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NO |
出處題名 |
年度 |
著者 |
題名 |
全文 |
| | | | | |
1. |
東アジア日本研究者協議会 第一回国際学術大会 |
2016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平安時代の仏教儀式に見る独自性についてーー中国唐宋時代との比較を通じて |
|
| | | | | |
2. |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下冊 |
2014 |
黃連忠 |
華嚴哲學與曹洞禪風的交涉 ─ 以宏智正覺與萬松行秀禪學思想為考察中心 |
|
| | | | | |
3.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Brian J. Nichols |
Typologizing Religious Practice at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
|
| | | | | |
4.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Chu, William |
Questioning the Legitimacy of Chinese Buddhism: From the Chinese Critical Buddhists’ Critique of Xiong Shili (1882-1968) to Their Rejec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
|
| | | | | |
5.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Fox, Alan |
The Practice of Huayan Buddhism |
|
| | | | | |
6.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Lancaster, Lewis R. |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Its Character and Established Limits |
|
| | | | | |
7.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Long, Darui |
The Yongle Northern Canon: Seals and Steles of the Imperial Court |
|
| | | | | |
8.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Zacchetti, Stefano (著) |
Mind The Hermeneutical Gap: A Terminological Issue in Kumārajīva’s Version of The Diamond Sutra |
|
| | | | | |
9.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尤惠貞 |
人間佛教的弘法與利生:借鏡《維摩詰經》的論析 |
|
| | | | | |
10.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方廣錩 |
關於漢文佛教古籍國家定級標準的幾個問題 |
|
| | | | | |
11.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石井修道 |
有關石頭系的禪 |
|
| | | | | |
12.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張家成 |
略論中國禪院茶禮與佛教制度中國化之關係 |
|
| | | | | |
13.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郭朝順 |
漢傳佛教「圓融」思想的貢獻及其反思 |
|
| | | | | |
14.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陳永革 |
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反思性特質 |
|
| | | | | |
15.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曾和義宏 |
中國佛教佛身論的展開:由對淨影寺慧遠與善導的佛身論的比較 |
|
| | | | | |
16.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程恭讓 |
太虛、聖嚴、星雲:現當代漢傳佛教三導師的《維摩經》詮釋 |
|
| | | | | |
17.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黃國清 |
天台智顗所制請觀世音懺法的懺義詮解及其人間實踐意涵 |
|
| | | | | |
18.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落合俊典 |
南宋思渓版の過去・現在・未来 |
|
| | | | | |
19.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廖湘美 |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 以敦煌 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
|
| | | | | |
20.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蓑輪顯量 |
中國禪宗對中世日本的影響 -- 關於日本法相宗及華嚴宗的變化 |
|
| | | | | |
21.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劉宇光 |
On Jñeyāvaraṇ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aśa-āvaraṇa: East Asian Sākāra-vijñānavādian Model |
|
| | | | | |
22.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鄧子美 |
漢傳佛教的現代轉型形態 -- 人間佛教 |
|
| | | | | |
23.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賴永海 |
漢傳佛教的思想特質及其當代走向 |
|
| | | | | |
24.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釋廣興 |
佛教與儒家和道教在孝道觀問題上的諍論 |
|
| | | | | |
25.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 |
2015 |
龔雋 |
作為「知識」的近代中國佛學之書寫 -- 以民國時期佛學概論與通史為例 |
|
| | | | | |
26.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呂勝強 |
人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 |
|
| | | | | |
27.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游祥洲 |
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 |
|
| | | | | |
28.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黃運喜 |
藍吉富老師〈印順法師對佛法的詮釋與評價〉之回應與討論 |
|
| | | | | |
29.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藍吉富 |
印順法師對大乘佛法的詮釋與評價 |
|
| | | | | |
30. |
「中外宗教與文學裡的他界書寫」國際學術會議 |
2010 |
廖肇亨 (著)=Liao, Chao-heng (au.) |
從「清涼聖境」到「金陵懷古」:從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From the "Cool Holy Land" to "Remembering Jinling's Past": From the Custom of Cherishing Poetry to Examining the Spiritual Scene of the Southern Huayan School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
|
| | | | | |
31. |
「元代以來漢蒙的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
2011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對方東美論印度哲學及大般涅槃經的方法論反思 |
|
| | | | | |
32. |
「生命的認知尊重與實踐」教學與成果研討會 |
2002 |
張美玉 |
老年女性參與慈濟志願服務工作經驗之探討 -- 以花蓮區慈濟委員為例 |
|
| | | | | |
33. |
「生命倫理與終極關懷」學術研討會 |
2005 |
釋昭慧 |
緣起、護生、中道義 -- 論佛家之終極關懷與生命倫理 |
|
| | | | | |
34. |
「生命關懷教育」學術研討會 |
2004 |
釋昭慧 |
墮胎影片風波 -- 兼論宗教在生命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
|
| | | | | |
35. |
「地方社會儀式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08 |
蕭登福 (著)=Hsiao Teng-fu (au.) |
由東晉靈寶齋儀看佛道之相交流:兼論《梁皇寶懺》的撰作年代 |
|
| | | | | |
36. |
「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 研討會論文集 |
2004 |
瞿海源 (著)=Chiu, Hei-yuan (au.) |
結社自由、團體參與、與民主 |
|
| | | | | |
37. |
「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5 |
林如佐 |
慈濟志願服務管理概況 |
|
| | | | | |
38.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Burnee, D. |
Damamukonamasutra In Mongolia |
|
| | | | | |
39.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Gantuya, D. M. |
Contemporary Possibilities of Buddhist Philosophical Thought Prosper in Mongolia |
|
| | | | | |
40.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luvsanbaldan, D. Erentsen |
「佛教復興對藝術學的影響」報告摘要=Influence of Buddhism Renaissance on Fine Art of Mongolia |
|
| | | | | |
41.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Ravdan, Enkhbayar |
在蒙古國地名中包含的薩滿教和佛教的祭神、祭天和祭敖包儀禮=Worship Ovoo and Their Personal Names |
|
| | | | | |
42.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Solonin, K. J. |
Mahamudra Texts in the Tanfut Buddhism and the Doctrine of "No-thought" |
|
| | | | | |
43.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白金銑 |
《水滸傳》魯智深形象的禪行實踐 |
|
| | | | | |
44.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吳宜靜 |
黃庭堅詩歌中的茶禪生活美學 |
|
| | | | | |
45.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杜保瑞 |
胡宏的闢佛理論與象山的禪學風格 |
|
| | | | | |
46.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林淑媛 |
佛教文學獎的文化形構與意義 |
|
| | | | | |
47.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林朝成 |
從佛教律典與僧傳論動物的道德地位 |
|
| | | | | |
48.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紀志昌=Chi, Chih-chang |
南齊張融的「道」「佛」交涉思維試釋 -- 以《門律.通源》中與周顒的對話為主 |
|
| | | | | |
49.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曾美雲 (著)=Zeng, Mei-yun (au.) |
中國傳統蒙學讀物中蘊涵的佛教思想 |
|
| | | | | |
50.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黃國清 |
《法華三昧經》研究 |
|
| | | | | |
51.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黃莘瑜=Huang, Sin-yu |
論湯顯祖《南柯記》之佛教觀點的展現 |
|
| | | | | |
52.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黃敬家 |
佯狂、遊戲與神通 -- 唐代狂僧垂跡的行為模式 -- 以《宋高僧傳》為例 |
|
| | | | | |
53.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廖肇亨 |
今釋澹歸之文藝觀與詩詞創作析論 -- 兼探集外佚文兩篇 |
|
| | | | | |
54.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趙東明 |
窺基的知識論 -- 以「三性」和「四分」之關係為中心=A Study of Kuiji's Epistemology --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Natures" and the "Four Aspects" |
|
| | | | | |
55.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蔡耀明 |
「住地無自性」與「心身何所安頓的尋求」 -- 以《大般若經.第四會》為主要依據的生命哲學反思="The Absence of Own-being in Abiding-Places" and "The Quest for the Right Abiding of the Mind-Body Complex:" Critical Reflections in Philosophy of Life based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
|
| | | | | |
56.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謝如柏 |
僧肇的神與神明概念 |
|
| | | | | |
57.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羅因 |
再論漢末佛教禪法與《太平經》守一法的關係 |
|
| | | | | |
58.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2008 |
釋大寂 |
如何以佛學數位圖書館之網路資源展開《六祖壇經》「般若三昧」之研究=How to Research Prajba-samadhi in Platform Sutra by Internet Resources in Digital Library |
|
| | | | | |
59. |
「佛學方法論」學術研討會 |
2005 |
李志夫 |
從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談起 |
|
| | | | | |
60. |
「佛學方法論」學術研討會 |
2005 |
釋昭慧 |
生命倫理議題研究 -- 佛教哲學進路之方法論 |
|
| | | | | |
61. |
「佛學研究方法與佛教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 |
2004 |
杜保瑞 (著)=Duh, Bau-ruei (au.) |
《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知識意義 |
|
| | | | | |
62. |
「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
1998 |
黃光國 |
科學視域與宗教問題 |
|
| | | | | |
63. |
「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
1997 |
林本炫 (著)=Lin, Pen-hsuan (au.) |
宗教熱潮抑或信仰重組?對台灣當代信仰變遷的另一種解讀論文 |
|
| | | | | |
64. |
「宗教信仰與社會教化」論壇——教義與實踐 |
2018 |
釋覺明 (著) |
論星雲大師階段性之信仰觀(會議稿) |
|
| | | | | |
65. |
「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研討會 |
2004 |
呂凱文 (著)=Lu, Kai-wen (au.) |
佛教教育的次第與目的:從僧俗身分的區分與宗教職能的定位談起 |
|
| | | | | |
66.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
林本炫 |
台灣民眾的宗教流動與地理流動 |
|
| | | | | |
67.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
姚麗香 |
自力與他力之間 -- 台灣民眾宗教態度與實踐間的差距 |
|
| | | | | |
68.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
郭文般 |
臺灣宗教場域與宗教性的變遷(原標題為 -- 新的或舊的宗教性) |
|
| | | | | |
69.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
陳杏枝 |
改變命運和宗教修行的轉變 |
|
| | | | | |
70.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
陳家倫 (著)=Chen, Chia-luen (au.) |
台灣宗教行動圖像的初步建構 |
|
| | | | | |
71.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
劉怡寧; 瞿海源 |
塵世的付出,來世的福報 -- 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捐獻現象 |
|
| | | | | |
72.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
瞿海源 (著)=Chiu, Hei-yuan (au.) |
臺灣新興宗教信徒之態度與行為特徵 |
|
| | | | | |
73. |
「建國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
|
釋惠敏 |
建國百年之佛教高等教育回顧與展望:從傳統分類到科際整合=A Retrospective Account of Buddhist Higher Education after 100 years as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
|
| | | | | |
74. |
「挑戰與回應:9至14世紀中國史的演變與理解」學術研討會 |
2010 |
林韻柔 |
宋代的僧團武力 ── 以五臺山與大洪山為中心 |
|
| | | | | |
75. |
「哲學與批評」國際學術研討會 |
1999 |
釋昭慧 |
佛教與女性 -- 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 |
|
| | | | | |
76. |
「動物解放、動物權與生態平權 -- 東、西方哲學與宗教對話」國際會議 |
2014 |
Cheng, Wei-yi (著)=鄭維儀 (au.) |
佛教能否提供整體生態論述?— 以台灣的慈濟為例=Does Buddhism Offer Holistic Ecological Discourse? — The Case of Tzu Chi in Taiwan |
|
| | | | | |
77. |
「國際生態論述會議」(第2屆) |
2003 |
釋昭慧 |
總統神豬祭祀風波 -- 事件始末與問題癥結 |
|
| | | | | |
78. |
「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
2014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與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 |
|
| | | | | |
79. |
「陳仁宗和越南竹林安子禪派——思想與文化特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8 |
李芝瑩 (著) |
《星雲禪話》之佛光人間生活禪內涵及實踐 |
|
| | | | | |
80. |
「陳仁宗和越南竹林禪派 ── 思想及文化特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8 |
釋覺明 |
臺灣佛光山星雲大師的禪風對當代人心的啟示=The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from Experience of Chan Buddhism by the Master Hsing Yun, Fo Guang Shan Monastery,Taiwan |
|
| | | | | |
81. |
「儒道佛三家的哲學論辯」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1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方東美對華嚴宗詮釋的方法論反省 |
|
| | | | | |
82. |
「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 |
2000 |
李志夫 |
試分析「覺之教育」之理念 -- 以《法華經》開、示、悟、入為架構 |
|
| | | | | |
83. |
「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 |
2000 |
林崇安 (著)=Lin, Chung-an (au.) |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 |
|
| | | | | |
84. |
2003年全國關懷論文研討會 |
2003 |
蕭登福 |
試從教義演變上看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的人文關懷 |
|
| | | | | |
85. |
2010年佛學研究論文集 - 第一屆「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 |
2011 |
黃繹勳 (著)=Huang, Yi-hsun (au.) |
《趙城金藏》與《傳燈玉英集》 |
|
| | | | | |
86. |
2012 INEB Executive Meeting and International Forum |
2012 |
Sivaraksa, Sulak |
A Buddhist Approach to Rebuilding Our Society and Ensuring Our Future |
|
| | | | | |
87. |
2012年第32次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 |
2012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對牟宗三佛教般若學詮釋之方法論反思 |
|
| | | | | |
88. |
2012年第二屆兩岸跨宗教與文化對話學術研討會 |
2012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對牟宗三佛學詮釋基本立場的反思 |
|
| | | | | |
89. |
2012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學術論文發表會 |
2012 |
蔡耀明 |
《般若經》的般若波羅蜜多教學的有情觀與有情轉化=Perspectives 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entient Beings from the Teachings of Prajñāpāramitā in the Prajñāpāramitā-sūtras |
|
| | | | | |
90. |
2012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學術論文發表會 |
2012 |
蕭麗華 |
髑髏文學:空海和尚的九相詩 |
|
| | | | | |
91.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2 |
李治華 |
智儼生平及其著作考察 |
|
| | | | | |
92.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林妙貞 (撰) |
簡別天台「一念心」與華嚴「如來藏心」所開展之 「兩層存有論」及其義涵 —— 試由牟宗三先生之觀點論述之 |
|
| | | | | |
93.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俞懿嫻 (撰) |
華嚴佛學的哲學詮釋 ―― 參照懷德海的形上範疇論* |
|
| | | | | |
94.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施凱華 (撰) |
華嚴宗密與蕅益智旭於「儒佛教判」之對觀詮釋 |
|
| | | | | |
95.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陳一標 (撰) |
從四法界看西谷啟治空哲學的內涵與發展 |
|
| | | | | |
96.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陳士濱 (撰) |
《華嚴經》的「分形」與「全息」理論哲學觀 |
|
| | | | | |
97.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陳堅 (撰) |
“對機說法”與“一門深入” ―― 天臺“五重玄義”與華嚴“十玄門”所開出的不同解經路 |
|
| | | | | |
98.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陳琪瑛 (撰) |
《華嚴經》的「空間藝術」表現 |
|
| | | | | |
99.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楊永慶 (撰) |
從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教主難思』談十二年國民教育 |
|
| | | | | |
100.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賴賢宗 (撰) |
華嚴教學與字母唱持: 南管〈普庵咒〉與《華嚴字母唱誦儀》之研究 |
|
| | | | | |
101.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釋惠謙 (撰) |
華嚴學與近代物理學的對話 ── 以《胡桃裡的宇宙》及《無量之網》為例 |
|
| | | | | |
102.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高明道 (撰) |
試論《華嚴經.離世間品》的「菩薩戒」觀 |
|
| | | | | |
103.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高明道 (撰) |
以「如來」一詞的詮釋為例 略論唐代《華嚴》注釋研究的一個課題 |
|
| | | | | |
104.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曹郁美 (著) |
《華嚴經》的精神與旨趣──從佛、菩薩、童子之敘事風格與結構談起 |
|
| | | | | |
105.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陳英善 (撰) |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 以智儼、法藏為主 |
|
| | | | | |
106.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陳清香 (撰) |
從泰縣光孝寺到台北華嚴蓮社的華嚴法脈傳承 |
|
| | | | | |
107.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釋了意 (撰) |
初發心與頓悟: 論宗密《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中的華嚴禪學 |
|
| | | | | |
108.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釋自莊 (撰) |
《華嚴經.入法界品》德雲比丘章探析──以念佛法門為主 |
|
| | | | | |
109.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釋惠敏 (撰) |
《華嚴經》的禪定學:三種類型的四禪說 |
|
| | | | | |
110.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闞正宗 (撰) |
清初華嚴學的復興 ── 以柏亭續法(1641-1728)為中心 |
|
| | | | | |
111. |
2013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4 |
郭朝順 |
論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的釋經方法 |
|
| | | | | |
112. |
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 |
2013 |
成耆仁; 嚴智宏 |
05.佛教工藝藝術概論 |
|
| | | | | |
113. |
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 |
2013 |
李裕群 |
03.佛教石窟藝術發展的源流 |
|
| | | | | |
114. |
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 |
2013 |
林保堯; 陳慶英; 嚴智宏 |
04.佛教雕塑藝術概論 |
|
| | | | | |
115. |
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 |
2013 |
邵軍 |
09.世界佛教繪畫藝術概述 |
|
| | | | | |
116. |
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 |
2013 |
崔勇 |
02.世界佛寺建築藝術概述 |
|
| | | | | |
117. |
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 |
2013 |
張總 |
08.佛教美術人物概述 |
|
| | | | | |
118. |
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 |
2013 |
游國慶 |
06.翰墨平生作佛事 |
|
| | | | | |
119. |
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 |
2013 |
游國慶 |
07.丹心印禪 |
|
| | | | | |
120. |
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 |
2013 |
釋如常 |
01.從信仰與圖像談《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出版的時代意義 |
|
| | | | | |
121. |
2013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3 |
釋真傳 (著) |
佛教對病者的照護與引導:以律典及《維摩詰經》〈問疾品〉為主之探討 |
|
| | | | | |
122.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丁建華 (著) |
論華嚴宗對中觀學的繼承與改造——以《肇論集解令模鈔》為例 |
|
| | | | | |
123.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呂昂 (著) |
本生類的淡化與《華嚴經》的建構──《華嚴經‧入法界品》本事研究 |
|
| | | | | |
124.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孫國柱 (著) |
嶺南佛門天然一系的華嚴因緣──以明清之際逃禪現象為背景 |
|
| | | | | |
125.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袁大勇 (著) |
論《大乘起信論》在法藏五教 -- 四宗判教體系中的地位 |
|
| | | | | |
126.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郭秀年 (著) |
論華嚴思想之「相即」概念 |
|
| | | | | |
127.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郭磊 (著) |
《華嚴經問答》與《錐洞記》關係考 |
|
| | | | | |
128.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楊祖榮 (著) |
四門義理與法界緣起──以《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為中心 |
|
| | | | | |
129.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雒少鋒 (著) |
八十卷《華嚴經》中毘盧遮那佛本願救度的哲學詮釋 |
|
| | | | | |
130.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劉光雨 (著) |
華嚴三聖信仰研究──以巴蜀地區為中心 |
|
| | | | | |
131.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釋天承 (著) |
《華嚴經》「異生世主」三學實踐研究──「以普遍吉祥無垢光夜神」為例 |
|
| | | | | |
132.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釋正持 (著) |
《華嚴經疏.十地品》九地、十地菩薩之修行特色 |
|
| | | | | |
133.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釋貫孝 (著) |
《華嚴經》中菩薩代眾生苦之探究 |
|
| | | | | |
134.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3 |
釋道輔 (著) |
華嚴與禪──禪宗諸祖對華嚴義理之引述與應用 |
|
| | | | | |
135. |
2013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 |
林韻柔 |
唐代「巡禮」活動的建立與開展 |
|
| | | | | |
136. |
2013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 |
邵佳德 (著)=Shao Jiade (au.) |
一座傳統佛寺的近代轉型:民國泰縣光孝寺培安和尚個案研究=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a Traditional Buddhist Temple: The Case of Abbot Peian of Guangxiao Monastery in Tai County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
|
| | | | | |
137. |
2013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 |
鄭鳳姬 (著)=Cheng, Fung-Kei (au.) |
An Exploration of Two Sanskrit Issues on Chinese and English Rendi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Using “The Dharma of Emancipation of the Exhaustible and Inexhaustible” in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as an Example=從梵文翻譯漢英佛典兩個問題之初探:以維摩詰所說經中闡釋「有盡無盡解脫法門」為例 |
|
| | | | | |
138. |
2013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 |
釋大田 |
中國佛教早晚課的形成 |
|
| | | | | |
139.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朱玉盛 |
3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一行禪師「入世佛教」思想比較研究 |
|
| | | | | |
140.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李廣良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比較研究 |
|
| | | | | |
141.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林育民 |
22.星雲大師心識觀研究 |
|
| | | | | |
142.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徐文明 |
25.人間佛教理念的反思:從「人間佛教」到「世間佛教」 |
|
| | | | | |
143.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陳永革 |
論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反思特質:以太虛大師的論述為中心 |
|
| | | | | |
144.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麻天祥 |
星雲對臨濟禪的現代詮釋與傳承 |
|
| | | | | |
145.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熊琬 (著)=Hsiung, Wan (au.) |
論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中華文化:兼論漢傳佛教的現代化=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Thought and Chinese Culture: Also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Han-Traditional Buddhism |
|
| | | | | |
146.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趙東明 (著)=Chao, Tung-ming (au.) |
星雲大師論唯識:兼論一些相關的唯識學理論=A Study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ind-Only Concepts |
|
| | | | | |
147.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劉宇光 |
35.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教育的兩次更革附論:與台灣佛光山教育作對比 |
|
| | | | | |
148.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劉成有 |
26.佛光山佛教實踐的理論價值淺析 |
|
| | | | | |
149.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劉鹿鳴 |
人成與佛成:對於現代化轉型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實踐探索之思考 |
|
| | | | | |
150.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樊沁永 |
晚明佛教復興與人間佛教興起之文化省思:以晚明四大師與星雲大師為中心 |
|
| | | | | |
151.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鄧子美 |
星雲模式之歷史性成就 |
|
| | | | | |
152.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韓國茹 |
人間佛教與多元現代性: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
|
| | | | | |
153.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釋妙凡 |
從天台「一念三千」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
|
| | | | | |
154.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釋妙光 |
佛光山海外弘傳的文化適應問題 |
|
| | | | | |
155.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釋妙益 |
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文化適應及成效:以荷蘭荷華寺為例 |
|
| | | | | |
156.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釋滿具 |
人間佛教全球弘化問題略論:以美國為例 |
|
| | | | | |
157.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3 |
顧覺 |
31.從《清稗類鈔》看清代佛教素食兼談素食在當代發展 |
|
| | | | | |
158.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王偉 (著)=Wang, Wei (au.) |
慈心悲願,利樂人間 — 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Compassion and Vows, Bringing Joy and Benefits to the World. With“Compassionate heart"to see the ideals and application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159.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吳光正 |
《無聲息的歌唱》:新僧星雲的宗教革新與文體革新 |
|
| | | | | |
160.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妙寬 |
管窺初期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以「戒定慧」三學為中心 |
|
| | | | | |
161.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杜保瑞 |
對星雲大師談觀世音菩薩的反思 |
|
| | | | | |
162.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林素玟 |
05.具五善、去五惡 —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
|
| | | | | |
163.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殷瑋 |
02.無盡天涯赤子心 — 淺議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特質 |
|
| | | | | |
164.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高永旺 |
1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社會思想芻議 |
|
| | | | | |
165.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陳劍鍠 |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 |
|
| | | | | |
166.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程恭讓 |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 |
|
| | | | | |
167.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程恭讓 |
序言:一個人間佛教的傳奇 |
|
| | | | | |
168.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楊玉輝 |
星雲大師宗教法治思想研究 |
|
| | | | | |
169.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趙文 |
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研究 |
|
| | | | | |
170.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賴永海 |
主題演講之二:星雲大師與現當代人間佛教 |
|
| | | | | |
171.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薛江謀 |
10.星雲人間佛教的家庭倫理思想探析 |
|
| | | | | |
172.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韓成才 |
13.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財富觀 |
|
| | | | | |
173.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韓傳強 |
12.是餘地還是立錐之地 — 基於對《包容的智慧》之解讀 |
|
| | | | | |
174.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釋永東 |
星雲人間佛教對老人關懷之探討:以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為例 |
|
| | | | | |
175.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釋妙松 |
從《維摩經》不二思想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化 |
|
| | | | | |
176.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釋星雲 |
主題演講之一:重新估定佛學的價值 |
|
| | | | | |
177.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釋星雲 |
總序 |
|
| | | | | |
178. |
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3 |
釋圓持 |
17.人間佛教思想溯源 |
|
| | | | | |
179.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王紅蕾 |
錢謙益與晚明華嚴宗的一段思想因緣 |
|
| | | | | |
180.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吳忠偉 |
從「觀心」到「禮懺」 ── 晉水淨源與北宋華嚴的 「行為哲學」轉向 |
|
| | | | | |
181.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李萬進 |
圓悟克勤華嚴禪思想研究 |
|
| | | | | |
182.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施凱華 (撰) |
華嚴宗密與天台智者於「一心」圓頓詮釋之對觀 |
|
| | | | | |
183.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陳永革 (撰) |
論民國時期(1912-1949)華嚴宗的弘傳及其影響 |
|
| | | | | |
184.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陳堅 (撰) |
天台宗視野中的《華嚴經》: 佛的“博士論文” |
|
| | | | | |
185.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黃英傑 (撰) |
覺苑的華嚴密教判教觀析探 |
|
| | | | | |
186.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黃連忠 |
華嚴哲學與曹洞禪風的交涉 ── 以宏智正覺與萬松行秀禪學思想為考察中心 |
|
| | | | | |
187.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劉因燦 (撰) |
宋初華嚴思想與天台思想之交融 — 以懷遠的楞嚴學為個案 |
|
| | | | | |
188.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劉衛林 |
嚴羽《滄浪詩話》妙悟說與華嚴哲學思想 |
|
| | | | | |
189.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韓煥忠 |
太虛大師的華嚴思想 |
|
| | | | | |
190.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闞正宗 (撰) |
晚清民國賢首法燈與華嚴人物 |
|
| | | | | |
191.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崔紅芬 (撰) |
西夏華嚴經論及其傳承研究 |
|
| | | | | |
192.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陳士濱=Chen, Shi-Bin |
《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之研究=A Study of the Essential Notion of the Hua-yen Sutra — No Difference among the Mind, the Buddha, and the Sentient Beings |
|
| | | | | |
193.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陳英善 (撰) |
「大」華嚴 vs.「妙」法華 ── 華嚴海之「大」與法華橋之「妙」 |
|
| | | | | |
194.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陳琪瑛 (撰) |
《華嚴經》禮佛行儀之美學意蘊 |
|
| | | | | |
195.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劉鹿鳴 (撰) |
澄觀大師、李長者《華嚴經》疏論初探 |
|
| | | | | |
196.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薩爾吉 (撰) |
試論《華嚴經》的構成與流布——以梵藏文獻為中心 |
|
| | | | | |
197.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釋了意 |
宗密注疏《圓覺經》中的三聖圓融觀 |
|
| | | | | |
198.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釋會極 (撰) |
一闡提與佛種性之探討 以《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為主 |
|
| | | | | |
199.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呂昂 (著) |
完滿與傳播:佛教捨身思想之推進——論《華嚴經》與《報恩經》捨身本生的不同傾向 |
|
| | | | | |
200.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易中亞 (著) |
作為解釋方法的華嚴宗義理——淺談袁中道〈導莊・齊物論〉「以華嚴解莊」 |
|
| | | | | |
201.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林益丞 (著) |
《涅槃經》十地菩薩佛性論:淨影慧遠基於「華嚴十地」的理解 |
|
| | | | | |
202.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孫少飛 (著) |
圓悟克勤及其禪與華嚴思想的交涉 |
|
| | | | | |
203.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徐郁縈 (著) |
元明時期「血書華嚴」之因緣初探 |
|
| | | | | |
204.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高豪哲 (著) |
成一法師弘傳華嚴思想及其回應時代挑戰發微 |
|
| | | | | |
205.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陳文博 (著) |
明代慧因寺興廢考 |
|
| | | | | |
206.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楊祖榮 |
本嵩與《華嚴法界觀通玄記》三題 |
|
| | | | | |
207.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鄭興中 (著) |
地論「體義說」與華嚴「法界緣起」——地論與華嚴思想比較研究 |
|
| | | | | |
208.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賴玉梅 (著) |
《華嚴經》發願思想之特色 |
|
| | | | | |
209.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釋天承 (著) |
從華嚴蓮社法脈淵源論近現代華嚴教學弘化之復興 |
|
| | | | | |
210.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釋見吾 (著) |
華嚴宗與《首楞嚴經》註疏的關係──以長水子璿為中心 |
|
| | | | | |
211.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釋昌如 (著) |
法藏大師「十重唯識」研究 |
|
| | | | | |
212.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釋海門 (著) |
《華嚴經・入法界品》敘事研究——以楊義《中國敘事學》為方法論 |
|
| | | | | |
213.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4 |
釋慧本 (著) |
華嚴淨土思想的德育理念 |
|
| | | | | |
214. |
2014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4 |
蔡耀明 |
喪親而非哀慟:佛教在喪親事宜的生命鍛鍊 |
|
| | | | | |
215. |
2014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4 |
鄭鳳姬 (著)=Cheng, Fung-Kei (au.) |
天女散花:以戲劇表演闡釋維摩詰所說經中無分別心之大乘教義=A Goddess Scattering Flowers: A Dramatic Performance to Illustrate the Mahāyāna Concept of Indiscrimination in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
|
| | | | | |
216.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尤惠貞 (著)=You, Huey-jen (au.) |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以天台「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為主的論析=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Exposition of "In one thought to embrace the 3,000 worlds" and "Three Meditations of One Mind" in Tiantai Buddhism. |
|
| | | | | |
217.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王偉 (著)=Wang, Wei (au.) |
熟悉的陌生人:兩岸宗教交流中的星雲模式=A Familiar Stranger: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odel of Relig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
|
| | | | | |
218.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李廣良 (著)=Li, Guang-liang (au.) |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nd the Idea of Democratic Freedom in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219.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阮氏荷安 |
42.越南竹林禪之居塵樂道傳統 ─ 根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角的觀察 |
|
| | | | | |
220.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尚榮 (著)=Shang, Rong (au.) |
佛光山佛教藝術理念探析: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看近現代佛教藝術的開展=See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uddhist Arts From Master Taixu to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221.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明清 |
44.星雲大師實踐人間佛教的方法:以西來寺為例 |
|
| | | | | |
222.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邵佳德 |
33.「人生的佛教」與「死、鬼的佛教」 ─ 以近代江浙地區為中心 |
|
| | | | | |
223.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金小方 (著)=Jin, Xian-fang (au.) |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夢=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and the Chinese Dream |
|
| | | | | |
224.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胡勇 |
55.即用顯體,空有相即:星雲模式的哲學探析 |
|
| | | | | |
225.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唐忠毛 (著)=Tang, Zhong-mao (au.) |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世俗化問題辨析=An Analysis of the Issues of Secular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226.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張家成 |
略述巨贊法師「新佛教」思想的理論與實踐 |
|
| | | | | |
227.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張華 |
29.中國佛教夢:走向世界弘法的新征程 —— 重溫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念與遺願 |
|
| | | | | |
228.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郭朝順 (著)=Guo, Chao-shun (au.) |
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Criticism,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On Humanistic Buddhism's "Human Nature" and "Modernity" |
|
| | | | | |
229.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陳永革 (著)=Chen, Yong-ge (au.) |
從「佛光禪」看當代禪法修學的人文特質=A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Humanity in Contemporary Chan Practices: Using "Fo Guang Chan" as Example |
|
| | | | | |
230.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陳堅 |
都市:「極樂」與「娑婆」之間 :論「人間佛教」的「都市波羅蜜」 |
|
| | | | | |
231.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麻天祥 =Ma, Tian-xiang |
神聖與世俗的相輔相成:人間佛教的幾個理論問題=Complementation between Sacred and Secular: Issues Concerning the Theo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232.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黃夏年 |
28.「中華佛教總會」的成立及其章程研究 |
|
| | | | | |
233.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黃國清 (著)=Huang, Kuo-ching (au.)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於當代領導學應用的探索研究=Exploration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to Modern Leadership |
|
| | | | | |
234.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董群 (著)=Dong, Qun (au.) |
人間佛教與儒佛交融:以太虛和星雲大師為中心=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Based on Master Taixu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235.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趙東明 (著)=Chao, Tung-ming (au.) |
試論現代神學能給予人間佛教的參考及反思 ─ 一種宗教對話與思想借用之嘗試=A Discussion on the Inspirations and Reflections which Contemporary Theology can Offer Humanistic Buddhism – An Attempt of Religious Dialogue |
|
| | | | | |
236.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劉立夫 |
54.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實踐品格 |
|
| | | | | |
237.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劉成; 殷瑋 |
53.源起佛陀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入世修行品質 |
|
| | | | | |
238.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劉鹿鳴; 趙印印 |
51.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簡議 |
|
| | | | | |
239.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蔡昌雄 (著)=Tsai Chang-hsiung (au.) |
人間佛教的示現:台灣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Humanistic Buddhism in Practice Hospice Care and Buddhist Chaplaincy in Taiwan |
|
| | | | | |
240.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謝大寧 |
26.人間佛教的文學觀與天台思想 |
|
| | | | | |
241.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韓國茹 (著)=Han Guoru (au.) |
為自己懺悔,為他人懺悔:星雲大師論經懺佛事=Repentance for Oneself, Repentance for Others -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Discussion on Buddhist Repentance Ceremony |
|
| | | | | |
242.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簡逸光 (著)=Chien Yi-kuang (au.) |
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A Study of the Spirit of Fo Guang Shan'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243.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釋妙益 (著)=Shih, Miao-yi (au.) |
從「柏林佛光山德文組」看德國弘法成效及佛教本土化=A Discussion on the Results of Buddhist Localization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Berlin Fo Guang Shan German Group |
|
| | | | | |
244.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釋德謙 |
32.印順法師淨土思想探析 |
|
| | | | | |
245.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釋慧擇 |
佛光山寺建築命名理念 |
|
| | | | | |
246.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釋彌山 |
以佛光山四大宗旨看越南佛教教會的發展 |
|
| | | | | |
247.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4 |
釋覺具 |
從星雲大師的飲食觀淺論佛光山的飲食文化 |
|
| | | | | |
248.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江俊龍 |
《佛光菜根譚》的語言風格=The Linguistic Style of Humble Table, Wise Fare |
|
| | | | | |
249.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吳光正 |
《海天遊踪》與佛光山的宗教性格=Hai-tian-you-zong and the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s of Fo Guang Shan |
|
| | | | | |
250.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李勇 |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道次第思想研究=A Study on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for the Stages of Humanistic Buddhist Practices |
|
| | | | | |
251.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李萬進 |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
|
| | | | | |
252.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李聖俊 |
星雲大師對淨土思想的當代詮釋與具體實踐=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on Pure Land: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and Concrete Practice |
|
| | | | | |
253.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杜保瑞 |
與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A Dialogue with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on "Ten Lessons on the Sutra of Eight Realizations" |
|
| | | | | |
254.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孟慶娟 |
從《百年佛緣》看星雲大師弘法創新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啟示 |
|
| | | | | |
255.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林育民 |
22.人間佛教實踐傳統之探討 ─ 以佛教經典與星雲大師對「直心」之論述為主 |
|
| | | | | |
256.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林佩瑩 |
23.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 ─ 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
|
| | | | | |
257.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林素玟 |
《往事百語》:星雲大師的生命敘事與終極療癒=The Hundred Sayings Series –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Life Narratives and Ultimate Healing |
|
| | | | | |
258.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洪燕妮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禪學理念探析=A Study on Master Hsing Yun's Theo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Chan School Concept |
|
| | | | | |
259.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孫國柱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 Based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and Practice about Symbiosis |
|
| | | | | |
260.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張仲娟 |
04.星雲大師禪思想探析 |
|
| | | | | |
261.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郭美星 |
0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性論思想初探 |
|
| | | | | |
262.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陳劍鍠 (著)=Chen, Chien-huang (au.) |
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及佛光淨土的創建=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Fo Guang Pure Land |
|
| | | | | |
263.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程恭讓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A Conceptual Study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Folk Beliefs |
|
| | | | | |
264.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程恭讓 |
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教史觀 |
|
| | | | | |
265.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黃玉真 |
17.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藝文化 ─ 以散文《往事百語》為例 |
|
| | | | | |
266.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楊文信 |
20.從「三教合一」到「人間佛教」─ 論《佛光菜根譚》對《菜根譚》的傳承與發展 |
|
| | | | | |
267.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鄧子美 |
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修行觀實踐與推進=The View on Cultivat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Practices and Propagation |
|
| | | | | |
268.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蕭愛蓉 |
從星雲大師禪淨之觀點探究其人間淨土之建構=A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Pure Land on Earth through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erspective on Pure Land and Chan |
|
| | | | | |
269.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賴永海 |
主題演說之二:佛法智慧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
|
| | | | | |
270.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韓傳強 |
06.星雲大師的佛教觀 |
|
| | | | | |
271.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譚潔 (著)=Tan, Jie (au.) |
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n Family Ethics |
|
| | | | | |
272.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釋妙寬 |
管窺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以淨土思想為核心=A Glimps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Early Mahayana Buddhism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 Using Pure Land Thought as the Core |
|
| | | | | |
273.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釋知悅 |
從《人生卜事》探討人間佛教的信仰觀=A Discussion on "Faith" in Humanistic Buddhism a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ositive Forecasts for Life" |
|
| | | | | |
274.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釋星雲 |
總序 |
|
| | | | | |
275. |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4 |
釋星雲 |
主題演說之一:人的重要 |
|
| | | | | |
276. |
2014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4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論牟宗三談法華經之性格與天台宗原初之洞見 |
|
| | | | | |
277.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丁海虎 (撰) |
論華嚴學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的復興 |
|
| | | | | |
278.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何孝榮 (撰) |
明朝華嚴名僧素庵真節與棲霞寺佛教 |
|
| | | | | |
279.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李萬進 (撰) |
圭峰宗密的華嚴禪心性論 |
|
| | | | | |
280.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杜保瑞 |
論牟宗三談法華經之性格與天台宗原初之洞見 |
|
| | | | | |
281.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邢東風 (撰) |
中國華嚴塔概觀 |
|
| | | | | |
282.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明成滿 |
民國佛教報刊對華嚴宗研究的史料價值 |
|
| | | | | |
283.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林光明 |
持松法師對近代華嚴中興的貢獻 |
|
| | | | | |
284.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索羅寧 (編) |
應縣木塔出土《圓教四門問答》初探 |
|
| | | | | |
285.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陳敏齡 (撰) |
西方淨土圖裡的華嚴世界 ── 以「當麻曼荼羅」為例 |
|
| | | | | |
286.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黃公元 |
延壽大師與華嚴文化 |
|
| | | | | |
287.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黃夏年 (撰) |
七塔寺溥常法師與華嚴學 |
|
| | | | | |
288.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趙錠華 |
天台華嚴圓教思想比較 |
|
| | | | | |
289.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劉聰 |
陽明心學與華嚴思想 —— 以王畿為研究中心 |
|
| | | | | |
290.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4 |
釋了意 (撰) |
宗密的華嚴禪思想 ── 從法界一心到華嚴禪修行思想的開展 |
|
| | | | | |
291.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向世山 (撰) |
宗密會通主客體的方法論 |
|
| | | | | |
292.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李治華 |
智儼的如來藏與佛性思想 |
|
| | | | | |
293.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周玟觀 |
華嚴法界觀中的隱喻探義 |
|
| | | | | |
294.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金易明 |
漢傳華嚴學之濫觴 世親《十地經論》體系及地論師學派義學探究窺豹 |
|
| | | | | |
295.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胡可濤 (撰) |
華嚴宗『人學』思想解讀—以宗密《華嚴原人論》為中心 |
|
| | | | | |
296.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胡勇 |
華嚴義學中的體用哲學思想初探 |
|
| | | | | |
297.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胡建明 =釋法音 |
綜述華嚴宗列祖之彌陀淨土觀 —— 以智儼、法藏、澄觀、宗密為中心 |
|
| | | | | |
298.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郝清新 |
華嚴宗的信仰與修行 |
|
| | | | | |
299.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崔中慧 (撰) |
德國收藏吐魯番出土早期《華嚴經》寫本殘片研究=A Study on Early Huayen Manuscript Fragments in German Collection |
|
| | | | | |
300.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陳士濱=Chen, Shi-Bin |
《華嚴經》「六根互用」之研究=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Six Sensory Organs” in the Avatamsaka Sutra |
|
| | | | | |
301.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陳琪瑛 |
華嚴美學理論之建構 |
|
| | | | | |
302.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劉鹿鳴 (撰) |
澄觀大師、李長者《華嚴經》疏論探析(二):華嚴判教 |
|
| | | | | |
303.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4 |
韓煥忠 (撰) |
成一法師的華嚴思想 |
|
| | | | | |
304.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王嘉威 (著) |
華嚴真空觀對天台三觀的涵攝 |
|
| | | | | |
305.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平燕紅 (著) |
《原人論發微錄》的儒佛之辯 |
|
| | | | | |
306.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吳國聖 |
華嚴經典中的「牛頭」:以梵、于闐、漢、藏、滿文等佛經譯本為主的討論 |
|
| | | | | |
307.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李雨鍾 (著) |
「理事無礙」與「事事無礙」之間的主體實踐——從西谷啟治看華嚴思想史上的爭議性問題 |
|
| | | | | |
308.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周延霖 (著) |
語言、概念對於真理或意義體系的理解困境——龍樹《中論》與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的四句分析 |
|
| | | | | |
309.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武紹衛 (著) |
山.城.天下:唐五代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傳播路線 |
|
| | | | | |
310.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邵佳德 |
近代女性居士與華嚴一宗之發展──以羅迦陵、何張蓮覺及孫張清揚為例 |
|
| | | | | |
311.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范明麗 (著) |
當代醫療方式轉向生命療癒之進路──以華嚴圓融思想為導向 |
|
| | | | | |
312.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師瑞 |
略議華嚴宗視域中的老莊觀 |
|
| | | | | |
313.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師瑞 (著) |
略議華嚴宗視城中的老莊觀 |
|
| | | | | |
314.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張翔 (著) |
中國長江流域的華嚴三聖造像研究 |
|
| | | | | |
315.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郭秀年 |
華嚴法藏「相即」思想之表現 |
|
| | | | | |
316.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郭磊 (著) |
新羅五臺山文殊信仰探源 |
|
| | | | | |
317.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稂荻 (著) |
法界緣起之特色分析 |
|
| | | | | |
318.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劉興松 (著) |
雲棲大師如何以華嚴圓頓教疏釋淨土的宗趣 |
|
| | | | | |
319.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蔡長志 (著) |
華嚴宗之緣起觀——以法藏思想為主 |
|
| | | | | |
320.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鄭興中 |
凈影慧遠判教觀略辯——兼論華嚴判教 |
|
| | | | | |
321.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韓朝忠 (著) |
應慈法師佛學思想蠡測 |
|
| | | | | |
322.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釋理揚 (著) |
法藏「性相通融」的詮釋 |
|
| | | | | |
323. |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5 |
釋養行 (著) |
祩宏援引澄觀《華嚴經疏鈔》思想入《阿彌陀經疏鈔》的解經方式 |
|
| | | | | |
324. |
2015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5 |
蔡耀明 |
佛法教學所示範的動物關懷與動物救度:既入世又出世的動物倫理=Buddhist Caring about Animals and Liberating Animals: Animal Ethics with Both Immanent and Transcendent Dimensions |
|
| | | | | |
325.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王公偉 |
40.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發展 ―― 以星雲大師為例 |
|
| | | | | |
326.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王彬 |
書評:「方便善巧」與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略評 |
|
| | | | | |
327.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王彬 =Wang Bing |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與中國佛教國際化=The Buddha’s Light Shines on the Universe, the Dharma Water Forever Flows on the Five Continent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
|
| | | | | |
328.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王雪梅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評介 |
|
| | | | | |
329.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吳忠偉 |
成就「他者」欲求的菩薩行者――禪者、交互主體性與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日常語義」症療 |
|
| | | | | |
330.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李四龍 |
書評:演繹人間佛教的新力作 ―― 評程恭讓教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
|
| | | | | |
331.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李四龍 (著)=Li Shilong (au.) |
論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卓越貢獻=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Buddhism |
|
| | | | | |
332.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李利安 (著)=Li, Li-an (au.) |
大陸人間佛教面臨的主要問題=Humanistic Buddhism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Challenges |
|
| | | | | |
333.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李勇 |
書評: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宣導與創立:讀程恭讓教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
|
| | | | | |
334.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尚榮 (著)=Shang, Rong (au.) |
佛光山「人間音緣」初探=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Fo Guang Shan’s “Sounds of the Human World” |
|
| | | | | |
335.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邱永輝 |
34.佛教回傳印度之比較研究 ── 達磨波羅大菩提會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
|
| | | | | |
336.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邱高興 (著)=Qiu, Gao-xing (au.)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華嚴思想=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Huayan Thought |
|
| | | | | |
337.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唐忠毛 |
一種個性化的書寫方式與解釋模式 ―― 讀程恭讓教授新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
|
| | | | | |
338.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唐忠毛 (著)=Tang, Zhong-mao (au.) |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民間與民俗化問題淺論=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Secular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
|
| | | | | |
339.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孫國柱 (著)=Sun Guozhu (au.) |
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以「敬惜字紙」為例=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ractice of Co-existence through Cherishing Written and Printed Papers |
|
| | | | | |
340.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徐椿梁 |
50人間佛教的倫理性與社會意義 |
|
| | | | | |
341.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張文良 |
48.人間佛教與當代公共哲學的建構 |
|
| | | | | |
342.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張家成 |
朱鏡宙居士與中國近現代佛教 |
|
| | | | | |
343.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郭守仁 |
37.人間佛教研究方法轉進芻議 |
|
| | | | | |
344.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陳堅 (著)=Chen, Jian (au.) |
「人間佛教」需要「人間解釋」:論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創造性解釋=“Humanistic Buddhism” Needs a “Humanistic Interpretation”: A Discuss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m with Creativity |
|
| | | | | |
345.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程恭讓 |
2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
|
| | | | | |
346.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黃文斌 |
35.從星雲大師在馬來西亞弘法事蹟 探析其人間佛教內涵與開展 |
|
| | | | | |
347.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黃國清 |
書評:難得好書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深度閱讀 |
|
| | | | | |
348.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楊玉輝 (著)=Yang Yuhui (au.) |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中國佛教現代化 的引領示範作用=Humanistic Buddhis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Buddhism: How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Leads By Example in Chinese Buddhism |
|
| | | | | |
349.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劉有成 |
32.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新拓展 ―― 佛光山佛教實踐的一個側面 |
|
| | | | | |
350.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樊沁永 |
書評:返本開新的人間佛學 ―― 評程恭讓教授新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
|
| | | | | |
351.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蔡昌雄 (著)=Tsai Chang-hsiung (au.) |
淨土念佛法門在當代臨終照顧場域的實踐:臨終念佛經驗的現代詮釋=Actualization of the Pure Land Practice of Chanting the Buddha’s Name in Contemporary Hospice Care: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Chanting Sutras on the Deathbed |
|
| | | | | |
352.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蔡耀明 |
52.以《大寶積經.寶梁聚會.阿蘭若比丘品》 為依據的動物倫理實踐 |
|
| | | | | |
353.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謝大寧 |
44.「人間佛教」理論難題 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芻議 |
|
| | | | | |
354.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韓國茹 |
書評:歷史義理 相得益彰 ―― 評《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
|
| | | | | |
355.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韓國茹 (著)=Han, Guoru (au.) |
人間性與現代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模式之現代性的證成(一)=Relevant and Modern: Proof of Modernity i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ode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 |
|
| | | | | |
356.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釋妙寬 (著)=Shih Miao Kuan (au.) |
管窺阿毗達磨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法數思想略論=Looking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hidharma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A Discussion on the Philosophy of Buddhist Numerology |
|
| | | | | |
357.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6 |
櫻井義秀 |
51.進行「傾聽」的現代日本佛教 ── 應對社會需求的臨床宗教的嘗試 |
|
| | | | | |
358.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王雪梅 |
圓融的佛教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特質略論 |
|
| | | | | |
359.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王富宜 |
星雲大師佛教教育思想與實踐 ―― 以香港佛光道場義工教育為例 |
|
| | | | | |
360.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伍先林 |
星雲大師的佛教現代化及人間佛教思想 |
|
| | | | | |
361.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吳光正; 楊宏 |
08.《十大弟子傳》與「新僧」星雲的僧團理念 |
|
| | | | | |
362.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李明書 (著)=Lee, Ming-Shu (au.) |
從佛教的「解脫觀」看人間佛教的實踐意義 以《雜阿含經》與星雲大師之著作為依據=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rough the Concept of Mokṣa in Buddhism: Based on the Samyuktāgama Sutra and the Writing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363.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李勇 (著)=Li, Yong (au.) |
佛光禪的止觀思想=Samatha and Vipasyana in Fo Guang Chan |
|
| | | | | |
364.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李萬進 (著)=Li, Wan-jin (au.) |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A Discussion on “Transcendence” in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
|
| | | | | |
365.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李廣良 |
佛法與生活 ―― 星雲大師「佛法生活化」 與「生活佛法化」片論 |
|
| | | | | |
366.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杜保瑞 (著)=Duh, Bau-ruei (au.) |
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Prajna Wisdom and Bodhi Mind: A Study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ind Practice Methods |
|
| | | | | |
367.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金小方 (著)=Jin, Xian-fang (au.) |
星雲大師的青年教育思想=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hilosophy of Youth Education |
|
| | | | | |
368.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洪修平 |
主題演說之二: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 |
|
| | | | | |
369.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翁翠苓 (著)=Weng Tsui-ling (au.) |
試論星雲大師涅槃觀=The Study of Nirvana i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hilosophy |
|
| | | | | |
370.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陳劍鍠 (著)=Chen, Chien-huang (au.) |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The Propagation Spirit of Advancing from “Reclusive Buddhism” to “Humanistic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Bodhisattva Concept of “Living Together in Co-existence” |
|
| | | | | |
371.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程恭讓 |
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
|
| | | | | |
372.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程恭讓 (著)=Cheng, Gong-rang (au.) |
理解現代人間佛教佛典詮釋思想及方法 的圭臬: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初探=The Standard for Understanding Modern Day Methods and Concept of Interpreting Sutra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mmentary on the Diamond Sutra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373.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黃公元 |
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融和性特色 ―― 以佛教內部融和為重點的考察 |
|
| | | | | |
374.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黃國清 (著)=Huang, Kuo-ching (au.) |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以其《般若經》著述為中心=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odern Interpretation on Prajna Wisdom: Focusing on His Publications on the Prajnaparamita Sutras |
|
| | | | | |
375.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董平 |
主題演說之三:從佛教中國化過程看「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
|
| | | | | |
376.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劉立夫 |
16.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 |
|
| | | | | |
377.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蕭麗華 (著)=Hsiao, Li-hua (au.) |
星雲大師詩歌創作的人間佛教關懷=The Pass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oetry |
|
| | | | | |
378.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賴永海 |
主題演說之一: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特質 |
|
| | | | | |
379.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羅淩 |
11.《千江映月――星雲說偈》 的選偈範圍與特徵探微 |
|
| | | | | |
380.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釋妙願 (著)=Shih Miao Yuan (au.) |
從《人間福報》「讀報教育」探討佛教 的社會教化功能=Merit Times “Newspaper in Education” Program and the Role of Buddhism in Social Education |
|
| | | | | |
381.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釋依空 |
主題演說之四:佛光照五洲~佛光山海外弘法略記――以西來寺為例 |
|
| | | | | |
382.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釋知悅 (著)=Shih, Zhi Yue (au.) |
人間佛教與宗教觀光的再定義:佛陀紀念館神聖與世俗的融合=Humanistic Buddhism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Religious Tourism”: The Buddha Memorial Center as an Integration of Sacred and Profane Space |
|
| | | | | |
383.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釋星雲 |
總序 |
|
| | | | | |
384.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釋德謙 |
25.人間佛教教育之發展 ―― 以印順導師與星雲大師為例 |
|
| | | | | |
385.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闞正宗 (著)=Kan, Cheng-Tsung (au.) |
無聲唱出百年病:民國佛教與青年星雲 (1939-1949) 的「人間僧伽教育」觀=Silently Singing out Hundred Years of Fault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erspective on Humanistic Monastic Education |
|
| | | | | |
386. |
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6 |
顧瑞雪 (著)=Gu Ruixue (au.) |
論《佛光菜根譚》與《菜根譚》之差異=A Discussion on the Contrast between Humble Table, Wise Fare (Fo Guang Cai Gen Tan) and Cai Gen Tan |
|
| | | | | |
387.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米德昉 |
大足多寶塔宋代五十三參造像的考察=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ong Dynasty Statues of Sudhanakumara Visiting Fifty-three Kalyanamitra in Duobao Pagoda in Dazu |
|
| | | | | |
388.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杜保瑞 (撰) |
對牟宗三詮釋天臺宗五時八教觀對比華嚴宗的反思 |
|
| | | | | |
389.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沈順福 |
性起與華嚴宗的哲學基本問題 |
|
| | | | | |
390.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周玟觀 |
朝聖、返俗與修道之旅 ──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行旅譬喻探義 |
|
| | | | | |
391.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索羅寧 (撰)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依普賢行願 略禮懺念誦儀》初探 |
|
| | | | | |
392.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崔紅芬 |
西夏文《普賢行願品》疏序譯釋及相關問題考證 |
|
| | | | | |
393.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許淳熙 |
華嚴藝術的特徵與米芾書法 |
|
| | | | | |
394.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陳士濱=Chen, Shi-Bin |
《華嚴經》與《中論》「緣起性空」哲學思想研究 ── 以〈十定品〉及〈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經文為例=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the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the emptiness of nature” in Avatamsaka Sutra and Madhyamaka-Kārikā— Taking “The Ten Concentration” and “The Qualities of the Buddha’s Embellishments and Lights” as Examples |
|
| | | | | |
395.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陳紅兵 =Chen, Hong-bing |
法藏法界緣起論的生態世界觀意義=On Fa-zang’s Dharmadhatu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World View |
|
| | | | | |
396.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董群 |
從宗密的《原人論》看華嚴宗判教觀的發展 |
|
| | | | | |
397.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趙曉星 (撰) |
莫高窟第 361 窟的華嚴主尊 ── 莫高窟第 361 窟研究之十二 |
|
| | | | | |
398.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趙錠華 (撰) |
略論天臺華嚴的止觀思想 |
|
| | | | | |
399.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劉衛林 |
唐宋詩學造境說與華嚴哲學思想 |
|
| | | | | |
400.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釋果琴 |
英譯《華嚴疏鈔》的重重挑戰=The Fourfold Challenges to Translating the Avataṃsaka Commentaries and Subcommentaries |
|
| | | | | |
401.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何孝榮 |
從高僧到大師:論憨山德清的嶗山生涯 |
|
| | | | | |
402.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李萬進 |
華嚴宗金獅三性研究 |
|
| | | | | |
403.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邱高興 (撰) |
《華嚴經〈阿僧祗品〉》中的數量觀念及其闡釋 |
|
| | | | | |
404.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胡勇 |
于闐還是潤州:《華嚴經》與牛頭山 |
|
| | | | | |
405.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范觀瀾 |
成公長老與我 |
|
| | | | | |
406.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張文良 =Zhang, Wen-liang |
靈辨的實像與虛像──以法藏的《靈辨傳》考察為中心=The Truth and Fiction of Lingbian Centered on Fazang’s The Biography of Lingbian |
|
| | | | | |
407.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陳永革 |
從「教內別傳」到「華嚴專宗」: 論百年華嚴的思想闡釋及其歷史演進 |
|
| | | | | |
408.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陳英善 =Chen, Ying-shan |
教宗賢首‧行在彌陀=Researching the Teachings of Hua-yen and Practicing the Way of Pure Land |
|
| | | | | |
409.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彭無情 |
于闐佛教與華嚴經典 |
|
| | | | | |
410.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黃公元 |
杭州海潮寺與華嚴大學=Hangzhou Haichao Temple and Huayan Institute |
|
| | | | | |
411.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黃夏年 |
關於月霞法師傳記的芻議 ── 兼評蔣維喬對月霞法師的看法 |
|
| | | | | |
412.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楊維中 =Yang, Wei-zhong |
明代普泰系、高原明昱系華嚴宗、唯識學傳承考述=A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of Huayan School and Yogacara in the Cliques of Putai and Gaoyuan Mingyu in the Ming Dynasty |
|
| | | | | |
413.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賴文英 |
「普賢行」與「文殊願」 ── 文殊、普賢二聖信仰探源 |
|
| | | | | |
414.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韓煥忠 |
南亭長老的華嚴思想 |
|
| | | | | |
415.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釋法音 =Fa-yin |
論華嚴菩薩道的「清淨信」與「信滿成佛義」=On “Pure Faith”(清淨信) and “Full Faith and Becoming Buddha”(信滿成佛) of Bodhisattva’s Way of Hua-yan |
|
| | | | | |
416. |
2015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
2015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空海的佛教儀式與東亞佛教文化交流 |
|
| | | | | |
417.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尤惠貞 |
人間佛教與大學生命教育 -- 以南華大學三好友善校園推動品德教育為例之論析 |
|
| | | | | |
418.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何方耀 |
宗門禪與傳統禪的區別及其在當代生命教育中的意義 |
|
| | | | | |
419.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宋躍華 |
以佛教文化引導大學生自我改善的實踐 |
|
| | | | | |
420.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杜保瑞 |
星雲大師《往事百語_皆大歡喜》書中的生命教育 |
|
| | | | | |
421.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林孟蓉 |
佛教「牧牛圖」與「牧象圖」對大學生命教育所揭示的禪修與自覺之路=ThBuddhism Ox-herding and Elephant-herding Pictures attempt to promulgate for the University life education and repair road of the determination |
|
| | | | | |
422.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徐郁縈 |
廿年有成 -- 馬來西亞東禪佛教學院之教學特色與學習成效=Two decades of achievements: The educational featur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F.G.S. Dong Zen Buddhist Institute in Malaysia |
|
| | | | | |
423.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陳堅 |
“人間佛教”與大學生的“生命教育” -- 從大學生的自殺說起 |
|
| | | | | |
424.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廖俊裕 |
慈心三昧作為人間佛教生命教育的實踐途徑 |
|
| | | | | |
425.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釋永東 |
佛教九品往生之生命教育對大學生之啟發 -- 以佛光大學佛學系104-1學期「淨七」課程學生為例=How Elements of Life Education with the Nine-Levels Rebirth of Buddhism, inspire university students -- As seen in th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Buddhist Students of Fo Guang University participating in the "7-Day Meditation Retreat" in the 104-1 Semester |
|
| | | | | |
426. |
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釋照澄 (著)=Shih, Chao-cheng (au.) |
以「別境心所」設計相應於「五戒」的實驗性生命教育課程 -- 以預防「成癮行為」為例=Take "Five Mental Concomitants That Are Contingent on Their Objects" as a Core to Design an Experimental Curriculm Corresponding to The Five Precepts: Take Preventing Addiction for Example |
|
| | | | | |
427.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余怡 (著) |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與華嚴思想之融攝 |
|
| | | | | |
428.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吳海明 (著) |
論法藏本體論對唐君毅思想的影響 |
|
| | | | | |
429.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易中亞 (著) |
常惺法師對華嚴思想的理解和應用 |
|
| | | | | |
430.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崔韓穎 (著) |
宗密與朱熹道統譜系的確立 |
|
| | | | | |
431.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連健亨 (著) |
中國「夢」觀念與華嚴思想的相遇——以《曹溪一滴·雲山夢語摘要》為論 |
|
| | | | | |
432.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郭磊 (著) |
韓國古代菩薩住處信仰的形成 |
|
| | | | | |
433.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陳宗元 (著) |
法藏與陳那在三性上理解的特殊性——以「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依他起性篇為中心 |
|
| | | | | |
434.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賴學輝 (著) |
民國華嚴僧教育——以釋慈舟的興學活動為例 |
|
| | | | | |
435.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韓瑞 (著) |
法藏「五教十宗」判教思想辨析 |
|
| | | | | |
436.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釋天運 (著) |
普賢行願之發微 |
|
| | | | | |
437.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釋宏坤 (著) |
論華嚴之「富貴」 |
|
| | | | | |
438.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釋真地 (著) |
從《華嚴經‧淨行品》探討慈悲心培養 |
|
| | | | | |
439.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釋堅元 (著) |
華嚴宗對地藏菩薩救度重心轉向之初探 |
|
| | | | | |
440. |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6 |
釋透靜 (著) |
《華嚴經》發光地五神通之研究 |
|
| | | | | |
441.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方雲=Fang, Yun |
從《雲禪畫》之創作實踐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善巧方便=A Discussion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Skillful Means in the Medium of the Visual Arts: A Case Study of “Cloud Chan Art” |
|
| | | | | |
442.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王彬 =Wang Bing |
佛教國際化進程中的佛光山「佛教本土化」實踐=Internationalized Buddhism with Fo Guang Shan’s “Localized Buddhism” |
|
| | | | | |
443.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王富宜 (著)=Wang, Fuyi (au.) |
慈善與教化 — 香港佛光道場的慈善活動=Charity and its Instruction: Charity Events at Fo Guang Vihara Hong Kong |
|
| | | | | |
444.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李四龍 (著)=Li, Si-long (au.) |
以「人間佛教」的實踐認識「人文宗教」:兼談「佛光宗」的時代特色=On Humanistic Religion in the Approache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 Discussion on Epoch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 Guang School |
|
| | | | | |
445.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李向平 =Li, Xiang-ping |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構成:以星雲大師的佛教思想為中心=Divinity in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Foundation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Buddhist Thought |
|
| | | | | |
446.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李芝瑩 (著)=Li, Zhi-ying (au.) |
典範重塑 — 從《畫說十大弟子》 談佛教生命教育的當代實踐=Role Models: Using the Comic Book The Ten Great Disciples as Buddhist Life Education for Modern Day Practice |
|
| | | | | |
447.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狄其安 (著)=Di, Qian (au.) |
以音聲做佛事、用歌聲弘佛法:台灣佛光山梵唄與佛歌之探究=Dharma Function with Sound, Dharma Propagation with Music: A Study of Buddhist Hymns and Buddhist Songs of Fo Guang Shan |
|
| | | | | |
448.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孟慶娟 (著)=Meng, Qingjun (au.) |
雲湖書院首期經典研修班 — 可借鑑的信眾教育模式=The Inaugural Yunhu Sutra Study Clas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of Buddhist Believers in Mainland China |
|
| | | | | |
449.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洪燕妮 =Hong, Yanni |
從《絕觀論》談牛頭禪人間精神的三重向度=A Study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Treatise on the Ceasing of Notions of Ox-Head Chan |
|
| | | | | |
450.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唐忠毛 (著)=Tang, Zhong-mao (au.) |
人間佛教的「普泛原則」與「歷史維度」 — 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啟發=The “Universalism” and “Historicism” of Humanistic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nd Venerable Master Fa Fang's Thoughts on the Ideolog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451.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張曉林 (著)=Zhang, Xiao-lin (au.) |
略論星雲大師的基督教觀=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erspective on Christianity |
|
| | | | | |
452.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陳堅 (著)=Chen, Jian (au.) |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 — 以佛耶比較為背景=Humanistic Buddhism: Flexible Outreach for the Sake of Human Salvation |
|
| | | | | |
453.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黃國清 (著)=Huang, Guo-qing (au.) |
星雲人間佛教應用於企業倫理之理論與實踐的探索=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mployment of Corporate Ethics in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454.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翟本瑞 (著)=Jai, Ben-ray (au.) |
人間佛教的入世參與=The Inner-worldly Involvemen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455.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
2017 |
韓國茹 =Han, Guoru |
內在超越與完全他者: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及其他=Immanent-transcendence and the Concept of All for Oth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Thought |
|
| | | | | |
456.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尤惠貞 (著)=You, Hui-chen (au.) |
人間佛教的生命關懷與人文療癒:以星雲大師談身心的安住為主的論析=The Life Care and Humanities Therap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n Analysis Based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alk, “The Calm-Abiding of Body and Mind” |
|
| | | | | |
457.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王志遠 |
主題演說之二:佛光山是時代特色人間佛教的典範 |
|
| | | | | |
458.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李聖俊 (著)=Lee, Sheng Chun (au.)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教育理念與人間淨土思想的關係=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Concep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t Education and his Thought of Pure Land |
|
| | | | | |
459.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杜保瑞 (著)=Du, Bao-rui (au.) |
《老二哲學》中的星雲大師工夫心法=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hilosophy of Being Second and the Heart of the Dharma of this Epoch |
|
| | | | | |
460.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尚榮 =Shang, Rong |
從《星雲日記》看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eory of Art: Based on Hsing Yun’s Diaries |
|
| | | | | |
461.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孫國柱 (著)=Sun Guozhu (au.) |
「同體共生」的精神來源:以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第二次主題 演說為依據=The Spirit of “Oneness and Coexistence”: A Study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Second BLIA Conference Keynote Speech |
|
| | | | | |
462.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高文強 =Gao, Wen-qiang |
書寫亦修行: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之意義=Writing and Cultivation: 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Writing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463.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常紅星 =Chang, Hong-xing |
從世俗到淨土 -- 星雲大師《維摩經》詮釋理路探究=From the Profane to the Pure Land: An Investigation into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
|
| | | | | |
464.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張家成 |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On Humanistic Spirit: An Analysis of the Humanistic Buddhist Thought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465.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程恭讓 |
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
|
| | | | | |
466.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程恭讓 (著)=Cheng, Gong-rang (au.) |
《法華經》「法師」理念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平等思想=The Idea of “fashi” in the Saddharmapuṇḍarīka and the Concept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on the Equality among Monastics and Laity |
|
| | | | | |
467.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董群 =Dong, Qun |
禪是什麼?星雲大師的觀點:以「禪是人間佛教」為中心=What is Cha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Using “Chan is Humanistic Buddhism” as Central Reference |
|
| | | | | |
468.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鄧子美 (著)=Deng, Zi-mei (au.) |
人間佛教概念新闡 -- 以星雲大師近年之相關論述為主要依據=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ccording to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Discourses in Recent Years |
|
| | | | | |
469.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賴永海 |
主題演說之一:把「求」的佛教變成「給」的佛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給當代佛教的啟示 |
|
| | | | | |
470.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釋星雲 |
總序 |
|
| | | | | |
471. |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
2017 |
闞正宗 (著)=Kan, Cheng-Tsung (au.) |
青年星雲的青年六書:人間佛教正信與改革的篇章=On Six Letters to Youths: An Early Work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Letters on the Reform of Buddhism and Humanistic Buddhist Faith |
|
| | | | | |
472.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米德昉 (著) |
川渝地區柳本尊一系佛教造像體系中的華嚴題材 |
|
| | | | | |
473.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俞懿嫻 (撰) |
方東美論華嚴法界緣起 |
|
| | | | | |
474.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崔中慧 (著)=Cui, Zhong-hui (au.) |
敦煌藏經洞出土北魏《華嚴經》寫本研究 |
|
| | | | | |
475.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崔紅芬 (著)=Cui, Hong-fen (au.) |
《圓覺經》及相關經典的考證1 ── 以黑水城、拜寺溝方塔文獻為主 |
|
| | | | | |
476.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張凱 (著) |
敦煌出土地論文獻中的佛身說 |
|
| | | | | |
477.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陳清香 (著)=Chen, Qing-xiang (au.) |
華嚴蓮社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的圖像探討 |
|
| | | | | |
478.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董群 (著)=Dong, Qun (au.) |
華嚴理事觀對於中國傳統本土哲學的超越 |
|
| | | | | |
479.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釋如碩 (著); 越建東 (著)=Yit, Kin-tung (au.) |
「別理隨緣」的再探討 |
|
| | | | | |
480.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釋果琴 (著) |
華嚴疏鈔的重重英譯法 |
|
| | | | | |
481.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吳新欽 (著)=Wu, Xin-qie (au.) |
康有為佛語書法中的華嚴思維傳播 |
|
| | | | | |
482.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周玟觀 (著) |
觀無生性,味無差別論華嚴經教的身體概念譬喻與文化特殊性 |
|
| | | | | |
483.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桑寶靖 (著) |
論華嚴宗對唐人詩歌創作的影響 |
|
| | | | | |
484.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張勇 (著)=Chang, Yung (au.) |
帝網天珠:華嚴詩性精神譾論 |
|
| | | | | |
485.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陳俊吉 (著) |
唐五代〈入法界品〉經變圖像發展探究 |
|
| | | | | |
486.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王富宜 (著)=Wang, Fu-yi (au.) |
論澄觀對慧苑「迷真異執教」的批判 |
|
| | | | | |
487.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李治華 (著) |
智儼唯心思想的發展脈絡 |
|
| | | | | |
488.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李萬進 (著) |
簡析常惺法師的華嚴法界觀 |
|
| | | | | |
489.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林孟蓉 (著) |
論《華嚴經》中「五十三參」之多元意義與文化交涉 |
|
| | | | | |
490.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林建勳 (著) |
法藏大師「無盡說」表述對華嚴教法的意義 |
|
| | | | | |
491.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金子昭 (著)=Kaneko, Akira (au.) |
《華厳経》〈入法界品〉の現代的意義 |
|
| | | | | |
492.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張愛萍 (著) |
《華嚴宗佛祖傳》中伯亭續法之教觀思想初探 |
|
| | | | | |
493.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陳英善 (著) |
華嚴大海十相 |
|
| | | | | |
494.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黃夏年 (著) |
《華嚴經》與海洋文明—以「世界海」為例 |
|
| | | | | |
495.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楊維中 (著) |
《華嚴經十地品》所言十地的修行諸行相略述 |
|
| | | | | |
496.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劉鹿鳴 (著) |
澄觀大師、李長者《華嚴經》疏論探析(三):宗要 |
|
| | | | | |
497.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韓煥忠 (著)=Han, Huan-zhong (au.) |
南亭和尚對孝道的弘揚 |
|
| | | | | |
498.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釋法音 (撰) |
試論印度哲學之<puruṣa 原人>與密宗所論<原人>究竟有無思想關聯性? —以回應李志夫教授所問密宗<原人>之語義問題 |
|
| | | | | |
499.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釋惠敏 (著); Bhikkhuni Dhammadinna (著) |
《華嚴經》修慈法門與于闐語《贊巴斯特之書》第三章之禪觀分析 |
|
| | | | | |
500. |
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釋普超 (著)=Shih, Pu-chao (au.) |
從《十地經論》「六相」思想論智儼法師華嚴學的哲學意蘊 |
|
| | | | | |
501. |
2016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
2016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儀式:以平安時代日本佛教儀式中的漢傳成分為核心 |
|
| | | | | |
502. |
2016漢傳佛教組廷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6 |
周海軍 (著) |
試述9世紀中葉日本真言宗僧人如唐巡禮的路線與求法內容 |
|
| | | | | |
503.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平燕紅 |
《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的校注 |
|
| | | | | |
504.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武紹衛 |
印圖中的信仰:從《一乘法界圖》到回文《般心讚》——兼論普通僧眾對圖像、圖形的製作與運用 |
|
| | | | | |
505.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高亮 |
常惺法師的佛法救國論 |
|
| | | | | |
506.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張旭 |
黑水城《華嚴感通靈應傳記》初探 |
|
| | | | | |
507.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梁峻銘 |
言說與修行——淺析淨影慧遠〈證教兩行義〉 |
|
| | | | | |
508.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莊慧娟 |
莫高窟85窟「入法界品」圖像與榜題析論 |
|
| | | | | |
509.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馮世綱 |
由胡賽爾「現象學」再探華嚴宗的「法界觀」 |
|
| | | | | |
510.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謝獻誼 |
從《物不遷正量論》試探空印鎮澄的華嚴學思特點 |
|
| | | | | |
511.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蘇相君 |
「一真法界」概念內涵之豐富化 ─ 從唯識今學、密教到李通玄及澄觀前期 |
|
| | | | | |
512.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釋天映 (著) |
方便智探究——《華嚴經.十地品》與縱橫家思想會通 |
|
| | | | | |
513.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釋果淳 |
遠行地菩薩的「純無相觀」和「不退轉位」之義涵 |
|
| | | | | |
514.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釋法忍 (著) |
從原始佛教到大乘初期般若中道思想的源流及其對中國華嚴宗的影響 |
|
| | | | | |
515.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釋德安 |
華嚴初發菩提心教法指要 |
|
| | | | | |
516.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釋養行 |
《華嚴經‧入法界品》對菩薩依報及正報述敘所展現的福德利生觀 |
|
| | | | | |
517. |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7 |
釋覺雲 |
《十住毘婆沙論》中念佛法門之探究 |
|
| | | | | |
518.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尹邦志 (著)=Yin, Bang-zhi (au.) |
一切法如幻:寂護和太虛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比對=All dharmas are like illusions - The Comparison of Śāntarakṣita and Master Taixu’s Interpretation of Laṅkāvatāra Sūtra |
|
| | | | | |
519.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尤惠貞 (著)=You, Huey-jen (au.) |
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與生命教育意涵=Modern Essenc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Education |
|
| | | | | |
520.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王彬 (著)=Wang Bin (au.) |
菩薩行的現代轉型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The Transformation of Bodhisattva Practices in the Modern World: A Study on the Practice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Teachings |
|
| | | | | |
521.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吳忠偉 (著)=Wu, Zhong-wei (au.) |
智圓的「秩序之學」與近世佛教的職能定位=Zhi Yuan’s Theory of Sequence and the Functional Position of Modern Buddhism |
|
| | | | | |
522.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李向平 (著)=Li, Xiang-ping (au.) |
「德化政治」: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方式 — 以星雲大師的政治思想為中心=“Moralized Politics”: A Concrete Practical Method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Focused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olitical Ideas |
|
| | | | | |
523.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李利安 (著)=Li, Li'an (au.) |
危機與轉機 — 以澳洲人間佛教為主要觀察對象=Crisis and Turning Points: Humanistic Buddhism in Australia as a Main Observation |
|
| | | | | |
524.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杜保瑞 (著)=Duh, Bau-ruei (au.) |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閱讀心得=A Book Review: Humble Table, Wise Fare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525.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狄其安 (著)=Di, Qian (au.) |
論漢譯佛經音樂史料中所體現的人間性=The Humanistic Nature Revealed through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Music |
|
| | | | | |
526.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邱高興 (著)=Qiu, Gao-xing (au.) |
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弘化為中心的社會交往 — 以1991年《星雲日記》所記為主=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Social Interaction through Humanistic Buddhism Propagation - Based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Diaries |
|
| | | | | |
527.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唐忠毛 =Tang, Zhong-mao |
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 —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On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Master Taixu to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528.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常紅星 (著)=Chang, Hong-xing (au.) |
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研究=A Study of Thoughts on Gender Equality in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529.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陳永革 (著)=Chen, Yong-ge (au.) |
「好的佛教」 —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內涵建構的「體系性」=“Good Buddhism”: Discussion on the Systematizat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ssen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530.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程恭讓 |
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
|
| | | | | |
531.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程恭讓 (著)=Cheng, Gong-rang (au.) |
從《勝鬘經》看佛教的社會思想理論=A Study on the Social Thought Theory of Buddhism from the View of the Queen Śrīmālā Sūtra |
|
| | | | | |
532.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黃國清 (著)=Huang, Kuo-ching (au.) |
星雲大師的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的原理與應用=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Avalokitesvara and Amitabha’s Models of Management |
|
| | | | | |
533.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翟本瑞 (著)=Jai, Ben-ray (au.) |
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Networks Theory |
|
| | | | | |
534.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樓宇烈 |
主題演說: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 |
|
| | | | | |
535.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樊沁永 (著)=Fan, Qinyong (au.) |
權變與善巧方便 — 佛教漢譯的文化攝受與抉擇=Expedient Means and Upāyakauśalya: Cultural Acceptance and Preference of Buddhist Chinese Translation |
|
| | | | | |
536. |
20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8 |
鄧子美 (著)=Deng, Zi-mei (au.) |
人間佛教與當代多元文化社會 — 略論囿於傳統之思惟=Humanistic Buddhism and Modern Multicultural Society: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
|
| | | | | |
537.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米德昉 (著) |
12 - 13 世紀川渝佛教「趙智鳳派」及其石窟造像 |
|
| | | | | |
538.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吳新欽 (著)=Wu, Xin-qie (au.) |
隋代敦煌袁敬姿所寫華嚴經寫卷的傳播 |
|
| | | | | |
539.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李萬進 (著)=Li, Wan-jin (au.) |
法眼文益華嚴禪思想研究 |
|
| | | | | |
540.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周玟觀 (著)=Chou, Wen-kuan (au.) |
從「詞彙」層面探討《華嚴經》之「譬喻映射」現象 ── 以身體概念域為主 |
|
| | | | | |
541.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林建勳 (著)=Lin, Chien-hsun (au.) |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金獅子」與「十鏡」比喻之研究 |
|
| | | | | |
542.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俞懿嫻 (著)=Yu, Yih-hsien (au.) |
華嚴與懷德海論「理」與「事」 |
|
| | | | | |
543.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范文俊 (著) |
越南華嚴經歷史與思想 |
|
| | | | | |
544.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徐銘謙 (著)=Hsu, Ming Chien (au.) |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版本體例考辨 |
|
| | | | | |
545.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桑寶靖 (著)=Sang, Bao-jing (au.) |
論蘇軾的華嚴禪觀及其詩歌創作 |
|
| | | | | |
546.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崔紅芬 (著)=Cui, Hong-fen (au.) |
元代重修《清涼國師妙覺塔記》考略 |
|
| | | | | |
547.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張愛萍 (著) |
達天通理及其華嚴思想特點淺析 |
|
| | | | | |
548.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陳俊吉 (著)=Chen, Chun-chi (au.) |
宋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成因探究 |
|
| | | | | |
549.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陳英善 (著)=Chen, Ying-shan (au.) |
華嚴‧禪之關係 ── 深明法界觀 好喫趙州茶 |
|
| | | | | |
550.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陳敏齡 (著)=Chen, Miin-ling (au.) |
黃檗獨湛與華嚴思想 ── 兼論佛教融合主義(syncretism)的根底 |
|
| | | | | |
551.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劉因燦 (著)=Liou, Yin-tsan (au.) |
《釋摩訶衍論》與 10-13 世紀的中土華嚴學 |
|
| | | | | |
552.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7 |
崔中慧 (著)=Tsui, Chung-hui (au.) |
北朝《華嚴經》寫經與刻經初步考察 |
|
| | | | | |
553.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牟立邦 (著) |
月霞法師與近代中國佛教的轉型復興 ── 華嚴大學的創辦和延續 |
|
| | | | | |
554.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李玉珍 (著)=Li, Yu-chen (au.) |
華嚴蓮社的法脈與祖庭 |
|
| | | | | |
555.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李志夫 (著)=Li, Zhi-fu (au.) |
原《原人論》之「原人」 ―― 兼回應已故聖嚴法師《華嚴心詮》―― |
|
| | | | | |
556.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邢東風 (著)=Xing, Dong-feng (au.) |
學者乎?神人乎? ── 從神話傳說看歷史上的李長者像 |
|
| | | | | |
557.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金子昭 (著)=Kaneko, Akira (au.) |
從哲學人類學來看《原人論》的現代性意義 |
|
| | | | | |
558.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金易明 (著)=Jin, Yi-ming (au.) |
圭峰宗密融貫三教思想的背景、旨趣、影響芻議 ── 以宗密法師《華嚴原人論》相關內容為依據 |
|
| | | | | |
559.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施凱華 (著)=Shih, Kai-hua (au.) |
華嚴宗密《起信論疏注》於「圓覺真心」之詮釋進路 |
|
| | | | | |
560.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郭朝順 (著)=Kuo, Chao-shun (au.) |
《華嚴經》的哲學基本問題 |
|
| | | | | |
561.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楊維中 (著)=Yang, Wei-zhong (au.) |
論華嚴宗對《華嚴經十地品》的繼承與發展 ── 以「染淨緣起」與「法界圓融」為例 |
|
| | | | | |
562.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董群 (著)=Tung, Chyun (au.) |
論圭峰宗密對於清涼澄觀華嚴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以「法界」概念解釋和十重唯識(心)觀為個案 |
|
| | | | | |
563.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劉鹿鳴 (著) |
澄觀大師、李長者《華嚴經》疏論探析(四):圓教義 |
|
| | | | | |
564.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韓煥忠 (著)=Han, Huan-zhong (au.) |
南亭長老對《老子》的融會貫通 |
|
| | | | | |
565.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釋法音 (著) |
智儼的緣起思想 |
|
| | | | | |
566.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釋法音 (著)=胡建明 (au.) |
論法藏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之特色 ── 與智顗說《菩薩戒義疏》之比較 ── |
|
| | | | | |
567. |
2018 第七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議程 |
2018 |
Yu, Jimmy (著)=俞永峰 (au.) |
Master Sheng Yen’s life and the Embodiment of his Religious Vision=聖嚴法師的一生及其宗教觀的體現 |
|
| | | | | |
568. |
2018 第七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8 |
郭珮君 =Kuo, Pei-chun |
《天台座主記》所見日本平安時代天台宗的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Tendai Buddhism in Heian Japan in Tendaizasuki |
|
| | | | | |
569.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孫嚴 |
華嚴大學研究 |
|
| | | | | |
570.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張翔 |
試論婆羅浮屠華嚴圖像的幾種基本圖式 |
|
| | | | | |
571.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陳文慶 |
宋槧《冥樞會要》與宋代臨濟宗的華嚴轉向 |
|
| | | | | |
572.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陳廷嘉 |
從「理事無礙法界」到「事事無礙法界」的實踐問題——從西田哲學與西谷哲學談起 |
|
| | | | | |
573.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陸杰峰 |
智儼華嚴教學中的般若思想 |
|
| | | | | |
574.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趙化雨 |
印光法師的華嚴學說 |
|
| | | | | |
575.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賴學輝 |
從華嚴義學到華嚴宗——應慈法師復興華嚴之路 |
|
| | | | | |
576.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釋宏源 |
地前與戒相關的一個問題——體與戒體 |
|
| | | | | |
577.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釋道禮 =倪管嬣 |
奈良時期日本華嚴宗 ──以《華嚴宗章疏》初傳與祖庭東大寺為探討 |
|
| | | | | |
578. |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8 |
釋德安 |
華嚴初發菩提心觀法淺見 |
|
| | | | | |
579.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丁徐清 =Ding, Xuqing |
呂澂與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知性向度=Lü Che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verstand)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he 20th Century |
|
| | | | | |
580.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尤惠貞 =You, Hui-zhen |
當今社會中身心問題之省思與療癒 : 取徑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Self-examination and Healing of Psychosomatic Issu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Reference to Lif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581.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王若曦 =Wang, Ruoxi |
《金剛經講話》的修持論及其詮釋特點=On Cultivation and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Describing the Indescribable: A Discourse on the Diamond Sutra |
|
| | | | | |
582.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王彬 =Wang Bing |
關注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為中心的探討=Concerns for Social Issues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A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Practices Advocat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583.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王鶴琴 =Wang, Heqin |
溯源與流變 : 佛光山系統十八羅漢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Origin and Evolution: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of the Eighteen Arhats in Fo Guang Shan |
|
| | | | | |
584.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伊家慧 =Yi, Jiahui |
從印順法師到星雲大師 : 人間佛教佛陀觀的當代演進=The Contemporary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Buddha in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Master Yin Shun to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585.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李向平 =Li, Xiang-ping |
修持建設社會,戒律構成公德 : 星雲大師的社會修持理論=Cultivation Shapes Society, Discipline Establishes Social Moralit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eory of Social Practice |
|
| | | | | |
586.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李利安 =Li, Li-an |
佛教道德的理論支撐、基本特性及其與個人生活的關係=Buddhist Ethics: Fundamental Theory,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levance to Personal Life |
|
| | | | | |
587.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李廣良 =Lee, Guang-liang |
「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from a New Theory of Prajñā Perspective |
|
| | | | | |
588.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杜保瑞 =Du, Bao-ray |
《維摩詰經.菩薩品》的義理疏解=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dhisattvas” in the Vimalakīrti Sūtra |
|
| | | | | |
589.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狄其安 =Di, Qian |
洞鑑古今、高瞻遠矚 : 論星雲大師藝術思想對人間佛教的貢獻=Examining the Past and Present, Envisioning the Future: A Study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eory of Art and Its Contributions to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590.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邵捷 =Shao, Jie |
近代上海居士組織的佛教文化之傳播=Inspirations of Contemporary Lay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Shanghai: The Transmission of Buddhist Culture |
|
| | | | | |
591.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金易明 =Jin, Yimin |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念之淵源及思想背景=On "Life Buddhism" of Master Taixu: The Origin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
|
| | | | | |
592.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侯坤宏 =Hou, Kun-hong |
境外弘化 : 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Overseas Propagation: Fo Guang Shan Buddhist Associations in Malaysia |
|
| | | | | |
593.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唐忠毛 =Tang, Chung-mao |
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 : 以太虛、法舫、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An Analysi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Bodhisattva Path and its Integration into Society in Humanistic Buddhism: An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Master Taixu, Master Fafang,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594.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孫國柱 =Sun Guozhu |
「同體與共生」在佛光山價值體系中的位階 : 以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為基礎的研究=The Foregrounding of "Oneness and Coexistence" in Fo Guang Shan’s Value System: A Study Based on 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BLIA) Keynote Speeches |
|
| | | | | |
595.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陳堅 =Chen, Jian |
禮佛如佛在 : 以慧思大師《受菩薩戒儀》為中心=Paying Homage to the Buddha as if the Buddha Were Present: On Master Huisi’s The Liturgy for Receiving Bodhisattva Precepts |
|
| | | | | |
596.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陳劍鍠 =Chen, Chien-huang |
心不念而佛不作,佛不稱而心不顯 : 續法《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對「是心作佛」的修持詮釋=Xufa’s Explanation of “This mind is the Buddha” in his Annotated Commentary on Mahāsthāmaprāpta’s Perfect Understanding through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
|
| | | | | |
597.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程恭讓 =Cheng, Gong-rang |
序言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
|
| | | | | |
598.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程恭讓 =Cheng, Gong-rang |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修行學 : 《貧僧有話要說》關於人間佛教修行思想的綱要解說=On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s Advocat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ummary of Ideas on Cultivation in Hear Me Out: Messages from a Humble Monk |
|
| | | | | |
599.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黃國清 =Huang Kuo-ch'ing |
星雲大師對佛教經典之管理實用的當代詮解=On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pplied Management in Buddhist Texts |
|
| | | | | |
600.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黃凱 =Huang, Kai |
星雲大師的動物觀 : 兼論動物保護與人間淨土建設之關係=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f Animals: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imal Protection and Pure Land on Earth |
|
| | | | | |
601.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溫金玉 =Wen, Jin-yu |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 : 以《僧事百講·叢林制度》為中心=The One Hundred Lessons on Monastery Languages and Affairs: A Study of Monastery System in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602.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熊貴平 =Xiong, Guiping |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的建構=The Humanistic Buddha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in The Biography of Sakyamuni Buddha |
|
| | | | | |
603.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翟本瑞 =Jai, Ben-ray |
佛教作為一種志業 : 星雲大師的人間事業=Buddhism as a Pursuit: Humanistic Vocat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604.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樊沁永 =Fan, Qinyong |
「誠」與「不二」 : 儒佛精神哲學的參會=Honesty and Non-Duality: The Philosophy of Mind i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
|
| | | | | |
605.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鄧子美 =Deng, Tze-mai |
星雲大師闡發不生不滅義理之恆廣價值 : 略說人工智能證諸法自性「空」=The Lasting Value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x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Non-arising and Non-ceasing: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mptiness of All Phenomena |
|
| | | | | |
606.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釋星雲=Shih, Hsing-yun |
總序 |
|
| | | | | |
607.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19 |
釋慧開 =Shih, Huei-kai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信念「生命不死」的現代詮釋=A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Faith of “Life Does Not Die” |
|
| | | | | |
608.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Park, Jin-y (著)=朴眞暎 (au.) |
Li Tongxuan and Huayan Buddhism |
|
| | | | | |
609.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吳國聖 (著) |
西夏文《華嚴經》中的「孝」: 基於梵、藏、漢、西夏文本對勘之研究 |
|
| | | | | |
610.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李萬進 (著)=Li, Wan-jin (au.) |
圭峰宗密本覺真心思想研究 |
|
| | | | | |
611.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紀俊吉 (著)=Chi, Chun-chi (au.) |
華嚴思想對教育哲學的啟示 |
|
| | | | | |
612.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崔紅芬 (著)=Cui, Hong-fen (au.) |
五臺山南山寺印公碑考證 |
|
| | | | | |
613.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郭磊 (著)=Kwak, Roe (au.) |
高麗知訥的《華嚴論節要》研究 |
|
| | | | | |
614.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陳一標 (著)=Chen, Yi-biao (au.) |
從法界義的確立看華嚴與唯識的差異 |
|
| | | | | |
615.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陳士濱 (著)=Chen, Shi-Bin (au.) |
《華嚴經》〈離世間品〉之時空科學觀 |
|
| | | | | |
616.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陳俊吉 (著)=Chen, Chun-chi (au.) |
十一至十三世紀華嚴經變探究:以黑水城出土文獻為例 |
|
| | | | | |
617.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黃連忠 (著)=Huang, Lien-chung (au.) |
從《華嚴法界玄鏡》與《寶鏡三昧歌》 論華嚴思想與曹洞禪觀的交涉 |
|
| | | | | |
618.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8 |
董群 (著)=Tung, Chyun (au.) |
宗密的倫理思想研究:以孝論為中心 |
|
| | | | | |
619.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牟立邦 (著) |
南亭法師與戰後台灣華嚴宗的茁壯 |
|
| | | | | |
620.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李治華 (著) |
智儼的五教判 |
|
| | | | | |
621.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金易明 (著)=Jin, Yi-ming (au.) |
華嚴十地及世親菩薩《十地經論》義理思想芻議 |
|
| | | | | |
622.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侯坤宏 (著)=Hou, Kun-hung (au.) |
蔣維喬與《華嚴經疏鈔》 |
|
| | | | | |
623.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張愛萍 (著) |
伯亭續法及其《首楞嚴經灌頂疏》 |
|
| | | | | |
624.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陳英善 (著)=Cheng, Ying-shan (au.) |
法藏大師對般若真空之看法 |
|
| | | | | |
625.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楊維中 (著)=Yang, Wei-zhong (au.) |
元代大都以寶集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考述 |
|
| | | | | |
626.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劉因燦 (著)=Liou, Yin-tsan (au.) |
華嚴宗雲棲法系考論 |
|
| | | | | |
627.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劉鹿鳴 (著) |
李長者《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抉擇談 |
|
| | | | | |
628.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韓煥忠 (著)=Han, Huan-zhong (au.) |
南亭長老對《論語》的融會貫通 |
|
| | | | | |
629.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8 |
簡凱廷 (著)=Chien, Kai-ting (au.) |
晚明華嚴南方系戒雷道震(1601-1641)考略 |
|
| | | | | |
630. |
2018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
2018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日本平安時代後期的天台宗僧侶與政治勢力:攝關政治與護國思想的交涉 |
|
| | | | | |
631.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Huang, Yi-hsun (著)=黃繹勳 (au.) |
Rare Books by Ming Chan Master Hanyue 漢月 held at the Shanghai Library and Xiyuan Si=上海圖書館藏明代漢月禪師稀見文獻解題 |
|
| | | | | |
632.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Hung, Jen-jou (著)=洪振洲 (au.) |
Using Information Linking to Develop Smart Digital Tools for Research in Buddhist Studies=以資料鏈結發展智慧時代佛教經典數位研究資源 |
|
| | | | | |
633.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Lin, Hsin-Yi=林欣儀 |
A Study of Foshuo changshou miezui huzhutongzi jing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經: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 Dali Congshu 大理叢書 and Canonical Versions=《大理叢書》佛經寫本與歷代刻本藏經之關聯:以《佛說長壽護諸童子滅罪經》為例 |
|
| | | | | |
634.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Liu, Guo-wei (著)=劉國威 (au.) |
A Study of the Tibetan Versions of the Āryamañjuśrīnāmasaṅgīti=新舊《文殊真實名經》藏譯本在各類《甘珠爾》中的版本問題 |
|
| | | | | |
635.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Long, Darui (著)=龍達瑞 (au.) |
Colophons in the Yongle Northern Canon=《永樂北藏》的題記、牌記及其他 |
|
| | | | | |
636.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Nagasaki, Kiyonori (著)=永崎研宣 (au.) |
Toward an Ecosystem for Digital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Buddhist Studies |
|
| | | | | |
637.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Tanaka, Kenneth K. |
The Dream and Work of the English Tripitaka Translation Project |
|
| | | | | |
638.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Tsai, Sueyling (著)=蔡穗玲 (au.) |
The Stone Buddhist Sculptures and Sutras at Wofo Yuan, Anyue, Sichuan=藏經谷:四川安岳臥佛院石刻佛經 |
|
| | | | | |
639.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Venerable Dingyuan (著)=釋定源 (au.) |
A Study of the Mingseng zhuan chao 名僧傳抄=關於《續藏經》的底本問題:以《名僧傳抄》為例 |
|
| | | | | |
640.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Venerable Fachuang (著)=釋法幢 (au.) |
A Study of Chan Master Shuokui's Recorded Sayings=明清禪籍的刊行與入藏問題:以《碩揆禪師語錄》為例 |
|
| | | | | |
641.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Venerable Manji (著)=釋滿紀 (au.) |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Fo Guang Buddhist Canon 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藏經‧入藏目錄》考 |
|
| | | | | |
642.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Venerable Xianchao (著)=釋賢超 (au.) |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视角下的佛教大藏经 |
|
| | | | | |
643.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Wan, Chin-chuan (著)=萬金川 (au.); Shih, Chueh-guang (著)=釋覺冠 (au.) |
A Study of Ji shamen buying baisu dengshi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Analysis of its Variant Readings and Different Versions=異文的類型分析與藏經的源流考辨—《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諸本對勘為例 |
|
| | | | | |
644.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Wu, Jiang (著)=吳疆 (au.) |
The Carving of the Kaibao Canon in Tenth-century Chengdu=宋《開寶藏》成都雕造考 |
|
| | | | | |
645.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Yit, Kin-tung (著)=越建東 (au.) |
Introduction to Abhidhamma literature=巴利藏經中的阿毗達摩文獻 |
|
| | | | | |
646. |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Canons |
2019 |
Yoo, Boo-hyun (著)=柳富鉉 (au.) |
The Structure of the Kaibao Canon, Jin Zhaocheng Cano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Goryeo Canon, and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Goryeo Canon=《北宋開寶藏》與《金趙城藏》‧《高麗初雕藏》‧《高麗再雕藏》的構成 |
|
| | | | | |
647.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平燕紅 =Ping, Yan-Hong |
玉溪延俊小考=A Study on Yuxi Yanjun |
|
| | | | | |
648.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林悟石 |
無情即法身:禪宗系譜中的南陽慧忠之無情教義與華嚴思想 |
|
| | | | | |
649.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張文婷 |
政治視角下的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及其譯場組織 |
|
| | | | | |
650.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張宇心 |
慧苑的根機論及其與法藏教學的關係——以「教所被機」釋義為中心 |
|
| | | | | |
651.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陳廷嘉 |
華嚴學作為「禪淨合一」的一種方法——雲棲祩宏「禪淨合一」的實踐可能=Huayan as a solution to the consistency of Zen and Pure Land──A possible way of Yun-qi Zhu-hong’s “consistency of Zen and Pure Land” thought |
|
| | | | | |
652.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劉鐔靖 |
論《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的「法藏因素」與傳播關係 |
|
| | | | | |
653.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魏藝 =Wei, Yi |
南朝講經注疏對《華嚴經》的接受=The Reception of Avataṃsaka Sūtra in Lecture and Commentar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
|
| | | | | |
654.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譚井陽 |
論法藏在《大乘起信論義記》中的思想嬗變=On Fazang's Doctrine in Commentary on the Awakening of Mahāyāna Faith |
|
| | | | | |
655.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釋天映 |
現前地和遠行地探究—— 以《華嚴經.十地品》為主=The research of current and far away ― mainly based on Avatamsaka Sutra |
|
| | | | | |
656.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釋知文 |
試論《華嚴經》敘事模型及其象徵解讀的新方向 |
|
| | | | | |
657. |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19 |
釋隆明 |
李通玄五十三參相關釋文之研究——以德雲比丘為中心 |
|
| | | | | |
658.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尤惠貞 =You, Hui-zhen |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關係 — 以星雲大師之禪教詮解為主之論析=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Buddhism: An Analysis Based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Interpretation of Chan |
|
| | | | | |
659.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王若曦 (著)=Wang, Ruoxi (au.) |
星雲大師情愛觀對建設當代儒家愛情倫理的啟示=Love and Ethics in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Inspir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n Love and Relationships |
|
| | | | | |
660.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王彬 (著)=Wang Bin (au.) |
佛教的制度化重構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例=A Framework of the Systematization of Buddhism: Us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s Advocat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s Examples |
|
| | | | | |
661.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王雪梅 (著)=Wang Xuemei (au.) |
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性特徵=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Ideology of Pure Land on Earth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 | | | | |
662.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吳忠偉 (著)=Wu, Zhong-wei (au.) |
「自訟」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 「佛教仁學」形態學分析=“Self-indictment” and the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Buddhist-benevolence” i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663.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李利安 |
大陸人間佛教所面臨的宗教生態環境 — 關於當代中國大陸宗教深層問題的分析及應對 |
|
| | | | | |
664.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李明書 (著)=Lee, Ming-shu (au.) |
以星雲大師的「助念觀」看生命關懷=On Life Care fro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n Assistive Chanting |
|
| | | | | |
665.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李海波 (著)=Li, Hai-bo (au.) |
從「回歸佛陀本懷」看《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 — 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A Study on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ion, Comprehen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On the Concepts of Skillful and Expedient Me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urning to the Buddha’s Ori |
|
| | | | | |
666.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李廣良 (著)=Li, Guang-liang (au.) |
星雲大師般若思想略論=A Study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rajñā Ideology |
|
| | | | | |
667.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杜保瑞 =Duh, Bau-ruei |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悲智慧忍耐篇》 的閱讀心得=Reflection on the Chapter “Compassion, Wisdom, and Patience”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ble Table, Wise Fare |
|
| | | | | |
668.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狄其安 (著)=Di, Qian (au.) |
論漢傳佛教法會聲音元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bodied in the Dharma Service and Hymns of Han Buddhism |
|
| | | | | |
669.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金易明 (著)=Jin, Yimin (au.) |
將佛教信仰深植於人間關懷 —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脈絡淺探=Incorporating Buddhist Faith in Caring for Humanity: Investigating the “Human-Realm Buddhism” Ideology of Master Yinshun |
|
| | | | | |
670.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侯坤宏 (著)=Hou, Kun-hung (au.) |
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 — 以佛光山為例=From Taiwanese Buddhism to Hong Kong Buddhism: Taking Fo Guang Shan as an Example |
|
| | | | | |
671.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夏德美 (著) |
人間佛教思潮中的菩薩戒思想 — 以太虛為中心的考察=Notions of Bodhisattva Precepts in the Ideological Trend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n Investigative Focus on Master Taixu |
|
| | | | | |
672.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高文強 (著)=Gao, Wen-qiang (au.) |
詩通大美當悟之— 兼論星雲大師詩學的文學史意義=Realization of “Poetry Leads to Profound Beauty”: On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oetics |
|
| | | | | |
673.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常紅星 (著)=Chang, Hong-xing (au.) |
太虛大師女性觀研究=A Study of Master Taixu’s View on Women |
|
| | | | | |
674.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張文良 (著)=Zhang, Wen-liang (au.) |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Equality in Buddhism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675.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陳一標 (著)=Chen, Yi-biao (au.) |
三界唯心與星雲大師的經典詮釋=“The Three Realms are Created by the Mind”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
|
| | | | | |
676.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陳堅 (著)=Chen, Jian (au.) |
「寺若成,國即清」 — 天台宗與「人間佛教」=“Once a Temple Is Built, the Country Will Be Stable”: Tiantai School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677.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程恭讓 |
哲學詮釋學視域下現代人間佛教的 「傳統」智慧 |
|
| | | | | |
678.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程恭讓 |
代序-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 - 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 |
|
| | | | | |
679.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黃凱 (著)=Huang, Kai (au.) |
早期佛教佛陀說法標準模式問題探析=An Analysis of the Buddha’s Pedagogical Model in Early Buddhism |
|
| | | | | |
680.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溫金玉 |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 — 以《僧事百講.道場行事》為中心 |
|
| | | | | |
681.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董群 (著)=Dong, Qun (au.) |
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Humanistic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
|
| | | | | |
682.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熊貴平 (著)=Xiong, Guiping (au.) |
釋迦佛與心性佛 — 星雲大師重構《金剛經》的內在理據=Sakyamuni Buddha and Intrinsic Buddha: The Rationale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Restructuring of the Diamond Sutra |
|
| | | | | |
683.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翟本瑞 (著)=Jai, Ben-ray (au.) |
作為服務系統的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 as a Service System |
|
| | | | | |
684.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遲帥 (著)=Chi, Shuai (au.) |
人間佛教的現代社會想像=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685.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韓煥忠 (著)=Han, Huan-zhong (au.) |
星雲大師與南亭長老=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nd Venerable Elder Nan Ting |
|
| | | | | |
686.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魏常海 |
人間佛教與儒家思想 — 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 |
|
| | | | | |
687.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釋妙願 (著)=Shih Miao Yuan (au.) |
從四悉檀析論星雲大師的思想 — 再論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一系概念=Analysi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from the Four Siddhântas: Further Discussions on Skillful and Expedient Means Concepts in Mahayana Buddhism |
|
| | | | | |
688.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釋星雲 |
總序 |
|
| | | | | |
689.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2020 |
釋慧開 =Venerable, Huei-kai |
從人間佛教的「生命不死」信念論「安樂死」的迷思與解套之方=The Belief of “Life Never Dies” in Humanistic Buddhism: A Study on the Myth of Euthanasia and Its Resolutions |
|
| | | | | |
690.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
2020 |
鄧子美 |
多元現代性視域中的佛教與傳統 |
|
| | | | | |
691. |
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
2020 |
魏道儒 |
成長在中華文化沃土的人間佛教 |
|
| | | | | |
692.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Dilani, Nipunika (著) |
Spread of Hua Yen Buddhism in the World and its Impact on Beat Poetry |
|
| | | | | |
693.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Park, Jin-y (著) |
Ethical Imagination: Huayan Buddhism and Postmodern Ethics |
|
| | | | | |
694.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Waruni Tennakoon (著) |
Hua-yen Buddhism in the Lines of Selected Poetry |
|
| | | | | |
695.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周玟觀 (著)=Chou, Wen-kuan (au.) |
明清華嚴傳承史料中的靈驗敘事及隱喻 |
|
| | | | | |
696.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姚彬彬 (著)=Yao, Bin-bin (au.) |
晚近新儒家的華嚴思想探析 |
|
| | | | | |
697.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范文俊 (著) |
越南陳朝(1225-1400)華嚴思想論述 |
|
| | | | | |
698.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索羅寧 (著) |
宗密思想在西夏的發展: 《心地法門文》與西夏佛教中的「頓漸」 |
|
| | | | | |
699.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崔紅芬 (著)=Cui, Hong-fen (au.) |
法界緣起觀對構建當代人間淨土的思考 |
|
| | | | | |
700.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張文良 (著)=Chang, Wen liang (au.) |
法藏的如來藏緣起說及其理論意義 |
|
| | | | | |
701.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郭磊 (著)=Kwak, Roe (au.) |
韓國古代華嚴典籍的傳來與刊行=The Avatamsaka Sutra and its dissemination in Ancient Korea |
|
| | | | | |
702.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陳俊吉 (著)=Chen, Chun-chi (au.) |
宋遼金時期華嚴教主手印造像初探: 兼論佛門問訊手印意涵 |
|
| | | | | |
703.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陳劍鍠 (著)=Chen, Jian-huang (au.) |
續法《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判釋「稱名念佛」 的義理辨析 |
|
| | | | | |
704.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黃惠菁 (著)=Huang, Hui-jing (au.) |
北宋居士對華嚴思想的接受 ——以蘇軾、張商英為觀察核心 |
|
| | | | | |
705.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業露華 (著)=Ye, Lu-hua (au.) |
法藏大師燃指因緣略探 |
|
| | | | | |
706.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韓煥忠 (著)=Han, Huan-zhong (au.) |
吹萬廣真對《華嚴經》的禪學解讀 |
|
| | | | | |
707.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19 |
闞正宗 (著)=Kan, Cheng-tsung (au.) |
民國華嚴經疏鈔編印始末 ─ 以徐蔚如(1878-1937)的問題發現為中心 |
|
| | | | | |
708.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Ito, Makoto (著)=伊藤真 (au.) |
Teachings on Karmic Retribution in the Huayan jing and Zhancha jing |
|
| | | | | |
709.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西野翠 (著)=Nishino, Midori (au.) |
『華厳経』と『維摩経』 |
|
| | | | | |
710.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吳國聖 (著) |
《華嚴經》「如孝子心」的梵藏漢文本對勘問題: 論《華嚴經》的版本異同 |
|
| | | | | |
711.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李治華 (著) |
《楞嚴經》與華嚴法界觀門之關涉 |
|
| | | | | |
712.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李萬進 (著)=Li, Wan-jin (au.) |
智儼法界緣起思想研究 |
|
| | | | | |
713.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林欣儀 (著)=Lin, Hsin-Yi (au.) |
晉唐時期漢譯華嚴經中的醫藥譬喻與療病觀 |
|
| | | | | |
714.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陳英善 (著)=Chen, Ying-shan (au.) |
聽見華嚴──從悉曇字顯華嚴一乘緣起 |
|
| | | | | |
715.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程恭讓 (著)=Cheng, Gong-rang (au.) |
《華嚴經‧十地品》第七地「方便慧」(「慧方便」)譯語及所反映初期大乘經典的思想動向 |
|
| | | | | |
716.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楊維中 (著)=Yang, Wei-zhong (au.) |
華嚴宗佛性思想的特質 ——「五教佛性」與「即生即佛」 |
|
| | | | | |
717.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鄭阿財 (著) |
從敦煌本《華嚴經》論晉譯五十卷本與六十卷本的相關問題 |
|
| | | | | |
718.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19 |
釋堅融 (著)=Shi, Jian-rong (au.) |
唐代《華嚴》注疏的「深心」詮釋演變 |
|
| | | | | |
719. |
2020佛法真義 ── 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
2020 |
釋覺明 |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以正見經為本之論述 |
|
| | | | | |
720.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Margulies, Hune (著) |
聖嚴法師與馬丁布伯——淨土與對話哲學的相遇=Between Chan Master Sheng Yen and Martin Buber: An Encounter of Pure Land and Dialogical Philosophy |
|
| | | | | |
721.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于君方 (著)=Yu, Chun-fang (au.) |
漢傳佛教的創新性:再論禪淨雙修=The Creative Nature of Chinee Buddhism: Another Look at the “Joint Practice of Chan and Pure Land” |
|
| | | | | |
722.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尹恒 (著)=Yin, Heng (au.) |
從寫經、梵磚到墓葬——論大理密教的起源與發展=From Scripture Writing, Sanskrit-Brick to Tomb –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Dali Esoteric Buddhism |
|
| | | | | |
723.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平燕紅 (著)=Ping, Yan-Hong (au.) |
慧苑及其傳承對《華嚴經》的重視=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Avatamsakasutra of Huiyuan and His Successors |
|
| | | | | |
724.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朱坤容 (著)=Zhu, Kun-rong (au.) |
從宗教到倫理:以和辻哲郎的道元研究為中心=From Religion to Ethics: Centering on Watsuji Tetsuro’s Study about Dōgen |
|
| | | | | |
725.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何歡歡 (著)=He, Huan-huan (au.) |
在日本重新發現印度實在論——以基辨的《勝宗十句義論釋》為中心=Rediscovering Indian Realism in Japan: A Study of Kiben’s Commentary on the *Daśapadārthaśāstra |
|
| | | | | |
726.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吳孟謙 (著) |
元代禪淨合一思想探析=An Inquiry of Yuan Dynasty Zen-Pureland Syncretistic Thinking |
|
| | | | | |
727.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吳芬錦 (著)=Wu, Fen-jin (au.) |
火中出紅蓮——圜悟克勤禪師之入世禪法=Flaming Lotus--Yuanwu’s Teaching for Gahapati |
|
| | | | | |
728.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巫阿苗 (著)=Wu, A-miao (au.) |
非自然敘事學視閾下的禪宗公案研究=Analysis of Chan Ko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natural Narratology |
|
| | | | | |
729.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李玉珍 =Li, Yu-chen |
聖嚴法師的禪修史觀與教學=The Histography and Chan Pedagogy of Ven. Shen Yen |
|
| | | | | |
730.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李志鴻 (著)=Li, Chih-Hung (au.) |
十世紀東亞佛教王權與禮儀空間:以日本平安朝的京都仁和寺與醍醐寺為中心=Buddhist Kingship and Ritual Space in East Asia in the 10th Century: Focused on the Ninna-ji and Daigo-ji in Kyoto in Heian Japan |
|
| | | | | |
731.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李維倫 (著)=Lee, Wei-lun (au.) |
禪修過程中的經驗變異狀態:一個現象學的探究=The Altered States of Experience in Chan Meditation: A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
|
| | | | | |
732.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李慧心 (著)=Lee, Amy Wai Sum (au.) |
二十一世紀香港的《金剛經》:以兩粵語講座系列作個案比較=The Diamond Sutra in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Two Lecture Series in Cantonese |
|
| | | | | |
733.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林芳民 (著)=Lin, Fang-min (au.) |
如何將清辨的遮詮理論應用在其著作中? 以《大乘掌珍論》為例=Reading Bhāviveka’s Work with His Theory of Apoha – With The Treatise on the Jewel in the Hand as an Example |
|
| | | | | |
734.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林悟石 (著)=Lin, Wu-shi (au.) |
飲水由波 紫柏真可的禪教觀與兩種歷史解釋進路的方法論難題=Drink Water from Wave: Zibo Zhenke’s (1543-1604)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 and Doctrine and the Problems of Two Approaches of Historical Explanation |
|
| | | | | |
735.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林鎮國 (著)=Lin, Chen-kuo (au.) |
戒定(1750–1805)與江戶時代《唯識二十論》的講論熱潮=Kaijou (1750-1805) and the Commentaries on Vasubandhu’s Viṃśatikā during the Edo Period |
|
| | | | | |
736.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柳幹康 (著)=Yanagi, Mikiyasu (au.) |
唐末五代的禪宗變遷=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 School in the Late Tang——Five Dynasties Period |
|
| | | | | |
737.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紀俊吉 (著)=Chi, Chun-chi (au.) |
聖嚴法師「人性論」之研究及啟示=Research and Inspiration of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roposed by Master Sheng-Yen |
|
| | | | | |
738.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胡志強 (著)=Hu, Chih-chiang (au.) |
邏輯與唯識:護法《成唯識寶生論》對因明之使用=Logic and Consciousness-Only: Dharmapāla’s Application of Hetuvidyā in the Cheng Weishi Baosheng Lun |
|
| | | | | |
739.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崔韓穎 (著)=Cui, Han-ying (au.) |
論明代天台宗僧人幽溪傳燈對止觀思想的運用和發揮=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a of Zhi Guan by Youxi Chuandeng, A Monk of Tiantai Sect in Ming Dynasty |
|
| | | | | |
740.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張巨岩 (著)=Zhang, Ju-yan (au.) |
探索《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的前二章和《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互文性關係=Mapping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 41 Verses and the Sūtra of Mahā-prajñāpāramitā Pronounced by Mañjuśrī Bodhisattva |
|
| | | | | |
741.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張雅雯 (著)=Chang, Ya-wen (au.) |
從仁山寂震〈參禪第一步要訣〉論三峰派之禪鍛與文字=Chan Practice and Written Teachings in Sanfeng Sect –Research on Renshan Jizhen’s “Essence of the First Step on Chan Practice” |
|
| | | | | |
742.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張雅雯 (著)=Chang, Ya-wen (au.) |
晚明清初禪宗思想史——臨濟宗文字禪論辯之聚焦、轉化與論述開展=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an School from Late Ming to Early Qing Dynasty–Focusing,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Arguments Regarding Literal Chan in Linji School |
|
| | | | | |
743.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許永河 (著) |
經濟富足與心靈安樂 ——「心靈環保」、廠商經濟行為與永續發展=Economic Prosperity and Peace of Mind: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Producer’s Behavior, and Sustainability |
|
| | | | | |
744.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郭秀年 (著)=Guo, Xiu-nian (au.) |
智顗與聖嚴觀心法門於禪病之對治=Masters Zhi-Yi and Sheng-Yen’s Treatment of “Chan Sickness” by Chan Meditation |
|
| | | | | |
745.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郭珮君 =Kuo, Pei-chun |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漢傳佛教信仰表現:以日本平安時代的如法經為線索=Religious 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Buddhism in East Asian Cultural Interactions: Focusing on Nyohokyo in Heian Japan |
|
| | | | | |
746.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郭琳 (著)=Guo, Lin (au.) |
中國古代編年體佛教通史敘事中的時間與空間建構=The Construc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Ancient Chronological General History of Buddhism |
|
| | | | | |
747.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陳陶 (著)=Chen, Tao (au.) |
聖嚴法師對《楞嚴經》的立場與解讀=Master Sheng Yen’s Attitud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
|
| | | | | |
748.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陳繼東 (著)=Chen, Ji-dong (au.) |
江戶佛教宗學論爭的一個斷面:《挫僻打磨編》的成立及其影響=An Aspect of Secterian Debate in Edo Buddh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Ensen's Anthology on Polishing and Correcting the Faults (zaheki damahen) and Its Effects |
|
| | | | | |
749.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曾堯民 (著)=Tseng, Yao-min (au.) |
諸說並立——早期禪宗的發展樣貌=The Many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an Buddhism |
|
| | | | | |
750.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辜琮瑜 (著)=Ku, Chung-Yu (au.) |
聖嚴法師天台教學之研究――以《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為主=A Study of Master Sheng Yen’s Pedagogy on Tiantai School: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Tiantai: An Expository Commentary to Ouyi’s Jiaoguan Gangzong |
|
| | | | | |
751.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辜琮瑜 (著)=Ku, Chung-Yu (au.) |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之意義與開展=On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ive of “Learning” Master Sheng Yen’s “Spiritual Environmentalism” |
|
| | | | | |
752.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黃韻如 (著)=Huang, Yun-Ju (au.) |
台灣五股寶纈禪寺的佛教圖像初探=The Huayan Imagery in the Baoxie Temple, Wugu, Taipei |
|
| | | | | |
753.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楊秀娩 (著)=Yang, Hsiu-mien (au.) |
「形而下」之聖域創造與觀音禪行——法鼓山三座觀音造像之考察=The Creation of the Sanctuary and the Guanyin Meditation –Taking the Three Guanyin Statues in Dharma Drum Mountain as an Example |
|
| | | | | |
754.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楊得煜 (著)=Yang, De-yu (au.) |
圓測唯識學具有「本覺思想」的嫌疑?——來自於《仁王經疏》的線索=Was Woncheuk Possibly Influenced by the “Notion of Original Awakening”? –Based on the Clue from the “Renwang Jing Shu” |
|
| | | | | |
755.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廖肇亨 (著)=Liao, Chao-heng (au.) |
宋代禪學思想樣態的再省思=Reconsidering the Features of Song Chan Thought |
|
| | | | | |
756.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管仲樂 (著)=Guan, Zhong-yue (au.) |
宗教社會空間中的世俗化建構——以房山石經唐刻《大般若經》的刊鐫為中心=The Secular Construction in the Religious Social Space - Centering on the Maha-Prajna-Paramita-Sutra Carved in Fangshan Shijing of Tang Dynasty |
|
| | | | | |
757.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劉怡寧 (著)=Liu, Yi-ning (au.) |
建設人間淨土:聖嚴法師復興漢傳禪佛教的現代化特徵=Establish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Th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n Buddhism from the Innovation of Master Sheng Yen |
|
| | | | | |
758.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劉家幸 (著)=Liu, Chia-hsin (au.) |
禪宗在東亞:人脈網絡與相互觀看的歷程=Zen in East Asia: The Cours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Mutual Insights |
|
| | | | | |
759.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歐陽楠 (著) |
動員佛教徒進行社會主義生產:毛時期九華山的寺院經濟研究(1949–1976)=Mobilizing Buddhists for Socialist Production: A Study of Monastic Economy on Mt. Jiuhua during the Mao Era (1949–1976) |
|
| | | | | |
760.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鄧偉仁 (著)=Teng, Wei-jen (au.) |
脈絡化與再脈絡化:聖嚴法師於華嚴與如來藏思想之現代詮釋與教學=Contextualization and Re-contextualization: On Master Sheng Yen’s Hermeneutics and Pedagogy on and Huayan and Tathāgatagarbha Thoughts |
|
| | | | | |
761.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謝俊魁 =Hsieh, Chun-kuei |
心五四能否提升經濟行為的利他傾向?=Does the Fivefold Spiritual Renaissance Campaign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Altruistic Tendency of Economic Behavior? |
|
| | | | | |
762.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鍾昊沁 (著)=Zhong, Hao-qin (au.) |
佛教律典中調達謀殺佛陀相關記錄的對比研究=Devadatta’s Attempts at Murdering the Buddha: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Pāli and Chinese Vinaya Texts |
|
| | | | | |
763.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簡凱廷 (著)=Chien, Kai-ting (au.) |
論大寶守脫(1804–1884)《教觀綱宗釋義會本講述》=A Study on Daiho Shudatsu (1804-1884)’s Jiaoguan Gangzong Shiyi Huiben Jiangshu |
|
| | | | | |
764.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釋宏育 (著)=Shi, Hung-Yu (au.) |
天台一心三觀與佛身觀運用之異解——以知禮與仁岳之觀點為主=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Executing A Moment of Thought and “Buddha-kāya,” in Tiantai–Regards Zhili(知禮)and Renyue(仁岳)as Principle |
|
| | | | | |
765.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釋果光 (著)=Guo-Guang Shi (au.) |
研發「溝通與修行」課程之自我覺察=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Communication as A Way of Cultivation |
|
| | | | | |
766.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釋果鏡 (著)=Shih, Guo-jing (au.) |
聖嚴法師的念佛禪法——參究念佛的演變=Nianfo-Chan–Chan Meditation with Reciting Buddha-Name of Master Sheng Yen’s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vestigative Buddha-Name Recitation |
|
| | | | | |
767.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釋聖嚴 (演講) |
如何研究我走的路=How to Study the Path I Have Taken? |
|
| | | | | |
768.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釋聖嚴 (演講) |
以研究「聖嚴」來推動淨化世界=Promoting World Purifi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Sheng Yen |
|
| | | | | |
769.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釋道禮=Shi, Dao-li |
重訪「執拗低音」:日本鎌倉新佛教中心史觀之近代性與普世化轉向=Re-seeking the Basso Ostinato: The Shift to Modernity and Universalizing of the Kamakura New Buddhism–Centric Historical View in the Japan |
|
| | | | | |
770.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釋德安 (著)=Shi, De-an (au.) |
從會通的旨趣到人間佛教的先聲——略論聖嚴法師對宗密《華嚴原人論》的解讀=From the Integration to the Herald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Zongmi’s Manuscript Huayen Yuanrenlun by Master Sheng Yen |
|
| | | | | |
771. |
2021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1 |
釋覺心 (著)=Shi, Jue-xin (au.) |
從「虛空粉碎」論聖嚴禪法與泰國森林傳統的「開悟經驗」=A Discussion on the Enlightened Experience of Sheng-Yen’s Chan and Thai Forest Meditation Tradition, in Term of “The Space Shattering” (虛空粉碎) |
|
| | | | | |
772. |
2021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1 |
王凱 |
宋代華嚴一系《圓覺經》注疏及其特點考辨 |
|
| | | | | |
773. |
2021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1 |
吳卿 |
方以智「公因反因」說摭論 ── 以《藥地炮莊》為中心 |
|
| | | | | |
774. |
2021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1 |
李庚道 |
試析「華嚴會偈讚」在佛教法儀的運用表現 |
|
| | | | | |
775. |
2021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1 |
楊本華 |
心攝空有與宗派意識——宋代華嚴宗僧的《肇論》注疏研究 |
|
| | | | | |
776. |
2021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1 |
劉雪玲 |
善財圖贊梳理與頌贊文本研讀 |
|
| | | | | |
777. |
2021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1 |
賴學輝 |
仿佛圭峰密:常惺法師的學思歷程與華嚴義學思想 |
|
| | | | | |
778. |
2021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1 |
錢寅 |
淨土正因,華嚴正信——論彭紹升《華嚴念佛三昧論》 |
|
| | | | | |
779. |
2021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1 |
釋德安 =田建 |
試論裴休的發菩提心觀 - 以《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為主 |
|
| | | | | |
780. |
2021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1 |
釋慧法 =李雪冰 |
《華嚴經》音寫詞黑水城殘卷俄藏TK252定位考 |
|
| | | | | |
781. |
2021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21 |
吳國聖 (著) |
《華嚴經》〈入法界品〉「發心」中的「犬」與「馬」: 梵、藏、漢諸語文本對勘 |
|
| | | | | |
782. |
2021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21 |
李治華 (著)=Lee, Chih-hua (au.) |
《華嚴經.覺林菩薩偈》新詮 ── 從傳統判教與當代影藝詮釋 |
|
| | | | | |
783. |
2021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21 |
高柏園 (著)=Kao, Po-yuan (au.) |
論唐君毅對華嚴性起思想的理解與詮釋 |
|
| | | | | |
784. |
2021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21 |
黃惠菁 (著)=Huang, Hui-jing (au.) |
論北宋楊傑對華嚴思想的接受 |
|
| | | | | |
785. |
2021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21 |
蔡耀明 (著) |
《華嚴經入法界品》「普眼」(samanta-netra)法門:梵文本之翻譯與義理之研究 |
|
| | | | | |
786. |
2021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21 |
鄭阿財 (著) |
敦煌本與宋刻本毗盧藏五十華嚴之考察 |
|
| | | | | |
787. |
2021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21 |
釋堅融 (著)=Shi, Jian-rong (au.) |
《淨行》願文的翻譯與詮釋 ―― 從「善解方便迴向」和「當願眾生」談起 |
|
| | | | | |
788. |
2021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 |
2021 |
陳英善 (著)=Chen, Ying-shan (au.) |
華嚴菩薩道之無疲厭行 |
|
| | | | | |
789. |
2021臺灣與東亞的文本・圖像・視聽文化國際學術論壇 |
2021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法華經寫經:從文本與圖像的對照談起=The Writing of Lotus Sutra in East Asian Cultural Interactions: a Comparison between Texts and Images |
|
| | | | | |
790. |
2022文圖學與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論壇 |
2022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播磨國書寫山緣起》與東亞僧傳敘事=Harima no kuni Shoshazan engi and Narrative in East Asian Biographies of Monks |
|
| | | | | |
791. |
202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2 |
江坤錫 (著) |
華嚴「法界觀」與禪宗實修內涵的探討——並以元代石屋清珙禪師為例 |
|
| | | | | |
792. |
202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2 |
吳宜儒 (著) |
敦煌本《普賢菩薩行願王經》相關研究 |
|
| | | | | |
793. |
202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2 |
李春南 (著) |
華嚴宗密《原人論》之「原人」探究 |
|
| | | | | |
794. |
202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2 |
李奧 (著) |
空間經營與身體感知:莫高窟第44窟的華嚴旨歸 |
|
| | | | | |
795. |
202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2 |
郭明儀 (著) |
南京金陵刻經處刊印華嚴宗經論的歷史考察與學術貢獻 |
|
| | | | | |
796. |
202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2 |
陳陶 (著) |
從唯識古學看華嚴法界緣起 |
|
| | | | | |
797. |
202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2 |
賴學輝 (著) |
月霞法師生平史事輯考——以近代報刊資料爲中心的考察 |
|
| | | | | |
798. |
202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2022 |
釋道慧 (著) |
永明延壽「華嚴禪」思想之研究 |
|
| | | | | |
799.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釋照澄 (著) |
從阿德勒(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解析華嚴五祖宗密大師的生命風格 |
|
| | | | | |
800.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Park, Jin Y. (著)=朴眞暎 (au.) |
Pojo Chinul (普照知訥1158-1210) and Huayen Buddhism |
|
| | | | | |
801.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吳國聖 (著) |
西夏文《華嚴經・十地品》「世間技藝」考 |
|
| | | | | |
802.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邢東風 (著) |
妙峰福登的傳記和遺跡 |
|
| | | | | |
803.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周玟觀 (著) |
圓鏡、玄鏡、水月鏡──華嚴鏡喻析探 |
|
| | | | | |
804.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高柏園 (著) |
論方東美對華嚴思想的理解與詮釋 |
|
| | | | | |
805.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郭磊 (著) |
新羅元曉及其華嚴思想=Silla Wonhyo and His Thoughts of Huayen |
|
| | | | | |
806.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陳俊吉 (著) |
宋拓本《善財參問變相經》探討 |
|
| | | | | |
807.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黃惠菁 (著) |
論宋代士僧對《華嚴經》的抄寫 |
|
| | | | | |
808.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2 |
釋照澄 (著) |
從阿德勒(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解析華嚴五祖宗密大師的生命風格 |
|
| | | | | |
809.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Ito, Makoto (著)=伊藤真 (au.) |
李通玄華嚴思想中「習氣」的考察=On Vāsanā in Li Tongxuan’s Huayan Thought |
|
| | | | | |
810.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牟立邦 (著) |
南亭法師與戰後中國佛教會的運作──功成不必在我的哲理實踐 |
|
| | | | | |
811.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李萬進 (著) |
圭峰宗密華嚴禪三教觀思想研究 |
|
| | | | | |
812.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姚彬彬 (著) |
華嚴與唯識思想徑路之分野──以華嚴學對唯識名相的新詮為視角 |
|
| | | | | |
813.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崔紅芬 (著) |
遼、夏遺存《華嚴經》相關問題考 |
|
| | | | | |
814.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陳英善 (著) |
菩薩修證「無生法忍」的關卡──以不動地(Acalā-bhūmi)本願力為主 |
|
| | | | | |
815.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陳清香 (著) |
華嚴蓮社海印道場法會七處九會圖探討 |
|
| | | | | |
816.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董群 (著) |
中國思想史視域下的華嚴宗真空觀之分析 |
|
| | | | | |
817.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韓煥忠 (著) |
南亭長老詩話 |
|
| | | | | |
818. |
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2 |
釋堅融 (著) |
考釋〈普賢行願品〉的構成問題 |
|
| | | | | |
819.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Eichman, Jennifer=艾靜文 |
Reincarnating to Finish Copying the Huayan Sutra in Blood: A Late Ming Literati Perspective |
|
| | | | | |
820.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文志勇 (著) |
《注華嚴法界觀門》在西夏的傳播 |
|
| | | | | |
821.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吳國聖 (著) |
西夏文《華嚴經・十地品》「世間技藝」續考 |
|
| | | | | |
822.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李萬進 (著) |
論華嚴十玄門中唯心門的思辨結構 |
|
| | | | | |
823.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施凱華 (著) |
清涼澄觀「一心」融即無礙「法界觀」之圓頓詮釋進路 |
|
| | | | | |
824.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索羅寧 (著) |
華嚴、禪與西夏的傳播新探(以西夏文獻為中心) |
|
| | | | | |
825.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崔紅芬 (著) |
黑水城出土《華嚴感通靈應傳記》及其相關問題探析 |
|
| | | | | |
826.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郭磊 (著) |
新羅義相及其「法界緣起」之華嚴思想 |
|
| | | | | |
827.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陳俊吉 (著) |
大理國華嚴經變扉頁圖探究 |
|
| | | | | |
828.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陳清香 (著) |
故宮藏元人華嚴主軸圖像探討──以元人毘廬遮那佛像軸與元人華嚴海會圖軸等二圖為例 |
|
| | | | | |
829.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黃惠菁 (著) |
北宋陳瓘對華嚴思想的接受 |
|
| | | | | |
830.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23 |
釋照澄 (著)=釋天曉 (au.) |
從「三世間」談華嚴菩薩商主之「商道」即「成佛之道」 |
|
| | | | | |
831.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Ito, Makoto (著)=伊藤真 (au.) |
Putting a Human Face on Panjiao: Kaneko Daiei’s Critique of Fazang’s Classification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
|
| | | | | |
832.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Jones, Nicholaos (著) |
Dependent Arising and Mutual Identity in Fazang's Huayan Thought |
|
| | | | | |
833.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Park, Jin Y. (著) |
Huayan Buddhism and Nonviolence |
|
| | | | | |
834.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平燕紅 (著) |
華嚴三祖法藏法脈新探 |
|
| | | | | |
835.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李治華 (著) |
《華嚴經》與《楞嚴經》的菩薩階位比較 ──以十信、十住、十行為主 |
|
| | | | | |
836.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邱高興 (著) |
華嚴思想中的「一」與「多」 |
|
| | | | | |
837.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高柏園 (著) |
論牟宗三對華嚴思想的理解與詮釋──以方法論為中心之討論 |
|
| | | | | |
838.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郭秀年 (著) |
六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別教一乘之敘事模式 |
|
| | | | | |
839.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陳英善 (著) |
華嚴‧密──以持松法師為主 |
|
| | | | | |
840.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釋堅融 (著) |
素養導向的《華嚴經》教學 ──以「離瞋恚心」的論述為例 |
|
| | | | | |
841.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23 |
釋德安 (著) |
試論華嚴經教中的教育方法 |
|
| | | | | |
842. |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orean Studies |
1988 |
Walraven, Boudewijn C. A. |
Pollution Beliefs in Traditional Korean Thought |
|
| | | | | |
843. |
8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 Studies=第8屆國際符號學會議論文集 |
2005 |
Ou-yang, Yi-jang (著)=歐陽宜璋 (au.) |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Gao Xingjian's Play Snow in August=高行健劇作《八月雪》的話語分析 |
|
| | | | | |
844. |
Abba: Guides to Wholeness and Holiness, East and West |
1982 |
Chu-Cong, Joseph (著) |
Path to Wisdom: East and West |
|
| | | | | |
845. |
Abba: Guides to Wholeness and Holiness, East and West |
1982 |
Raguin, Yves E. (著) |
The Spiritual Father: Toward Integrating Western and Eastern Spirituality |
|
| | | | | |
846. |
Aesthetic Illusion: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Approaches |
1990 |
Thomke, Hellmut (著) |
Appearance in Poetry: Lyric Illusion? |
|
| | | | | |
847. |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Western Branch) |
2008 |
Nattier, Jan (著) |
Rhymed verse, unrhymed verse, or no verse at all? the treatment of Indian poetic passages in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
|
| | | | | |
848. |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omen in Higher Education (6th) |
1993 |
Wislocki-Goin, Marsha (著) |
The Tantric Proposition in Leadership Education:You Make Me Feel Like a Natural Woman |
|
| | | | | |
849. |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1975 |
Shapiro, Deane H., Jr. |
Zen Meditation and Behavioral Self-Control: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
|
| | | | | |
850. |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08th) |
1994 |
Tucker, Carlton H. |
From the Axial Age to the New Age:Religion as a Dynamic of World History |
|
| | | | | |
851. |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llege English Association |
1994 |
Berthel, Jame |
Reconciliation:A Nondual Frame for Critical Thinking in Process Rhetoric |
|
| | | | | |
852. |
Annual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Conference |
1996 |
Matzen, Richard N., Jr. |
Emancipatory Education without Enlightenment? Thais, Americans, and the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
|
| | | | | |
853. |
Australasian Society for Asian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onference |
2015 |
Ho, Chien-hsing (著)=何建興 (au.) |
Resolving the Ineffability Paradox |
|
| | | | | |
854. |
Beiträge zur Hermeneutik indischer und abendländischer Religionstraditionen: Arbeitsdokumentation eines Symposiums |
1991 |
Vetter, Tilmann (著) |
Zur religiösen Hermeneutik buddhistischer Texte: eine Auseinandersetzung mit den Leitgedanken des Symposiums |
|
| | | | | |
855. |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Interactions between East and West |
1995 |
Baumann, Martin (著) |
Adapting a Religion in a Foreign Culture: Rationalistic Interpretations of Buddhism in Germany |
|
| | | | | |
856. |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Interactions between East and West |
1995 |
Kantowsky, Detlef (著) |
Buddhist Modernism in the West/Germany |
|
| | | | | |
857. |
Buddhist Ethics and Modern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1991 |
Heine, Steven (著) |
The Buddha or the Bomb:Ethical Implications in Nishitani Keiji's View of Science |
|
| | | | | |
858. |
Buddhist Ethics and Modern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1991 |
Loy, David R. (著) |
Buddhism and Money: The Repression of Emptiness Today |
|
| | | | | |
859. |
Buddhist Forum |
1990 |
Gombrich, Richard Francis (著) |
How the Mahayana Began |
|
| | | | | |
860. |
Buddhist meditative traditions: their origin and development |
2014 |
Dhammadinnā, Sāmaṇerī (著)=釋法樂 (au.) |
Semantics of Wholesomeness: Purification of Intention and the Soter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Immeasurables (Appamāṇas) in Early Buddhist Thought |
|
| | | | | |
861. |
Buddhist Nuns in India |
2011 |
Kieffer-Pülz, Petra |
Buddhist Nuns in South India as Reflected in the Andhakatthakatha and the Anugaṇṭhipada |
|
| | | | | |
862. |
Compassion & Social Justice:14th Sakyadh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5 |
Cheng, Wei-yi (著)=鄭維儀 (au.) |
Buddhist and Living with HIV: Two Life Stories from Taiwan |
|
| | | | | |
863. |
Conference of Buddhist Epistemology |
2009 |
汪純瑩 |
Between the Indeterminate and the Determin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Dignaga and Kant |
|
| | | | | |
864. |
Conference of Buddhist Epistemology |
2009 |
趙東明 |
陳那「三分」說的論證以及「『對象底認識』底認識」是「自證(分)」嗎? |
|
| | | | | |
865.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Adam, Meg (著) |
The Enlightened Female: Buddhism, Women and Being a Mother |
|
| | | | | |
866.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Anderson, Shelley (著) |
Social Change, Breath by Breath |
|
| | | | | |
867.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Bhikkhuni Lieu Phapá (著) |
Teaching Dharma to Children (in Vietnam) |
|
| | | | | |
868.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Bien, Annie (著) |
Candrottarā, Beyond the Moon: How Translation Moves Words into Contemplative Practice |
|
| | | | | |
869.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Cheng, Wei-Yi (著)=鄭維儀 (au.) |
Buddhist Woman as Agent of Change: The Story of Bhikkhuni Pu Hui |
|
| | | | | |
870.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Ching, Kenneth Kwong Chuen (著) |
Perfection of Filial Piety in Buddhism: A Study of Lady Clara’s Social Welfare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
|
| | | | | |
871.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Chiu, Melody Tzu-Lung (著) |
The Gurudharma Rules for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Mainland China |
|
| | | | | |
872.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Gayley, Holly (著) |
A Contemporary Emanation of Green Tārā in Tibet |
|
| | | | | |
873.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Genden Lhamu (著) |
The Lives of Buddhist Nuns in the Tawang Region of Arunachal Pradesh, Northeastern India |
|
| | | | | |
874.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Ghimire, Chandra Kala (著) |
Women in the Tibetan Buddhist Traditions of Manang |
|
| | | | | |
875.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Gianotti, Carla (著) |
The Lives of the Twenty-four Jo mo-s of the Tibetan Tradition: Identity and Religious Status |
|
| | | | | |
876.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Halafoff, Anna (著); Tomalin, Emma (著) |
Bhikkhuni Ordination and Digital Activism |
|
| | | | | |
877.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Hu, Hsiao-lan (著) |
The Next Obstacles for Buddhist-Feminist Scholar-Practitioners: Rita Gross’ Self-Identities and Legacies |
|
| | | | | |
878.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Jun, Youngsuk (著)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orean Seon and Chinese Chan Women Masters: Myori Beophui and Qiyuan Xinggang |
|
| | | | | |
879.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Karma Lekshe Tsomo (著) |
Expanding Enlightened Awareness: Women in the Transmission and Indigenization of Buddhism in Brazil |
|
| | | | | |
880.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Kawanami, Hiroko (著) |
Learning Monastic Discipline and the Communal Life of Myanmar Thilashin |
|
| | | | | |
881.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Kenney, Elizabeth (著) |
Ordinary Women: The Portrayal of Laywomen in Two Chinese Buddhist Encyclopedias |
|
| | | | | |
882.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Kim, Hyun-Jin (著) |
Religious Dietary Laws, Buddhist Ethics, and Food Business: Studying Religious Food Codes and Running a Traditional Temple Food Restaurant in Korea |
|
| | | | | |
883.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Klasanova, Lyudmila (著) |
Dakinis as Consorts in the Sacred Art of Tibet |
|
| | | | | |
884.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Kritzer, Robert (著) |
“Women Who Know About That”: Midwives and Wise Women in Buddhist Literature |
|
| | | | | |
885.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LaFever, Kat (著) |
Women’s Empower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STEM Education for Buddhist Nuns |
|
| | | | | |
886.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Lai, Suat Yan (著) |
Buddhism, Equality, and Feminism: Embodied Practices |
|
| | | | | |
887.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Lam, Kam Kong (著) |
A Frugal and Generous Life: Bhiksuni Chi Cheung’s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for Children |
|
| | | | | |
888.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LaMacchia, Linda (著) |
Feminism and the Everyday Lives of Nuns and Monks in Kinnaur |
|
| | | | | |
889.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Langenberg, Amy (著); Sasson, Vanessa R. (著) |
Bridging Scholarship and Dharma at Sakyadhita |
|
| | | | | |
890.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Lau, Ngar-sze (著) |
Chinese Women Practicing Transnational Medit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
|
| | | | | |
891.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Li, Yu-chen (著) |
Upāsikās in Post-War Taiwan: Wive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Women Writers from Mainland China |
|
| | | | | |
892.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Lozang Tseten (著) |
Western Women, Maroon Robes: Australian Women in the Sangha |
|
| | | | | |
893.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Ma Vipula (著) |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Education (Pariyatti) for Buddhist Nuns in Myanmar |
|
| | | | | |
894.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Morseth, Brianna Kathryn (著) |
From Ancient East to Modern West: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Self-Concept within Cross-Cultural Buddhist Feminism |
|
| | | | | |
895.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Nguyen, Thi Hong Cuc (著); Le, Thi Bich Ly (著) |
Nuns in the Khmer Theravāda Tradition in Vietnam’s Mekong Delta |
|
| | | | | |
896.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Pema Khandro (著) |
Becoming Vajrayogini: Self-esteem Without Self in Buddhist Narratives |
|
| | | | | |
897.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Posman, Ellen (著) |
Educating Theravāda Laity About Bhikkhunis: Diverse and Innovative Methods |
|
| | | | | |
898.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Price-Wallace, Darcie (著) |
Exploring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of Fully Ordained Nuns in Tibetan History |
|
| | | | | |
899.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Prude, Alyson (著) |
Spreading the Dharma is a Double-Edged Sword: Himalayan Buddhist Women as Messengers and Storytellers |
|
| | | | | |
900.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Roy, Parboti (著) |
Violence Against Indigenous Women in the Chittagong Hill Tracts: Women’s Situation in the Inter and Intra-community Prospect |
|
| | | | | |
901.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algado, Nirmala S. (著) |
Monasticism, Contemplation, and the Disciplined Life of Buddhist Nuns in Sri Lanka |
|
| | | | | |
902.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chedneck, Brooke (著) |
Writing About the Self: Female Non-Buddhists’ Accounts of Their Vipassana Meditation Retreat Experiences |
|
| | | | | |
903.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cherer, Bee (著) |
Buddhist Tantric Thealogy? The Genealogy and Soteriology of Tārā |
|
| | | | | |
904.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hi, Chuan Deng (著) |
The Work of Bhikkhuni Yin Yeung |
|
| | | | | |
905.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hi, Zizhuo (著) |
Empowering the Rurak and the Poor Through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
|
| | | | | |
906.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hih, Yuande (著) |
Several Mothers in Buddhist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A Textual Study |
|
| | | | | |
907.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ik, Fa Ren (著) |
Breaking the Bounda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Nuns of Hong Kong in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
|
| | | | | |
908.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ivilli,Teresa I. (著) |
The Interface Between Buddhism and Western Meditation-Based Secular Interventions |
|
| | | | | |
909.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onam Chodan (著) |
Feminism in the Himalayas |
|
| | | | | |
910.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Sunim, Jeokyeon (著) |
Precept Education for Bhikkhunis in South Korea and the Roles of Geumgang Yoolwon |
|
| | | | | |
911.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Tam, Janet Mei Hing (著) |
Buddhism and the Deaf Commun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
| | | | | |
912.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Thich Nu, Nhu Nguyet (著) |
From a Successful Businesswoman to a Vietnamese Vajrayāna Buddhist Nun |
|
| | | | | |
913.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Thubten Choedroen (著); Thubten Jampa (著) |
Following Old Trails, Breaking New Grou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hide, the First Tibetan Buddhist Nunnery in Germany |
|
| | | | | |
914.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Tong, Thi Quynh Huong (著) |
Buddhist Concepts of Gender Equality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le/Female Childbirth in Vietnamese Society |
|
| | | | | |
915.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Tuladhar, Reena (著) |
Gender Equality in the Buddha’s Sangha: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
|
| | | | | |
916.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 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7 |
Yeshe Bodhicitta (著) |
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 For a Future to be Possible for Monastics in the West |
|
| | | | | |
917. |
Contemporary Buddhist Women: Contemp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 Social Action:Sakyadhita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
2016 |
Cheng, Wei-yi; Karma Lekshe Tsomo |
Buddhist Women as Agents of Change:The Story of Bhikkhuni Pu Hui |
|
| | | | | |
918. |
Dhammic Society: Towards an INEB Vision |
1995 |
Roshi, Robert Aitken |
Envisioning the Future |
|
| | | | | |
919. |
Dharma -- Its True Nature |
1998 |
|
Dharma:Its True Nature |
|
| | | | | |
920. |
Digital Humanities (2017) |
2017 |
Tang, Muh-chyun (著)=唐牧群 (au.); Chen, Kuang-hua (著)=陳光華 (au.) |
A cross-language co-word network comparison of Buddhist literature in Digital Library and Museum of Buddhist study. Digital Humanities, 2017, Montreal, Canada |
|
| | | | | |
921. |
Dr. Ambedkar and the Modern Buddhist World |
2006 |
釋昭慧 (著)=Shih, Chao-hui (au.) |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otecting Life & Middle Path=依賴起源,保護生命及中介方法 |
|
| | | | | |
922. |
Globalisation: the Responses of Religions in the Seatheast Asia Region |
1997 |
Loy, David R. |
A Buddhist Critiqu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Can Corporations Become Enlightened? A Buddhist Critiqu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
|
| | | | | |
923. |
IABU Conference (2nd) |
2012 |
Rathnasiri |
Cognitive, Behavioral and Psychotherapeutic Aspects as Reflected in Insight Meditation and Methods of Insight |
|
| | | | | |
924.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Education(9th)=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第9屆) |
1994 |
Ho, Kwong-yim (著)=何廣棪 (au.) |
The Confucian Analects:"To Be Well Learned" and "To Behave Well"=論「博學於文」與「行已有恥」 |
|
| | | | | |
925.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CICIS) |
2011 |
Yang, Yu-Hsiang (著)=楊喻翔 (au.); Huimin, Bhikkhu (著)=釋惠敏 (au.); Tsaih, Rua-Huan (著)=蔡瑞煌 (au.) |
The Topic Analysis of Hospice Care Research Using Co-word Analysis and GHSOM |
|
| | | | | |
926.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orean Son Buddhism |
1998 |
McFarlane, Stewart |
Nature and Buddha-nature:The Ecological Dimensions of East Asian Buddhism Critically Considered |
|
| | | | | |
927.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reme Master Khuong Viet and Vietnam Buddhism in Early Independence Era, in Hanoi, Vietnam |
2011 |
Tsai, Yao-ming=蔡耀明 |
Buddhist Worldview Responding to Multiple Worldview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
|
| | | | | |
928. |
International Standing Working Group for the Histor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1993 |
Hewes, Dorothy W. |
Family Roles in America's Utopian Communities from the 1820s to the 1920s |
|
| | | | | |
929.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2013 |
釋覺明 (著)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Sangha and Its Global Connection: Master Hsing Yun as a Case Study |
|
| | | | | |
930. |
Joint Meeting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invasive Functional Source Imaging of the Brain and Heart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Biomedical Imaging |
2007 |
Belardinelli, M. O.; Del Gratta, C.; Ferretti, A.; Manna, A.; Perrucci, G. M.; Raffone, A. |
Neural Correlates of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in Buddhist Monks: A fMRI Study |
|
| | | | | |
931. |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
|
Principles of Contemplative Science |
|
| | | | | |
932. |
Malcolm David Eckel and Jan Nattier |
2009 |
Eckel, Malcolm David |
Debate as a Catalyst for Doctrinal Development in 6th-century India |
|
| | | | | |
933. |
Malcolm David Eckel and Jan Nattier |
2009 |
Eckel, Malcolm David |
Models of Emptiness: Bhaviveka's Critique of the Yogacara |
|
| | | | | |
934. |
Malcolm David Eckel and Jan Nattier |
2009 |
Nattier, Jan |
Bodhisattvas and the Pure Land: A New Look at the Early Mahāyāna in India |
|
| | | | | |
935. |
Malcolm David Eckel and Jan Nattier |
2009 |
Nattier, Jan |
Re-thinking the Bodhisattva Path: The “Ten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Smaller Buddhāvata?saka |
|
| | | | | |
936. |
Malcolm David Eckel and Jan Nattier |
2009 |
Nattier, Jan |
Who Produced the Da mingdu jing 大明度經 (T225)?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
|
| | | | | |
937. |
Midwes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
1991 |
Oliker, Michael A.; Annis, David B. |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Midwes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Chicago, Illinois, November 10-11, 1989 and November 9-10, 1990) |
|
| | | | | |
938. |
Proceedings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IV) |
2009 |
Bingenheimer, Marcus (著)=馬德偉 (au.); Hung, Jen-jou (著)=洪振洲 (au.); Wiles, Simon |
Markup meets GIS – Visualizing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Buddhist Monks" |
|
| | | | | |
939.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1) |
2010 |
Hung, Jen-jou (著)=洪振洲 (au.); Wiles, Simon; Bingenheimer, Marcus (著)=馬德偉 (au.) |
Digital Texts and GIS: The interrogation and coordinated visualiz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
|
| | | | | |
940.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Culture and Buddhism=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
1995 |
古正美 (著)=Ku, Cheng-mei (au.) |
China's First Buddhist Cakravartin-Hendi of the Han Dynasty=中國的第一個佛教皇帝:漢桓帝 |
|
| | | | | |
941. |
Pure Realm Buddhism Conference |
|
O'Niell, Ken |
Pure Realm Buddhism |
|
| | | | | |
942. |
Religions Sans Frontieres? :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of Migratio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1994 |
Barker, Eileen (著) |
Whatever Next?: The Future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
|
| | | | | |
943. |
Religions Sans Frontieres? :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of Migratio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1994 |
Beckford, James A. (著) |
On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Response to A. Sharma and E. Barker |
|
| | | | | |
944. |
Religions Sans Frontieres? :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of Migratio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1994 |
Hayashi, Makoto (著) |
The Future of Buddhism |
|
| | | | | |
945. |
Religions Sans Frontieres? :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of Migratio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1994 |
Sharma, Arvind (著) |
Th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
|
| | | | | |
946. |
Science and Religion |
2005 |
Yit, Kin-tung (著)=越建東 (au.) |
Buddhist meditation experiences and the consciousness |
|
| | | | | |
947. |
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8th)=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第8屆) |
2005 |
Barber, A. W |
Memory and 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
|
| | | | | |
948. |
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8th)=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第8屆) |
2005 |
Park, Jin-y |
Forgiving History, Surviving Memory: Buddhist and Deconstructive Perspectives |
|
| | | | | |
949. |
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9th)=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第9屆) |
2006 |
Siegfried, Van Duffel |
Buddhism, Human Rights, and Culture |
|
| | | | | |
950. |
The 2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in Theravada and Mahayana Buddhism |
2019 |
呂凱文 (著) |
從兩類《大般涅槃經》論佛教禪法之典範轉移=How Meditation Paradigm of Savakayana Buddhism been Shifted by Mahayana Buddhism? |
|
| | | | | |
951. |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nnual Conference |
2011 |
Didier, Davin |
Discovering the Doctrinal Positions in Ikkyu's Kyoun-shu |
|
| | | | | |
952. |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nnual Conference |
2011 |
Ishii, Shudo =石井修道 ; Kotyk, Jeffrey |
Dogen's View of Enlightenment and Practice and his Dream Vision of the Ancient Patriarch Damei |
|
| | | | | |
953. |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nnual Conference |
2011 |
Joo, Ryan Bong-seok |
Gradual Experiences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The Varieties of Gong'an Son (Zen)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Korea |
|
| | | | | |
954. |
The Necessity for Promoting Buddhism in Europe |
2000 |
Bhikkhu Bodhi |
Promoting Buddhism in Europe |
|
| | | | | |
955. |
The Network for Western Buddhist Teachers with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in Dharamsala |
1994 |
Ngakpa Chogyam Rinpoche |
Sang-Ngak-Cho-Dzong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pprentice Programme |
|
| | | | | |
956. |
The Theravada/Mahayana conference |
1993 |
|
Buddhisms in dialogue -- differences of theory, sameness of experience? |
|
| | | | | |
957. |
Transaction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 |
1893 |
Bode, Mabel (著) |
The Women Leaders of the Buddhist Reformation: Abstract |
|
| | | | | |
958. |
Transaction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 |
1893 |
Foley, Caroline A. |
The Women Leaders of the Buddhist Reformation: as Illustrated by Dhammapala’s Commentary on the Therī-gāthā |
|
| | | | | |
959. |
UNESCO'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43th) |
1992 |
Ahmed, H. |
Th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to Culture Development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
|
| | | | | |
960. |
Vipassana Addictions & Health: a seminar |
1998 |
|
Vipassana:Addictions & Health |
|
| | | | | |
961. |
ZEN與科技教育研討會 |
2009 |
林崇安 |
漢譯《阿含經》的禪法 |
|
| | | | | |
962.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李向平 |
「社會理性」——佛教研究的新視角——從對馬克斯‧韋伯的誤解說起 |
|
| | | | | |
963.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李利安 |
澳洲人間佛教的輝煌成就 |
|
| | | | | |
964.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李繼武 |
以變應世,以不變度眾 —— 從佛教戒制變化看中國佛教的現代化與國際化 |
|
| | | | | |
965.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狄其安 |
文如小溪流水潺潺,理含超塵出俗智慧 —— 讀星雲大師詩偈有感 |
|
| | | | | |
966.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金蜀卿 |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
|
| | | | | |
967.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洪修平 |
「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發展的兩個向度 |
|
| | | | | |
968.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郭朝順 |
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經典詮釋之間 |
|
| | | | | |
969.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陳劍鍠 |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
|
| | | | | |
970.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程恭讓 |
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 —— 《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
|
| | | | | |
971.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溫金玉 |
行進中的中國佛教 —— 以制度建設為中心 |
|
| | | | | |
972.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譚潔 |
人間佛教與文學新變 |
|
| | | | | |
973.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釋心保 |
人間修行 |
|
| | | | | |
974.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釋永本 |
試析《星雲大師全集》對當代佛教弘化之意涵 |
|
| | | | | |
975.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釋廣興 |
人間佛教慈悲的理論基礎 |
|
| | | | | |
976. |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
2019 |
釋慧開 |
從人間佛教生死達觀析論「安樂死」之不當 |
|
| | | | | |
977.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Chia, Jack Meng-tat |
Humanistic Buddhism in Singapore |
|
| | | | | |
978.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Chiu, Tzu-Lung |
Th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of Vinaya in the Humanistic Buddhism: A Case Study of Fo Guang Shan Monastery |
|
| | | | | |
979.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Iwamura, Jane Naomi |
The Flowering of the Academic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West :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t University of the West |
|
| | | | | |
980.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Krause, Carsten |
The Changing Functions of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 in Mainland China |
|
| | | | | |
981.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Richardson, Sarah |
Teaching Buddhism through Art: Fourteenth-Century Tibet and Canada Today |
|
| | | | | |
982.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Suzuki, Kenta (著)=鈴木健太 (au.) |
The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the 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
|
| | | | | |
983.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Takahashi, Koichi (著)=高橋晃一 (au.) |
Perception of the Reality for the Benefit of Sentient Being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Bodhisattvabhūmi |
|
| | | | | |
984.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大澤邦由 (著)=Osawa, Kuniyoshi (au.) |
當代日本佛教的現狀及課題 — 以曹洞宗的地方寺院為例 |
|
| | | | | |
985.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朴永煥 |
菩提心則忠義心—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
|
| | | | | |
986.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李向平 |
人間佛教如何形成當代文化的建設能力 |
|
| | | | | |
987.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李利安 |
佛教信仰的基本體系及其人間性支撐 — 兼論星雲大師佛教信仰的基本特徵 |
|
| | | | | |
988.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李繼武 |
《佛光山清規》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
|
| | | | | |
989.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陳劍鍠 |
人間佛教的管理心法 |
|
| | | | | |
990.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본각스님 |
중생의 행업에 의한 세계성취 |
|
| | | | | |
991.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程恭讓 |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
|
| | | | | |
992.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程恭讓 |
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 — 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 |
|
| | | | | |
993.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溫金玉 |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 — 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
|
| | | | | |
994.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廖肇亨 |
近世東亞文化交流中的禪宗 |
|
| | | | | |
995.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樓宇烈 |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 |
|
| | | | | |
996.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鄧子美 |
讓善知識引導高科技 — 基於佛學「空」義的思考 |
|
| | | | | |
997.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賴品超 |
寬恕與和解 — 人間佛教與宗教對話 |
|
| | | | | |
998.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釋本覺 (著) |
眾生行業打造的世界成就 |
|
| | | | | |
999.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釋永本 |
淨·靜·境·竟 — 禪修之道探討 |
|
| | | | | |
1000.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釋妙凡 |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
|
| | | | | |
1001. |
二○一八‧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社會思想 |
2019 |
釋妙光 |
Interpreting the "Humanistic" in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 as Advocat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of Fo Guang Shan |
|
| | | | | |
1002.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王雪梅 |
人間佛教融和發展的未來路徑 |
|
| | | | | |
1003.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吳翠華 |
以兒童文學播種人間佛教的種子 |
|
| | | | | |
1004.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李向平 |
「共業共修」與人間佛教的「制度創新」 |
|
| | | | | |
1005.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李利安 |
初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
|
| | | | | |
1006.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李坤崇 |
成果導向的人間佛教課程設計: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為例 |
|
| | | | | |
1007.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李芝瑩 |
平凡的不平凡:從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談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
|
| | | | | |
1008.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狄其安 |
人間佛教的歷史淵源、現實意義及實質內涵 |
|
| | | | | |
1009.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唐忠毛 |
星雲大師的生活世界與思想世界特質 |
|
| | | | | |
1010.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張曉林 (著) |
略論星雲大師宗教融和思想 |
|
| | | | | |
1011.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陳一標 |
佛教學系與人間佛教 |
|
| | | | | |
1012.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陳玉女 |
人間佛教經世的歷史跌宕與轉折 |
|
| | | | | |
1013.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陳堅 |
星雲大師的「童心」:讀《貧僧有話要說‧我的小小動物緣》 |
|
| | | | | |
1014.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程恭讓 |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 |
|
| | | | | |
1015.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程恭讓; 釋妙凡 |
編者序: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 |
|
| | | | | |
1016.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黃光國 |
人間佛教、自主學統與危機時代的文化中國 |
|
| | | | | |
1017.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趙飛鵬 |
佛法無界限:人間佛教的思想底蘊 |
|
| | | | | |
1018.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賴永海 |
現當代中國佛教何以走上人間佛教之路 |
|
| | | | | |
1019.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釋星雲 |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
|
| | | | | |
1020.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釋慈惠 |
佛光山的人間佛教 |
|
| | | | | |
1021.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釋廣興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
|
| | | | | |
1022. |
二○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三:人間佛教的體認 |
2016 |
闞正宗 |
身貧未是貧,道貧無剩物:讀《貧僧有話要說》隨想 |
|
| | | | | |
1023.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Travagnin, Stefania |
Geneaology and Taxonom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Mapping a famen 法門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to Europe |
|
| | | | | |
1024.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尤惠貞 |
從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體認談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
|
| | | | | |
1025.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田青 |
「人間佛教」與世界和平 |
|
| | | | | |
1026.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朴永煥 |
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認識 ── 星雲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 |
|
| | | | | |
1027.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何燕生 |
近代禪學建構與現代化敘述:關於人間佛教研究未來發展的思考 |
|
| | | | | |
1028.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吳忠偉 |
「至福」與 「圓滿」— 「人間佛教」的跨宗教文化整合與歐洲「佛光會」的使命 |
|
| | | | | |
1029.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吳欽杉 |
從星雲大師身上看到佛光山的管理風格 |
|
| | | | | |
1030.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李向平 |
「佛教社會」與「德化政治」:以星雲大師的佛教社會思想為中心 |
|
| | | | | |
1031.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李利安 |
人間佛教的變與不變 |
|
| | | | | |
1032.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杜保瑞 |
佛光山事業中的《維摩詰經》精神 |
|
| | | | | |
1033.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狄其安 |
佛陀在人間,人間有佛教 |
|
| | | | | |
1034.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邱高興 |
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圓融性 |
|
| | | | | |
1035.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姚彬彬 |
「人間佛教」之語源問題與現代詮釋:並以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為視角 |
|
| | | | | |
1036.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唐忠毛 |
人間佛教「再出發」 — 對當下「人間佛教」所遭責難之聲的分析與回應 |
|
| | | | | |
1037.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高文強 |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體系」之文化意義 |
|
| | | | | |
1038.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陳堅 |
「人間佛教」的語言學向度 |
|
| | | | | |
1039.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陳劍鍠 |
佛教在全球化布教的「本土化」問題 |
|
| | | | | |
1040.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程恭讓 |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人相應》思想主題的價值及其新譯 |
|
| | | | | |
1041.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程恭讓; 釋妙凡 |
編者序: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
|
| | | | | |
1042.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黃國清 |
開發「人間佛教管理學」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
|
| | | | | |
1043.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萬金川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納入本校佛教學院正式課程之芻議:特以該書「第四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為例 |
|
| | | | | |
1044.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董群 |
中道方法論與人間佛教 |
|
| | | | | |
1045.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翟本瑞 |
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 |
|
| | | | | |
1046.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趙飛鵬 |
從《雜阿含經》看人間佛教的實踐 |
|
| | | | | |
1047.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鄧子美 |
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 |
|
| | | | | |
1048.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韓國茹 |
成人與成佛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為中心 |
|
| | | | | |
1049.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譚潔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
|
| | | | | |
1050.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釋永本 |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之我見 |
|
| | | | | |
1051.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釋妙凡 |
人間佛教之「人間」意涵 |
|
| | | | | |
1052.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釋廣興 |
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
|
| | | | | |
1053.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釋覺培 |
我對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的體認 |
|
| | | | | |
1054.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闞正宗 |
抗戰勝利後青年星雲佛教改革的萌芽(1945-1948) |
|
| | | | | |
1055. |
二○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四:人間佛教的共識 |
2017 |
龔雋 |
在歷史與現代之間 — 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
|
| | | | | |
1056.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尤惠貞 |
讓親近佛法成為習慣 |
|
| | | | | |
1057.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吳光正 |
人間佛教與漢傳佛教的現代化、國際化 |
|
| | | | | |
1058.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李四龍 |
化成天下的人間佛教 |
|
| | | | | |
1059.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李廣良 |
人間佛教的思想建構與全方位的實踐 |
|
| | | | | |
1060.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杜保瑞 |
擴大僧團暨建立學術研究機制 |
|
| | | | | |
1061.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尚榮 |
佛光山的佛教藝術實踐和價值意義 |
|
| | | | | |
1062.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符芝瑛 |
人間佛教在中國大陸的發展芻議 |
|
| | | | | |
1063.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陳一標 |
成立「人間佛教圖書館」 |
|
| | | | | |
1064.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陳劍鍠 |
關注信眾對法義的認知 |
|
| | | | | |
1065.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麻天祥 |
與時俱進的佛教革新運動 |
|
| | | | | |
1066.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程恭讓 |
人間佛教面臨哪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挑戰 |
|
| | | | | |
1067.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程恭讓; 釋妙凡 |
編者序: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 |
|
| | | | | |
1068.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萬金川 |
推動有關中國佛教的跨學科研究 |
|
| | | | | |
1069.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鄧子美 |
重建贊同人間佛教理念的教團與寺院間的聯絡機制 |
|
| | | | | |
1070.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蕭麗華 |
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 |
|
| | | | | |
1071.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賴永海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現當代人間佛教發展的啟示 |
|
| | | | | |
1072.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釋星雲 |
專題開示: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教 —— 人間佛教座談會專題開示 |
|
| | | | | |
1073.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釋慈惠 |
總編輯序:告訴你佛光山的人間佛教 —— 人間佛教座談會上總結講話 |
|
| | | | | |
1074.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闞正宗 |
台灣人間佛教的回顧 |
|
| | | | | |
1075.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一:人間佛教開放 |
2014 |
龔雋 |
人間佛教之跨學科研究暨應世之論述 |
|
| | | | | |
1076.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Correa, Helen V. |
人間佛教 ── 光明大學之生涯學習的本質 |
|
| | | | | |
1077.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Levering, Miriam |
論貪、欲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 ── 以美國為例 |
|
| | | | | |
1078.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尤惠貞 |
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論傳承與實踐推廣的建議 |
|
| | | | | |
1079.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木村清孝 |
人間佛教和中國佛教的未來 |
|
| | | | | |
1080.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王雪梅 |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四個理解 |
|
| | | | | |
1081.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何建明 |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共存、互鑑、融和與發展 |
|
| | | | | |
1082.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何燕生 |
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建議 |
|
| | | | | |
1083.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吳光正 |
人間佛教的理論淵源與理論建構 |
|
| | | | | |
1084.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吳忠偉 |
早期中觀學與「人間佛教」思想 |
|
| | | | | |
1085.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吳欽杉 |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心得 |
|
| | | | | |
1086.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李玉珍 |
人間佛教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
|
| | | | | |
1087.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李利安 |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及其所面臨的幾個問題 |
|
| | | | | |
1088.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李勇 |
關於人間佛教道次第建設的幾個問題 |
|
| | | | | |
1089.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李瑞騰 |
以文藝弘揚人間佛教精神 |
|
| | | | | |
1090.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李廣良 |
人間佛教之「人間化、現代化、生活化」 |
|
| | | | | |
1091.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杜保瑞 |
文字如山的佛光山人間佛教 |
|
| | | | | |
1092.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尚榮 |
我對星雲大師書法藝術的再認識 |
|
| | | | | |
1093.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林清玄 |
人天眼目 |
|
| | | | | |
1094.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林聰明 |
由戒行談人間佛教理念實踐推廣的建議 |
|
| | | | | |
1095.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邱永輝 |
關於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兩點思考 ——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
|
| | | | | |
1096.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邱高興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親歷記 |
|
| | | | | |
1097.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金小方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教方式的特色 |
|
| | | | | |
1098.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金蜀卿 |
人間佛教之平面弘法傳播 ──《人間福報》弘法服務為例 |
|
| | | | | |
1099.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涂艷秋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傳統佛教的修正 |
|
| | | | | |
1100.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張文良 |
人間佛教與宗教對話 |
|
| | | | | |
1101.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張亞中 |
人間佛教價值的當代知識化 |
|
| | | | | |
1102.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張家成 |
略談中國現代佛教「新舊之爭」中的「江浙叢林」 |
|
| | | | | |
1103.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張華 |
人間佛教況味 |
|
| | | | | |
1104.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陳一標 |
人間佛教實踐的客觀化 |
|
| | | | | |
1105.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陳永革 |
星雲大師與佛光山佛教之我見 |
|
| | | | | |
1106.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陳堅 |
星雲大師與中國大乘佛教的三大傳統 |
|
| | | | | |
1107.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陳劍鍠 |
人間佛教建立人間淨土之諸問題 |
|
| | | | | |
1108.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麻天祥 |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
|
| | | | | |
1109.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程恭讓 |
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 |
|
| | | | | |
1110.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程恭讓; 釋妙凡 |
編者序: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 |
|
| | | | | |
1111.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童元方 |
編藏與佛經翻譯:從一個研究案例說起 |
|
| | | | | |
1112.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黃公元 |
老齡社會背景下人間佛教發展的一些思考 |
|
| | | | | |
1113.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黃文斌 |
馬來西亞佛光山推廣人間佛教之觀察 |
|
| | | | | |
1114.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黃國清 |
人間佛教思想與當代管理之道 |
|
| | | | | |
1115.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楊玉輝 |
人間佛教 ── 中國佛教當代發展的方向 |
|
| | | | | |
1116.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萬金川 |
佛教經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
|
| | | | | |
1117.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董群 |
如來使精神與人間佛教 |
|
| | | | | |
1118.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翟本瑞 |
人間佛教改變了世人對佛教的看法 |
|
| | | | | |
1119.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劉立夫 |
星雲大師的講經說法藝術 |
|
| | | | | |
1120.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劉成有 |
佛光山佛教實踐的當代價值 |
|
| | | | | |
1121.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鄧子美 |
當代人間佛教現狀與未來展望 |
|
| | | | | |
1122.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賴永海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貢獻與理論特質 |
|
| | | | | |
1123.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謝大寧 |
人間佛教應有的自我理解 |
|
| | | | | |
1124.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韓國茹 |
方便之道:佛光山對大陸寺廟功能拓展的啟示 |
|
| | | | | |
1125.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譚潔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觀 |
|
| | | | | |
1126.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釋永本 |
試析星雲大師弘化的特質 |
|
| | | | | |
1127.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釋永東 |
當代學佛趣徑:人間佛教 |
|
| | | | | |
1128.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釋星雲 |
專題開示:人間佛教宗要 —— 人間佛教座談會專題開示 |
|
| | | | | |
1129.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釋慈惠 |
告訴你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座談會總結講話 |
|
| | | | | |
1130.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釋廣興 |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解 |
|
| | | | | |
1131.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釋慧開 |
人間佛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
|
| | | | | |
1132.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闞正宗 |
佛教現代化的工程:人間佛教的當代適應與詮釋 |
|
| | | | | |
1133. |
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二:人間佛教宗要 |
2015 |
龔雋 |
理想與實現 ── 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
|
| | | | | |
1134.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Chiu, Tzu-Lung (著)=邱子倫 (au.) |
When Mahāyāna Meets Theravāda: Humanistic Buddhism’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Myanmar |
|
| | | | | |
1135.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Criddle, Reed |
Melodic Meditation: Buddhist Chant as a Vehicle for Choral Composition |
|
| | | | | |
1136.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Denton, Ina Redd |
The Future of North American Buddhism: An Appeal to Expand Humanistic Buddhism Study beyond Chinese Custom and Culture |
|
| | | | | |
1137.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Hsu, Funie |
Cultivating Social Historical Knowledge to Walk the Bodhisattva Path |
|
| | | | | |
1138.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Iwamura, Jane Naomi |
Mapping Fo Guang Shan and the Spread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1139.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Jameson, Alison Cohn |
Transcending Borders: Using Regional and Ethnographic Studies to Envision the Futur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1140.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Kyan, Winston |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
|
| | | | | |
1141.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McKenzie, Bruce |
Laity and Naturaliz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Workplace |
|
| | | | | |
1142.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Otani, Yuka (著)=大谷由香 (au.) |
越境する仏教 ── 13世紀日本中国間における戒律思想の共有を通して |
|
| | | | | |
1143.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Reinke, Jens (著)=黃穎思 (au.) |
Situating Buddhist Modernism within a Global Context: The Global Spread of Fo Guang Shan |
|
| | | | | |
1144.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Tan, Hwee-Koon (著)=陳慧君 (au.) |
A Contemporary Artist’s Expressions of Buddhas & Pure Lands in the Human Realm |
|
| | | | | |
1145.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Ven. Juewei (著)=Venerable Juewei (au.) |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Digital Age: Make Truth Great Again! |
|
| | | | | |
1146.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Venerable, Miao-Guang (著)=釋妙光 (au.) |
Translating Fo Guang Dictionary of Buddhism: Building Online Collaborative Buddhist Translation Projects with Small Crowdsource Platforms |
|
| | | | | |
1147.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李利安 (著)=Li, Li-an (au.) |
我對人間佛教歷史定位的理解 |
|
| | | | | |
1148.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邢東風 (著)=Xing, Dong-feng (au.) |
從人間佛教說佛教改革與社會進步 |
|
| | | | | |
1149.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唐忠毛 |
親切慈悲音,當代獅子吼 -- 聆聽星雲大師《阿彌陀經》開示的所感所思 |
|
| | | | | |
1150.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夏德美 (著)=Xia, De-mei (au.) |
星雲大師的戒學思想 -- 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中心的考察 |
|
| | | | | |
1151.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高文強 (著)=Gao, Wen-qiang (au.) |
美在人間 -- 佛教詩學的審美意義 |
|
| | | | | |
1152.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陳劍鍠 |
人間佛教的未來 -- 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
|
| | | | | |
1153.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程恭讓 (著)=Cheng, Gong-rang (au.) |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
|
| | | | | |
1154.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溫金玉 |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 -- 以《僧事百講.集會共修》為中心 |
|
| | | | | |
1155.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趙飛鵬 (著)=Chao, Fei-pang (au.) |
「人間佛教經濟觀」的省思 |
|
| | | | | |
1156.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鄧偉仁 (著)=Teng, Wei-jen (au.) |
增進未來社會福祉之人間佛教展望與挑戰 |
|
| | | | | |
1157.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蕭麗華 (著)=Hsiao, Li-hua (au.) |
從行門看人間佛教 |
|
| | | | | |
1158.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賴品超 (著)=Lai, Pan-chiu (au.) |
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 |
|
| | | | | |
1159.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駱慧瑛 |
從敦煌圖像看人間佛教與佛法傳播未來 |
|
| | | | | |
1160. |
二0一九.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七: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
2021 |
魏道儒 (著)=Wei, Dao-ru (au.) |
星雲大師的初心與始終 --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讀後 |
|
| | | | | |
1161.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任繼愈 (著)=Ren, Ji-yu (au.) |
人‧自然‧社會 |
|
| | | | | |
1162.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羊憶蓉 |
人的素質提昇之重要性 -- 建立在法治精神之上的多元主義 |
|
| | | | | |
1163.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余德慧 |
中國人行事倫理的提昇 -- 尋找現代社會一個失去的環節 |
|
| | | | | |
1164.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李方 |
教育功能失常 -- 人的素質低落的主要原因 |
|
| | | | | |
1165.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李德順 |
社會秩序與人的素質 |
|
| | | | | |
1166.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沙蓮香 |
關於「人的素質」研究的一些想法 |
|
| | | | | |
1167.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季羨林 |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 |
|
| | | | | |
1168.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林文瑛 (著)=Lin, Wen-ying (au.) |
「人的素質」低落成因之探討 -- 教育的角度 |
|
| | | | | |
1169.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林安梧 (著)=Lin, An-wu (au.) |
「天地有道」與「迴念一幾」-- 以「人的素質」之提昇為核心 |
|
| | | | | |
1170.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林德宏 |
弘揚人文精神,提高人的素質 -- 兼評黃光國〈論「人的素質」〉 |
|
| | | | | |
1171.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孫抱弘 |
人的素質與永續發展 |
|
| | | | | |
1172.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孫綿濤 |
論教育功能與人的素質 |
|
| | | | | |
1173.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馬建青 |
影響中國青少年心理素質的教育因素探析 |
|
| | | | | |
1174.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高淑貴 |
為有源頭活水來 -- 從家庭情愛教育的倡導談起 |
|
| | | | | |
1175.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陳小紅 (著) |
現代化與現代人 |
|
| | | | | |
1176.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陸傑華 |
論建立新規範體系與提高「人的素質」 |
|
| | | | | |
1177.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黃光國 |
論「人的素質」 |
|
| | | | | |
1178.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黃甫全 |
當代社會生活嬗變與人的素質提昇 |
|
| | | | | |
1179.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黃俊傑 |
從教育角度論台灣的「人文素質」的提昇 |
|
| | | | | |
1180.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葛晨虹 |
人類理性文化與人的素質 |
|
| | | | | |
1181.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鄭會欣 |
關於「人的素質」的培養與社會的關係 -- 黃光國教授〈論「人的素質」〉讀後 |
|
| | | | | |
1182. |
人的素質 --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簡茂發 |
「人的教育」之省思 |
|
| | | | | |
1183. |
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9 |
李建欣 |
巨讚法師佛教改革思想初探 |
|
| | | | | |
1184. |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問題國際研討會 |
2017 |
李芝瑩 (著) |
從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狂歡節理論探究「世界神明聯誼會」所呈現的宗教文化自覺 |
|
| | | | | |
1185. |
人與倫理學術研討會 |
2002 |
杜保瑞 |
儒道兩家倫理議題的知識定位 |
|
| | | | | |
1186. |
三論宗與棲霞山學術研討會 |
2013 |
涂艷秋 (著)=Tu, Yen-chiu (au.) |
從《物不遷論》的動靜論「事各性住於一世」 |
|
| | | | | |
1187. |
上海復旦大學哲學院與南華大學宗教所學術交流研討會 |
2012 |
釋覺明 |
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在「全球化」時代的討論=On the Concept of Globalization by Hsing Yun Patter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1188. |
大陸 西安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
1996 |
蕭麗華=Hsiao, Li-hua |
白居易詩中莊禪合論之底蘊 |
|
| | | | | |
1189. |
中央大學漢傳佛教學術研討會(第1屆) |
2002 |
歐陽宜璋 (著)=Ou-yang, Yi-jang (au.) |
趙州公案語言的主位推移與問答結構分析=The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Analysis of the Speaking Records of Zen Master Chao-chou |
|
| | | | | |
1190. |
中印絲路文化交流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 |
2008 |
黃乾綱; 陳光華; 釋法源; 李家名 |
絲路文化踏查影像之時空資料庫建置=The Construction of Silk Road Image Database with Temporal and Spatial Annotations |
|
| | | | | |
1191. |
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 |
2007 |
朱明忠 |
提升21世紀中國佛教的社會形象 |
|
| | | | | |
1192. |
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工作坊(一):詮釋的回顧與展望 |
2008 |
郭朝順 |
語言、世界與一念心 -- 智顗與高達美思想的比較 |
|
| | | | | |
1193. |
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楊曾文 |
達摩禪法《二入四行論》 |
|
| | | | | |
1194. |
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藝術文物討論會 |
1992 |
李玉珉 (著)=Lee, Yu-min (au.) |
梵像卷釋迦佛會、羅漢及祖師像之研究=A Study of the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ākyamuni, Arhats, and Patriarchs |
|
| | | | | |
1195. |
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舉辦第五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 |
2003 |
蕭登福 (著)=Hsiao Teng-fu (au.) |
試論北斗九皇、斗姆與摩利支天之關係 |
|
| | | | | |
1196. |
中華科技大學2011通識教育內涵與發展研討會 |
2011 |
蘇美文 (著) |
伏獅女禪的最後身影:一揆禪師行傳考述 |
|
| | | | | |
1197.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第3屆)=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3th) |
1998 |
李杜 (著)=Li, Tu (au.) |
宗教的淨土與哲學的淨土 |
|
| | | | | |
1198.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第3屆)=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3th) |
1998 |
杜繼文 (著)=Du, Ji-wen (au.) |
中國佛教的淨土關念與社會改革觀念 |
|
| | | | | |
1199.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第3屆)=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3th) |
1998 |
楊曾文 (著)=Yang, Zeng-wen (au.) |
人間淨土的思想的不二法門 |
|
| | | | | |
1200.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第4屆)=Cho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ism (4th) |
2005 |
陳英善 (著)=Chen, Ying-shan (au.) |
天台懺悔與戒定慧之關係 |
|
| | | | | |
1201.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第4屆)=Cho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ism (4th) |
2005 |
馮達文 (著)=Feng, Da-wen (au.) |
禪宗諸家之「心性」說 -- 從初祖菩提達摩、六祖慧能到洪州馬祖道一之思想變遷 |
|
| | | | | |
1202.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第4屆)=Cho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ism (4th) |
2005 |
鄭振煌 (著)=Cheng, Chen-huang (au.) |
宗教交談的實際 -- 以「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為案例的研究 |
|
| | | | | |
1203.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英文論文集(第4屆)=Cho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ism (4th) |
2005 |
Okimoto, Katsumi (著)=沖本克己 (au.) |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Zen Buddhism of Japan, against Neo-newrising Religion=日本傳統禪宗佛教與新興宗教的抗衡 |
|
| | | | | |
1204.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英文論文集(第4屆)=Cho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ism (4th) |
2005 |
Pavel, Grokhovski |
Poetics of Mahāyāna Sūtras (based on analysis of Samādhirāja Sūtra) |
|
| | | | | |
1205.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 The Record of 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3rd):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
1998 |
楊郁文 (著)=Yang, Yu-wen (au.) |
佛法的人間性與現實性=The "Earthliness" and "Pragmatism" of Buddha Dharma |
|
| | | | | |
1206.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 The Record of 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3rd):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
1998 |
釋惠敏 (著)=Shih, Hui-min (au.) |
「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 |
|
| | | | | |
1207.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
1998 |
方立天 |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國佛教淨土思潮的演變與歸趣 |
|
| | | | | |
1208.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
1998 |
李杜 (著)=Li, Tu (au.) |
宗教的淨土與哲學的淨土=The Sukhavati of Religion and the Sukhavati of Philosophy |
|
| | | | | |
1209.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
1998 |
杜繼文 |
中國佛教的淨土觀念與社會改革觀念 |
|
| | | | | |
1210.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
1998 |
林崇安 (著)=Lin, Chung-an (au.) |
人間淨土的達成 |
|
| | | | | |
1211.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
1998 |
梅迺文 |
從女性主義角度看人間淨土=From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View the Pure Land on Earth |
|
| | | | | |
1212.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
1998 |
陸揚 |
論《維摩詰經》和淨土思想在中國古社會的關係 |
|
| | | | | |
1213.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
1998 |
鄭志明 |
人間淨土與終極關懷 -- 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 |
|
| | | | | |
1214.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
1998 |
釋聖嚴 (著)=Shih, Sheng-yen (au.) |
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A Pure Lan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rough Vinaya Practice |
|
| | | | | |
1215. |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第3屆):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 The "Earthly" Pure Land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
1998 |
釋慧嚴 (著)=Shih, Huey-yen (au.) |
探究無量壽經的人間性思想 |
|
| | | | | |
1216. |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首屆神明聯誼會論壇 |
2017 |
釋覺明 (著) |
人間佛教宗教現場之考察論2016年世界神明聯誼會之深度意涵 |
|
| | | | | |
1217. |
五十年來臺灣宗教研究成果評估研討會 |
2002 |
蔡彥仁 |
五十年來台灣宗教研究成果評估計畫:「世界宗教與比較宗教」評估 |
|
| | | | | |
1218. |
內丹修煉與靜坐:第五屆「宗教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2 |
蔡耀明 |
佛教禪修做為心身安頓:以基礎觀念與關鍵概念為線索 |
|
| | | | | |
1219. |
六祖惠能圓寂13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13 |
黃連忠 |
論北宋靈隱寺明教契嵩的禪宗史觀 |
|
| | | | | |
1220. |
六祖慧能思想研究:“慧能與嶺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楊曾文 (著)=Yang, Tsen-wen (au.) |
論慧能的識心見性思想 |
|
| | | | | |
1221. |
天台文化與東亞佛教:以明清時期為中心工作坊 |
2016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從最澄《三部長講會式》看東亞的天台文化:以願文對象為核心的考察 |
|
| | | | | |
1222. |
天台學會第四屆研討會專輯 |
2004 |
杜保瑞 |
《摩訶止觀》的實踐方法探究 |
|
| | | | | |
1223. |
天津市紀念李叔同 -- 弘一大師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10 |
釋昭慧 (著)=Shih, Chao-hui (au.) |
試論南山律家之「大乘圓教」戒體論 -- 為紀念弘一大師「專弘南山」而作 |
|
| | | | | |
1224. |
太平洋鄰里協會會論文集=Proceedings of EBTI, ECAI, SEER & PNC Joint Meeting |
1999 |
Tu, Aming (著) |
Buddhist Studies Information Network Project |
|
| | | | | |
1225. |
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學術研討會(第3屆) |
2006 |
蔡耀明 |
《首楞嚴三昧經》的禪定設計理念與生命安頓處所的抉擇 |
|
| | | | | |
1226. |
文學與資訊技術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第3屆) |
2007 |
李家名; 黃乾綱; 釋法源 (著)=Shi, Fa-yuan (au.) |
佛典跨語文獻的詞彙庫及索引建立之輔助方法研究 |
|
| | | | | |
122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1屆) |
2006 |
李志夫 |
論本大會應提議成立 「國際佛教和平友好促進會」之類似組織 |
|
| | | | | |
122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Akong Tulku Rinpoche |
The Science of Compassion |
|
| | | | | |
122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Ato Rinpoche |
The House of the Six Perfections |
|
| | | | | |
123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Bhikku Musang Pobhyun |
A Study on the Pedagogy of Buddha Shakyamuni |
|
| | | | | |
123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Bhiksuni Bhadra Pranidhana (著)=釋賢願 (au.) |
The Contribution of Buddhist Kingdoms in Indonesia to the Nation's History and Identity |
|
| | | | | |
123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Butra-Ruang, Thanom |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in Buddhism |
|
| | | | | |
123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Chandel, Bhuvan |
Indian Buddhism |
|
| | | | | |
123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Chu, Bhante Chao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Buddhist Education |
|
| | | | | |
123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Covell, Stephen Grover |
Japanese Buddhism in America |
|
| | | | | |
123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Dang, J. P. Henry |
A Common Buddhist Chanting in English at International Buddhist Gatherings |
|
| | | | | |
123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Her, Rey-sheng |
The Practice of Altruism as a Common Spirit For Diverse Religions |
|
| | | | | |
123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Holloway, Kenneth W. (著)=郝樂為 (au.) |
Can an Understanding of Guodian Manuscripts Help Bridge Divisions in Chinese Buddhism |
|
| | | | | |
123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Hsin Tao |
當代佛教修學體系的實踐與展望 |
|
| | | | | |
124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Jing, Ding |
Buddhist Spiritual Environmentalism |
|
| | | | | |
124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Kuala Lumpur Dhammajoti=釋法光 |
Impact of Buddhist Culture on Sri Lanka: Past and Present |
|
| | | | | |
124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Liew, Jew-chong |
The laukika-agra-dharma: Significance and Key Attributes |
|
| | | | | |
124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Ming, Qi |
How to Live, and Die Free of Anxiety |
|
| | | | | |
124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Pranab Kumar Baruya |
Early Buddhist Education and its Modern Implication |
|
| | | | | |
124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Rev Jue Chuan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ety Of Papua New Guinea With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124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Shih, Heng-sure |
Buddhist Music Comes West |
|
| | | | | |
124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Shih, Hin-hung |
The Pearl of the Tripitaka, Two Vaggas in the Sutta- Nipāta |
|
| | | | | |
124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Sudarat, Bantaokul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Chinese Buddhist Education Today |
|
| | | | | |
124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Sumangala, Inamaluwe |
Buddhism and Music |
|
| | | | | |
125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Thich Nhat Tu |
Good Governance for a Good Society |
|
| | | | | |
125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Thich Quang Thanh |
The Role of Buddhist Preacher: A Modern Perspective |
|
| | | | | |
125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Thich Tri Quang |
Propagation of Buddha's Dharma |
|
| | | | | |
125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Ven. Anoja |
21st Century World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
|
| | | | | |
125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Ven. Bhante K. Dhammaratana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Buddhist Education |
|
| | | | | |
125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Ven. Omalpe Sobhita Thero (著)=Venerable Omalpe Sobhita Thero (au.) |
Sinhalese Buddhism: Religion,Culture or National Identify? |
|
| | | | | |
125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Ven. Pupchin |
Monastic Training System of the Jogye Order of Korean Buddhism |
|
| | | | | |
125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Ven. Seik Hui Siong |
Facing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Realizing Peace |
|
| | | | | |
125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Ven. Vajramàlà |
Do We Need National Buddhist Tradi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
|
| | | | | |
125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Vong, Tep, H. H. |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ambodia |
|
| | | | | |
126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Willemen, Charles |
Buddhism's Maritime Route to China |
|
| | | | | |
126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丁志魰 |
宗教旅遊的發展與台灣盛況 |
|
| | | | | |
126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中村薫 |
中日淨土佛教文化交流 |
|
| | | | | |
126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六小齡童 |
佛教與《西遊記》文化的民族性 |
|
| | | | | |
126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方立天 |
佛教文化發展樣式 -- 傳承與創新 |
|
| | | | | |
126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方廣錩 |
略談漢文大藏經的編藏理路及其演變 |
|
| | | | | |
126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木村宣彰; 李賀敏 |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
|
| | | | | |
126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木村清孝 |
佛教と“和”の思想 -- 佛教の伝播と民族性の關わりを理解する試みの一つとして─ |
|
| | | | | |
126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王本榮 |
佛學與科學的交會 |
|
| | | | | |
126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王邦維 |
「中國」還是「彌梨車」-- 佛教觀念中的「眾生」與「民族」 |
|
| | | | | |
127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王思為 |
法國非營利組織以及政府與宗教的關系 |
|
| | | | | |
127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王聯章 |
現代佛教教育中教材的重要性 -- 從“藏要”談到“大藏經選要” |
|
| | | | | |
127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包愛軍 |
藏傳佛教及音樂文化的蒙古化研究 |
|
| | | | | |
127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田青 |
佛教文化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
|
| | | | | |
127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成中英; 徐思源; 顏箏 |
從「法」到「行」 -- 中國佛學的發展與建立 |
|
| | | | | |
127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朱清時 |
物理學步入禪境 -- 緣起性空 |
|
| | | | | |
127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池玉河 |
「眾善奉行」思想在和諧企業建設中的意義 |
|
| | | | | |
127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尕藏加 |
藏傳佛教顯宗修學的建構與作用 |
|
| | | | | |
127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何日生 |
大愛,做為海峽兩岸和諧的基石 |
|
| | | | | |
127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何志平 |
佛教與中華文化的和諧觀 |
|
| | | | | |
128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吳言生 |
禪宗思想的現代傳播 |
|
| | | | | |
128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宋漢平 |
努力營造「和善為根、和諧為本」的企業文化 |
|
| | | | | |
128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大鈞 |
淺談藝術與宗教的和諧一致 |
|
| | | | | |
128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木源 |
佛教慈善事業縱橫觀 |
|
| | | | | |
128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四龍 |
論中國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 |
|
| | | | | |
128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向平 |
佛教信仰及其認同模式 |
|
| | | | | |
128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伸一 |
心六倫在台灣的實踐 |
|
| | | | | |
128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利安 |
法顯精神對現代心靈環保的啟示 |
|
| | | | | |
128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志夫 |
環保從簡樸生活做起 |
|
| | | | | |
128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俊 |
略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和諧企業建構 |
|
| | | | | |
129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玲娜 |
淺論佛教思想與企業的和諧發展 |
|
| | | | | |
129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富華 |
漢文佛教大藏經的整理與研究任重道遠 |
|
| | | | | |
129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際寧 |
近三十年新發現的佛教大藏經及其價值 |
|
| | | | | |
129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李潔 |
人間佛教與在家修行 |
|
| | | | | |
129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杜正民 |
數位經錄與時空資訊的交會 |
|
| | | | | |
129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杜繼文 |
關於《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的編纂出版 |
|
| | | | | |
129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沈昭吟 |
品牌知名度與行銷概念對佛教組織永續經營之重要性 |
|
| | | | | |
129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肖武男 |
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 -- 中國的十字路口 |
|
| | | | | |
129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肖黎民 |
在現代判教中重構文殊智慧 |
|
| | | | | |
129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身振 |
佛教與科學 -- 佛教與互聯網的思考 |
|
| | | | | |
130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周富根 |
真禪法師僧教育思想與實踐探微 |
|
| | | | | |
130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周超 |
原始佛教產生原因初探 |
|
| | | | | |
130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延壽 |
佛教思想與企業管理的融合與借鑒 |
|
| | | | | |
130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明生 |
論佛教思想與企業內部和諧關係的建立 |
|
| | | | | |
130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林漢強 |
從現代生態學說到佛教的環保理念 |
|
| | | | | |
130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林影潭 |
佛教與科學 |
|
| | | | | |
130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林麗淑 |
流通大藏經六年實際工作報告與經驗分享 |
|
| | | | | |
130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金永斗 |
大學課程中佛教教育的方向和實際 |
|
| | | | | |
130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金易明 |
佛教與科學之「真實」問題辨析 |
|
| | | | | |
130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金勳 |
韓國佛教的社會福祉理念與實踐 |
|
| | | | | |
131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阿難陀 |
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 -- 理念與展望 |
|
| | | | | |
131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侯衝 |
滇雲法寶 -- 大理鳳儀北湯天佛經 |
|
| | | | | |
131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俞學明 |
佛教教育和當代佛教的發展 -- 「在世間」和「為世間」 |
|
| | | | | |
131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姜鵬明 |
「人適天和」 -- 佛與心靈的秩序 |
|
| | | | | |
131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持田貫宣; 阿武野隆則 |
佛教 -- 平和の實現に向けて |
|
| | | | | |
131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柳富鉉 |
《高麗大藏經》的曆史與現狀 |
|
| | | | | |
131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洪汝詮 |
從原始佛教哲學論《心經》 |
|
| | | | | |
131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洪汝詮 |
原始佛教的宇宙觀 |
|
| | | | | |
131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洪汝詮 |
佛說「因緣法」,「緣起法」 |
|
| | | | | |
131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洪修平 |
佛陀本懷與中國佛教的特點 |
|
| | | | | |
132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胡立新 |
中國佛教書畫流變與當代書畫藝術創作的禪境 |
|
| | | | | |
132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韋琪 |
共業招感.素食致祥 |
|
| | | | | |
132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倪世健 |
佛教心靈環保 |
|
| | | | | |
132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孫昌武 |
中國民眾的觀音信仰 |
|
| | | | | |
132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徐文明 |
和諧世界,從口開始 |
|
| | | | | |
132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格桑曲傑 |
西藏佛教寺院音樂中的漢地器樂形式 -- 楚布寺甲瑞居楚樂(漢樂十六種) |
|
| | | | | |
132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珠康・土登克珠 |
再迎和諧世界 |
|
| | | | | |
132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袁靜芳 |
《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大典》開啟了宏偉的佛教藝術長城工程 |
|
| | | | | |
132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常大林 |
內心覺悟與世界和平 |
|
| | | | | |
132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張玉成 |
佛教思想對於企業道德構建的積極作用 |
|
| | | | | |
133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張淇; 釋淨因 |
漢地佛教院校課程設置調研報告 |
|
| | | | | |
133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梁乃崇 (著)=Liang, Nai-tsung (au.) |
「三界唯心」與「霹靂說」 |
|
| | | | | |
133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第五世多智欽・龍洋 |
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 |
|
| | | | | |
133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許金興; 楊淑芬 |
景印重編乾隆大藏經 |
|
| | | | | |
133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陳英善 |
從梁武帝的齋祭到志盤的水陸儀 |
|
| | | | | |
133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陳紹常 |
眾善奉行 -- 佛教思想與企業的和諧發展 |
|
| | | | | |
133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陳淼勝; 釋依空 |
管理科學機制思維與人間佛教管理的關聯性 |
|
| | | | | |
133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陳錦宗 |
「心六倫」 -- 二十一世紀新倫理運動內涵及時代意義 |
|
| | | | | |
133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陳聲漢 |
一念蓮華生命關懷與和諧社會 -- 以臨終至中陰關懷為例 |
|
| | | | | |
133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彭馬田 |
和諧世界,尊重眾生 |
|
| | | | | |
134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景遷 |
佛教教育的時機和挑戰 |
|
| | | | | |
134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項陽 |
假如智化寺音聲佛事依然存在 |
|
| | | | | |
134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黃夏年 |
佛教教育與學術研究淺議 |
|
| | | | | |
134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黃書瑋 |
談佛教的心靈環保 |
|
| | | | | |
134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黃國清 |
當代大型佛教組織的管理挑戰 |
|
| | | | | |
134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楊民康 |
論雲南南傳上座部佛教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
|
| | | | | |
134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楊威榮 |
金融海嘯中反思 -- 假如佛陀是個CEO |
|
| | | | | |
134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楊維中 |
唯識觀的意義 |
|
| | | | | |
134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鄒麗英 |
眾善奉行 -- 佛教思想與企業的和諧發展 |
|
| | | | | |
134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筱崎友伸 |
立正佼成會開祖庭野日敬的和平思想與法華經觀 |
|
| | | | | |
135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僧王布格里 (著)=Bour Kry, Maha Sangharajah, H. H. (au.) |
Buddhism and Science |
|
| | | | | |
135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 |
中華佛教三大語系 和諧融合弘法利生 -- 談佛教三大語系在中國大陸的融合發展 |
|
| | | | | |
135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嘉雍群培 |
西藏死亡藝術 |
|
| | | | | |
135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維摩詰; 薄伽梵智 |
淺論「佛教超越界限」 |
|
| | | | | |
135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劉元春 |
佛教慈善社會化發展之路徑 |
|
| | | | | |
135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劉心立 |
金融海嘯災難中,心靈環保的重要性 |
|
| | | | | |
135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樓宇烈 |
科學時代的佛教定位 |
|
| | | | | |
135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潘石屹 |
團結之光如此強大,它將照亮整個地球 |
|
| | | | | |
135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潘宗光 |
佛教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道德「軟實力」的重大意義 |
|
| | | | | |
135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蔣勁松 |
多重視野中的佛教與科學 |
|
| | | | | |
136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鄭筱筠 |
中國南傳佛教管理體系中的安章角色 |
|
| | | | | |
136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鄧子美 |
現代社會的眾緣和合 |
|
| | | | | |
136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黎日光 |
信念與皈依 |
|
| | | | | |
136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蕭集智 |
內觀的鐘聲響了 |
|
| | | | | |
136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戴育仁 |
佛教與企業 -- 企業經營的菩薩道 |
|
| | | | | |
136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謝景貴 |
大愛無國界 -- 慈濟國際賑災 |
|
| | | | | |
136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賽赤‧確吉洛哲嘉措 |
加強交流 增進友誼 |
|
| | | | | |
136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韓軍 |
中國佛教音樂極待搶救和保護 -- 以五台山佛教音樂為例 |
|
| | | | | |
136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韓梅; 韓錫鐸 |
我們所瞭解的《嘉興藏》 |
|
| | | | | |
136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魏文星 |
佛教與環境保護 |
|
| | | | | |
137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魏德東 |
芻論中國佛教的公益事業 |
|
| | | | | |
137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蘇士澍 |
《乾隆版大藏經》重印瑣記 |
|
| | | | | |
137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大悟 |
菩提達摩禪法在中國的學修體系 |
|
| | | | | |
137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大航 |
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係 |
|
| | | | | |
137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仁得 |
佛教真理要義 |
|
| | | | | |
137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心定 |
佛教徒要重視宗派和諧 |
|
| | | | | |
137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心海 |
民族之脊粱 佛教之典範 -- 一代偉人唐玄奘 |
|
| | | | | |
137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心慧 |
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的互助發展 |
|
| | | | | |
137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正慈 |
現代僧伽教育之現狀與展望 |
|
| | | | | |
137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永本 |
佛典數位化 |
|
| | | | | |
138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永有 |
地球暖化現象與人類心靈成長之探討 |
|
| | | | | |
138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永明 |
談《佛光大藏經》的編修 |
|
| | | | | |
138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永東 |
佛教譬喻的現代詮釋與運用 |
|
| | | | | |
138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永昭 |
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性 -- 以佛光山在菲律賓佛教樂藝弘傳為例 |
|
| | | | | |
138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印順 |
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組織管理淺議 |
|
| | | | | |
138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印順 |
深圳弘法寺佛教修學體系建設芻議 -- 以聞思修三慧為中心 |
|
| | | | | |
138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印樂 |
白馬寺和佛教在我國的弘揚與傳播 |
|
| | | | | |
138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如念 |
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 |
|
| | | | | |
138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如祥 |
眾善奉行 -- 佛教思想與企業的和諧發展 |
|
| | | | | |
138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如瑞 |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
|
| | | | | |
139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有真; 釋有慧 |
淺談星雲大師宗派融和的思想與實踐 |
|
| | | | | |
139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有堂; 釋有榮; 釋妙端 |
試論「國際佛光會之禪淨密三修法會」對宗派融合之意涵 |
|
| | | | | |
139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有德 ; 釋妙憫 ; 釋妙曜 ; 釋覺啟 |
從佛教多元弘傳回顧佛教教育的發展 |
|
| | | | | |
139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自運 (著)=Ven. Vinita Tseng (au.) |
近年巴利聖典的研究 -- 以三註釋書為中心 |
|
| | | | | |
139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自鼐 |
從三增上學探討當代佛教僧團的發展與挑戰 |
|
| | | | | |
139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妙上 |
巴西如來寺弘法功能與展望 |
|
| | | | | |
139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妙多 |
佛教的心靈環保 |
|
| | | | | |
139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妙安 |
略論禪宗修學體系的建設 |
|
| | | | | |
139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妙江 |
五台山信仰與多元 |
|
| | | | | |
139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妙祥 |
佛教的傳播與民族 -- 瑞士佛光山的弘法實踐 |
|
| | | | | |
140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妙賢 |
汶川大地震救災中的思考與建言 |
|
| | | | | |
140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妙麟 |
殊途同歸 |
|
| | | | | |
140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宏正 |
理論和實踐是佛教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
|
| | | | | |
140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宏明 |
佛教生態意識的價值取向及其現代意義 |
|
| | | | | |
140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宏滿 |
淺談佛教思想與企業的和諧發展 |
|
| | | | | |
140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戒忍 |
佛教與環保 |
|
| | | | | |
140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見引 |
佛教的心靈環保 |
|
| | | | | |
140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宗如 |
佛教的心靈環保 |
|
| | | | | |
140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宗性 |
傳統佛教僧團管理的目標及現代意義 |
|
| | | | | |
140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延藏 |
薪火相傳 眾緣和合 守正出新 -- 淺談當代漢文大藏經整理傳譯之方向 |
|
| | | | | |
141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明生 |
淺論佛教的心靈環保 |
|
| | | | | |
141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明哲 |
淺談華嚴宗的修行體系 |
|
| | | | | |
141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果鏡 (著)=呂淑玲 (au.) |
佛教與心靈環保 |
|
| | | | | |
141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法亮 |
梵樂和文化 |
|
| | | | | |
141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近梵 |
向下紮根·往上結果 -- 中小學在萬佛聖城三十年的經驗 |
|
| | | | | |
141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星雲 |
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 |
|
| | | | | |
141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界靜 |
佛教信仰的四大特點 |
|
| | | | | |
141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衍慈 |
佛教慈善與公益事業 |
|
| | | | | |
141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衍慈 |
Buddhist Charity and Community Work |
|
| | | | | |
141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修懿 |
21世紀佛教弘法傳播的新指標 |
|
| | | | | |
142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根通 |
佛教慈善與社會責任 |
|
| | | | | |
142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海濤 |
菩提心與大乘佛教的建設 |
|
| | | | | |
142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海濤 |
佛教的弘法傳播 |
|
| | | | | |
142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素全 |
平常心 -- 心靈環保的良藥 |
|
| | | | | |
142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健釗 |
中國佛教與中華民族性格 |
|
| | | | | |
142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常和 |
略窺居士管理之佛教寺廟型態 -- 以巴黎法華寺為例 |
|
| | | | | |
142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常慧 |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 以聖嚴法師創辦與主持中華佛學研究所(1978年~1991年)為範例 |
|
| | | | | |
142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常隨 |
「不二法門」對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教育體系之影響 |
|
| | | | | |
142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惟賢 |
慈善工作是菩薩事業 |
|
| | | | | |
142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惟賢 |
眾善奉行 -- 佛教思想與企業的和諧發展 |
|
| | | | | |
143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惟靜 |
慈悲利他 菩提耕耘 |
|
| | | | | |
143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惟儼 |
佛教懺悔思想的現代意義 |
|
| | | | | |
143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淨海 |
落實佛教本土化 |
|
| | | | | |
143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通智 |
心淨則國土淨 |
|
| | | | | |
143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通睿 |
佛教是科學且超越科學 |
|
| | | | | |
143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悲寂 |
物理、心理、倫理:佛教與科學的三大交涉點 |
|
| | | | | |
143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惠空 |
十二緣起禪觀體系 |
|
| | | | | |
143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惠敏 |
禪法與腦科學的關係考察 |
|
| | | | | |
143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惠謙 |
從「佛教大學國際協會」的成立看佛教教育的未來展望 |
|
| | | | | |
143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智慧 |
「眾緣和合」,平息「金融海嘯」 |
|
| | | | | |
144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湛如 |
認識幸福 創造幸福 |
|
| | | | | |
144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無相 |
興大慈悲 利樂有情 |
|
| | | | | |
144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象本 |
愛國愛教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
|
| | | | | |
144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傳印 |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
|
| | | | | |
144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傳明 |
論禪修之所緣境 |
|
| | | | | |
144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圓持 |
佛教心靈環保有利於世界一體化的健康發展 |
|
| | | | | |
144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圓持 |
佛教商業倫理思想對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
|
| | | | | |
144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慈容 |
佛教的慈善社會事業 -- 以佛光山為例 |
|
| | | | | |
144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慈容 |
佛教的慈善事業 -- 以佛光山為例 |
|
| | | | | |
144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慈惠 |
佛教音樂古今談 |
|
| | | | | |
145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慈雲 |
法寶之光 -- 大藏經的整理、保護與研究=The Glorious Treasure of Dharma:Collation,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Buddhist Canon |
|
| | | | | |
145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敬定 |
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性 -- 佛教的世界性與法界等流 |
|
| | | | | |
145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敬定 |
佛教的心靈環保 |
|
| | | | | |
145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照誠 |
關於佛典電子化問題的探索和思考 -- 《趙城藏》電子文本校編過程中的實踐與啟示 |
|
| | | | | |
145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聖玄 |
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互助發展之困境及其因應之道 -- 以台灣地區為例 |
|
| | | | | |
145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聖凱 |
佛教 -- 一種幸福觀的教育 |
|
| | | | | |
145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道堅 |
論現代社會環境下的中國佛教慈善事業 |
|
| | | | | |
145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道堅 |
漢傳佛教修學次第的構建 |
|
| | | | | |
145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達照 |
人天道、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係 |
|
| | | | | |
145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演明 |
皈依與信仰建設 |
|
| | | | | |
146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演覺 |
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語言 -- 佛教音樂 -- 兼談佛教音樂的歷史與未來 |
|
| | | | | |
146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滿信 |
淨土上的甘露 |
|
| | | | | |
146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滿謙 |
佛教的國際交流 |
|
| | | | | |
146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寬運 |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
|
| | | | | |
146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廣品 |
佛教對環保的倡議與發展 |
|
| | | | | |
146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廣琳 |
佛教多媒體的弘揚與傳播 |
|
| | | | | |
146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慧哲 |
念佛法門在安寧病房施作時機之探討 |
|
| | | | | |
146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慧裴 |
佛教僧團的世代交替與傳承 |
|
| | | | | |
146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慧寬 |
佛教信眾教育探討 -- 以佛光山在臺灣地區的信眾教育為例 |
|
| | | | | |
146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慧靜 |
佛指舍利蒞臺與文化融和之意義 |
|
| | | | | |
147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慧濟 |
科學的佛法 |
|
| | | | | |
147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學良 |
慈悲與濟世 -- 佛教慈善與公益事業 |
|
| | | | | |
147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學愚 |
契理融和與契機創新 |
|
| | | | | |
147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靜波 |
弘法,出家人永恒的使命 |
|
| | | | | |
147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濟群 |
我的判教觀 |
|
| | | | | |
147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禪亮 |
佛教的心靈環保 |
|
| | | | | |
1476.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耀正 |
學識修為、以戒為師與構建和諧社會 |
|
| | | | | |
1477.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覺光 |
慈悲思想的義理與現代意義 |
|
| | | | | |
1478.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覺居 |
現代佛教僧團的組織發展與管理 |
|
| | | | | |
1479.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覺真 |
言為人師 行為世範 -- 僧伽教育中的律儀教育瑣談 |
|
| | | | | |
1480.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覺軒 |
以競合理論詮釋六和敬 |
|
| | | | | |
1481.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覺醒 |
直面危機,從容應對 |
|
| | | | | |
1482.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釋覺醒 |
心靈環保與社會和諧 |
|
| | | | | |
1483.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鐘茂森 |
大乘佛法的科學宇宙觀對和諧世界的啟示 |
|
| | | | | |
1484.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2009 |
龔西婭 |
佛教思想與企業家的和諧幸福 |
|
| | | | | |
1485.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
釋學誠 |
社會福祉與佛教慈善 |
|
| | | | | |
1486.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尹章義 |
天台龍象 台灣高僧 -- 斌宗法師的生平與思想 |
|
| | | | | |
1487.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王見川 |
日據時期台灣佛教史二論 |
|
| | | | | |
1488.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江燦騰 (著)=Jiang, Cian-teng (au.) |
日據時代台灣北部曹洞宗大法派的崛起 -- 覺力禪師與大湖法雲寺派 |
|
| | | | | |
1489.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吳永猛 |
澎湖宮廟普庵禪師信仰的探討 |
|
| | | | | |
1490.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李世偉 |
身是維摩不著花--黃玉階之宗教活動 |
|
| | | | | |
1491.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林本炫 |
宗教運動的社會基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
|
| | | | | |
1492.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林明德 |
觀音的匾聯探索 |
|
| | | | | |
1493.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林美容 |
台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 |
|
| | | | | |
1494.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姚麗香 |
日據時代台灣佛教與齋教關係之探討 |
|
| | | | | |
1495.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陳清香 |
台灣佛教史上的藝僧 |
|
| | | | | |
1496.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陳儀深 |
政權替換與佛教法師的調適 -- 1949年前後的明真, 虛雲, 道安, 印順為例 |
|
| | | | | |
1497.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傅偉勳 |
台灣本土的佛學研究--回顧與前瞻 |
|
| | | | | |
1498.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鄭志明 |
台灣禪修型「新興佛教」初探 |
|
| | | | | |
1499.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釋宏印 |
台灣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
| | | | | |
1500.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釋昭慧=Shih, Chao-hui |
「護生」精神的實踐舉隅--台灣動物現有的處境與佛教界當前未來的援助之道 |
|
| | | | | |
1501.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釋慧嚴=Shih, Huey-yen |
西來庵事件後台灣佛教的動向 |
|
| | | | | |
1502. |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闞正宗 |
戰後台灣佛寺的轉型與發展--以南投地區佛寺齋堂為中心 |
|
| | | | | |
1503. |
台灣宗教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05年) |
2005 |
釋昭慧 |
總統神豬祭祀風波之深層探索 -- 兼述原民「殺豬觀摩教學」,考察事件始末、爭議焦點與問題癥結 |
|
| | | | | |
1504. |
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論文研討會(2005年) |
2005 |
黃皎怡; 黃蘭翔 (著)=Huang, Lan-shiang (au.); 釋行心 |
十七世紀河內佛教「主殿」空間原型之析出 |
|
| | | | | |
1505. |
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論文研討會(2005年) |
2005 |
蔡宗德 |
印尼印度教 -- 佛教與伊斯蘭教的發展及其宗教音樂文化的融合 |
|
| | | | | |
1506. |
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論文研討會(2005年) |
2005 |
嚴智宏 (著)=Yen, Chih-hung (au.) |
印度觀點+高棉的詮釋及實踐 -- 以吳哥帝國巴普昂寺為例 |
|
| | | | | |
1507. |
台灣哲學會網上研討會 |
2000 |
張蘭石 |
在自殺公案的因緣檢視中呈現緣起倫理學 |
|
| | | | | |
1508. |
台灣哲學會網上研討會 |
2000 |
曹志成 |
《顯揚聖教論》的三性思想的探討 |
|
| | | | | |
1509. |
台灣哲學會網上研討會 |
2000 |
釋性廣 (著)=Shih, Shing-kuang (au.) |
印順導師禪觀思想簡述 -- 人間佛教的禪觀思想 |
|
| | | | | |
1510. |
台灣哲學學會學術研討會 |
2010 |
姚富全 |
論戒律在佛教倫理中的角色 |
|
| | | | | |
1511. |
台灣哲學學會學術研討會 |
2010 |
陳嘉璟 |
論北宋自然禪詩中的時空表現及其特徵 |
|
| | | | | |
1512. |
台灣國是會議國際學術研討會 |
1999 |
釋昭慧 (著)=Shih, Chao-hui (au.) |
佛教與社會運動 |
|
| | | | | |
1513.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1屆) |
2004 |
Gordon |
The Emergence of the Vajrayana Tradition |
|
| | | | | |
1514.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1屆) |
2004 |
劉國威 |
《藏傳佛教經典翻譯在台灣之發展》 |
|
| | | | | |
1515.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1屆) |
2004 |
鄭志明 |
藏傳佛教在台發展的現況與省思 |
|
| | | | | |
1516.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2屆) |
2005 |
Gray, David B. |
Eating the Heart of the Brahmin: Representations of Alter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Identity in Tantric Buddhist Discourse |
|
| | | | | |
1517.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2屆) |
2005 |
Harley, Gail M. |
Thangkas, Yantra's, and Holy People: Colorful Dimensions of Vajrayana Buddhism as Tools for Enlightenment |
|
| | | | | |
1518.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2屆) |
2005 |
Melton, J. Gordon |
Art in Vajrayana: Some Basic Issues |
|
| | | | | |
1519.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2屆) |
2005 |
黃英傑 |
青海玉樹地區直貢噶舉寺院現況實地調查 |
|
| | | | | |
1520.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2屆) |
2005 |
鄭志明 |
《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的生命禮儀 |
|
| | | | | |
1521.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2屆) |
2005 |
蕭登福 (著)=Xiao, Deng-fu (au.) |
試論道教對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與影響 |
|
| | | | | |
1522.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4屆) |
2008 |
鄭志明 (著)=Cheng, Chih-ming (au.) |
傳統社會生命教育的生死信仰 |
|
| | | | | |
1523.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5屆) |
2008 |
Gray, David B. |
不二作為佛教密宗的倫理基礎=Nonduality as the Basis of Vajrayana Buddhist Ethics |
|
| | | | | |
1524.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5屆) |
2008 |
吳有能 |
人流與法流 -- 台灣當代佛教墮胎觀點的初步反省 |
|
| | | | | |
1525.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5屆) |
2008 |
陶思炎 |
南京高淳水陸畫略論 |
|
| | | | | |
1526.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5屆) |
2008 |
黃英傑 |
《上師生命的聖與俗 -- 民初諾那呼圖克圖生平研究》 |
|
| | | | | |
1527. |
台灣密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第5屆) |
2008 |
鄭志明 (著)=Cheng, Chih-ming (au.) |
當代宗教與殯葬的生命倫理 |
|
| | | | | |
1528.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林本炫; 莊豐吉 |
宗教醫療與信仰改變 |
|
| | | | | |
1529.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姚麗香 |
藏傳佛教在台灣 -- 中心領導者的經驗分析 |
|
| | | | | |
1530.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郭文般 |
臺灣宗教場域的組成 -- 一個新制度論的觀點 |
|
| | | | | |
1531.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陳杏枝 |
加蚋地區的宮廟神壇 -- 兼論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的關係 |
|
| | | | | |
1532.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陳家倫 (著)=Chen, Chia-luen (au.) |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二) |
|
| | | | | |
1533.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陳家倫 (著)=Chen, Chia-luen (au.) |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 |
|
| | | | | |
1534.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章英華; 瞿海源 =Chiu, Hei-yuan |
臺灣外來新興宗教發展的比較分析(臺灣外來新興宗教發展的比較研究) |
|
| | | | | |
1535.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游謙 |
從歷史脈絡談新興宗教與主流教派的關係 |
|
| | | | | |
1536.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楊惠南 (著)=楊惠男 (au.) |
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 -- 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察 |
|
| | | | | |
1537. |
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鍾秋玉 |
靈性權威(Spiritual Authority)與修行 -- 超個人心理學學者的觀點 |
|
| | | | | |
1538. |
四川大慈寺玄奘會議(第3屆) |
2006 |
李志夫 |
論現代心理學為唯識學的增上緣 |
|
| | | | | |
1539. |
弘一大師圓寂六十週年學術會議 |
2002 |
釋昭慧 |
台灣佛教之榮景及其隱憂 |
|
| | | | | |
1540. |
未來科學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2004 |
李鴻源 |
從地球災劫談新人類文明 |
|
| | | | | |
1541. |
未來科學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2004 |
林耕新 |
進化的人類 -- 瀕死體驗者(NDErs)的探討 |
|
| | | | | |
1542. |
未來科學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2004 |
高峰一 |
對科學的再認識 -- 佛法的修鍊與科學 |
|
| | | | | |
1543. |
未來科學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2004 |
陳建源 |
由輪迴案例思索人生心方向 |
|
| | | | | |
1544. |
玄奘大學佛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第1屆) |
2003 |
蕭麗華 (著)=Hsiao, Li-hua (au.) |
蘇軾詩禪合一論對惠洪「文字禪」的影響 |
|
| | | | | |
1545. |
玄奘大學佛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第2屆) |
2004 |
歐陽宜璋 (著)=Ou-yang, Yi-jang (au.) |
高行健現代禪劇《八月雪》的意涵探索與形式分析 |
|
| | | | | |
1546. |
玄奘研究-第二屆銅川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
1999 |
徐文明 (著)=Xu, Wen-ming (au.) |
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 |
|
| | | | | |
1547. |
玄奘學研討會(第1屆) |
2001 |
釋昭慧 (著)=Shih, Chao-hui (au.) |
「詳考其理, 各擅宗塗」 -- 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 |
|
| | | | | |
1548. |
石經研究:第一輯 |
2017 |
倉本尚德 |
從刻經看鄴城佛教:以小南海石窟與北響堂山石窟為中心 |
|
| | | | | |
154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待定) |
|
釋性吉 (撰) |
佛法對婆羅門教祭祀的回應與轉換─以《阿含經》為主要討論範圍 |
|
| | | | | |
155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0屆) |
1999 |
釋印謙 (著)=Shih, Yin-chien (au.) |
禪宗〈念佛者是誰〉 公案起源考=The Origin of Ch'an School Gong-an:"Who is Chanting?" |
|
| | | | | |
155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0屆) |
1999 |
釋性圓 (著)=Shih, Hsin-yen (au.) |
由現代人的安頓身心需求以探究佛法安頓身心之道=An Inquiring into the Buddhist Method of Tranqu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Need |
|
| | | | | |
155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呂麗華 (著) |
《警寤本生》-Jāgarajātaka 譯注及語義分析 |
|
| | | | | |
155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周柔含 (著) |
安那般那念一十六勝行「身行」之探究 |
|
| | | | | |
155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林秀雪 (著) |
從《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試析「信法」與「謗法」之概念 |
|
| | | | | |
155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金明求 (著)=Chin, Ming-ch'iu (au.) |
《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On Buddhist Ideas about Death in the San-yen Stories |
|
| | | | | |
155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徐一智 (著) |
《明史、姚廣孝傳(道衍禪師)》之史源、校讀和立場探討 |
|
| | | | | |
155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張弛 (著) |
試論憨山德清 "一心三觀" 的思想 |
|
| | | | | |
155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陳傳集 (著) |
〈入法界品‧明智居士章〉中精進度之思想 |
|
| | | | | |
155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天蓮 (著) |
華嚴淨土思想初探一以《八十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為中心 |
|
| | | | | |
156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如戒 (著) |
吉藏三諦說初探一以《中觀論疏》對〈觀四諦品〉第十八偈解釋為主 |
|
| | | | | |
156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妙性 (著) |
頓、漸二法之初探一以《俱舍論》的「聖諦現觀」為主 |
|
| | | | | |
156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宗諭 (著) |
四至五世紀罽賓禪法的「念佛觀」一以鳩摩羅什與曇摩密多所譯禪經為主 |
|
| | | | | |
156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宗譓 (著) |
《勝天王般若經‧法界品》的佛身觀 |
|
| | | | | |
156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修善 (著) |
摩訶止觀的研究一以四門不生為考察 |
|
| | | | | |
156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修諦 (著) |
《華嚴經‧入法界品》逆行度生之討究 |
|
| | | | | |
156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祖蓮 (著) |
略探聞所成慧在修道中的意義一以《大毘婆娑論》、《俱舍論》、《順正理論》為中心 |
|
| | | | | |
156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開進 (著) |
探索生命之原理-命根 |
|
| | | | | |
156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
2000 |
釋會忍 (著) |
心意識之初探一以說一切有部為中心 |
|
| | | | | |
156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3屆) |
2002 |
釋安慧 |
《十住毘婆沙論》中的無我觀 |
|
| | | | | |
157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4屆) |
2001 |
釋性願 (撰)=Shih, Hsion-yuan (compose) |
《雜阿含經》「學相應」之研究 -- 以《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為主要考量依據 |
|
| | | | | |
157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5屆) |
2004 |
釋大參 (著) |
觀世音菩薩對婦女「無子之苦」的救度 -- 以天台智者大師《觀音義疏》為根據=Bodhisāttva Guanyin Rescuses Women who Suffer from Infertility: Based on Guanyin yishu of Tiantai Master Zhiyi |
|
| | | | | |
157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8屆) |
2007 |
釋會極 (著) |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譬喻說法之研究 |
|
| | | | | |
157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1屆) |
2010 |
釋見幢 (著) |
唐.道宣律師《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之研究 |
|
| | | | | |
157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3屆) |
2012 |
釋有弘 (著) |
行海《禪宗指掌》之研究=A Study on the Chanzong Zhizhang by Xinghai |
|
| | | | | |
157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3屆) |
2012 |
釋有因 (著) |
A Study on the Admonitions of Pure Land (Jingtu Jingyu)=行策《淨土警語》之研究 |
|
| | | | | |
157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3屆) |
2012 |
釋真傳 (著) |
《小品般若經》的兩段「諸法無受三昧」意義之再探 |
|
| | | | | |
157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吳清海 (撰) |
《摩訶止觀 觀病患境》業病思想及其對治之道 |
|
| | | | | |
157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李清 (著) |
佛法四不依中「依義不依語」之探究 |
|
| | | | | |
157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卓芸心 (著) |
大悲懺發展之初探 -- 以千佛山菩提寺為例 |
|
| | | | | |
158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林洛廷 (撰) |
《趙城金藏》目錄的探究與數位應用=The investigation of Jin Dynasty Tripitaka Contents and the digital application |
|
| | | | | |
158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林維明 (著) |
《大乘起信論》的「止觀修行法門」探討 |
|
| | | | | |
158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徐全福 (著) |
「賴耶緣起」的唯識觀之研究 -- 從《攝大乘論》說起 |
|
| | | | | |
158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國威 (著) |
僧傳整理的實踐與方法 -- 以《比丘尼傳》為中心=Practice and Method on the Sorting of Buddhist Monk Biography-- Centered on Lives of Nuns |
|
| | | | | |
158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張艮 (著) |
宋代天台宗僧詩輯佚77首 |
|
| | | | | |
158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許尤娜 (著) |
敦煌寫本 S.3074「高僧傳略」考釋 |
|
| | | | | |
158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陳文華 (著) |
《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之略探 |
|
| | | | | |
158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童瓊慧 (著) |
《正誣論》中「道佛之爭」初探 -- 以《正誣論》第一則為研究中心 |
|
| | | | | |
158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楊國寬 (著) |
淺論宗喀巴大師止觀思想的特色=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ter Tsongkhapa's Meditation Thought |
|
| | | | | |
158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鄭梓含 (著) |
《省菴法師語錄》中淨土思想之研究 |
|
| | | | | |
159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蕭愛蓉 (著) |
「攝禪歸淨」對晚明佛教的革新意義 -- 以蕅益智旭為核心 |
|
| | | | | |
159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有晢 (著) |
「自性」之探討 -- 以《中論》為主 |
|
| | | | | |
159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妙毅 (著) |
《華嚴經》「異生世主」之生命實踐探討 -- 以「主林神」為例 |
|
| | | | | |
159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宏觀 (著) |
阿羅漢留多壽行之研究 |
|
| | | | | |
159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見光 (著) |
華嚴六相圓融在法界無盡緣起之探討 |
|
| | | | | |
159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宗穎 (著) |
敦博本《六祖壇經》思想體系研究 -- 以三無思想與三科三十六對法為主 |
|
| | | | | |
159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法如 (撰)=劉麗雲 (compose) |
走過生命幽谷 -- 從佛教的觀點談失落悲傷以機梨舍瞿曇彌與波羅遮那為例 |
|
| | | | | |
159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長叡 (著) |
「厭、離欲、滅盡」略探 -- 以〈試論《雜阿含經》之「厭離」〉一文為切入點 |
|
| | | | | |
159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眾品 (著) |
試論《楞嚴經》中奢摩他、三摩、禪那之義 |
|
| | | | | |
159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道禮 (著) |
民初中國佛教界知識分子的維新 -- 以太虛大師為探討 |
|
| | | | | |
160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慧文 (著) |
《楞嚴經》「眼根」修行探討 |
|
| | | | | |
160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親航 (著) |
《華嚴經》中觀自在菩薩法門之探討 |
|
| | | | | |
160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2013 |
釋覺竟 (著) |
「我空、法空」之探討 -- 以龍樹《中論》為主 |
|
| | | | | |
160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余淑芳 |
支遁「即色論」之探討 |
|
| | | | | |
160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吳文山 (著) |
以《佛教規範倫理學》的護生觀 論死刑犯生命倫理 |
|
| | | | | |
160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吳清海 (著) |
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應云何住」、「云 何應住」──以梵漢對勘為進路 |
|
| | | | | |
160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呂姝貞 |
慧沼《勸發菩提心集》的譬喻修辭研探 |
|
| | | | | |
160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李佳臻 (著) |
方東美對天台思想的判析與詮釋 ——以慧思禪師為中心 |
|
| | | | | |
160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李忠達 (著) |
無門慧開《無門關》及無字公案參法之特色 |
|
| | | | | |
160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李慧萍 |
電腦內容標誌在漢譯佛典意義理解上的應用 ——以江味農《金剛經講義》為例 |
|
| | | | | |
161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周庭安 (著) |
慈雲遵式《金園集》之思想研究 |
|
| | | | | |
161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林承德 (著) |
佛教對邪見之說明──以阿含經典為主要依據 |
|
| | | | | |
161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林欣儀 |
禪修學習者生命意義觀點轉化學習之研究 |
|
| | | | | |
161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林晏伃 (著) |
《百喻經》之生命關懷探究 |
|
| | | | | |
161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林維明 (著) |
唯識宗的「因上見」宗義探討 |
|
| | | | | |
161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林銘光 |
《華嚴經‧十地品》初地十願之探究 ──以澄觀《華嚴經疏》論述為主 |
|
| | | | | |
161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胡欣宜 (著) |
轉法輪略考 |
|
| | | | | |
161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范明麗 (著) |
釋迦牟尼佛的「病痛因緣」與對治方法之研究 |
|
| | | | | |
161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張麗卿 (著) |
《雜阿含經》與《薄伽梵歌》之「生命抉擇」 探討 |
|
| | | | | |
161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許尤娜 (著) |
南北朝時期坐禪、習禪及傳禪敘述:以《佛國記》、《高僧傳》、《洛陽伽藍記》及《二入四行論》為線索 |
|
| | | | | |
162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黃武達 |
佛教禪坐腦波受環境干擾對情緒變化之比較研 究──以南傳安般念與北傳天台止觀為中心 |
|
| | | | | |
162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黃馨儀 (著) |
智旭《楞嚴經》相關論述中的佛性觀 |
|
| | | | | |
162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廖乙璇 |
論支謙譯經背景與特色 |
|
| | | | | |
162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趙太極 |
「般若波羅蜜」思想探微 ——以《大智度論》為論述核心 |
|
| | | | | |
162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鄭夙惠 (著) |
從「人間佛教」觀點詮釋四無量心的解行向度 |
|
| | | | | |
162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羅中成 (著) |
《六祖壇經》如來藏思想研究 |
|
| | | | | |
162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蘇原裕 (著) |
佛陀左手握執衣角造像之源流與發展初探 |
|
| | | | | |
162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妙煥 (著) |
中印佛教「禮讚」之異同 |
|
| | | | | |
162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見故 |
運用漢語語法書面模型讀解 漢譯《雜阿含經》主題語句 |
|
| | | | | |
162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見暄 |
《觀無量壽佛經》往生淨行因之略探 ——以慧遠《淨影疏》與善導《四帖疏》為範圍 |
|
| | | | | |
163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宗怡 (著) |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知眾藝童子研究 |
|
| | | | | |
163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果淳 (著) |
普賢行者弘一大師之修行實踐 ──以普賢十大行願為主 |
|
| | | | | |
163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從照 (著) |
論《大智度論》與《中論》「破四緣」論題之探討 |
|
| | | | | |
163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會至 (著) |
異生性之研究 |
|
| | | | | |
163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聖因 (著) |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Buddhist Enlightened Education for the Modern World=佛教覺之教育於當前所面臨的挑戰與契機 |
|
| | | | | |
163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道樂 |
弘一大師愛國精神初探 |
|
| | | | | |
163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道禮 (著) |
清末民初梁啟超佛教治國理念 ——以《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為探討 |
|
| | | | | |
163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慧文 |
《楞嚴經》「眼識」修行探討 |
|
| | | | | |
163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2014 |
釋賢品 (著) |
從《布吒婆樓經》探討 saññā 之掌握 |
|
| | | | | |
163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于蕙敏 (著) |
佛教神通的兩個面向 以阿底峽與宗喀巴不同的神通觀為討論 |
|
| | | | | |
164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包蕾 (著) |
吉藏的二諦觀—概念的考察及體系內的開演 |
|
| | | | | |
164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周君璞 |
論《六祖壇經》心之無念、無相、無住—以修行與解慧 之不二觀之研究為核心 |
|
| | | | | |
164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周延霖 (著) |
天台智顗對《中論.觀四諦品》的創造性詮釋 |
|
| | | | | |
164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周明玉 (著) |
漢譯《雜阿含經》中「五蘊無我」的生命哲學之芻議 |
|
| | | | | |
164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林維明 (著) |
瑜伽行派經論中諸法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以《解 深密經》及《瑜伽師地論》為主 |
|
| | | | | |
164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翁翠苓 (著) |
涅槃解脫思想對當代佛教的實踐價值-以《大般涅槃經》 為依據 |
|
| | | | | |
164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張雅雯 (著)=Chang, Ya-wen (au.) |
「頓」中開出次第化漸修—聖嚴法師禪法的革新與調和=Methodical and Gradual Path Stemmed from “Sudden Teaching”—Renovation and Concord of Master Sheng-Yen’s Teaching of Meditation |
|
| | | | | |
164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張麗卿 (著) |
《十住經》「菩薩行」之探討 |
|
| | | | | |
164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連啟超 (著) |
陳那新因明之邏輯:類比、歸納還是演繹 ? ------ 與鄭偉宏先生商榷 |
|
| | | | | |
164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陳玫玲 (著) |
論現代佛教的護法者-以佛光山星雲大師為例 |
|
| | | | | |
165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黃武達 |
佛教不同宗派禪坐時環境因子對專注力影響之比較研究 |
|
| | | | | |
165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黃勝平 |
《維摩詰經.問疾品第五》之淨土觀淺說 |
|
| | | | | |
165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楊素真 (著) |
四聖諦融入學童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一所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 |
|
| | | | | |
165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趙太極 (著) |
天台《法華懺》「五悔」思想析論 |
|
| | | | | |
165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劉美奇 (著) |
由曉雲導師作品看明遺民與西學東進對民初嶺南 二元文化建構的影響與其生命教育的展現 |
|
| | | | | |
165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劉啟霖 (著) |
「一切法不可說」之語言哲學的探索—依據《善勇猛般 若經‧因緣品第一》之譯注與研究 |
|
| | | | | |
165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竇敏慧 |
宋代古文運動中釋智圓的理論與傳播 |
|
| | | | | |
165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釋妙立 (著) |
《華嚴經.入法界品》頭陀行之研究—以《四十華嚴》 德生童子、有德童子章為主 |
|
| | | | | |
165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釋明法 (著)=Henegama Dhammaratana Thero (au.) |
部派佛教時期的阿羅漢觀之研究=A Studying on ‘Conception of Arhant’ in Nikāya Buddhism |
|
| | | | | |
165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釋洞岸 (著) |
試探《大智度論》菩薩「捨身供養」眾生之堪忍力的培 養及其入門之修學德目 |
|
| | | | | |
166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釋洞崧 (著) |
《解脫道論》念佛之特色—— 兼論《清淨道論》之佛隨念 |
|
| | | | | |
166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釋堅元 (著)=陳冠甄 (au.) |
試論堅牢地神與地藏菩薩本質上的關連性=The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Rdha Prthivi Devata and Ksitigarbhah |
|
| | | | | |
166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釋理揚 (著) |
藏、漢本《說無垢稱經•不二法門品》譯文比較 |
|
| | | | | |
166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釋道禮 (著) |
晚清東本願寺安海教案與清國開教的論爭 |
|
| | | | | |
166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釋慧潔 (著) |
漢譯《大莊嚴論經》修辭技巧之研究 |
|
| | | | | |
166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2015 |
釋耀溪 (著) |
彌勒菩薩法門略說—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為主 |
|
| | | | | |
166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余淑芳 (著) |
法上及慧遠心識思想之探討 |
|
| | | | | |
166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周延霖 (著) |
《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的佛性思想研究 |
|
| | | | | |
166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陳莉娜 (著) |
巴利語《佛史》探討 |
|
| | | | | |
166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雲惠遠 (著) |
以沃爾夫林的美學理論 論隋代敦煌莫高窟法華經變之藝術風格 |
|
| | | | | |
167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馮世綱 (著) |
由「無心合道」再探法融禪學的道家特徵 |
|
| | | | | |
167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黃美英 (著)=Huang, Mei-ying (au.) |
「第一義空」之當代詮釋 ──以《第一義空經》與《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為主 |
|
| | | | | |
167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天運 (著) |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中的角色 |
|
| | | | | |
167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天觀 (著) |
論《大般涅槃經》對法藏佛性思想的影響 ――以〈師子吼菩薩品〉為主 |
|
| | | | | |
167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宏殷 (著) |
天台懺法之實踐理路 ――以《法華三昧懺》為主要研究對象 |
|
| | | | | |
167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宏滿 (著) |
阿含經典的真如之探究 |
|
| | | | | |
167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育恆 (著) |
四明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懺義詮釋 |
|
| | | | | |
167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見歡 (著) |
淨影慧遠解經觀點之探析 ――以《無量壽經義疏》與《觀無量壽經義疏》為中心 |
|
| | | | | |
167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性讚 (著) |
從《略論安樂淨土義》看曇鸞的安樂淨土說 |
|
| | | | | |
167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法明 (著) |
至尊法幢《現觀遊戲海總義.二十僧伽》譯注: 聲聞僧伽安立之研究 |
|
| | | | | |
168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振慈 (著) |
《中論》「緣起我」與犢子部「不可說我」之探究 |
|
| | | | | |
168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理揚 (著) |
法藏敦煌藏文寫卷 P.T.705「止觀論」考釋 |
|
| | | | | |
168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道禮 (著) |
鯨濤千里傳梵音: 《佛學叢報》與近代佛教歷史書寫轉型之日本因素 |
|
| | | | | |
168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穎融 (著) |
從社會老化現象略探關懷老人 ――以《阿含經》為主 |
|
| | | | | |
168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覺天 (著) |
《第一義空經》之內涵及其教學之發展探析 |
|
| | | | | |
168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2016 |
釋顯禪 (著) |
《大智度論》依阿毘曇抉擇「慈」可通無漏 的論點依據之考察 |
|
| | | | | |
168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Yang, Li-yi =楊琍瑜 |
The Vedanā-saṃyukta of the Saṃyukta-āgama: Comparative Study in Light of the Waxing Syllables Principle |
|
| | | | | |
168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李欣霖 (著)=Lee, Shin-lin (au.) |
天臺圓教「一佛乘」的關懷進路=Tiantai-Yuanjiao teach ‘One Buddhist Vehicle’ care for the way |
|
| | | | | |
168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李敏瑋 (著) |
敦煌寫本〈醜女緣起〉及其相關文本人物形象探析=The Study of Dunhuang Manuscript ”Ugly women origin” and Related Texts Character Image |
|
| | | | | |
168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周延霖 |
智顗與吉藏解脫學中的語言觀 — 以「行/解」和「二/不二」為中心的討論 |
|
| | | | | |
169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林廣立 (著) |
智顗天台宗心識說:「一念識陰」之研究 |
|
| | | | | |
169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林廣立 (著) |
智顗天台宗心識說 — 「一念心」之研究 |
|
| | | | | |
169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范寧鷳 (著) |
《聊齋誌異》的僧人奇異形象及寓意之承與變 |
|
| | | | | |
169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雲惠遠 (著) |
從鈴木大拙的茶篇章略論其禪茶思想之發展脈絡 |
|
| | | | | |
169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楊璟惠 (著) |
民國高僧:觀妙老和尚生平事蹟略考 |
|
| | | | | |
169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謝獻誼 |
試探《成唯識論》對「染淨二分依他起性」思想的繼承與拓展 |
|
| | | | | |
169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上凈 (著) |
從中華文化內涵探討漢傳佛教的師徒之道 |
|
| | | | | |
169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天宏 (著)=Shi, Tien-hung (au.) |
「三種般若」說之起源初探=The Originate from the Three Kinds of Prajñā |
|
| | | | | |
169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心行 |
《法華經》「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思想之探究:基於〈提婆達多品〉的詮釋與發展 |
|
| | | | | |
169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見滋 |
唯識經論「執受」義探析 - 以《解深密經》及《解深密經疏》為中心 |
|
| | | | | |
170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法盛 (著) |
《成唯識論》中的種性與法性—情與無情相互關係探討 |
|
| | | | | |
170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法智 (著) |
唯心念佛與實相念佛的探討 |
|
| | | | | |
170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真聖 (著) |
佛教的護生觀與生態倫理的實踐原則:以《金光明經》為主之探究 |
|
| | | | | |
170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理揚 (著)=Shyh, Lii-Yang (au.) |
《中論頌‧觀縛解品》「生死與涅槃」的關係:以吉藏《中觀論疏》與宗喀巴《正理海》注釋為考察=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ṃsāra and nirvāṇa in Mūlamadhyamaka-kārikā-Bandhanamoksa-parīkṣā :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Jizang’s Zhongguan lun shu and Tshongkhapa’s Ocean of Reasoning |
|
| | | | | |
170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智海 (著) |
華嚴宗十二因緣觀 -- 以澄觀對現前地有支相續門為主 |
|
| | | | | |
170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傳德 |
澄觀般若性空思想之研究以《華嚴法界玄鏡》「真空觀」為主=The Research of the Chengguan’s “Middle Way” ideas: Focus on ”The Profound Mirror of the Dharma-dhātu in the Garland Sūtra “contemplation of real emptiness” |
|
| | | | | |
170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傳德 (著)=林銘光 (au.) |
從《華嚴法界玄鏡》「真空觀」論澄觀的般若性空思想=The Research of the Chengguan’s “Middle Way” ideas: Focus on ”The Profound Mirror of the Dharma-dhātu in the Garland Sūtra “contemplation of real emptiness” |
|
| | | | | |
170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聖因 |
初探影劇傳播中佛教懺悔觀念教育 — 以佛教電影《與神同行》為例 |
|
| | | | | |
170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道禮 (著)=倪管嬣 (au.) |
明治時期西本願寺與東本願寺的佛教近代化改革運動 |
|
| | | | | |
170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稻慧 =Shi, Dao-hui |
《六祖壇經》無相懺法之研究=A study of the non-phase repentance method of Altar-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
|
| | | | | |
171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燈源 |
法藏的判教思想:以《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為主 |
|
| | | | | |
171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覺心 |
略論《般舟三昧經》之「除睡眠」 |
|
| | | | | |
171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9屆) |
2018 |
釋顯照 |
《毗盧大藏經》隨函音釋管窺 — 以「筵字函」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為例 |
|
| | | | | |
171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呂玟儀 (著) |
佛經中英語料非監督式自動句對齊之研究=Unsupervised Sentence Alignment of Corpora of Chinese-English Buddhist Texts |
|
| | | | | |
171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周延霖 (著) |
僧肇的二諦知識論和境界論-以〈般若無知論〉為中心的討論 |
|
| | | | | |
171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林廣立 (著) |
智顗天台宗佛性說 —就「心即佛性」之研究 |
|
| | | | | |
171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林鴻鉁 (著) |
當代對「MBSR」的兩種 不同解釋之探討 |
|
| | | | | |
171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翁翠苓 (著) |
探討天台對《大般涅槃經》五行與如來行之詮釋 |
|
| | | | | |
171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張文婷 (著) |
《修行道地經》後三品與前二十七品之考察 |
|
| | | | | |
171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張印 (著) |
以「緣起法」為契入淺談「善惡」之判準 ——以《雜阿含經》為主 |
|
| | | | | |
172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許哲銘 (著) |
法鼓山聖嚴法師話頭禪法疑情之研究 |
|
| | | | | |
172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黃武達 (著) |
從腦電波看禪坐指導前後對淨心程度影響之比較研究 -以華梵大學部同學為對象 |
|
| | | | | |
172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劉晏均 (著)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結合企業的教育訓練 |
|
| | | | | |
172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釋行普 (著) |
《華嚴經•十地品》不動地菩薩無生法忍行對現 代生命教育的啟示 |
|
| | | | | |
172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釋見澧 (著) |
從《四分律》七滅諍法 論僧團的滅諍機制及其意義 |
|
| | | | | |
172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釋界忍 (著) |
探究曇鸞淨土思想的空觀概念 |
|
| | | | | |
172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釋振慈 (著) |
《長阿含經·世紀經·地獄品》之以地獄為主之經文考察 |
|
| | | | | |
172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釋理揚 (著) |
《中論頌‧觀緣品》「緣起與無自性」的關係: 以吉藏《中觀論疏》與宗喀巴《正理海》注釋為考察 |
|
| | | | | |
172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釋圓亨 (著) |
「慈悲心」之探究 |
|
| | | | | |
172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釋廣徹 (著) |
《華嚴經・離世間品》的十種業 |
|
| | | | | |
173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釋慧清 (著) |
以徑山茶宴爲例初探徑山茶禪的美學 |
|
| | | | | |
173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
2019 |
釋稻慧 (著)=Shi, Dao-hui (au.) |
《成唯識論》的「資糧位」菩薩道之探究=An Exploration of the Bodhisattva Way of accumulation in The Vijbaptimatrasiddhi Wastra of Yogacara |
|
| | | | | |
173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Shi Zhirui (著) |
A Preliminary Study of Hanshan Deqing’s Zhaolun Luezhu |
|
| | | | | |
173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王柏凱 (著) |
明清天台宗幽溪法脈傳承史—— 海寧地區「受汰系」的佈教發展與經營 |
|
| | | | | |
173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王姝丹 (著) |
《心之勇士》的自我療癒觀: 從法蘭克意義治療為切入視角 |
|
| | | | | |
173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李芯薇 (著) |
《六祖壇經》〈般若品〉的現代意義詮釋 —以中觀學為路徑研究 |
|
| | | | | |
173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谷有量 (著) |
太虛對藏傳佛教觀點之研究 |
|
| | | | | |
173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周延霖 (著) |
《華嚴法界玄鏡》的二諦觀與語言哲學 |
|
| | | | | |
173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林秀蘭 (著) |
《雜阿含經》定型句之研究 |
|
| | | | | |
173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林承德 (著) |
《大乘入楞伽經》對分別式認知的反思—— 以「五法」、「自心所見」、「如幻」為線索 |
|
| | | | | |
174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林維明 (著) |
王陽明涉及佛教思想的言論探討 |
|
| | | | | |
174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俞明仁 (著) |
福智教團「新結界」與「學長」們的學修歷程 |
|
| | | | | |
174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范姜如 (著) |
法雲《法華經義記》和竺道生《法華經疏》注經方式 之比較研究 |
|
| | | | | |
174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陳瑞珍 (著) |
《法華經》一佛乘的六波羅蜜行研究 |
|
| | | | | |
174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萬伶芳 (著) |
以佛教經典視角探究「大般涅槃」 |
|
| | | | | |
174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鄧葶涓 (著) |
從《龍筋鳳髓判》看唐代法律與佛教間的交涉—— 以〈造像違佛法判〉為例 |
|
| | | | | |
174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釋心行 (著) |
探討在家居士「佛化」的概念 ——以《中阿含·大品優婆離經》為例 |
|
| | | | | |
174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釋弘慈 (著) |
探討《大般涅槃經玄義》之絕名 |
|
| | | | | |
174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釋知建 (著) |
從佛光山佛誕展探究人間佛教的藝術弘法 |
|
| | | | | |
174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釋知泉 (著) |
從壽山佛學院——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伽教育之特色 |
|
| | | | | |
175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釋理揚 (著) |
《中論頌‧觀顛倒品》中「顛倒」與「分別」的思想 關係——以吉藏《中觀論疏》與宗喀巴《正理海》的 詮釋為中心的若干考察 |
|
| | | | | |
175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釋道禮 (著) |
日本近現代佛教歷史學的發展與反思 |
|
| | | | | |
175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
2020 |
釋禪敏 (著) |
《大乘莊嚴經論》之四攝法初探 |
|
| | | | | |
175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林家妃 |
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中「破格」用法及其標點 |
|
| | | | | |
175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徐瑜 (著)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讚》圖像詮釋初探 |
|
| | | | | |
175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張精明 (著) |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之顯密融通觀點與實踐進路 |
|
| | | | | |
175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梁金滿 (著) |
《大般涅槃經・聖行品》的四念處禪法 與《大念處經》之比較 |
|
| | | | | |
175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黃玉眞 (著) |
從《觀音玄義》談天台性惡思想發展之軌轍 |
|
| | | | | |
175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葉慧敏 (著) |
鳩摩羅什禪經中的「念佛三昧」觀=Exam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ānusmṛti-samādhi In Kumārajīva’s Meditation Texts |
|
| | | | | |
175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聶豪 (著) |
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天台宗思想 |
|
| | | | | |
176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如藝 (著) |
《楞伽經》四種禪法之探析 ──以「觀察義禪」為主 |
|
| | | | | |
176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有樂 (著) |
宋代禪學發展研究——以《文殊指南圖讚》為中心 |
|
| | | | | |
176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見則 (著) |
死亡恐懼的解構之旅── 「死隨念」禪觀實踐的敘說研究 |
|
| | | | | |
176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果傳 (著) |
梵本《中論》「歸敬偈」之解讀與相關研究之評析 |
|
| | | | | |
176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知文 (著) |
從《梵網經菩薩戒本疏》論法藏對聲聞戒的觀點及其背景 |
|
| | | | | |
176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知倫 (著) |
從自律學習理論 建構星雲大師自我教育模式 |
|
| | | | | |
176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知義 (著) |
中國佛教的來世思想_以十王經之圖文為例 |
|
| | | | | |
176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香率 |
《華嚴經‧入法界品》末會「寄位修行」之探討 ──以觀自在菩薩為例 |
|
| | | | | |
176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真吉 (著) |
以數位分析進行清代《金剛經》科判之脈絡探索 ――以俞樾科判特色為討論 |
|
| | | | | |
176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圓天 (著) |
運用 ADDIE 教學設計模式發展 「慈心海福聚」主題之課程 |
|
| | | | | |
177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寬揚 (著) |
初期佛典的四念住譬喻教學 |
|
| | | | | |
177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寶智 (著) |
《阿含經》中的善、惡知識觀 |
|
| | | | | |
177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釋聽磊 (著) |
《現觀莊嚴論》「順決擇分」中有關 「煖」與「頂」之探討 ──以獅子賢《明義釋》為主 |
|
| | | | | |
177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2021 |
顧頡鋒 |
Protecting the Country and Preventing Calamities: The Pure Land Practice of the Amitābha Buddhist Society in the Physical and Virtual Realm=護國息災:華藏淨宗學會在現實與虛擬空間中的淨土修行 |
|
| | | | | |
177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丹增南卓 (著) |
菩提三十七道品之一「四念住」探究 |
|
| | | | | |
177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方耀珠 (著) |
當代准提法門實踐方法之探究—以十方禪林為例=Exploration on the practices of Contemporary Cundi Dharma Gate:Taking the “Ten-Direction Buddhist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
|
| | | | | |
177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朱麗亞 (著) |
一行禪師涅槃思想之初探 |
|
| | | | | |
177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李庚道 (著) |
試析班禪喇嘛普陀朝聖之機緣與影響 ──從紀錄和報導中考察 |
|
| | | | | |
177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周祝吟 |
雪嶠圓信法脈之研究 |
|
| | | | | |
177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林維明 |
論牛頭宗法融的禪思想為印度禪的創新 |
|
| | | | | |
178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邱品人 (著) |
臺南市區街道祀神之研究 |
|
| | | | | |
178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張巧昀 (著) |
從《雜阿含經》探討五陰法門之心解脫機轉 -佛法與認知行為心理療法的交流對談 |
|
| | | | | |
178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許榮祥 (著) |
試探證嚴法師共善共伴理念在跨宗教合作之實踐: 以慈濟志工西非獅子山援助經驗為例=Exploring the Practice of Master Cheng Yen's Humanistic Care Concept of Practicing Charity Together and Accompanying Together in Inter-religious Collaboration: A Preliminary Case Study of Tzu Chi Volunteers' Experience of Humanitarian Aid in the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 in West Africa |
|
| | | | | |
178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陳正偉 (著) |
佛教不二思想與吠檀多不二一元論的比較 |
|
| | | | | |
178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黃康喆 |
略探奢摩他止住修中九住〈心〉次第要義思辨 |
|
| | | | | |
178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黃裕隆 (著) |
藏譯本《阿毘達磨俱舍論》暨稱友《明義疏》關於 「三有為之有為相」中重說「有為」之考察=A Study of “Saṃskṛta” Repetition in the “Triṇīmāni Saṃskṛtasya Saṃskṛta-lakṣaṇāni” from the Tibetan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 Abhidharmakośavyākhyā of Yaśomitra |
|
| | | | | |
178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廖幸華 (著) |
唐宋「熾盛光佛信仰」與遵式《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之研究 |
|
| | | | | |
178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劉坤和 (著) |
《占察善惡業報經》之佛教思想與實踐方法研究 |
|
| | | | | |
178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鄧葶愉 (著) |
漢文藏經版本源流考辨──以《法句譬喻經》為例 |
|
| | | | | |
178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羅燕媚 |
被忽視的宗教面向——李覯複雜的佛教觀 |
|
| | | | | |
179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天宏 (著) |
佛教思想對西方「靈性」理論的影響 -以 Ken Wilber《意識光譜》為例 |
|
| | | | | |
179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見澂 (著) |
月稱《入中論》中的「世俗」淺探 |
|
| | | | | |
179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延正 |
關於「戲論」在中觀教學中之意義 ——以《明句論》為中心 |
|
| | | | | |
179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果慨 (著) |
「一」歸何處? 從「二元分立論」探究漢傳禪法「不二」的修行路徑 |
|
| | | | | |
179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知濤 (著) |
憨山德清一心三觀思想之「心性論」初探 |
|
| | | | | |
179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香率 |
雲棲袾宏對華嚴與淨土的看法 ──以《阿彌陀經疏鈔》十門玄談為主 |
|
| | | | | |
179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能超 |
《人間佛陀漫畫系列》的圖文詮釋探究 |
|
| | | | | |
179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寂海 (著) |
修定的前行初探——以《沙門果經》、《瑜伽師地論》 與《清淨道論》為範圍 |
|
| | | | | |
179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清明 (著) |
《往生論》思想源流之初探 |
|
| | | | | |
179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淨賢 |
僧祐的佛教史學方法探究 |
|
| | | | | |
180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智鏡 |
《首楞嚴義疏注經》中「五陰魔境」之研究 --以「想陰」魔境為例 |
|
| | | | | |
180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演霙 (著) |
神異、融合及平等: 從歸元鏡看晚明淨土信仰 |
|
| | | | | |
180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2022 |
釋滿律 (著) |
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 ——以《法華經安樂行義》與《大智度論》之比較為主=Research on the patience thoughts of Hui Si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ahāprajñāpāramitopadeśa" and " Fahua jing anlexing yi" |
|
| | | | | |
180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于蕙敏 (著)=Yu, Hui-min (au.) |
法藏判教的圓教精神─以五教判與四宗判為討論 |
|
| | | | | |
180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李庚道 (著)=Lee, Keng-tao (au.) |
結繫與煩惱──試析《雜阿含經》關於五蘊和六入處的繩結概念譬喻 |
|
| | | | | |
180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杜氏陲楊 (著)=釋知彥 (au.) |
論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法華三昧之菩薩禪法=Thesis on Bodisattva Chan Practice in Fahua Samadhi Based on Huisi’s Fahuajing Anle Xingyi |
|
| | | | | |
180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林碧麗 (著)=Lin, Pi-li (au.) |
禪智境教――從華梵「牧牛地」景觀論曉雲法師覺之教育實踐 |
|
| | | | | |
180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張辰瑋 (著)=Chang, Chen-wei (au.) |
台灣佛教的宗教反抗傳統: 以林秋梧、釋迦宗聖、釋傳道、釋昭慧為例 |
|
| | | | | |
180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陳昱仰 (著) |
幽溪〈天樂謠〉尺牘等的真俗酬唱──以《淨土生無生論》的義理交涉為觀察軸線 |
|
| | | | | |
180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楊雅琄 (著) |
《華嚴經•淨行品》生死思想探究 |
|
| | | | | |
181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葉宜庭 (著)=Yeh, Yi-ting (au.) |
宜蘭頭城九股山佛教發展型態研究=A Study on the Patterns of Buddhism Development at Jiugu Mountain in Toucheng, Yilan |
|
| | | | | |
181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劉坤和 (著) |
十二因緣與業力關係之研究 |
|
| | | | | |
181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蔡欣蕎 (著) |
勤操:雜學三論之師立場探討 |
|
| | | | | |
181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鍾泓泰 (著) |
蒙元統治下的藏傳佛教與政治關係──以龍興寺和八剌實理為例 |
|
| | | | | |
181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釋天宏 (著)=Shih, Tien-hung (au.) |
從水陸法會的變革風格看創辦人對經懺的態度 -以佛光山、靈鷲山、法鼓山道場為例=Examining the Founders' Attitudes Toward Rituals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ve Styles of Water and Land Ceremonies: A Case Study of Fo Guang Shan, Lingjiu Mountain, and Dharma Drum Mountain |
|
| | | | | |
181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釋宏量 (著) |
台灣佛教對樂生療養院的病友關懷 |
|
| | | | | |
181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釋見愨 (著) |
探討天乙法師講戒特色與核心—以三壇大戒比丘尼戒為例 |
|
| | | | | |
181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釋能中 (著) |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第九參之研究 |
|
| | | | | |
181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釋能開 (著) |
《華嚴經‧離世間品》普賢行發心住之初步研究─以澄觀《華嚴經疏》論述為主 |
|
| | | | | |
181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釋會清 (著) |
評析 Lee Youngjin 等學者詮釋梵本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中關於「法愛」經文之 觀點的合宜性 |
|
| | | | | |
182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2024 |
釋顯善 (著) |
《大品》中菩薩墮頂而不上菩薩位亦不墮二乘之經文義涵解析 |
|
| | | | | |
182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6屆) |
1995 |
朱文光 (著) |
考證、典範與解釋的正當性:以《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問題為線索 |
|
| | | | | |
182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6屆) |
1995 |
鐘志彭 (著) |
論智儼之判教思想 |
|
| | | | | |
182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7屆) |
1996 |
郭翠蘭 (著) |
《攝大乘論》「聞熏習」與「如來藏說」關係之探索 |
|
| | | | | |
182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8屆) |
1997 |
劉嘉誠 (著) |
《中論》解脫思想之論證邏輯 |
|
| | | | | |
182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2000 |
釋法音 (著) |
智儼的緣起思想──以《搜玄記》對「現前地」的詮釋為中心 |
|
| | | | | |
182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徐立強 (著) |
《梁皇懺》未見載於隋唐經錄的因緣 |
|
| | | | | |
182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彭景輝 (著) |
「夢喻」的探究 -- 以《唯識二十論》為探討對象 |
|
| | | | | |
182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蔡東益 (著) |
學佛「善知識」之研究 |
|
| | | | | |
182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仁宥 (著) |
地論宗的派別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
|
| | | | | |
1830.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天真 (著) |
《雜阿含經》中因病痛自殺的心裡探究 -- 以Vakkali與Channa為例 |
|
| | | | | |
1831.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如定 (著) |
阿陀那識之研究 |
|
| | | | | |
1832.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如源 (著) |
無生法忍初探 -- 以《大品般若》及《大智度論》為主 |
|
| | | | | |
1833.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宗譓 (撰) |
《維摩詰經》〈弟子品〉戒學思想: 對於優婆離持戒之批判 |
|
| | | | | |
1834.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定慧 (著) |
華嚴念佛法門初探 -- 以《入法界品》「德雲比丘章」為中心 |
|
| | | | | |
1835.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性覺 (撰) |
海印三昧思想初探 |
|
| | | | | |
1836.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法林 (著) |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中的真空思想 |
|
| | | | | |
1837.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傳智 (著) |
十行菩薩饒益行初探一以《華嚴經》〈十行品〉為主 |
|
| | | | | |
1838.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覺啟 (著) |
試析天台智者大師以「觀心」詮釋的意趣 |
|
| | | | | |
1839.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9屆) |
1998 |
釋覺瀅 (著) |
不空三藏與華嚴思想之關係-就其時代背景與譯著而論 |
|
| | | | | |
1840. |
全國現代思潮學術研討會(第1屆) |
2000 |
釋昭慧 |
「生物多樣性」與「護生」 -- 佛法與時代思潮=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Animal Protection:Buddhist Dharma and Ideological Trend in this Age |
|
| | | | | |
1841. |
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 |
1995 |
汪娟 |
敦煌寫本《上生禮》研究 |
|
| | | | | |
1842. |
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 |
1995 |
蕭登福 |
敦煌寫卷《佛說淨度三昧經》中所見的道教思想 |
|
| | | | | |
1843. |
印度學學術研討會(第6屆) |
2013 |
釋覺明 (著)=Chue Ming (au.) |
譚雲山: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印關係的關鍵人物=Tan Yun-Shan:A Key Figur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ino-Indian Relations |
|
| | | | | |
1844.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2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9 |
釋昭慧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 |
|
| | | | | |
1845.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丁敏 (著)=Ting, Min (au.) |
陳若曦佛教小說中女性形象與主題意識--以《慧心蓮》,《重返桃花源》為探討 |
|
| | | | | |
1846.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江燦騰 (著)=Jiang, Cian-teng (au.) |
挑戰與回應--新世紀的台灣佛教文化批評之考察 |
|
| | | | | |
1847.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李玉珍 =Li, Yu-chen |
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 -- 比較近二十年來中英文的佛教婦女研究 |
|
| | | | | |
1848.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林朝成 |
生態女性主義與人間佛教的環境關懷 |
|
| | | | | |
1849.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林蓉芝 |
當代台灣佛教政教關係的再檢討 -- 以宗教團體法立法折衝過程為例 |
|
| | | | | |
1850.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黃崧修 |
人間佛教的居士菩提之路 |
|
| | | | | |
1851.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楊惠南 (著)=楊惠男 (au.) |
信仰與土地--建立緣起性空的佛教深層生態學 |
|
| | | | | |
1852.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德吉卓瑪 |
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的歷史, 現狀與未來 |
|
| | | | | |
1853.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賴賢宗 (著)=Lai, Shen-chon (au.) |
當代台灣如來藏思想的諍議與回應 -- 邁向後印順時代的如來藏學 |
|
| | | | | |
1854.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藍吉富 |
台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後印順時代 |
|
| | | | | |
1855.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釋昭慧 (著)=Shih, Chao-hui (au.) |
人間佛教行者的「現身說法」--從提倡動物權到提倡佛門女權 |
|
| | | | | |
1856.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釋星雲=Shih, Hsing-yun |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
|
| | | | | |
1857.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釋傳法 |
台灣佛教社會運動中的環保與動保問題 |
|
| | | | | |
1858.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釋傳道 |
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 |
|
| | | | | |
1859.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釋德檍 |
當代台灣人間佛教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 |
|
| | | | | |
1860.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釋慧空 =Karma Lekshe Tsomo ; 李玉珍 =Li, Yu-chen ; 林淑娟 |
意識改變--喜馬拉雅山佛教文化中的女性宗教認同=Change in Consciousness: Women's Religious Identity in Himalayan Buddhist Cultures |
|
| | | | | |
1861.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釋耀行 |
當代大陸漢傳佛教比丘尼的新動向 |
|
| | | | | |
1862.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 祝壽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龔雋 (著)=Cong, Jiuann (au.) |
從現代性看「人間佛教」--以問題為中心的論綱 |
|
| | | | | |
1863.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世友先生 (著)=Dharmachari Lokamitra (au.) |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in the Revival of Buddhism in India=印度佛教復興運動的重大發展 |
|
| | | | | |
1864.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朱文光 (著)=Chu, Wen-kuan (au.) |
人間佛教的現代軌跡 -- 以漢語佛學研究的方法學轉向為線索 |
|
| | | | | |
1865.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江燦騰 (著)=Jiang, Cian-teng (au.) |
傳統新義 -- 近代台灣本土佛教史料的蒐集與研究 |
|
| | | | | |
1866.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呂勝強 |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菩薩觀及道次第初探 |
|
| | | | | |
1867.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林光明 |
試析印順導師對咒語的態度 |
|
| | | | | |
1868.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林朝成 (著)=Lin, Chao-cheng (au.) |
關懷與正義 -- 佛教觀點的詮譯 |
|
| | | | | |
1869.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林蓉芝 |
當代佛寺法制化的再探討 |
|
| | | | | |
1870.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宣方 |
當代南傳佛教國家佛門女性解放運動之考察 -- 以恢復比丘尼傳承運動為中心 |
|
| | | | | |
1871.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陳儀深 |
民國時期的佛教與政治(1912~1949) |
|
| | | | | |
1872.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游祥洲 (著)=Yo, Hsiang-chou (au.) |
論印順學與佛教全球化 |
|
| | | | | |
1873.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楊惠南 (著)=楊惠男 (au.) |
建立台灣女同志佛教徒的主體論述與女性生態學 |
|
| | | | | |
1874.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楊曾文 (著)=Yang, Tsen-wen (au.) |
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和佛教研究 |
|
| | | | | |
1875.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鄧子美 (著)=Deng, Tze-mai (au.) |
人間佛教與大乘佛教關係論 |
|
| | | | | |
1876.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賴賢宗 (著)=Lai, Shen-chon (au.) |
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詮釋 |
|
| | | | | |
1877.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戴愛蓮 (著)=DeVido, Elise Anne (au.) |
Buddhism, Women and Civil Society in Taiwan=佛教、婦女與公民社會在台灣 |
|
| | | | | |
1878.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釋性廣 |
大乘禪波羅蜜「止觀法要」之抉擇—以智者大師與印順導師禪觀思想為主軸之比較研究 |
|
| | | | | |
1879.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釋空寂 |
論佛教戒律觀對「罪」的看法—以「罪」之判定為主的層級研究(佛教犯罪學理論) |
|
| | | | | |
1880.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釋悟殷 |
記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的特見—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 |
|
| | | | | |
1881.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龔雋 (著)=Cong, Jiuann (au.) |
調適與反抗 -- 以近代東亞佛教傳統與政治關係中的兩個案例為中心 |
|
| | | | | |
1882.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王亞榮 |
試論長安佛教之「社會佛教」特徵 ——以隋唐時期為中心 |
|
| | | | | |
1883.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宋立道 |
人間佛教的現代含義 |
|
| | | | | |
1884.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林建德 |
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 -- 以印順「人間佛教」為重心的探討 |
|
| | | | | |
1885.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侯坤宏 |
從太虛大師到印順法師:一個思想史角度的觀察 |
|
| | | | | |
1886.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陳榮波 |
印順導師的學行與人間淨土 |
|
| | | | | |
1887.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黃夏年 |
印順法師與王恩洋先生 -- 以《印度之佛教》為中心 |
|
| | | | | |
1888.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楊郁文 |
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 |
|
| | | | | |
1889.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楊惠南 |
不厭生死‧不欣涅槃 ──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精髓 |
|
| | | | | |
1890.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楊曾文 |
新世紀人間佛教與佛教文化建設 -- 祝賀印順大師百歲嵩壽 |
|
| | | | | |
1891.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樓宇烈 |
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
|
| | | | | |
1892.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鄧子美 |
當代人間佛教的走向 -- 由宗教與社會互動角度審視 |
|
| | | | | |
1893.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盧蕙馨 |
證嚴法師「人間菩薩」的生命觀 |
|
| | | | | |
1894.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魏道儒 |
關於印順長老「人間佛教」理論的幾點思考 |
|
| | | | | |
1895.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釋性廣 |
「止觀綜合」與「定慧分別」 --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與《清淨道論》「定、慧」二品處理定慧二學之比較 |
|
| | | | | |
1896.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釋昭慧 (著)=Shih, Chao-hui (au.) |
「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 -- 兼論印順導師由緣起性空論以證成「一乘究竟」的可能性 |
|
| | | | | |
1897.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釋悟殷 |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 -- 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 |
|
| | | | | |
1898.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釋惠敏 |
印順導師之部派佛教思想論(I) --- 三世有與現在有 |
|
| | | | | |
1899.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2004 |
釋覺培 |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 -- 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為例 |
|
| | | | | |
1900.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
鄧子美 |
關於當代人間佛教走向問題 -- 宗教與社會互動角度審視 |
|
| | | | | |
1901.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王雷泉 |
印順導師的宗教觀與宗教史觀 |
|
| | | | | |
1902.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林朝成 |
印順導師對懺悔思想之詮釋 |
|
| | | | | |
1903.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邱敏捷 |
《壇經》的作者與版本 -- 印順與胡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研究觀點之比較 |
|
| | | | | |
1904.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侯坤宏 |
印順法師對「真實」與「方便」的抉擇與詮釋 |
|
| | | | | |
1905.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郭鎧銘 |
試論「菩薩僧團」 -- 以「人菩薩行」為出發之立論 |
|
| | | | | |
1906.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陳一標 |
他空說的系譜與內含 -- 論印順導師對唯識空性說的理解 |
|
| | | | | |
1907.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黃夏年 |
略論印順法師對《華嚴經》之成立的研究=A Brief Thesis on Rev. YinShun's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of Avatamsaka Sutra |
|
| | | | | |
1908.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藍吉富 |
印順法師在台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 |
|
| | | | | |
1909.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釋心皓 |
印順導師對佛教教制的關注與思考 |
|
| | | | | |
1910.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釋長慈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之特色與應用 |
|
| | | | | |
1911.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釋開仁 |
從北傳論書窺探印順導師所詮的《須深經》 |
|
| | | | | |
1912.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釋慧璉 |
高岡鳳鳴 異世同聲——印順導師〈點頭頑石話生公〉一文探綜 |
|
| | | | | |
1913.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6屆) |
2006 |
釋耀行 |
以史為鑒 -- 評〈大迦葉尊者的悲心〉 |
|
| | | | | |
1914.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Abdul Kadir, Mohammad Alinor (著) |
Logik-Fenomenologi-Dekonstruktif dan Logik Buddha |
|
| | | | | |
1915.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Poey, Tiang Peow (著) |
Kajian Pengaruh Model Master Chin Kung Terhadap Penyebaran dan Perkembangan Persatuan Penganut Agama Buddha Amitabha Malaysia=Th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ter Chin Kung Model towards the Spread and the Growth of the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 Malaysia |
|
| | | | | |
1916.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Rodziadi Khaw, Nasha (著); Zainun, Nazarudin (著) |
Early Arrival of Buddhist Traders in Old Kedah: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s |
|
| | | | | |
1917.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王琛發 (著) |
何止達摩北上不留痕跡:來自六朝史籍回望馬來亞古代的漢傳佛教淵源 |
|
| | | | | |
1918.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宋燕鵬 (著) |
由極樂寺的創建看1900年前後大馬佛教僧侶與世俗社會之關係 |
|
| | | | | |
1919.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夏美玉 (著) |
馬來西亞德教之佛教成分探究 |
|
| | | | | |
1920.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張喜崇 (著) |
佛學課程成為華小宗教選修課的可行性=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Buddhist Curriculum as an Elective Subject for Religious Courses |
|
| | | | | |
1921.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梁秋梅 (著); 鄭遠量 (著) |
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佛學院的定位與功能=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Dong Zen Institute Malaysia |
|
| | | | | |
1922.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陳愛梅 (著)=Tan, Ai Boay (au.) |
馬來西亞中文佛教期刊淺析--以《無盡燈》、《佛教文摘》和《慈悲》為例=Preliminary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t Journals in Malaysia – Cases study of Everlasting Light, Buddhist Digest and Buddha |
|
| | | | | |
1923.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曾衍盛 (著); 張愛玲 (著) |
馬六甲開基佛剎:青雲亭善信結構之恆與變初探 |
|
| | | | | |
1924. |
回應布央谷的呼喚:第四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nswering the call from Bujang Valley: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鄭文泉 (著)=Tee, Boon Chuan (au.) |
《入二諦》:室利佛誓王朝的最後一部佛學作品?=Is Satyadvayavatara the Last Srivijayan Buddhist Work? |
|
| | | | | |
1925. |
回顧老台灣、展望新故鄉 -- 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李玉珍 =Li, Yu-chen |
出家入世 -- 戰後台灣佛教女性僧侶生涯之變遷 |
|
| | | | | |
1926.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Ang, Choo Hong (著)=洪祖豐 (au.) |
Globalization–Its Impact on Malaysian Buddhism=全球化對馬來西亞佛教的衝擊 |
|
| | | | | |
1927.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王琛發 (著)=Ong, Seng Huat (au.) |
遠去的菩薩身影:論清代的馬來亞漢傳佛教=The Fading Bodhisatvas: A Discussion on Malaysian Chinese Buddhism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
|
| | | | | |
1928.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杜忠全 (著)=Toh, Teong Chuan (au.); 釋學山 (著)=Shi, Xue Shan (au.) |
竺摩法師對大馬漢傳佛教的貢獻——以馬佛學院對齋堂佛教化之影響為考察目標=The Contribution of Ven. Chok Mor to Malaysian Chinese Buddhism–The Influence of Malaysian Buddhist Institute over the Vegetarian Lodges As Objective of Investigation |
|
| | | | | |
1929.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林春美 (著)=Lim, Choon Bee (au.) |
載道與言志的馬華佛教散文:以郭蓮花散文為個案=Mahua Buddhist Prose of Zaidao and Yanzhi: A Case Study of Kek Lian Wah's Prose Writings |
|
| | | | | |
1930.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夏美玉 (著)=Ha, Mui Nyuk (au.) |
淺析竺摩法師佛教藝術觀=A brief Analysis on Ven. Chok Mor’s Perspective of Buddhist Arts |
|
| | | | | |
1931.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張喜崇 (著)=Teoh, Hee Chong (au.) |
馬來西亞鄉鎮佛教會佛學班發展概況初探=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Development for Dhamma Classes Organised by Malaysia Buddhist Association in Small Town |
|
| | | | | |
1932.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梁秋梅 (著)=Leong, Chew Moi (au.) |
淺析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發展=Brief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Malaysia Foguangshan |
|
| | | | | |
1933.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郭蓮花 (著)=Kek, Lian Wah (au.) |
繼程對「茶禪一味」的弘揚=Ji Cheng’s Propaganda on“Tea and Chan are of One and the Same Taste” |
|
| | | | | |
1934.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曾衍盛 (著)=Chan, Yann Sheng (au.); 張愛玲 (著)=Chong, Oi Leng (au.) |
馬來西亞中文佛教雜誌初探——以《佛教文摘》為例=A Study on Chinese Buddhist Magazines – A Case Study on Buddhist Digest |
|
| | | | | |
1935.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鄭文泉 (著)=Tee, Boon Chuan (au.) |
室利佛滅佛學對藏傳佛學的影響:金洲法稱、阿底峽與空有之爭=The Impact of Malay-Śrīvijayan Buddhism on Tibetan Buddhism: The Śūnyatā-Bhāva Debate between Dharmakīrti of Suvarņadvīpa and Athīśa |
|
| | | | | |
1936.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鄭遠量 (著)=Tay, Yang Liang (au.) |
繼程法師佛曲歌詞譬喻的運用=The Use of Analogy in the Lyrics and Verses of Ven. Chi Chern’s Buddhist Hymns |
|
| | | | | |
1937.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鍾瑜 (著)=Chung, Yi (au.) |
南洋水墨畫中的道釋佛精神——論鍾正山的寫意人物畫=The Confucianist-Buddhist-Taoist Spirit in the Painting of Nanyang – A discussion on Zhong Zheng Shan’s Portraits |
|
| | | | | |
1938. |
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佛教:第一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0 |
釋繼旻 (著)=Shi, Ji Min (au.) |
竺摩法師對馬來西亞佛教的影響=The Influences of the Venerable Zhu Mo on Malaysian Buddhism |
|
| | | | | |
1939. |
多元文化經點詮釋 -- 「人文化成」國際學術研討會(第3屆) |
2011 |
涂艷秋 (著)=Tu, Yen-chiu (au.) |
論僧肇《注維摩詰經》中的至人觀 |
|
| | | | | |
1940.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Daw, Win (著)=杜溫 (au.) |
Burmese Theravada Buddhism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緬甸小乘佛教在星馬的傳播與發展 |
|
| | | | | |
1941.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Tan, Lee Ooi (著)=陳利威 (au.) |
Buddhist Transnationalism: A History of Its Genealogy in Malaysia |
|
| | | | | |
1942.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王琛發 (著) |
日本佛教在馬來西亞的曲折發展 |
|
| | | | | |
1943.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杜忠全 (著) |
佛教團體康樂活動的個案考察——以80 年代前半期的檳城慧音社華樂團為對象 |
|
| | | | | |
1944.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姜聯招 (著) |
漢傳佛教高僧對檳榔嶼人文建設之貢獻──以妙蓮、竺摩為主的探索 |
|
| | | | | |
1945.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夏美玉 (著) |
竺摩法師的修禪經驗與畫裡禪機 |
|
| | | | | |
1946.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郭蓮花 (著)=Kek, Lian Wah (au.) |
馬華佛教散文中的禪思=Thought of Zen in Mahua Buddhist Prose |
|
| | | | | |
1947.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陳愛梅 (著)=Tan, Ai Boay (au.) |
霹靂州近打區觀音廟及觀音信仰初步調查=Investigation on the Hundred Years of Guan Yin Temples and Guan Yin Belief in Kinta Valley, Perak |
|
| | | | | |
1948.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鄭文泉 (著) |
功德鎧與五世紀大馬佛教史=Gunavarman and the 5th Century Buddhism in Malaysia |
|
| | | | | |
1949.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鍾瑜 (著) |
談馬來西亞東禪寺佛光緣美術館的多重性功能和角色 |
|
| | | | | |
1950.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藍吉富 (著)=Lan, Chi Fu (au.) |
抉擇、揚棄與融合——佛教多元傳承之歷史經驗的剖析 |
|
| | | | | |
1951.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譚文信 (著)=Tam, Man Soon (au.) |
試論大馬中文平面媒體佛教版編輯風格之演變—以南洋商報登彼岸版為例=‘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dition of Buddhist Columns of Chinese Print Media in Malaysia’ – A Case Study of ‘Deng Bi-An’ in Nanyang Siang Pau |
|
| | | | | |
1952. |
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ulti Tradition: The Practice of Malaysian Buddhism: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釋繼旻 (著)=Shi, Ji-min (au.) |
達摩難陀法師對馬來西亞佛教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Ven.Sri Dhamananda on MalaysianBuddhism |
|
| | | | | |
1953. |
存在與價值研討會論文集 |
1991 |
杜保瑞 |
張橫渠思想中的儒道佛存有論之差異 |
|
| | | | | |
1954. |
寺廟之美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20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日本天台系寺院的法華寫經傳統:以京都鞍馬寺為例=The Tradition of Writing Lotus Sutra in Tendai Temples in Japan: Kurama-ji in Kyoto as an Example |
|
| | | | | |
1955. |
佛法與心理治療研討會 |
2011 |
溫宗堃 |
純觀乘者所依的定 -- 剎那定或如電三昧 |
|
| | | | | |
1956.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1屆) |
1997 |
賴鵬舉 |
佛法對臨終正念的定義及其運作 -- 以淨土宗為例 |
|
| | | | | |
1957.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1屆) |
1997 |
釋大航 |
佛教對臨終與死亡之概念 |
|
| | | | | |
1958.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1屆) |
1997 |
釋惠敏 |
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之異同 -- 身、心、靈v.s身、受、心、法 |
|
| | | | | |
1959.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2屆) |
1998 |
成大安寧療護小組 |
成大緣恩病房經驗分享 |
|
| | | | | |
1960.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2屆) |
1998 |
慈濟安寧療護小組 |
慈濟心蓮病房對經驗分享 |
|
| | | | | |
1961.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2屆) |
1998 |
賴明亮 |
佛法在臨床安寧療護之應用 |
|
| | | | | |
1962.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2屆) |
1998 |
釋惠敏 |
覺性照顧的原理與實踐 |
|
| | | | | |
1963.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2屆) |
1998 |
釋遍德 (著)=Ven. Pende Hawter (au.) |
The Experience if a Buddhist Home Care Service in Australia |
|
| | | | | |
1964.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3屆) |
2000 |
王浴 |
疼痛處置 |
|
| | | | | |
1965.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3屆) |
2000 |
釋大航 |
我對不予與測撤除的幾點淺見 |
|
| | | | | |
1966.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4屆) |
2002 |
陳慶餘; 釋宗惇; 釋惠敏; 釋滿祥 |
臨床佛教宗教師在臨終關懷的角色 |
|
| | | | | |
1967.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4屆) |
2002 |
賴明亮 |
佛教之生死觀 |
|
| | | | | |
1968.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4屆) |
2002 |
釋果東 |
當前台灣喪葬禮儀的省思與改善 |
|
| | | | | |
1969.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4屆) |
2002 |
釋果東 |
臨終儀軌 |
|
| | | | | |
1970.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4屆) |
2002 |
釋惠敏 |
最後四十八小時 |
|
| | | | | |
1971.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5屆) |
2004 |
石世明 |
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個案報告 |
|
| | | | | |
1972.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5屆) |
2004 |
林明慧; 釋法成 |
生命智慧與死亡尊嚴 -- 靈性照顧 -- 個案報告與經驗分享 |
|
| | | | | |
1973.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5屆) |
2004 |
莫淑蘭; 郭育誠 |
觀音像描繪 |
|
| | | | | |
1974.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5屆) |
2004 |
陳慶餘 |
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之探討 |
|
| | | | | |
1975.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5屆) |
2004 |
釋宗惇; 釋恆礎 |
數息療法 |
|
| | | | | |
1976.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5屆) |
2004 |
釋會焜; 釋滿祥 |
念佛法門 |
|
| | | | | |
1977.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5屆) |
2004 |
釋慧哲 |
皈依法門 |
|
| | | | | |
1978.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6屆) |
2006 |
紀潔芳 |
佛教信仰與助念協助喪親者走出悲傷之探討 -- 以淨土往生為例 |
|
| | | | | |
1979.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6屆) |
2006 |
陳慶餘; 釋宗惇 |
癌末家屬照顧者身心俱疲症候群之探討 |
|
| | | | | |
1980.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6屆) |
2006 |
鄭石岩 |
唯識諮商與悲傷輔導 |
|
| | | | | |
1981.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6屆) |
2006 |
釋慧哲 |
佛化悲傷輔導個案 |
|
| | | | | |
1982.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6屆) |
2006 |
釋慧開 |
死亡的意義與悲傷療癒 -- 從佛學思想談喪親悲傷輔導 |
|
| | | | | |
1983.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7屆) |
2008 |
陳慶餘; 釋宗惇; 釋惠敏; 釋德嘉; 釋慧岳 |
佛法在癌末家屬悲傷輔導的應用 |
|
| | | | | |
1984.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7屆) |
2008 |
曾靜玲 |
佛教臨終關懷義工助念經驗 -- 佛化悲傷輔導模式的探討 |
|
| | | | | |
1985.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7屆) |
2008 |
黃益宏 |
為迷路的人燃一盞光明燈 -- 監獄教誨師以佛法關懷收容人實例=Lighting up for who got lost: The practicality of a prison counselor who cares for the inmates using Buddhist principles |
|
| | | | | |
1986.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7屆) |
2008 |
蔡貴玫 |
佛教與社會生命教育之初探 -- 佛化悲傷輔導之適用性=Research between Buddhism and social life education – abou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Buddhism of coaching sadness |
|
| | | | | |
1987. |
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第7屆) |
2008 |
謝雯嬋 |
佛教助念於喪親者走過悲傷之探討=The effect of bereavement care for survivors by Buddhist Chanting Assistance |
|
| | | | | |
1988. |
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
2000 |
蕭登福 |
試論漢代佛教禪與般若兩大系統東傳及其流變 |
|
| | | | | |
1989.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丁敏 (著)=Ting, Min (au.) |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
|
| | | | | |
1990.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王堯 |
藏戲源於佛教述略 |
|
| | | | | |
1991.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汪娟 |
傳統佛教的文學觀 |
|
| | | | | |
1992.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孫昌武 |
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 |
|
| | | | | |
1993.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陳元音 |
狄瑾遜詩風中的禪 |
|
| | | | | |
1994.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陳慶英 |
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略說藏傳佛教傳記文學作品 |
|
| | | | | |
1995.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蔡榮婷 |
大足石刻楊次公證道牧牛頌析論 |
|
| | | | | |
1996.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鄭阿財 |
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 |
|
| | | | | |
1997.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蕭麗華=Hsiao, Li-hua |
禪與存有--王維輞川詩析論 |
|
| | | | | |
1998. |
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釋聖嚴=Shih, Sheng-yen |
佛教藝術的承先啟後 |
|
| | | | | |
1999.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Karunaratne, L. K. |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in Sri Lanka |
|
| | | | | |
2000.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丁肓群 |
寺廟建築設置相關法規之探討 |
|
| | | | | |
2001.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王淳隆 |
當代居士修社區初探 |
|
| | | | | |
2002.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屠舜耕 |
淺釋禪宗寺院建築的總體布局 |
|
| | | | | |
2003.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陳柏森 |
目前佛教建築之問題與發展 |
|
| | | | | |
2004.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陳清香 |
妙禪佛寺的建築藝術 -- 日據時代的台灣佛寺風格探討 |
|
| | | | | |
2005.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黃蘭翔 (著)=Huang, Lan-shiang (au.) |
臺灣傳統佛教建築空間的儒釋道混合特質 -- 以臺南開元寺、法華寺、大天后宮、祀典武廟為例 |
|
| | | | | |
2006.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釋悟因 (著)=Shih, Wu-yin (au.) |
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 -- 以紫竹林精舍的設計與使用為例 |
|
| | | | | |
2007.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釋慈惠 |
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 |
|
| | | | | |
2008. |
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
1998 |
釋寬謙 |
思想風格 -- 佛教寺院建築的主導 |
|
| | | | | |
2009. |
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 |
2000 |
高雅俐 (著)=Gao, Ya-li (au.) |
佛教音樂與修行 -- 從佛教儀式音樂實踐到弘法音樂會展演的另類思考 |
|
| | | | | |
2010. |
佛教座談會(第2屆) |
2004 |
李志夫 |
兩岸佛教教育之檢討與展望 |
|
| | | | | |
2011. |
佛教當代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李志夫 (著)=Lee, Chih-fu (au.) |
人間佛教之內涵與推行方法之探討:以法鼓山為例 |
|
| | | | | |
2012.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下輯) |
1995 |
王德恩 |
明代蒙古族的佛經翻譯與文化需求 |
|
| | | | | |
2013.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下輯) |
1995 |
古正美 |
中國的第一個佛教皇帝 -- 漢桓帝 |
|
| | | | | |
2014.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下輯) |
1995 |
傅偉勳 |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理探討 -- 心性體認本位的中國生死與生死智慧 |
|
| | | | | |
2015.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下輯) |
1995 |
湯一介 |
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
|
| | | | | |
2016.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下輯) |
1995 |
黃永武 |
沖邈上人翠微山居詩研究 |
|
| | | | | |
2017.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下輯) |
1995 |
羅宗濤 |
貫休與唐五代詩人交往詩淺探 |
|
| | | | | |
2018.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1995 |
Biswadeb, Mukherjee |
Comparative Study and buddhist Work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
|
| | | | | |
2019.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1995 |
Hsing-kong |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 "samskara" in the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 |
|
| | | | | |
2020.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1995 |
王熙元 |
從「以禪喻詩」論嚴羽的妙悟說 |
|
| | | | | |
2021.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1995 |
陳清香 |
降龍伏虎羅漢圖像源流考 |
|
| | | | | |
2022.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1995 |
蔣義斌=Chiang, I-pin |
大品般若經與大智度論中的菩薩 |
|
| | | | | |
2023.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1995 |
鄭志明 |
從臺灣萬佛會談佛教的社會參與 |
|
| | | | | |
2024.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1995 |
藍吉富 |
金剛經與中國佛教 |
|
| | | | | |
2025.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1995 |
釋慧嚴 (著)=Shih, Huey-yen (au.) |
從彌陀淨土信仰的漢化到淨土宗的成立 |
|
| | | | | |
2026.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
1995 |
方立天 |
石頭宗心靈湛圓說述評 |
|
| | | | | |
2027.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
1995 |
江燦騰 (著)=Jiang, Cian-teng (au.) |
解嚴後的台灣佛教與政治 |
|
| | | | | |
2028.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
1995 |
吳永猛 |
普菴禪師與民間信仰 |
|
| | | | | |
2029.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
1995 |
吳汝鈞 |
宗密的靈知與王陽明的良知的比較研究 |
|
| | | | | |
2030.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
1995 |
曹仕邦 (著)=Tso, Sze-bong (au.) |
試論中國小說跟佛教的「龍王」傳說在華人社會中的相互影響 |
|
| | | | | |
2031.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
1995 |
楊曾文 |
南宋圭堂居士《大明錄》及其三教一致思想 |
|
| | | | | |
2032.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
1995 |
釋惠敏 (著)=Shih, Hui-min (au.) |
佛典中「唯」的二類否定意義對中國佛學研究的提示 |
|
| | | | | |
2033.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 |
1995 |
謝重光 |
論唐代佛教徒對社會的巨大貢獻 |
|
| | | | | |
2034.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王俊秀; 江燦騰 |
環境保護之範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 -- 以台灣地區的佛教實踐模式為例 |
|
| | | | | |
2035.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王淳隆 |
當前台灣寺院建築之困局與轉機初探 |
|
| | | | | |
2036.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王鎮華 |
廟宇的空間組織 -- 以山西五台山的廟宇為例 |
|
| | | | | |
2037.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林朝成; 釋傳道 |
心淨則國土淨--關於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 |
|
| | | | | |
2038.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洪啟嵩 |
器官捐贈與佛教的生命關懷 |
|
| | | | | |
2039.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張維安 (著)=Chang, Wei-an (au.) |
佛教慈濟與資源回收 -- 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 |
|
| | | | | |
2040.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陳玉峰 |
台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 |
|
| | | | | |
2041.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陳清香 |
當代佛教建築所反映的佛教生態 |
|
| | | | | |
2042.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楊惠南 (著)=楊惠男 (au.) |
從「境解脫」到「心解脫」 -- 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 |
|
| | | | | |
2043.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釋恆清 (著)=Shih, Heng-ching (au.) |
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 |
|
| | | | | |
2044.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釋悟殷 |
佛教的醫療保健 -- 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廣律為主 |
|
| | | | | |
2045. |
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釋傳道 |
菩薩社會關懷的二大任務 -- 莊嚴國土,成熟眾生 |
|
| | | | | |
2046. |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2015 |
楊祖榮 (著) |
本嵩與《華嚴法界觀通玄記》三題 |
|
| | | | | |
2047. |
佛學與人生佛學學術研討會 |
2003 |
林崇安=Lin, Chung-an |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 |
|
| | | | | |
2048. |
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 |
1999 |
鄭振煌 |
佛法與情緒管理-- 以《清淨道論》為範圍 |
|
| | | | | |
2049. |
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張靜二 |
「壺中人」故事的演化 -- 從幻術說起 |
|
| | | | | |
2050. |
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陳葆真 (著)=Chen, Pao-chen (au.) |
南唐三主與佛教信仰 |
|
| | | | | |
2051.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1990 |
王守益 |
由一些光學現象闡明心外無法 -- 兼談心相的空間 |
|
| | | | | |
2052.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1990 |
何丙郁 |
唐僧一行在科學上的貢獻 |
|
| | | | | |
2053.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1990 |
梁乃崇 |
無分別與對稱性 |
|
| | | | | |
2054.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1990 |
郭正典 |
生命的省思 |
|
| | | | | |
2055.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1990 |
陳昌祈 |
我對「看」的反省 -- 見山非山, 見水非水 |
|
| | | | | |
2056.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1990 |
陳昌祈 |
我對「看」的反省 |
|
| | | | | |
2057.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1990 |
陳國鎮 |
從現象界看空性的展現 |
|
| | | | | |
2058.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屆) |
1990 |
喻冀平 |
科學與佛法認知發展根源異同之探討 |
|
| | | | | |
2059.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 |
1992 |
梁乃崇 |
談時間 |
|
| | | | | |
2060.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 |
1992 |
陳昌祈 |
因果的俗諦與真諦 |
|
| | | | | |
2061.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1994 |
陳昌祈; 陳昌祈 |
從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 |
|
| | | | | |
2062. |
佛學數位典藏資源整合研討會會議論文集=Integrated Buddhist Archives Network |
2009 |
陳光華 |
佛教東傳中土歷程中佛塔建築之數位現地復原 -- 佛塔研究之數位整合平台 |
|
| | | | | |
2063. |
佛學數位典藏資源整合研討會會議論文集=Integrated Buddhist Archives Network |
2009 |
黃乾綱 |
中文詞彙及跨語詞彙抽取技術在佛典數位典藏上之研發與應用 |
|
| | | | | |
2064.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杜正民 |
中華佛學研究所數位資源發展現況報告 |
|
| | | | | |
2065.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周伯戡 (著)=Chou, Po-kan (au.) |
歷史的佛藏:省思它資料的集結 |
|
| | | | | |
2066.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林保堯 |
佛教圖像數位化 |
|
| | | | | |
2067.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翁藝芳; 高巧倫 |
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現況與未來展望 |
|
| | | | | |
2068.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黃國清 |
漢文電子佛典的過去、現在及其未來展望 |
|
| | | | | |
2069.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廖本聖 |
E世代西藏文獻介紹 |
|
| | | | | |
2070.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劉國威 |
國外藏文數位資源 |
|
| | | | | |
2071.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蔡奇林 |
巴利數位文獻資源的現況與未來 |
|
| | | | | |
2072.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蔡耀明 |
網路上的梵文與梵文佛典資源 |
|
| | | | | |
2073.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蕭麗華 |
佛教文學網路建構的現在與未來 |
|
| | | | | |
2074.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謝清俊 |
格局與氣度 |
|
| | | | | |
2075.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釋自衍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數位資源建置概況 |
|
| | | | | |
2076. |
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Symposiu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 |
2005 |
釋惠敏 |
漢文電子佛典製作與運用之研究-以『瑜珈師地論』為例 |
|
| | | | | |
2077. |
佛學學術研討會─佛學與人生 |
2002 |
林崇安=Lin, Chung-an |
從《羅怙羅經》來看佛法的教學 |
|
| | | | | |
2078. |
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歐陽宜璋 |
趙州「無」字公案的疑與參 |
|
| | | | | |
2079. |
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第6屆) |
2014 |
涂艷秋 (著)=Tu, Yen-chiu (au.) |
漢譯本《涅槃經》雙邊肯定的思考方式研究 |
|
| | | | | |
2080.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1屆) |
2006 |
王惠雯 |
藏傳佛教學術研究的知識系統之建立:以宗喀巴為例 |
|
| | | | | |
2081.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1屆) |
2006 |
吳寬 (著)=Wu, Kuan (au.) |
「旅程」與「遊牧」:文學閱讀《密勒日巴大師全集》 |
|
| | | | | |
2082.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1屆) |
2006 |
李姿寬 |
西藏佛教Don Cha音聲之探究:以格魯派「下密院」《十一面觀音咒》之唱誦為例 |
|
| | | | | |
2083.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1屆) |
2006 |
周潤年 (著)=Zhou, Run-nian (au.) |
試論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特色及其作用 |
|
| | | | | |
2084.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1屆) |
2006 |
林光明 |
試論國際共修藏傳咒語表記法的發展:以宗薩仁波切的藏梵文尊勝咒本為例 |
|
| | | | | |
2085.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1屆) |
2006 |
康嘉鐸 |
New light on Sakya Pandita's Treatise on Music and its commentary by Kunga Sonam |
|
| | | | | |
2086.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1屆) |
2006 |
許明銀 |
索南孜莫著《續部總建立論》漢譯〈上〉 |
|
| | | | | |
2087.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1屆) |
2006 |
黃奕彥 |
從複式構句探討藏文漢譯原則 |
|
| | | | | |
2088.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1屆) |
2006 |
蘇南望傑 |
寧瑪派在熱貢地區之發展:曲央‧桃丹多傑及其教義 |
|
| | | | | |
2089.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吳寬 (著)=Wu, Kuan (au.) |
西班牙的藏傳佛教 |
|
| | | | | |
2090.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周潤年 (著)=Zhou, Run-nian (au.) |
藏文《大藏經》的特色及其價值 |
|
| | | | | |
2091.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林光明 (著)=Lin, Guang-ming (au.) |
漢藏《地藏十輪經》咒語譯音的比較研究 |
|
| | | | | |
2092.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林光明 |
漢藏《地藏十輪經》咒語譯音的比較研究 |
|
| | | | | |
2093.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許明銀 |
索南孜莫著《續部總建立論》漢譯〈中〉 |
|
| | | | | |
2094.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黃英傑 (著)=Huang, Kind-jauk (au.) |
《藏傳佛教薩迦派國燃巴生平初探》 |
|
| | | | | |
2095.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黃英傑 (著)=Huang, Ying-jie (au.) |
藏傳佛教薩迦派國燃巴的生平初探 |
|
| | | | | |
2096.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廉湘民 |
清以來中央政府管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主要法規比較研究 |
|
| | | | | |
2097.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劉國威 (著)=Liu, Guo-wei (au.) |
西藏佛教對印度論師月官(Candragomin) 的記載與看法 |
|
| | | | | |
2098.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3屆) |
2009 |
劉國威 (著)=Liu, Guo-wei (au.) |
西藏佛教對印度論師月官的記載與看法 |
|
| | | | | |
2099.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5屆) |
2013 |
吳寬 (著)=Wu, Kuan (au.) |
變動中之西方藏傳佛教弘傳:以噶舉派為例 |
|
| | | | | |
2100.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5屆) |
2013 |
許明銀 |
章嘉宗義書經部行中觀自續派章 |
|
| | | | | |
2101.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5屆) |
2013 |
陳又新 |
藏文《大乘百法明門論》管窺 |
|
| | | | | |
2102.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5屆) |
2013 |
陳立華 |
元代藏傳佛教在福建地區遺跡再考:以泉州清源山三世佛石刻題記為中心 |
|
| | | | | |
2103.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5屆) |
2013 |
楊嘉銘 |
瑪貢與察雅呼圖克圖 |
|
| | | | | |
2104. |
兩岸西藏學研討會(第5屆) |
2013 |
劉國威 (著)=Liu, Guo-wei (au.) |
關於昆努仁波切(Khu nu Bstan ‘dzin rgyal mtshan, 1895-1977)生平之研究 |
|
| | | | | |
2105. |
兩岸佛教志業論壇暨教團、教理、教史學術研討會 |
2008 |
釋昭慧 |
佛誕放假運動始末 —— 運動背景、決策考量、運動過程與運動成效 |
|
| | | | | |
2106.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王興國 |
佛學研究方法論述評 |
|
| | | | | |
2107.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尕藏加 |
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發展歷史及其特質 |
|
| | | | | |
2108.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李承貴 |
宋代儒士對佛教的解讀及其方法上的困局 |
|
| | | | | |
2109.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杜正民 |
佛學與資訊的整合「中華佛學研究所佛學資訊學程」緣起與創設 |
|
| | | | | |
2110.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張少雄 |
佛教慧學對現代大學教育中人格教育的作用 |
|
| | | | | |
2111.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麻天祥 |
廟產興學及中國佛學現代教育之緣起 |
|
| | | | | |
2112.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楊笑天 |
對未來中國佛教教育事業的幾點思考 |
|
| | | | | |
2113.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董群 |
兩岸佛教倫理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
|
| | | | | |
2114.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劉國威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研究所的佛學研究概況 |
|
| | | | | |
2115.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蔡伯郎 |
台灣現今有關佛教辦學理念之現況與前瞻 |
|
| | | | | |
2116.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蔡耀明=Tsai, Yao-ming |
佛學專業所講究的外文學術資訊關聯的思考與著手的方法 |
|
| | | | | |
2117.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鄭曉江 |
佛教與臨終關懷 |
|
| | | | | |
2118.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釋正慈 |
振興兩岸三地佛學研究與教育事業之我見 |
|
| | | | | |
2119.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承先啟後 |
2005 |
釋淵博 |
中國佛教教育未來走向的思考 |
|
| | | | | |
2120.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尹雪鈺 |
遠端教育技術在佛學教育應用中的現狀及展望 |
|
| | | | | |
2121.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王亞榮 |
溫故知新 -- 古代長安佛教的學術性特點對兩岸佛學研究與教育的啟示 |
|
| | | | | |
2122.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杜正民 (著)=Tu, Aming (au.)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
| | | | | |
2123.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宣方 |
大陸佛教學研究現狀管窺 |
|
| | | | | |
2124.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徐小躍 (著)=Hsu, Sheau-yueh (au.) |
論羅祖宗教思想過渡性、民間性特徵及其與佛禪的關係 |
|
| | | | | |
2125.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華方田 |
二十年來中國大陸佛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 |
|
| | | | | |
2126.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馮煥珍 |
走向平等的經學觀 -- 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方法論反省 |
|
| | | | | |
2127.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黃運喜 |
從人文教育觀點看玄奘宗教學系所的發展與願景 |
|
| | | | | |
2128.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楊富學 |
中國回鶻佛教研究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
|
| | | | | |
2129.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賈應逸 |
新疆佛教寺院遺址研究概述況 |
|
| | | | | |
2130.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蔡耀明 |
一個佛學教育願景的勾勒與實現 -- 以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為例=The Prospect and Actualization of Teaching Buddhology in a Graduate Studies Program |
|
| | | | | |
2131.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鄭志明 |
從大陸佛教現況談未來發展 |
|
| | | | | |
2132.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藍吉富 |
兩岸佛學研究與佛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 |
|
| | | | | |
2133. |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 -- 鑑往知來 |
2002 |
釋宗舜 |
近兩年來大陸佛教教育問題研究述評 |
|
| | | | | |
2134. |
兩岸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
2005 |
釋昭慧 |
有關佛教後設倫理學之討論 -- 從實然的現象與法則,到應然的原理與原則 |
|
| | | | | |
2135.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 -- 念佛與禪 |
1999 |
林崇安 (著)=Lin, Chung-an (au.) |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 |
|
| | | | | |
2136.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 -- 念佛與禪 |
1999 |
蔡耀明 |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
|
| | | | | |
2137.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 -- 念佛與禪 |
1999 |
釋大航 |
音聲持名入定可行性之探討 |
|
| | | | | |
2138.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 -- 念佛與禪 |
1999 |
釋宗麟 |
《阿含經》念佛法門初探 |
|
| | | | | |
2139.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念佛與禪 |
1999 |
賴永海 |
禪淨異同論 |
|
| | | | | |
2140.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宣方 |
漢魏兩晉時期中國佛教對禪修次第的認識 -- 以《安般守意經》之注疏為中心的考察 |
|
| | | | | |
2141.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張風雷 |
從天台「六即」行位之開立看頓悟與漸修的關係 |
|
| | | | | |
2142.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許德存 |
大圓滿法及其與禪宗的關係 |
|
| | | | | |
2143.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游祥洲 |
略論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 -- 以《維摩詰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為討論範圍 |
|
| | | | | |
2144.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魏德東 |
論唯識學的修行次第與內容 -- 一個時代主題的回應 |
|
| | | | | |
2145.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釋宗麟 |
唯識觀行頓漸論 |
|
| | | | | |
2146.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釋性仁 |
小乘頓漸說與大乘之融合 |
|
| | | | | |
2147.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釋法藏 |
從天台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 |
|
| | | | | |
2148.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釋惠空 |
《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 |
|
| | | | | |
2149.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釋開印 |
《清淨道論》的修觀次第與頓現觀 |
|
| | | | | |
2150.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釋懷進 |
次第與圓頓止觀法門初探 |
|
| | | | | |
2151. |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 -- 圓頓與次第 |
2001 |
龔雋 (著)=Cong, Jiuann (au.) |
從道生的頓悟學說分析早期禪的圓頓與次第觀念的由來 |
|
| | | | | |
2152. |
兩岸藏學、蒙古學會議(第2屆) |
2011 |
周伯戡 (著)=Chou, Po-kan (au.) |
藏傳釋迦摩尼傳:一個宗教史學的分析 |
|
| | | | | |
2153. |
宗教文化與性別平等學術論壇 |
2020 |
李芝瑩 (著)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性別平等實踐:以SDGs性別平權為切入視角 |
|
| | | | | |
2154. |
宗教教育與中國社會之發展討論會論文集 |
1989 |
李志夫 |
從『法難』中佛教興衰對中國宗教發展之反省 |
|
| | | | | |
2155. |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4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的創作意涵 |
|
| | | | | |
2156. |
宗教學與宗教傳統學術研討會 |
2001 |
釋昭慧 (著)=Shih, Chao-hui (au.) |
論宗教學從各宗教分出之過程與問題 |
|
| | | | | |
2157. |
念佛與禪: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 |
1999 |
釋法藏 |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本願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
|
| | | | | |
2158. |
明代史及明代學術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01 |
陳劍鍠 |
理學家對「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爭議及其運用 |
|
| | | | | |
2159. |
明清佛教文學史工作坊 |
2020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從江戶僧傳看日本天台宗的籠山傳統=The Tradition of Staying in Mountain of Tendai School in Japan Seen in Memoirs of Monks in Edo Period |
|
| | | | | |
2160. |
東アジア日本研究者協議会第4回国際学術大会 |
2019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東アジア文化交流の中の天台仏教:平安時代智顗に関わるテクストの成立=Tendai Buddhism in East Asian Cultural Interactions: The Composition of Texts Related to Zhiyi in Heian Japan |
|
| | | | | |
2161. |
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第3屆) |
2010 |
蘇俊方 |
有關「恆河」譯名的訛略問題 |
|
| | | | | |
2162. |
東西方哲學中的欲與人之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0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方東美對大乘佛學中國化的詮釋立場=The interpretational po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ahayana Buddhism of Thome H. Fang=論方東美中國化的大乘佛學詮釋立場 |
|
| | | | | |
2163. |
東西哲學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集) |
1993 |
李志夫 (著)=Li, Zhi-fu (au.) |
康德與彌曼沙『義務』學說之比較研究 |
|
| | | | | |
2164. |
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十屆學術大會 |
2018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源信的講式創作與東亞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天台佛教 |
|
| | | | | |
2165. |
東亞日本研究者協議會第三回國際學術大會 |
2018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東アジア文化交流の中の天台仏教:平安時代源信の創作と宋代天台復興の繋がり=Tendai Buddhism in East Asian Cultural Interactions: Genshin’s Creations in Heian Japan and its Connection to the Revival of Tiantai in Song China |
|
| | | | | |
2166. |
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學術研討會(第7次) |
2004 |
龔雋 (著)=Cong, Jiuann (au.) |
經師與禪師 -- 以解經學的立場看 |
|
| | | | | |
2167. |
東亞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06 |
羅因 (著)=Law, Yan (au.) |
漢譯說一切有部兩種佛傳中對於佛陀的不同詮釋 |
|
| | | | | |
2168. |
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 |
2010 |
李幸玲 (著)=Lee, Hsing-ling (au.) |
吉藏對《法華經》聲聞授記的詮釋 |
|
| | | | | |
2169. |
東亞語文學與經典詮釋學術研討會 |
2004 |
羅因 (著)=Law, Yan (au.) |
從言意之辨再論智顗《金剛般若經疏》的四相注釋 |
|
| | | | | |
2170. |
武則天研究論文集 |
1998 |
張維慎 (著); 趙文潤 (編); 李玉明 (編) |
武則天出家為尼之寺院名稱及其方位考:兼論武則天長子李弘之生年 |
|
| | | | | |
2171. |
法顯與中國文化討論會 |
2003 |
釋惠敏 (著)=Shih, Hui-min (au.) |
「摩訶僧祇律私記」與法顯之律學背景 |
|
| | | | | |
2172. |
阿含經及巴利佛典的翻譯與教學綜合研討會 |
2003 |
蔡奇林 (著)=Tsai, Chi-lin (au.) |
《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譯文的若干問題 -- 兼談語言文獻學對佛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
|
| | | | | |
2173. |
青年儒學國際學術會議(第1屆) |
2003 |
黃國清 (著) |
印順法師對儒家思想的判攝與肯定 |
|
| | | | | |
2174. |
南山佛教文化研討會 |
2006 |
釋大參 (著) |
敦煌《觀音經》寫經與變相題記中的孝道思想 |
|
| | | | | |
2175. |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當代佛法實踐與再詮釋-線上會議 |
2020 |
釋覺明 (著) |
《初轉法輪經》&《佛法真義》: 法(Dhamma) 的異時空探析 |
|
| | | | | |
2176. |
紀念曉雲導師百歲誕辰:第十四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 |
2012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對牟宗三詮釋佛性概念之方法論反思 |
|
| | | | | |
2177. |
首屆淨土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
2009 |
張云江 |
試論佛教「凈土信仰」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融合 |
|
| | | | | |
2178.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方永; 吳言生 |
道信 -- 禪宗的創教者 |
|
| | | | | |
2179.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方立天; 吳言生 |
祖師禪與如來禪 |
|
| | | | | |
2180.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方廣錩; 吳言生 |
關於敦煌本《壇經》 |
|
| | | | | |
2181.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王書慶; 楊富學; 吳言生 |
從敦煌文獻看道信禪法 |
|
| | | | | |
2182.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何綿山; 吳言生 |
禪宗在福建 |
|
| | | | | |
2183.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呂建福; 吳言生 |
道信禪師三題 |
|
| | | | | |
2184.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沈柏村; 吳言生 |
茶與禪修 |
|
| | | | | |
2185.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宣方; 吳言生 |
《修行道地經》禪學思想研究 |
|
| | | | | |
2186.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孫昌武; 吳言生 |
「東山法門」和唐初文人佛教 |
|
| | | | | |
2187.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宮哲兵; 吳言生 |
武昌佛學院的重建 |
|
| | | | | |
2188.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黃春和; 吳言生 |
中國佛教禪宗的特質 |
|
| | | | | |
2189.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黃夏年; 吳言生 |
21世紀禪宗二題 |
|
| | | | | |
2190.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黃超; 吳言生 |
禪宗對生態倫理的獨特貢獻 |
|
| | | | | |
2191.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楊曾文 (著)=Yang, Tsen-wen (au.); 吳言生 |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禪法 |
|
| | | | | |
2192.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劉元春; 吳言生 |
道信禪法的精神特質 |
|
| | | | | |
2193.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魏琪; 吳言生 |
農禪一系及其對禪宗的意義 |
|
| | | | | |
2194.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釋常海; 吳言生 |
四祖道信禪師的佛學思想 |
|
| | | | | |
2195. |
首屆禪宗祖庭文化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釋達照; 吳言生 |
道信大師的念佛觀 -- 以《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中心 |
|
| | | | | |
2196. |
夏荊山文化藝術跨國研究國際研討會 |
2015 |
王建宇 |
由清末民初的書畫發展看夏荊山居士的藝術史定位 |
|
| | | | | |
2197. |
夏荊山文化藝術跨國研究國際研討會 |
2015 |
周維強 |
紀錄片、網路科技、社群媒體和新媒體:探索夏荊山先生作品展出的新視界 |
|
| | | | | |
2198. |
夏荊山文化藝術跨國研究國際研討會 |
2015 |
陳昱宏 |
交匯的新起點:文化 x 創意 ─ 以夏荊山書畫藝術為例=A New Convergent Point: Culture x Creativity--A case study of Xia Jing Shan’s painting art |
|
| | | | | |
2199. |
夏荊山文化藝術跨國研究國際研討會 |
2015 |
楊岳 |
佛畫藝術跨界創新可行性探討 —— 以夏荊山居士為例=On the Feasibility of Cross - field Innovation of Buddhist Art |
|
| | | | | |
2200. |
夏荊山與江曉航 觀音佛像繪畫藝術論壇 |
2016 |
楊偵琴 |
夏荊山與江曉航觀音佛畫藝術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into the Guanyin Buddhist Arts of Xia Jing-Shan and Chiang Hsiao-Hung |
|
| | | | | |
2201. |
夏荊山與江曉航 觀音佛像繪畫藝術論壇 |
2016 |
蔡靜野 (著)=Tsai,Ching-Yeh (au.) |
不”知”不”覺”,淺析中國佛像畫展示的傳播觀念:以夏荊山中國佛像畫為例 |
|
| | | | | |
2202. |
徑山與中國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2 |
黃連忠 |
徑山法欽的傳承世系及其牛頭禪宗風思想探析 |
|
| | | | | |
2203. |
海峽兩岸世紀之交的宗教與人類文明學術研討會 |
2000 |
蕭登福 |
從道佛交流看天台智顗《摩訶止觀》與道教養生、時媚說之關係 |
|
| | | | | |
2204. |
海峽兩岸當代禪學學術研討會 |
1999 |
杜保瑞 |
永覺元賢援禪闢儒道之基本哲學問題探究 |
|
| | | | | |
2205. |
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 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
1996 |
蕭登福 |
道教司命司錄系統對佛教檢齋及善惡童子說之影響 |
|
| | | | | |
2206. |
海峽論壇閩台佛教文化交流研討會(第2屆) |
2010 |
辜琮瑜 |
從法鼓山三大教育論佛教教育之現代化發展 |
|
| | | | | |
2207. |
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 |
2019 |
李芝瑩 (著); 李坤崇 (著) |
「共享中實踐平等、共榮中體現緣起」:世界神明聯誼會的特色與價值 |
|
| | | | | |
2208. |
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 |
2018 |
李芝瑩 (著) |
「世界神明聯誼會」所體現的宗教教育意涵及價值 |
|
| | | | | |
2209. |
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 |
2018 |
羅涼萍 (著) |
宗教對話與交流之探究以世界神明聯誼會為例 |
|
| | | | | |
2210. |
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 |
2018 |
釋覺明 (著) |
佛光山神明聯誼會宗教現場之行動研究 |
|
| | | | | |
2211. |
荊山水閱 國際學術研討會-場次A |
2015 |
陳炳宏 (著)=Chen, Bing-hung (au.) |
傳統水墨人物畫創作特徵之傳衍:以夏荊山佛教繪畫為例=Heritage of Creation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Ink Figure Painting- A Case Study of Xia Jing Shan’s Buddhist Paintings |
|
| | | | | |
2212. |
荊山水閱 國際學術研討會-場次B |
2015 |
劉召明 |
漢匈和親的跨文化解讀:以“昭君和親”為例=Inter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n Peace-making Marriage between Han and Hun |
|
| | | | | |
2213. |
荊山水閱 國際學術研討會-場次B |
2015 |
蔡介騰 |
佛教禪宗與書法:禪思精神融會書法表現之探討=Zen Buddhism and Calligraphy- A Discussion of Calligraphy Presentation Integrated with Zen Spirit |
|
| | | | | |
2214. |
荊山水閱 國際學術研討會-場次B |
2015 |
顧敏耀 (著)=Gu, Min-yao (au.) |
夏荊山題畫文辭探析:兼論臺灣古典詩中的題畫之作=A Study on the Exploration of Xia Jing Shan’s Dictions Inscribed on Paintings- A Discussion of Taiwanese Classical Poems Inscribed on Paintings |
|
| | | | | |
2215. |
荊山水閱 國際學術研討會-場次C |
2015 |
孔令宜 (著)=Kung,Ling-I (au.) |
孔子人文教與儒家美學:從鄭玄與朱熹注「繪事後素」探討孔子的文質觀與人文教中的儒家美學=Confucian Humanist Religion and its Aesthetic: Zheng Xuan and Zhu Xi on the theory of painting of Confucian Analect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Aesthetic |
|
| | | | | |
2216. |
荊山水閱 國際學術研討會-場次C |
2015 |
吳蕙君 |
行雲自在:夏荊山〈白衣觀音〉對南宋牧谿畫作的承繼與開拓=The Unstrained- Inheriting and Exploring Song Muqi’s Painting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y Xia Jing Shan’s “White Robed Guan Yin” |
|
| | | | | |
2217. |
荊山水閱 國際學術研討會-場次C |
2015 |
陳孟誼 (著)=Chen,Meng-I (au.) |
夏荊山書學藝術探討=A Discussion of Xia Jing Shan’s Calligraphy Art |
|
| | | | | |
2218. |
荊山水閱 國際學術研討會-場次C |
2015 |
楊偵琴 (著)=Yang,Chen-Chin (au.) |
超自然圖像的視覺表達:探索夏荊山〈鍾馗圖〉的量子訊息=Abstruse Realm: Spatial Features of Xia Jing Shan’s Buddhism Arts |
|
| | | | | |
2219. |
荊山水閱 國際學術研討會-場次C |
2015 |
蔡靜野 |
宗教藝術展示傳播過程中的視覺轉譯:以夏荊山文化基金會佛畫展為例=Visual Translation of Religion Arts during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Buddhist Painting Exhibition of Xia Jing Shan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
|
| | | | | |
2220. |
高師大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 |
2012 |
蕭登福 (著)=Hsiao Teng-fu (au.) |
《老子》思想對東漢支婁迦讖以下至三國譯經師譯經之影響 |
|
| | | | | |
2221. |
國際佛學會議(第4屆) |
|
Groner, Paul |
The Bodhisattva Precepts and Everyday Life |
|
| | | | | |
2222. |
國際佛學會議(第4屆) |
|
方廣錩 |
略談電子文本大藏經 -- 略談敦煌佛教文獻的編目 |
|
| | | | | |
2223. |
國際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 -- 宗教音樂的傳統與變遷=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gious Musics -- Tradition and Changes in Religious Musics |
2004 |
高雅俐 (著)=Gao, Ya-li (au.) |
音樂、展演與身分認同:戰後台灣地區漢傳佛教儀式音樂展演及其傳承與變遷 |
|
| | | | | |
2224. |
國際唐代文學研討會(第3屆) |
1996 |
蕭麗華 (著)=Hsiao, Li-hua (au.) |
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 - 唐人宴坐詩析論 |
|
| | | | | |
2225. |
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第2屆) |
1991 |
李志夫 (著)=Li, Zhi-fu (au.) |
從張其昀先生之「聖教育」思想評議中國海峽兩岸之宗教教育 |
|
| | | | | |
2226. |
專任研究人員論文發表會(第2屆) |
1997 |
李志夫 |
亞里斯多德「四因說」與智者大師「三因佛性說」之比較研究 |
|
| | | | | |
2227. |
從人文看東亞:臺灣大學・九州大學人文學術交流會 |
2017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古代東亞佛教儀式中的天台文化:以敬禮儀式為核心 |
|
| | | | | |
2228. |
梵蒂岡國際醫療會議(第13屆) |
1998 |
釋惠敏 (著)=Shih, Hui-min (au.) |
佛教對老年人問題的看法及其在我國的實踐情形=The Buddhist View of the Elderl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
| | | | | |
2229. |
現代佛教學會論文發表會 |
2001 |
王惠雯 (著)=Hui-Wen Wang (au.) |
大乘菩薩戒中的教育倫理 -- 以《瑜伽師地論.戒品》為主之探討 |
|
| | | | | |
2230. |
第22屆口筆譯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8 |
蕭世友 (著)=Siu, Sai-Yau (au.) |
中醫、翻譯與科技:漢英雙語敦煌醫藥文獻線上語料庫之建置框架=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 of Medical Manuscripts in Dunhuang |
|
| | | | | |
2231. |
第一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
1999 |
釋悟殷 (著)=Shih, Wu-yin (au.) |
人間菩薩的活水源頭 |
|
| | | | | |
2232. |
第一屆「中華文明21世紀新意義」系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李大華 |
中國宗教的超越性問題 |
|
| | | | | |
2233. |
第一屆「中華文明21世紀新意義」系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李蘭芬 |
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和影響 |
|
| | | | | |
2234. |
第一屆「未來科學與文化年度大會」論文集 |
2002 |
勞瑞·卡巴新斯基 |
業力在疾病中的作用 -- 兼談獲得最佳身心健康的範例 |
|
| | | | | |
2235. |
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王惠雯 |
理想的生命實踐--以菩薩戒的「自律」精神為基礎之探討 |
|
| | | | | |
2236. |
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許宗興 |
寂滅與普照--談《圓覺經》的佛性論 |
|
| | | | | |
2237. |
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陳秀慧 |
地藏願行之殊勝及其對生命實踐的啟示 |
|
| | | | | |
2238. |
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鄭錠堅 |
作夢與說謊--論修行之道的虛妄與真實 |
|
| | | | | |
2239. |
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5 |
林美容=Lin, Mei-rong |
台灣本土佛教的傳統與變遷 -- 巖仔的調查研究 |
|
| | | | | |
2240. |
第一屆宗教與佛學論文研討會 |
1997 |
劉嘉誠 |
對智者大師以三諦詮釋《中論 觀四諦品》第十八頌之探討 |
|
| | | | | |
2241. |
第九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
1999 |
林崇安 (著)=Lin, Chung-an (au.) |
禪修對現代生活的適應 |
|
| | | | | |
2242. |
第二屆「中華文明21世紀新意義」系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
高明士 |
傳統廟學教育制度的特質及其現代意義 --「文化中心」地的再思考 |
|
| | | | | |
2243. |
第二屆『中國中古社會諸形態』國際大學研究生青年研究者學術交流論壇 |
2013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唐代中期護國佛教的實踐 |
|
| | | | | |
2244. |
第二屆『河北禪宗文化論壇——遼金元時期的華北佛教』 |
2012 |
杜保瑞 (著)=Duh, Bau-ruei (au.) |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的境界工夫探微=《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境界工夫進路的文本詮釋 |
|
| | | | | |
2245. |
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 |
1993 |
釋惠敏 (著)=Shih, Hui-min (au.) |
戒律與禪定 |
|
| | | | | |
2246. |
第八屆兩岸關係澳門論壇 |
2018 |
謝鎮群 |
以中國哲學參贊天地化育的理念與實踐對治環境危機邁向永續發展 |
|
| | | | | |
2247. |
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Special Edition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Education and Culture |
2002 |
杜保瑞 |
楞伽經的重要知識意義=The study of the Buddhist knowledge in Lankavatara Sutra |
|
| | | | | |
2248. |
第三屆「中華文明21世紀新意義」系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
黃啟江 |
宗教的理性與理性的宗教 -- 探中國佛教因果論的現代意義 |
|
| | | | | |
2249. |
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 |
2007 |
黃連忠 |
惠能與王陽明本心思想的實踐進路與詮釋方法之論析 |
|
| | | | | |
2250. |
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論文集 |
1999 |
于凌波 |
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在中土的流傳 |
|
| | | | | |
2251. |
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論文集 |
1999 |
黃夏年 |
弘一大師與念佛法門 |
|
| | | | | |
2252. |
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論文集 |
1999 |
賴永海 |
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異同論 |
|
| | | | | |
2253. |
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論文集 |
1999 |
龔雋 |
念佛禪 -- 一種思想史的解釋 |
|
| | | | | |
2254. |
第三屆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 |
2000 |
楊惠南 |
佛典中有關「末期鎮定」的三個類型 |
|
| | | | | |
2255. |
第三屆黃梅禪文化論壇學術研討會 |
2012 |
黃連忠 |
論東山法門至曹溪惠能頓悟思想的生活禪實踐哲學 |
|
| | | | | |
2256. |
第五屆「中華文明21世紀新意義」系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嚴紹璗 |
漢籍東傳日本的軌跡與形式 |
|
| | | | | |
2257. |
第六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學術研討會 |
2021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日本中世院政的如法經供養=The Nyohokyo Rites of Cloistered Rule in Medieval Japan |
|
| | | | | |
2258. |
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 「佛教與廿一世紀」=The Fourth Chung 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The Role of Buddhism in the 21st Century |
2002 |
杜正民 (著)=Tu, Aming (au.) |
漢文佛典電子化 -- CBETA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2001年採用的技術, 標準暨解決方案=The Digitiza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Text--the Technologies and Standards Applied and the Problems Solved by CBETA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 |
|
| | | | | |
2259. |
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 「佛教與廿一世紀」=The Fourth Chung 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The Role of Buddhism in the 21st Century |
2002 |
林崇安 (著)=Lin, Chung-an (au.) |
釋尊的禪修過程=Shakyamuni's Process of Meditative Practice |
|
| | | | | |
2260. |
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交流與互鑑——佛教文明論壇文集 |
2015 |
大柴清圓 (著) |
圓行入唐求法行跡考 |
|
| | | | | |
2261. |
第四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論文集 |
2001 |
侯秋東 |
弘學泰斗 佛門赤子 |
|
| | | | | |
2262. |
第四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論文集 |
2001 |
洪修平 |
從「念佛禪看弘」一法師修習念佛法門思想 |
|
| | | | | |
2263. |
第四屆宗教對話學術研討會 |
2017 |
釋覺明 (著) |
佛光山神明聯誼會之神聖空間: 從伊利雅德(Mircea Eliade)的宗教現象學觀點論述 |
|
| | | | | |
2264. |
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四屆) |
2003 |
劉婉俐 (著)=Liu, Wan-li (au.) |
神聖與世俗的融合:藏傳佛教詩歌傳統中的宗教/文學關係 |
|
| | | | | |
2265. |
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屆) |
2003 |
劉苑如 |
文學、歷史與宗教的交涉 ──以《東度記》中崔浩滅佛事件為例 |
|
| | | | | |
2266. |
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屆) |
2003 |
蕭麗華 (著)=Hsiao, Li-hua (au.) |
佛經偈頌對東坡詩的影響 |
|
| | | | | |
2267. |
通識跨域研究的新視野 |
2015 |
關則富 |
神聖、理性與良心 ─ 對世界三大宗教的省思 |
|
| | | | | |
2268. |
都市中的佛教:上海玉佛禪寺紀念建寺12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 |
2004 |
林國良 |
佛教的自由觀與佛教的現代社會參與 |
|
| | | | | |
2269. |
陸委會民間團體兩岸文教交流研討會 |
2006 |
李志夫 |
陸委會95年民間團體兩岸文教交流研討會交流經驗分享 |
|
| | | | | |
2270. |
勞思光思想與中國哲學世界化學術研討會 |
2002 |
杜保瑞 |
對勞思光先生道佛詮釋的方法論反省 -- 勞思光先生道佛詮釋的方法論探究 |
|
| | | | | |
2271. |
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 |
1991 |
蕭登福 |
從敦煌寫卷中看道教星斗崇拜對佛經之影響 |
|
| | | | | |
2272. |
無錫佛學會議 |
2011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對方東美論三論、唯識及起信論的方法論反思 |
|
| | | | | |
2273. |
華梵大學第一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7 |
王惠雯 |
朱熹的「居敬」概念與菩薩戒的「發心」之對觀 -- 淺論道德實踐的基礎 |
|
| | | | | |
2274. |
華梵大學第一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7 |
夏春梅 |
論儒佛注老的老子哲學詮釋史觀 |
|
| | | | | |
2275. |
華梵大學第一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7 |
袁長瑞 |
孔子思想中的活水源頭 -- 「權」概念之探析 |
|
| | | | | |
2276. |
華梵大學第一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7 |
曹志成 |
胡五峰的體用思想與佛教二諦思想的比較初探 |
|
| | | | | |
2277. |
華梵大學第一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7 |
黃俊威 |
佛教的「極微論」與「反極微論」之諍 -- 以說一切有部的「法體恆存論」與中觀學派的「無自性」觀念為中心 |
|
| | | | | |
2278. |
華梵大學第一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合訂本 |
1997 |
杜保瑞 |
從孟子盡心之本體功夫說儒佛會通的方法論探究 |
|
| | | | | |
2279.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王心竹 |
儒與禪:楊慈湖心學與佛家思想的關係 |
|
| | | | | |
2280.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王立新 |
湖湘學派與佛教 |
|
| | | | | |
2281.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杜保瑞 |
蕅益智旭溝通儒佛的方法論探究 |
|
| | | | | |
2282.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邢東風 |
慧能禪宗思想的三個問題 |
|
| | | | | |
2283.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周麗楨 |
晚明《大學》知行問題之儒佛分辨--以釋德清與陳乾初為中心 |
|
| | | | | |
2284.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孫長祥 |
僧肇對動靜問題的辨治--<物不遷論〉析義 |
|
| | | | | |
2285.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張弓 |
唐代士人的「始儒終佛」 |
|
| | | | | |
2286.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張恆毓 |
佛教的斷惑證真與儒家的存理去欲 |
|
| | | | | |
2287.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陳松柏 |
憨山老學中「道」的多義性指涉與臨終關懷 |
|
| | | | | |
2288.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陳堅 |
譚嗣同與佛學 |
|
| | | | | |
2289.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陳莉榛 |
南印度佛教藝術的圖像學特色 |
|
| | | | | |
2290.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黃俊威 |
有關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 法體恆存」的論諍 |
|
| | | | | |
2291.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楊小明 |
佛教壁畫與科學技術 -- 以山西為例的一個研究 |
|
| | | | | |
2292.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劉易齋 |
儒佛兩家「生命管理」義諦的淑世意涵 |
|
| | | | | |
2293.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劉澤亮 |
《周易禪解》哲學智慧通觀 |
|
| | | | | |
2294.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鄭燦山 |
初唐道士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佛道融通--以其《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為核心之探討 |
|
| | | | | |
2295. |
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
釋慧嚴=Shih, Huey-yen |
林秋梧(証峰師)的佛學思想探原 |
|
| | | | | |
2296. |
華梵大學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7 |
陳秀慧 (著) |
印光大師 -- 儒佛會通的淨宗祖師 |
|
| | | | | |
2297. |
華梵大學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7 |
蔡伯郎 |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
|
| | | | | |
2298.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王開府 |
憨山德清儒佛會通思想述評 -- 兼論其對《大學》、《中庸》之詮釋 |
|
| | | | | |
2299.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朱秉義 |
儒佛(禪)各名家為學為道相通舉隅 |
|
| | | | | |
2300.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周春塘 |
論唐初的崇儒思想 |
|
| | | | | |
2301.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姜允明 |
王陽明何以不提陳白沙 --「儒佛會通」在明代心學史的實例 |
|
| | | | | |
2302.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高柏園=Kao, Po-yuan |
由《齊物論》論儒佛會通的基本態度 |
|
| | | | | |
2303.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郭朝順 |
大乘「慈悲」觀念與孟子「惻隱之心」之比較 |
|
| | | | | |
2304.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曾春海 |
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 |
|
| | | | | |
2305.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黃俊威 |
《弘明集》中的儒佛會通問題 -- 以「神滅論」與「神不滅論」作為討論中心 |
|
| | | | | |
2306.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黃淼基 |
儒釋道的科學會通 |
|
| | | | | |
2307.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楊惠宇 |
從孔子的教法談儒佛會通 |
|
| | | | | |
2308.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劉秋固 |
從超個人心理學看佛教中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 -- 佛性對臨終者的宗教心理輔導 |
|
| | | | | |
2309. |
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 |
賴賢宗 (著)=Lai, Shen-chon (au.) |
熊十力的體用論的基本結構與平章儒佛 |
|
| | | | | |
2310.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王炯華 |
佛教中國化的文化學意義 |
|
| | | | | |
2311.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周慶華 |
佛教與儒家的對諍式對話發微 |
|
| | | | | |
2312.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林志欽 |
天台智顗-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
|
| | | | | |
2313.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胡健財 |
從《楞嚴經》「七處徵心」試談佛法之修行 |
|
| | | | | |
2314.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郭朝順 |
從《法華玄義》所引重要經論看智顗的思想結構 |
|
| | | | | |
2315.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曾議漢 |
唯識學與梁漱溟的文化哲學 |
|
| | | | | |
2316.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漢斯魯道夫康特=Kantor, Hans-Rudolf |
價值觀與辯證法在智顗思想中的表現 |
|
| | | | | |
2317.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劉家俊 |
論禪之 "不可言說" -- 從體悟性思維視欄位的解讀 |
|
| | | | | |
2318.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謝仁真 |
方以智思想中「不落有無」與境界超越的問題 |
|
| | | | | |
2319.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羅因 |
漢魏兩晉般若學經、論翻譯的考察 |
|
| | | | | |
2320.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釋慧嚴=Shih, Huey-yen |
彌陀淨土信仰對漢儒內心世界的影響 |
|
| | | | | |
2321. |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
2001 |
龔顯宗=Gung, Hsein-tsun |
從秀才天子到皇帝菩薩-論蕭衍的宗教信向與治國歷程 |
|
| | | | | |
2322.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尤惠貞 |
天台哲學底[形上學]詮釋與省思--以智顥與牟宗三之[佛教]詮釋為主的考察 |
|
| | | | | |
2323.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石朝穎 |
《中庸》與《六祖壇經》的形上關懷 |
|
| | | | | |
2324.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李賢中 |
從墨家[兼愛]觀佛家[慈悲] |
|
| | | | | |
2325.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林安梧 |
論儒. 道. 佛之異同與融通--經典詮釋. 生命參與及意義治療 |
|
| | | | | |
2326.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姜允明 |
從[陸王學派]一詞的商榷論儒佛會通 |
|
| | | | | |
2327.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張弓 |
隋唐之際〈遍師孔釋〉 的風習 |
|
| | | | | |
2328.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曹志成 |
宗密的超驗真心與朱子的超驗理體思想的比較研究 |
|
| | | | | |
2329.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游祥洲 |
空與太極--略論明代蕅益大師所著《周易禪解》會通 [空] 與 [太極] 的本體論蘊涵 |
|
| | | | | |
2330.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葉海煙 |
人間佛教的倫理學視野--及其與儒教相契之義理探索 |
|
| | | | | |
2331.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劉滄龍 |
尼采對佛教的批評及兩者形上思想之比較 |
|
| | | | | |
2332.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蔡家和 |
宋儒李延平的理一分殊形上思想與其對於佛學之看法 |
|
| | | | | |
2333.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2002 |
蕭登福 |
試論佛道二教之初期交會, 兼論二教對 [淫慾] 與 [生命] 的看法 |
|
| | | | | |
2334.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02 |
朱敬武 |
熊十力哲學體用關係探究 -- 以《新唯識論》為例 |
|
| | | | | |
2335.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02 |
杜保瑞 |
《金剛經》的無相境界 |
|
| | | | | |
2336.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02 |
胡健財 |
從《楞嚴經》[十番辨見]討論[真心]之體認 |
|
| | | | | |
2337.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02 |
孫長祥 |
《十二門論》中的因果觀 |
|
| | | | | |
2338.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02 |
曾議漢 |
[見山只是山] -- 不立文字與禪形上美學的終極關懷 |
|
| | | | | |
2339.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02 |
黃俊威 |
試論部派佛教的 [人類來源說] -- 以《長阿含經‧世記經》〈世本緣品〉作為討論中心 |
|
| | | | | |
2340.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02 |
謝大寧 |
譬喻與推證的抉擇--儒佛實踐哲學之展開進路的難題難題 |
|
| | | | | |
2341.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2002 |
釋慧嚴=Shih, Huey-yen |
忽滑谷快天對台灣佛教思想界的影響 |
|
| | | | | |
2342.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2 |
杜保瑞 |
《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
|
| | | | | |
2343.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王開府 |
《善生經》的倫理思想--兼論儒佛倫理思想的異同 |
|
| | | | | |
2344.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林朝成 |
附麗重養、緣起相依與人類中心主義 -- 談儒佛生態思想的會通 |
|
| | | | | |
2345.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姜允明 |
明心見性與自得之學 |
|
| | | | | |
2346.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郭朝順 |
智顗〈五重玄義〉 的佛教詮釋學 |
|
| | | | | |
2347.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陳娟珠 |
儒佛會通 -- 以曉雲法師的禪畫哲思為中心 |
|
| | | | | |
2348.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彭瑞君 |
謝靈運〈與諸道人辯宗論〉 [折中孔釋] 說理論之反省 |
|
| | | | | |
2349.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黃連忠 |
體相用範疇對禪宗的影響及其研究公案的意義與價值 |
|
| | | | | |
2350.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楊琇惠 |
論自由意志在《阿含經》業論中之展現 |
|
| | | | | |
2351.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鄔昆如 |
「仁」、「愛」、「慈悲」 -- 譚嗣同儒、佛、耶宗教情操之探討 |
|
| | | | | |
2352.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歐崇敬 |
中國佛學的發展結構與詮釋方法論 |
|
| | | | | |
2353.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蔡伯郎 |
瑜伽行派之二諦說 |
|
| | | | | |
2354.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蔡家和 |
王龍溪對於三教的分別與融通 |
|
| | | | | |
2355.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賴賢宗=Lai, Shen-chon |
禪的意境美學:以禪藝合流與石濤的一畫論為研究的主要對象 |
|
| | | | | |
2356.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簡宗修 |
從性空學檢討佛法對世間價值的建立 |
|
| | | | | |
2357. |
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 |
鄺芷人 |
論心性、佛性及真性 -- 兼論新道家對儒釋道之會通 |
|
| | | | | |
2358.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0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10th) |
2007 |
陳堅 |
心性論意義上的"物不遷" -- 兼談所謂"心性論" |
|
| | | | | |
2359.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0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10th) |
2007 |
勞思光 |
論儒佛心性論之異同 |
|
| | | | | |
2360.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0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10th) |
2007 |
劉宇光 (著)=Liu, Lawrence Yu-guang (au.) |
唯識宗的煩惱心所理論 |
|
| | | | | |
2361.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0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10th) |
2007 |
魏德毓 |
大乘起信論中的體─相─用論 |
|
| | | | | |
2362.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3th) |
1998 |
葉海煙 (著)=Yeh, Hai-yen (au.) |
當代新儒家的佛學詮釋 -- 以牟宗三為例=Buddhism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From Mou Tzung-San's Point of View |
|
| | | | | |
2363.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6屆)(下)=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6th) (II) |
2002 |
張國一=Chang, Gwo-yi |
靈魂有無之爭 -- 范縝〈神滅論〉之科學省思 |
|
| | | | | |
2364.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6屆)(上)=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6th) (I) |
2002 |
羅因 |
佛教布薩制度的研究 |
|
| | | | | |
2365.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7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7th) |
2003 |
葉海煙 |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超越意義 -- 一項「擬世界觀」的建構 |
|
| | | | | |
2366.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8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8th) |
2005 |
陳秋萍 |
江户初期日本式儒佛会通初探 |
|
| | | | | |
2367.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9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9th) |
2006 |
黃俊威 |
佛教八敬法在男女地位中的人權思考 |
|
| | | | | |
2368. |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9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9th) |
2006 |
劉宇光 |
左翼佛教 -- 激進佛學、世俗公民社會與現代佛教的政治反省 |
|
| | | | | |
2369. |
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 |
2014 |
黃連忠 |
華嚴思想哲學範疇系統及其詮釋方法論 ── 以《八十華嚴》與澄觀《華嚴經疏鈔》為中心的探討 |
|
| | | | | |
2370. |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21 |
蔡耀明=Tsai Yao-ming |
《華嚴經‧入法界品》「普眼」(samanta-netra)法門:梵文本之翻譯與義理之研究 |
|
| | | | | |
2371. |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屆) |
2013 |
李治華 |
智儼思想來源論考 |
|
| | | | | |
2372. |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屆) |
2015 |
李治華 |
《楞嚴經》與《圓覺經》的交涉 ── 以華嚴宗的詮釋為主 |
|
| | | | | |
2373. |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6屆) |
2017 |
李治華 |
智儼的緣起思想 ── 從唯心到法界緣起 |
|
| | | | | |
2374. |
華嚴蓮社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第9屆) |
1998 |
陳法娟 |
華嚴學對十二緣起之解明以『一心所攝門』為中心 |
|
| | | | | |
2375. |
華嚴蓮社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第9屆) |
1998 |
釋明達 |
華嚴六相思想之研究 |
|
| | | | | |
2376. |
華嚴蓮社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第9屆) |
1998 |
釋法壽 |
法藏對唯識三性說的融攝與超越 |
|
| | | | | |
2377. |
華嚴蓮社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第9屆) |
1998 |
釋傳智 (著) |
十行菩薩饒益行初探以《華嚴經》〈十行品〉為主 |
|
| | | | | |
2378. |
華嚴蓮社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第9屆) |
1998 |
釋慈汶 |
《華嚴經 十地品》離垢地戒度之研究 |
|
| | | | | |
2379. |
華嚴蓮社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第9屆) |
1998 |
釋覺瀅 (著) |
不空三藏與華嚴思想之關係 |
|
| | | | | |
2380. |
開拓大馬佛教教肓之路:第三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Exploring Malaysian Buddhist Education: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Poey, Tiang Peow (著)=貝鎭標 (au.) |
Religion in Progress or Regress: Inner Strength Matters, from a Buddhist Perspective |
|
| | | | | |
2381. |
開拓大馬佛教教肓之路:第三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Exploring Malaysian Buddhist Education: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王琛發 (著) |
南洋建築實業公司的成與敗 |
|
| | | | | |
2382. |
開拓大馬佛教教肓之路:第三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Exploring Malaysian Buddhist Education: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吳慧苑 (著) |
佛教解脫之道德實踐:以《雜阿含經》為依據 |
|
| | | | | |
2383. |
開拓大馬佛教教肓之路:第三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Exploring Malaysian Buddhist Education: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夏美玉 (著) |
馬來西亞漢系佛學院發展方向芻議—論行證不足之問題 |
|
| | | | | |
2384. |
開拓大馬佛教教肓之路:第三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Exploring Malaysian Buddhist Education: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陳秋平 (著) |
馬來西亞佛教學術研究初探 |
|
| | | | | |
2385. |
開拓大馬佛教教肓之路:第三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Exploring Malaysian Buddhist Education: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劉宇光 (著) |
現代漢傳佛教宗教教育:觀察與反思 |
|
| | | | | |
2386. |
開拓大馬佛教教肓之路:第三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Exploring Malaysian Buddhist Education: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鄭文泉 (著) |
馬來語是佛教語言嗎? |
|
| | | | | |
2387. |
開拓大馬佛教教肓之路:第三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Exploring Malaysian Buddhist Education: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Buddhism |
2017 |
鍾瑜 (著) |
析論星雲大師的美育思想 |
|
| | | | | |
2388. |
媽祖信俗學術研討會 |
2011 |
蕭登福 (著)=Hsiao Teng-fu (au.) |
從文獻上看媽祖神格的宗教屬性,兼論媽祖與佛道二教 |
|
| | | | | |
2389. |
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 |
2003 |
Gene, Smith, E. |
藏語地區之禁書=Banned Books in the Tibetan Speaking Lands |
|
| | | | | |
2390. |
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 |
2003 |
Hopkins, Jeffrey |
Paradigm Change in Meditation on Selflessness in Tibetan Buddhism: The Progression from Space-Like Meditative Equipoise to Deity Yoga=藏傳佛教中無我禪修的軌範轉變 -- 從如空禪定到本尊瑜珈 |
|
| | | | | |
2391. |
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 |
2003 |
Magee, William |
Three Models of Teaching Collected Topics Outside of Tibet=西藏以外地區藏傳佛教之三種教育模式 |
|
| | | | | |
2392. |
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 |
2003 |
Puri, Bharati |
The Dalai Lama's Formulation of Engaged Buddhism: Implications for Tib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達賴喇嘛的入世佛教構想 -- 對西藏及國際社會的意涵 |
|
| | | | | |
2393. |
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 |
2003 |
沈衛榮 (著)=Shen, Wei-rong (au.) |
西夏黑水城所見藏傳佛教瑜伽修習儀軌文書研究[Ⅰ] -- 《夢幻身要門》(sGyu lus kyi man ngag)=A Study of the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Ritual of Yoga Practice in Tibetan Buddhism Found in Hei-shui City of Western Hsia (1): Essentials for the Dream and Illusory Body Practice (sGyu lus kyi man ngag) |
|
| | | | | |
2394. |
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 |
2003 |
楊開煌 (著)=Yang, Kai-huang (au.) |
中共管理宗教之變遷 -- 以藏傳佛教為例=The Change of Religion Management under Chinese Communists Rule: Ex. Tibetan Buddhism |
|
| | | | | |
2395. |
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 |
2003 |
劉國威 (著)=Liu, Kuo-wei (au.) |
巴絨噶舉以及它在青海的發展=The Lineage of Barom Kagyu and its development in Qinghai |
|
| | | | | |
2396. |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2 |
涂艷秋 (著)=Tu, Yen-chiu (au.) |
從「事各性住於一世」論《物不遷論》 |
|
| | | | | |
2397. |
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1屆) |
2006 |
蕭登福 (著)=Hsiao Teng-fu (au.) |
試論道佛兩教的地獄教主:道教太乙救苦天尊與地藏菩薩 |
|
| | | | | |
2398. |
僧伽教育交流 / 兩岸禪學研討會 |
2000 |
方立天 |
申論 -- 寺院組織與內修外弘 |
|
| | | | | |
2399. |
僧伽教育交流 / 兩岸禪學研討會 |
2000 |
方立天 |
申論 -- 戒律實施的未來展望 |
|
| | | | | |
2400. |
僧伽教育交流 / 兩岸禪學研討會 |
2000 |
釋學誠 (著) |
申論 -- 佛教發展中的內修與外弘 |
|
| | | | | |
2401. |
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02 |
歐陽宜璋 (著)=Ou-yang, Yi-zhang (au.) |
「趙州無」的語言符號解讀 |
|
| | | | | |
2402. |
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 |
林韻柔 (著)=Lin, Yun-jo (au.) |
移動的聖山:中日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The Buddhist Sacred Mount in Motion: The Worship of Wu Tai Shan Spreads Across Borders within China and Japan |
|
| | | | | |
2403. |
漢傳佛教研究和教育的實務開展圓桌論壇 |
2019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從佛教文化交流看日本平安時代源信的創作 |
|
| | | | | |
2404. |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對牟宗三詮釋楞伽經與起信論的方法論反思 |
|
| | | | | |
2405. |
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
陳清香 (著)=Chen, Ching-hsiang (au.) |
臺灣佛教史上的藝僧 |
|
| | | | | |
2406. |
臺灣宗教學會「學者論壇」研討會 |
2000 |
王惠雯 (著)=Wang, Hui-wen (au.) |
迎向專業的宗教哲學研究:佛教研究的系統詮釋方法-以宗喀巴思想為例 |
|
| | | | | |
2407. |
與佛同行 ─ 發現佛陀的故鄉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18 |
Khan, Muhammad Ashraf (著)=穆罕默德‧阿什拉夫‧汗 (au.) |
犍陀羅巴基斯坦豐富的佛教遺產=Gandhara and Pakistan's Rich Buddhist Heritage |
|
| | | | | |
2408. |
與佛同行 ─ 發現佛陀的故鄉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18 |
Venerable Metteyya Sakyaputta (著)=默帝耶法師 (au.) |
佛陀誕生地的管理:藍毗尼園=Managing the Sacred Birthplace of the Buddha: Lumbini |
|
| | | | | |
2409. |
與佛同行 ─ 發現佛陀的故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18 |
西村幸夫 (著)=Nishimura, Yukio (au.) |
尼泊爾大藍毗尼園區的朝聖規劃=Planning for Pilgrimage in the Greater Lumbini Area of Nepal |
|
| | | | | |
2410. |
與佛同行 ─ 發現佛陀的故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18 |
釋覺瑋 |
佛陀在中國十六國時期的重要性 — 中國聖王與佛教轉輪聖王的同化=The Importance of the Buddha in China during the Sixteen Kingdoms: an assimilation of Chinese sage king and Buddhist cakravartin |
|
| | | | | |
2411. |
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18 |
Acharya, Kosh Prasad (著)=阿查理雅, 科什山・普拉薩德 (au.) |
重新發現藍毗尼 ─ 佛陀誕生地=The Rediscovery of 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Lord Buddha |
|
| | | | | |
2412. |
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18 |
Barclay, Craig (著)=克雷格‧巴克萊 (au.); Barclay, Rachel (著)=芮秋‧ 巴克萊 (au.) |
與佛同行 ─ 認識杜倫大學的典藏=Walking with the Buddha through the Collections of Durham University |
|
| | | | | |
2413. |
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18 |
Coningham, Robin A. E.=康寧翰, 羅賓 |
佛陀年少時成長之地 ─ 迦毗羅衛古城的新發現=Excavating Ancient Kapilavastu, the Childhood Home of Lord Buddha |
|
| | | | | |
2414. |
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18 |
Kunwar, Ram Bahadur (著)=拉姆‧巴哈杜爾‧孔瓦爾 (au.) |
保護佛陀誕生地景觀=Protecting the Natal Landscape of the Lord Buddha |
|
| | | | | |
2415. |
輔仁大學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第3屆) |
2005 |
施凱華 |
略論「絕待」與「相待」妙理在智者判教思想上之應用 |
|
| | | | | |
2416. |
閩南文化研討會 |
2013 |
林美容 (著)=Lin, Mei-rong (au.) |
閩南齋姑對閩南佛教的影響 |
|
| | | | | |
2417. |
慧燄薪傳 ── 徑山與中國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2 |
邱敏捷 (著)=Chiu, Min-chieh (au.) |
牛頭禪與曹溪禪關係之考察 ── 從胡適到印順=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yioutou Zen and Ciaoxyi Zen ── From Hu Shi to Yin Shun |
|
| | | | | |
2418.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Handy, Christopher |
Tibetan-Chinese-Sanskrit Text Alignment using Intelligent Agents and Genetic Algorithms |
|
| | | | | |
2419.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Ho, Hou-Leong (著)=Ho, Brent (au.); Wang, Sean; Belouin, Pascal; Chen, Shih-Pei |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for the Study of Eurasia (RISE): Towards a flexible and distribute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for resource access via standardized APIs and metadata |
|
| | | | | |
2420.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Morioka, Tomohiko |
Integration of a Chinese character ontology and Historical Glyph Examples |
|
| | | | | |
2421.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Ronis, Jann |
The Buddhist Universal Digital Archive (BUDA): BDRC’s Next Generation Platform |
|
| | | | | |
2422.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王祥安 |
中研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 |
|
| | | | | |
2423.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包晗; 張力元 |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30年數字人文研究熱點分析 |
|
| | | | | |
2424.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成沫 (著)=Cheng, Mo (au.) |
但丁數位地圖:現有數位專案及一項進展中的項目=A Digital Map for Dante: Current Online Projects and a Work in Progress |
|
| | | | | |
2425.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杜協昌 (著)=Tu, Hsieh-Chang (au.) |
DocuSky與文本字詞關聯圖的視覺化應用=DocuSk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the Visualization of Text-Term Relationship Graph |
|
| | | | | |
2426.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金把路 (著)=Kim, Ba-Ro (au.) |
人文學基本 LOD 試論:以韓臺《職員錄》為例 |
|
| | | | | |
2427.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洪振洲 (著)=Hung, Jen-jou (au.); 林采蓉 (著)=Lin, Tsai-Jung (au.) |
《新修華嚴經疏鈔》數位資料庫=Digital Database of a “New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of Chengguan's Commentary and Sub-Commentary on the Avataṃsaka-sūtra” |
|
| | | | | |
2428.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洪振洲 (著)=Hung, Jen-jou (au.); 林智妙 |
名山古剎:《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專案 |
|
| | | | | |
2429.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洪振洲=Hung, Jen-jou; 安東平=Anderl, Christoph; 馬德偉=Bingenheimer, Marcus; 張伯雍=Zhang, Bo-yong; 林靜慧=Lin, Ching-hui |
中古佛教寫本資料庫數位編碼=The Database on Medieval Chinese Dunhuang Texts |
|
| | | | | |
2430.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涂豐恩; 楊麗瑄 |
開放工具、數位人文與圖書館的再思考 |
|
| | | | | |
2431.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張志光 |
試析博物館數位藝術史的圖像需求:兼論國立故宮博物院圖像生產與利用方式對數位藝術史之影響 |
|
| | | | | |
2432.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張莉 |
清文全藏資料庫工程之意義與規劃 ── 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依託=Digitization of the Manchu Buddhist Canon: Its Significance and Overall Plan with AI Critical support |
|
| | | | | |
2433.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張曉冬; 馮國明 |
基於文本挖掘的佛經人物畫像研究 |
|
| | | | | |
2434.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陳光華 (著)=Chen, Kuang-hua (au.); 吳孟家 |
數位人文科學語彙之生成與使用 |
|
| | | | | |
2435.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陳志銘; 張鐘 |
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之史料人物關係圖工具發展與應用=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 Ancient Books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Platform with Characters’ Relationship Map Tool |
|
| | | | | |
2436.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陳淑君 (著)=Chen, Shu-Jiun (au.); 王祥安 (著)=Wang, Hsiang-An (au.); 凌宇謙 (著)=Ling, Yu-Chien (au.) |
以國際圖像互通架構為方法的佛教石窟與圖像之數位呈現與閱覽=The IIIF Approach to Digital Representation and View of Buddhist Caves and Images |
|
| | | | | |
2437.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楊明儀; 王軍; 邱勇 |
“一花開五葉” ── 禪宗傳承視覺化平臺構建=A Visualization of Chinese Zen Lineage |
|
| | | | | |
2438.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蔡伯郎 (著)=Tsai, Po-lang (au.); 洪振洲 (著)=Hung, Jen-jou (au.); 傅玫青 (著)=Fu, Mei-Cing (au.) |
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 |
|
| | | | | |
2439.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鄧抒揚; 葛懷東; 舒鐵 |
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印刷”技藝的數位化保護研究 |
|
| | | | | |
2440.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賴鼎陞 =Lai, Ting-Sheng |
運用自動化標記與分類法於數位典藏資料之研究=A Study on Automatic Tagging and Classification for Digital Archive Collections |
|
| | | | | |
2441.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謝順宏=Sie, Shun-Hong ; 柯皓仁=Ke, Hao-Ren ; 張素玢=Chang, Su-bing |
自動分群應用於傳記人物關係建立=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Clust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People |
|
| | | | | |
2442.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釋惠敏 (著)=Shih, Hui-min (au.); 洪振洲 (著)=Hung, Jen-jou (au.); 許佳瑜 |
漢籍語意鏈結的探討與應用研究 ─ 以佛典數位資源為例:CBETA數位研究平台 |
|
| | | | | |
2443.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釋惠敏 (著)=Shih, Hui-min (au.); 陳莉娜; 闕慧貞 =Chueh, Hui-Chen |
《瑜伽師地論》資料庫 |
|
| | | | | |
2444.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第9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9th) |
2018 |
釋賢超=Shi, Xian-Chao ; 方愷齊=Fang, Kai-Qi ; 釋賢迥=Shi, Xian-Jiong ; 釋賢菊=Shi, Xian-Ju ; 釋賢碉=Shi, Xian-Diao ; 釋賢繼=Shi, Xian-Ji |
自動標點的原理與實現=Principle and implementation of automatic punctuation |
|
| | | | | |
2445.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
2009 |
李志賢 (著)=Lee, Jhih-sian (au.); 洪振洲 (著)=Hung, Jen-jou (au.); 馬德偉 (著)=Bingenheimer, Marcus (au.); 張伯雍 (著)=Zhang, Bo-yong (au.); 黃仁順 (著)=Hung, Ren-shun (au.) |
佛教數位典藏與GIS技術應用經驗分享=Applying GIS Technology in Buddhist Digital Archive Projects |
|
| | | | | |
2446. |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4屆) |
2012 |
陳光華; 闕慧貞; 李家名; 唐國銘; 黃乾綱 |
藏漢佛教語料品目之自動對列 |
|
| | | | | |
2447. |
論文見該會論文集 |
2003 |
蕭登福 (著)=Hsiao Teng-fu (au.) |
試從教義演變上看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的人文關懷 |
|
| | | | | |
2448. |
論命, 靈, 科學「宗教, 靈異, 科學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 |
1997 |
鄭志明 |
台灣大乘禪功學會的發展模式 |
|
| | | | | |
2449. |
閱讀印度史詩研討會 |
2010 |
劉國威 |
Bhanubhakta Acharya (1814-1868) 與其所譯尼泊爾文《羅摩衍那》=西藏史詩格薩爾與摩訶婆羅多的比較 |
|
| | | | | |
2450. |
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第5次) |
2001 |
鄭志明 |
民間信仰「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的思維模式 |
|
| | | | | |
2451. |
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 |
杜保瑞 (著)=Du, Bao-ray (au.) |
熊十力新唯識論的問題意識與思想立場 |
|
| | | | | |
2452. |
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第4屆) |
2010 |
蔡耀明=Tsai, Yao-ming |
心態、身體、住地之可能的極致開展 -- 以《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主要依據的哲學探究 |
|
| | | | | |
2453. |
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国内シンポジウム「アジア仏教の現在 Ⅱ」 |
2011 |
林韻柔 |
台湾仏教の現状について : 五大道場を中心に |
|
| | | | | |
2454. |
應用倫理學術會議宗教哲學與環境倫理(第1屆) |
2005 |
釋昭慧 (著)=Shih, Chao-hui (au.) |
佛教後設倫理學初探 -- 從實然的現象與法則,到應然的原理與原則 |
|
| | | | | |
2455. |
環境倫理學會議 |
2000 |
蔡耀明 |
《大般若經》的嚴淨佛土所透顯的環境倫理觀=Environmental Ethics based on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Buddha Field according to the Sutras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
|
| | | | | |
2456. |
禪國際學術論壇 |
2014 |
林崇安 |
禪和菩薩道(4):禪的要義和開展 |
|
| | | | | |
2457. |
雛鳳清聲:文哲青年學者冬季論壇 |
2021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共儼法會之儀:日本院政的佛教儀式與願文=Buddhist Rituals and Prayer Texts in Cloistered Rule Period in Japan |
|
| | | | | |
2458. |
雛鳳清聲:文哲青年學者冬季論壇 |
2018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從鞍馬寺如法經會現修作法看日本天台寺院的法華寫經傳統=The Tradition of Writing Lotus Sutra in Tendai Temples in Japan: From the Text Kurama-ji Nyohokyo-e Genshu Saho |
|
| | | | | |
2459. |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6屆) |
2009 |
|
初描菩薩 -- 僧肇《注維摩詰經》中菩薩形象的提出 |
|
| | | | | |
2460. |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
2009 |
尚永琪 (著) |
3~6世紀僧人的流動與地理視閾的拓展 |
|
| | | | | |
2461. |
関西大学・台湾大学第二回大学院生共同発表会 |
2016 |
郭珮君 (著)=Kuo, Pei-chun (au.) |
成尋の雨乞い儀式に見える日中仏教文化交流 |
|
| | | | | |