〇 |
一五〇、〇〇〇 |
中華佛教文化館 |
釋迦牟尼佛傳 |
一 |
五、〇〇〇 |
二〇〇、〇〇〇 |
建康書局 |
佛教人生觀 |
一 |
三、〇〇〇 |
一五〇、〇〇〇 |
中國佛教雜誌社 |
煮雲法師講演集 |
一 |
三、〇〇〇 |
一八〇、〇〇〇 |
鳳山蓮社 |
佛教與基督教之比較 |
一 |
六、〇〇〇 |
一二〇、〇〇〇 |
鳳山蓮社 |
玉琳國師 |
一 |
五、〇〇〇 |
一五〇、〇〇〇 |
建康書局 |
佛教聖歌集 |
一 |
五、〇〇〇 |
四〇、〇〇〇 |
建康書局 |
翻譯名義集 |
一 |
五、〇〇〇 |
一五〇、〇〇〇 |
建康書局 |
萬法歸心錄 |
一 |
三、〇〇〇 |
一〇〇、〇〇〇 |
建康書局 |
佛教日用大全 |
一 |
五、〇〇〇 |
一〇〇、〇〇〇 |
佛教青年雜誌社 |
三、佛教出版公司 此外出版公司,計有臺北建康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竟成印務館、菩提書局、基隆自由書店、南一書店、慶芳書局、臺灣佛學印經處、中華佛教文化館、善導寺佛經流通處、臺灣佛學書局。
124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一、僧教育機構
福嚴精舍 | 高級 | 十六人 | 新竹青草湖 |
彌勒內院 | 高級 | 十二人 | 臺北汐止秀峰山 |
三藏佛學院 | 中級 | 四十五人 | 臺北市十普寺 |
臺中佛學院 | 中級 | 四十人 | 臺中寶覺寺 |
臺南佛學書院 | 中級 | 四十人 | 臺南開元寺 |
臺灣佛學講習會 | 中級 | 二十五人 | 新竹青草湖 |
竹溪寺佛學講習會 | 中級 | 四十五人 | 臺南竹溪寺 |
靜修佛學研究班 | 中級 | 三十二人 | 臺北汐止靜修院 |
碧雲寺佛學講習會 | 中級 | 三十餘人 | 臺南火山碧雲寺 |
臺南佛教支會講習會 | 中級 | 三十餘人 | 臺南大仙寺 |
卜子高明佛補習班 | 中級 | 三十餘人 | 臺南卜子嶺 |
一同寺尼眾佛學班 | 中級 | 三十五人 | 新竹青草湖 |
鳳山蓮社佛學講習會 | 中級 | 五十餘人 | 鳳山鎮鳳山蓮社 |
125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澎湖佛學講習班 | 初級 | 四十餘人 | 澎湖縣馬公鎮 |
二、社會教育之建立
1. 泰北中學:現有高中初中兩部,學生一千八百五十六名。
2. 南瀛商業學校:現有學生六百七十三名。
3. 廣大中學:現有高初中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七名。
4. 光華女子中學:現有高初中學生六百八十名。
5. 臺中蓮社國文補習班:學生五百餘名。
6. 臺中慎齋堂職業補習班:學生二百八十餘名。
7. 臺中佛教會館幼稚園:學生三百三十八名。
8. 高雄仁慈幼稚園:學生二百九十六名。
9. 臺北東和托兒所:兒童二百十八名。
10. 員林寺托兒所:兒童一百十六名。
11. 臺中復興托兒所:兒童一百五十四名。
12. 雙林托兒所:兒童二百零三名。
126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13. 北港慈德幼稚園:學生二百名。
14. 臺南湛烈幼稚園:學生三百名。
15. 梓南慈雲幼稚園:學生一百七十五名。
16. 屏東慎省幼稚園:學生一百七十二名。
17. 其他各種短期教育機構頗多。
三、佛教圖書館及閱覽室
1. 臺北十普寺佛經圖書館及閱覽室。
2. 臺北善導寺佛經閱覽室。
3. 臺中佛教會館圖書閱覽室。
4. 臺南開元寺佛教圖書館。
5. 高雄龍泉寺佛教圖書館。
6. 中國佛教會佛學講座座談會。
7. 棲蓮精舍圖書館。
8. 正在籌建中者有:臺中佛化圖書館及國際佛教圖書館等。
四、慈善事業
127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1. 臺北善導寺平民診療所。
2. 臺北十普寺醫療所。
3. 臺北龍山寺施診所。
4. 臺中慎齋堂醫務所。
5. 其他各縣市較大寺院皆有施診所之設立。
6. 此外救濟貧病施衣施米救災均隨地隨時有之。
佛教之佈教,也是非常蓬勃,一改過去山林隱士態度,而且非常活躍。除省分會及各縣市支會各寺院有定期佈教外,在方式上有電台廣播(現有臺北民本、彰化國聲、臺南勝利、高雄鳳鳴、新竹臺聲等五家電台),節目佛教音樂歌讚、佛教婦女講座、念誦佛事等,佈教講經法會,法會講經,循環佈教。同時攜有電影、幻燈組、歌詠隊、音樂隊等助興,方法尤為新穎。在區域上,可以劃分為「臺北區」;此區包括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新竹、桃園、苗栗等。「臺中區」:包括臺中市、臺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等。「臺南區」:包括臺南市、臺南縣、嘉義縣等。「高雄區」:包括高雄市、高雄縣、屏東市、屏東縣、鳳山、岡山等。「宜蘭區」:包括宜蘭、花蓮、臺
128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東、恒春等。「澎湖區」:包括澎湖縣六十多個島嶼。此外還有在以上各區的監獄佈教,每週一次,輪流施教,感化力甚大。間有軍中佈教、醫院佈教、車上公共場所、傳單小冊等,可以說得上「法雨同霑」了。
一、戒律之弘傳 佛教僧尼之有戒律,猶文明國家之有憲法,巧匠之有規矩。僧尼無戒律,必流入俗化;國家無憲法,必無異野蠻;巧匠無規矩,方圓莫由得其正。佛教當局有見於戒律之重要,故急謀重振。自中國佛教會遷臺後,各省大德亦隨之入臺,有感本省戒律廢弛已久,即於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三)冬,在臺南大仙寺舉行第一次傳戒,受戒者非常踴躍。在此五年中,繼之而起呈請設壇傳戒者,有新竹名勝獅頭山元光寺、臺北之十普寺、基隆月眉山靈泉寺、臺北觀音山凌雲寺、臺中寶覺寺、臺南碧雲寺、屏東東山寺等八處。每次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戒者,各二百餘名。戒為學佛之初步,成佛之基礎,為學佛者修持中不可或缺之基本條件,中佛會加以讚揚批准,而主持傳受者,多為一時名德,如智光、南亭、白聖、道源、證蓮、太滄、東初各法師長老,或為傳戒三師,或為開堂訓導師,均甚如律如法。
此外如結夏安居,俾新受戒者,得實踐所受之戒法,嚴格加以訓練,共計有七次,皆由白聖
129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法師主持其事,每次為時三個月,參加安居者,在八百人以上。
二、淨土法門之契機 淨土法門,自佛寂五世紀,已大行印度,而相傳馬鳴之起信論、龍樹之十市住毘婆沙、世親之往生論等,莫不述及淨土法門。自淨土之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傳入我國,再加東晉慧遠大師於廬山結社,提倡往生西方淨以來,我國修行者,莫不趨之若鶩。臺省自光復以來,結社念佛者,首推臺中蓮社李炳南居士,秉承印光法師之遺教,提倡尤力。臺北善導寺原為淨土宗之專宗道場,在每逢週六,集眾念佛,參加者近千人,去年又組織臺北蓮友助念團。此外,如宜蘭念佛會、桃園蓮社、棲蓮精舍,各淨土念佛會,不下一百餘個,或結七念佛、或半月集會念佛、或逢週末念佛、或臨終助念等,不一而足。關於出版淨土法門之書籍亦不少,如建康書局影印之淨土聖賢錄、自由書店之影印印光大師文鈔、出苦飛航等,不下三千萬言。而且一再再版印行。可見時期末法、大根漏劣,非淨土法門,無由慰藉心靈之依託,此淨土法門之所以契機於末法也。
三、閉關風氣之盛行 閉關亦名掩關,出家僧尼,謝絕塵勞世務,自閉門於關房中,以勤修道業、德業、學業、慧業之一種殊勝修行法門。自斌宗法師於新竹法源寺閉關,三年滿後,出關弘法。四十年東初法師於名勝北投法歲寺閉般若關,三年滿關,即創建中華佛教文化館,組織影印大藏會,現已出版三十五冊。四十一年慈航法師由南洋歸來,閉法華關於臺北汐止秀峰山彌勒
130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內院,每日仍於關中為諸僧講學、寫作、閱經、禮拜不輟,惜已於四十三年五月在關中圓寂。次為續明法師於新竹風景區靈隱寺掩般若關,一年後,仍在福嚴精舍繼續掩關。次為妙然法師於北投居士林掩華嚴關,宏慈法師繼之。此外如內湖圓覺寺之玄妙禪師三度掩關,北埔之守成法師均正在掩關中。餘如唯慈、廣元諸法師禁足於汐止彌勒內院,為青年修學中之難得者。許多人以為閉關是一種懶散事,此種觀念甚為錯誤,閉關禁足,乃為修學進德,謝絕世緣,成就學業、慧業、道業、德業等之最佳方法。吾人最寶貴者生命,而光陰幾何?終日忙於應酬,販賣如來,作應付僧,何異在俗?閉關所以整身儀、滌心慮、勤修道業學業者用意所在也。
四、禪與密之修持 上面提到傳戒、結夏安居、淨土法門之盛行,閉關靜修之良好現象,各種修持方法之外,還有密宗和我國佛學特質的禪宗。今年三月圓寂之章嘉活佛、現在的甘珠爾瓦活佛,皆係西藏黃衣教正派的密宗泰斗。而居士方面,曾經親近許多活佛的屈文六、趙恆惖、陳景陶、鍾伯毅各居士,皆為藏密之修持有素者。最近美國新學院教授張澄基居士,亦返國小住,他是西藏紅教密系者,為密宗教理精通之士。禪的研究方面,有玄妙、心源等禪師,但衡今、南懷瑾、巴壺天、方悟初、馬仲侯、魯洙、高登海各居士,或從事於禪理的研究,或從事於實踐習定,修持不乏其人。至我所不知者,一定還有很多。
131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一、派教徒出國留學 中佛會曾於四十年(一九五一)派圓明、蕭輝楷、李瑞爽赴日本留學。李瑞爽現轉美國研究哲學,圓明則留居日本,任華僑中學教務主任。
二、參加世界佛教徒友誼會 一九五一年,在日本召開之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我國派代表團參加,提出各項反共提案,均獲大會熱烈通過,該次出席者,有章嘉大師、印順法師,趙恆惖、李子寬、李添春居士等。
三、出國弘法 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底,印順法師應菲律賓教徒之請,往該國全國各地講演佛學,為時半年,演說數十次,頗為該國人士及我僑胞熱烈之讚歎。
四、玄奘大師聖骨返國 中共以佛教代表訪問團及各種不擇手段的活動,想爭取我國第一聖僧玄奘大師頂骨。曾向日本佛教界及日本政府大施威嚇,但由於日本佛教人士,洞悉其非有宗教信仰,而圖籍此欺騙世人以達其赤化世界之陰謀,故終歸失敗。日本佛教界派五人代表團,護送玄奘大師聖骨入臺,此為我國佛教界在國際冷戰中贏得空前之勝利。當聖骨飛抵松山機場之日,人山人海,夾道麟次,迎接十里,髣髴玄奘大師於唐代由印度返國入長安時之盛況者然。
五、出席世界宗教和平會議 此外還有佛教青年雜誌發行人蓮航法師,於去年九月間,應日
132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本宗教會之邀,赴日參加該會第九屆世界宗教和平會議,在日本逗留月餘,發表演說,頗為該會各國宗教徒所敬重。
六、即將赴泰參加慶祝佛誕大典 此次(五月十一日)我友邦泰國舉行教主二千五百年慶祝大會,邀請我佛教界前往參加與講學。現中國佛教會,已選定甘珠、印順、道安、道源、善歸等法師,乃周宣德、黃鐘、羅光海、連蓮增、朱斐各居士,前往參加慶典大會,並定五月七日飛香港,九日飛泰,聞該代表等,並組「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將訪問高棉等佛教國家,以取得國際佛教同人之聯繫。
七、法典文物之交流 其餘,如我國佛教界曾送泰國宗教部大藏經及太虛大師全書各一部,及送緬甸佛教大學太虛大師全書一部,而緬甸佛教界送我銅質佛像一尊,莫不為彼此佛教文物交流之先聲。還有華僑佛教之聯繫,如馬來亞、新加坡、夏威夷、菲律賓、香港、澳門及日本等處,均有密切之往來。
此篇尚有佛教與國民日常生活、佛教徒之反共活動、未來的計劃、修訂中華大藏經會等節。因上各節已在排印中,又因出國事忙,各節只好從略。
133 |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佛教 |
中華民國四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於善導寺
編輯旨趣 | 臺灣佛教漫談 | 臺灣佛教史 |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 明末清初的臺灣佛教 |
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 | 回顧臺灣佛教 | 了解臺灣佛教的線索 | 一九五〇年代臺灣佛教 | 今日臺灣的佛教 |
日產寺院之變遷 | 今日的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 |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
臺南古剎彌陀寺 | 北園別館與開元寺 |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 附錄:臺灣的齋教由來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